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堅持 “兩個結合” ,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
2025-04-16《新聞戰線》

作者:劉余莉  劉震寰

摘要:

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深刻認識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黨的理論工作者,需要自覺主動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宣傳黨的思想理論的方式方法,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把徹底的理論講徹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個結合”重大論斷,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孕育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

新時代做好黨的理論宣傳工作,必須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認識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把徹底的理論講徹底。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成果和光輝典范,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契合中國具體實際,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底蘊基礎之上,產生了強大的領導力、凝聚力、向心力。

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其中,很多理念都可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思想淵源,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成果。

舉例來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對《尚書》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孟子》中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養民愛民、重民利民思想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管子》中有言:“人主能安其民,則民事其主如事其父母。故主有憂則憂之,有難則死之。”這說明,要想治理好一個國家、深得百姓的擁護,執政者必須能安其民、愛其民。這些思想對于新時代黨員領導干部更好地承擔起對人民的責任、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打鐵還需自身硬”是對《論語》中的“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禮記》中的“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等思想的精辟總結,以簡潔易懂的語言概括了領導者嚴以修身、正己化人的重要性。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是結合《論語》中的“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巧言令色,鮮矣仁”,《群書治要·傅子》中的“聽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逸周書》中的“以言取人,人飾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等思想,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一些黨員干部中出現的言語浮華而不務實干的問題。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 是對《漢書》中的“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群書治要·晉書》中的“三代之興,無不抑損情欲;三季之衰,無不肆其侈靡”等歷史經驗教訓所進行的深刻總結,并針對黨員干部中出現的奢靡之風而提出的告誡。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的提出,與《群書治要·典語》“制爵必俟有德,班祿必施有功”、《群書治要·昌言》“王者官人無私,唯賢是親”等選賢任能的傳統一脈相承。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的生態保護觀念,是對《周易》“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王陽明《大學問》中“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的“天人合一”思想及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結果。

又如,以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為主要內容的中國共產黨建黨精神,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守道、弘仁、勇毅、忠誠美德的繼承和發揚,要宣傳弘揚好這些精神,離不開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全面認識和正確理解。

再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人口規模巨大、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都可以從中華傳統文化中追溯其思想淵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思想源泉和豐厚滋養。

可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思想源泉。習近平文化思想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前提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古人遙遠深邃的思想進行了符合新時代特點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習近平文化思想本身就是“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

“第二個結合”的提出,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第二個結合”把我們從僵化教條的本本主義中解放出來,從誤解批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虛無主義中解放出來,從對待西方文化的“拿來主義”中解放出來,因而實現了“兩個激活”,既激活了馬克思主義,也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命力。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只言片語的片面執著,而是對其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基本原理的堅持,唯有如此,才能保持馬克思主義的生機和開放性。只有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必須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深刻認識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堅定文化自信,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總之,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在百年歷史中的重大理論創新,促使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對于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出重大貢獻,也是新時代做好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遵循的原則。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結合根植于中華大地的文化傳統,深入理解并宣傳好習近平文化思想

深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在歷史上保持了長期統一的歷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思想統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文”的甲骨文和金文正像人身上花紋的形狀。后來,“文”泛指符號,引申為文字,后來又進而具有了文章、禮樂、曲調,甚至建筑、繪畫、雕塑等。這說明古人采取了文字、文章、文藝等各種各樣鮮活的方式來實現思想統一。

例如,中國古人的文章主要記載在經史子集之中,內容離不開古圣先王“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智慧和方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驗和教訓。而文章的體裁則具有詩、賦、詞、曲、小說、戲劇等不同形式,正是在這些文學文藝作品的熏陶下,中國古代士人形成了特有的精神品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等。

禮樂是古圣先王順應天地自然規律而設定的治人之情的行為規范,所謂天之道與人之禮。禮樂出于人之自性,先王依循本性自然,作訓垂范,制禮作樂,教導民眾,民眾循禮修道,返其自性。禮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是人的當行之道。古人把禮比作防洪的堤壩,廢除堤壩會導致洪水泛濫,造成危害。《禮記·樂記》云:“先王之制禮樂,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這點明了禮的教化作用。民懂禮則易教。《孝經》云:“道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昔日周公制禮作樂,使成康二代,德教普化,民皆親愛,禍亂不起,災害不生,囹圄空虛,刑措不用,前后長達40余年。人受到禮樂的教化而回歸正道,則社會安、天下平,因此,自漢以降,歷代多以禮樂政刑治國,采取禮主刑輔的治國方略,中華傳統文化又被稱為禮樂文化。在抗日戰爭和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就善于運用歌舞等文藝形式宣傳黨的思想理論,鼓舞士氣,在這些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因此,應當重視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運用禮樂演繹思想以起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禮記·祭統》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治理社會的各種措施中,禮是要緊的。禮分為五種(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其中最重要的是祭禮。因為祭禮屬于吉禮,因此,吉禮排在五種禮的最前面。祭禮并不是由外在的事物發生,而后再形成相應的禮儀,而是源自內在,內心有所感,通過外在的禮儀,表現在行為上,就形成了祭禮。祭祀之禮是由心發出、自內而外的,是內心對親人、對先烈的思念與感恩,這種思念之心、感恩之心、至誠恭敬之心,自然流露于外,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祭禮。

《禮記·祭法》云:“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曾將各種有益的方法傳授給民眾的人應當被祭祀、為操勞國事而殉職的人應當被祭祀、有安邦定國功勞的人應當被祭祀、能抗御大災大害的人應當被祭祀、能抵御重大外患的人應當被祭祀。可以看出,祭祀的對象是有功于國家社稷、有功于人民的人。祭祀的目的,是為了通過定時舉辦祭祀典禮,表達對祖先、天地萬物以及有功于國家之人的恭敬與感恩。祭祀教人不忘本,飲水思源,知恩報恩。中華文明之所以歷經數千年傳承而不衰,與重視祭祀有著密切的聯系。為了紀念有功于國家社稷的人,古時人們設立專門的廟來祭祀,例如大禹廟、關帝廟、藥王廟,就如同現代社會的紀念碑,或者故居、紀念館,來追念緬懷國家功臣。

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設立烈士紀念日,這就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是黨的思想理論精神的鮮活實踐。在2019年國慶節的前一天,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向為共和國建設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默哀,瞻仰人民英雄紀念碑,深切緬懷老一輩革命家,追思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10月1日國慶慶典,習近平總書記向黨旗、國旗、軍旗行注目禮;無人站立的1949號檢閱車;還有戰旗方隊,100面英雄的戰旗,就是100部英雄的歷史;致敬方陣一張張照片上,是為祖國獻身、為人民幸福生活奮斗的先輩。整個慶典活動都在告訴我們,不要忘記來時的路。飲水思源,感恩先烈,銘記先輩的豐功偉績,緬懷精神風范,這不僅是誠敬之心、感恩之心的表現,更能進一步使后人生起恭敬心、感恩心、責任心和使命感,激勵我們牢記奮斗的初心和使命,繼承前人的志向和事業,像先輩一樣去奮斗和擔當,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民族精神的血脈傳承。涓涓細流匯成江海,最終是文化、文明的傳承。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傳承至今,就是因為中華民族有著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的精神和實踐。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鮮活地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讓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除了文章、禮樂以外,中國古代的戲曲、書法、繪畫、雕塑、建筑、工藝、園林等其他藝術形式,也都秉持了傳統文化中“思無邪”的理念,具有引導人向善好德,明了人倫大道,涵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德行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說,無論是哪一種文藝形式都是真善美的統一,都將“文以載道”“以文化人”作為內在要求。

借鑒歷史經驗,在現代社會,我們可以通過廣播電視、電影、電視劇、互聯網、微視頻等現代科技和信息化等全媒體創新手段宣講黨的創新理論,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是黨的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黨的創新理論高效傳播成為實現這一重要目標的關鍵。黨的創新理論傳播要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在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方式、傳播對象方面勇于開拓創新,不斷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傳播邁出新步伐。要不斷創新傳播理念和呈現方式,努力用豐富的形式、多樣的表達,吸引越來越多的理論愛好者,充分發揮理論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積極作用。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華文明能夠傳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是因為每當文化繼絕存亡的關鍵歷史時期,就有一批深入中華文化精髓、領略中華文明大道的讀書人振臂高呼,有人為了注釋經典殫精竭慮,有人為了弘揚大義歷經磨難,有人為了人文正義奔走呼號,有人為了培養人才嘔心瀝血,有人為了講經教學闡述精微,有人為了延續文脈費盡周折……一代又一代志在“為往圣繼絕學”的弘毅之士賡續接力傳承“道統”,因而創造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640 (1).jpg本文作者主講的《孔子智慧》系列節目截圖。

新時代新征程,黨的理論工作者需要以中國古人延續道統的弘毅精神,學深悟透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歷史深厚淵源和文化底蘊,自覺主動地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宣傳黨的思想理論的方式方法,以各種鮮活的方式使之深入人心,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作出新時代的新貢獻。

【作者分別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首席專家、主要成員。】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m.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