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為政以德:唯有德者能致治
2023-06-05《月讀》2023年第6期

作者:劉余莉

為政以德出自《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在這里,孔子特別強調了為政者的道德對于達致社會大治的重要性。好的法制對于治國理政而言是必需的。但是同時也應看到,唯有有道德的領導者才能制定出公正的法律。因此,必須重視為政者的道德品質以及道德教化在治理中的重要性,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

忽視道德教化導致的社會問題

如果僅僅重視法制監督機制的健全,而忽視了道德教育,不僅不能夠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還會產生以下社會問題:

其一,“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人們因為懼怕刑法的處罰免于作惡,但是沒有羞恥心,甚至還以作惡后能想方設法地免于刑法的處罰而沾沾自喜,自以為聰明。這表現為法律管轄之外的“反社會行為”比比皆是。狹義地講,“反社會行為”就是指沒有觸犯法律但卻是不道德的行為,如霸占座位、青少年酗酒等等。

其二,“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即法律條款越來越嚴密具體,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違法亂紀的人卻依然眾多。這表現為監獄人滿為患,執法機構人手短缺。嚴酷的法律和監督機制可以把犯罪的人關進監獄,但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如果缺乏倫理道德的教育,犯人們在監獄里學到的反而是更加狡詐的作案方式,一旦被釋放,仍然為害社會。如果不能制止人們作惡的心,即使把每一天都用來懲罰犯人,也不能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發生。這就如高科技手段在協助破案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是人們并沒有因為破案手段的提高而免于犯罪。西方哲學家麥金泰爾在他的一本著作《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中質疑:“如果忽視了個體美德的培養,所謂的正義制度、正義規則是‘誰之正義’呢?”社會和諧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心的善良和行為的正當,所謂“人心正則國治,人心邪則國亂”。

其三,“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徒有嚴刑峻法,不能培養出品德高尚的圣賢君子。《淮南子》中說,靠法律和制度建設可以把不孝的人判處死刑,但是不能夠使人們成為孔子、墨子那樣有德行、有孝心的人;法律能對竊賊施以制裁,但是不能使人成為伯夷那樣廉潔、有志氣的人。孔子教育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個人在家都能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言為世則,行為世法,一言一行,都能成為世間的表率,是依靠教育所成就的啊!

其四,不能達到“不忍欺”的最高管理境界。通過重視倫理道德的教育所達到的,是高于“不能欺”和“不敢欺”的“不忍欺”的管理境界。《體論》中說到:用道德教化是第一位的,禮法則緊隨其后。道德與禮法都是引導人民的工具啊!遠古時代的道德教化,使人民日益轉向善良,卻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轉向善良,這是最好的治理;其次,使人民互相禮讓,身受勞作之苦而并無埋怨,這是次一等的狀況;再次就是用法規來糾正,使人民因利益得到保障而喜歡從善,因畏懼刑罰而不敢做非法之事,這是最末一等的治理。

法律法規再健全、再完備,最終還是要靠人來執行。如果忽視對司法人員的仁德仁心、正義美德的培養和自我境界的提升,即使有了好的法制也難以推行好并且達到國家大治的結果。《孟子·離婁上》說:“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只有具備仁愛道德的人才適宜處于領導地位。如果不仁之人處于領導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廣大的民眾。

正是因為孔孟仁者愛人的思想,使得“仁政”成為中國傳統政治的鮮明特征。因此,在以禮、樂、刑、政為核心內容的治理體系之中,中國的領導者特別重視禮樂的教化作用。《孝經》中講:“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禮記》中也講:“禮樂刑政,其極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道德教化的步驟和方法

《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任魯國大司寇時,有父子倆前來打官司,孔子把他們關在同一間牢房里,過了三個月也不予審理。后來,父親請求撤訴,孔子就赦免了他們。季孫聽說了這件事很不高興,說:“司寇欺騙了我。他以前告訴我說:‘治理國家必須把孝道放在第一位。’現在殺一個不孝之子,來教導百姓盡孝,不是很好嗎?可他卻將他們父子兩人全都赦免了,這是為什么?”

孔子聽說后,說:“居上位者不行正道,在下位的百姓就會犯罪,百姓犯罪就把他殺掉,這不符合情理。不教導民眾培養起孝心,而用‘孝’來審判官司,這是殺無辜之人。全軍潰敗不可斬殺士卒,司法混亂不可處罰百姓。因為上面不施行道德教化,罪責不在百姓的身上。下達命令松弛遲緩,誅殺卻很嚴厲,這是殘害百姓;橫征暴斂沒有一定的時節,這是暴政;不事先警戒教育就苛求做到,這是虐政。政事杜絕了這三種情形,然后才可用刑。”

那么,應該如何實施道德教化呢?這也是有步驟和規律的:首先要為人們宣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理,讓人們信服。當人們明白了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就不會輕易作惡。如果只是表面上重視道德教育,實際上,人們并不能形成明確的、家喻戶曉的善惡標準。宣講了道德之后還是不行,就要崇尚那些有德行的人,以勸勉百姓向善。如果還是不行,就要廢黜那些不道德的人,讓人們產生畏懼心。這些全都做到了,百姓自然就端正了。倘若還有奸邪之徒頑固不化,才給予刑罰的制裁。這樣民眾就能明理知恥而羞于犯罪。于是,就不須使用嚴厲、苛責的政令,而刑罰也可擱置不用。

孔子接著說:“然而現在的世間卻不是這樣,教育混亂,刑罰繁多,使人迷惑從而陷入罪責,之后又用刑罰來制裁百姓。結果,刑罰越來越繁多,但是盜賊卻數不勝數。社會風氣由盛轉衰已經很久了,雖然有刑法,人民怎能不逾越呢?”孔子提醒,要先對民眾施以道德教化,使他們明確自己在倫理關系中的責任和義務,然后才用刑罰制裁。如果人民沒有接受教育,做了邪曲不正的事,那是應該考慮給予寬恕的。寬恕之后,一定要對他們進行倫理道德的教育。

德主刑輔,化被四海

《漢書》中說:“今廢先王之德教,獨用執法之吏治民,而欲德化被四海,故難成也。”圣王都是承順天道來治理。天道都是好生惡殺,所以圣王一定是把道德教育作為要務,而把刑罰設置得非常簡單。現在廢除了古圣先王的道德教化,單單地讓執法的官吏制裁人民,還想讓道德的教育化被四海,是很難有所成就的。

《孔子家語》記載,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在費地任行政長官時,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說:“要用道德和禮法。道德和禮法是管理百姓的工具,它們好比是駕馭馬要用的嚼子和籠頭。如果把國君比作駕馭馬的人,那么官吏就是韁繩,刑罰就是馬鞭。所以國君管理政事,只是掌握好韁繩和鞭子就可以了。”閔子騫又問:“請問古人是如何執政的?”

孔子說:“古代的天子把內史(協助天子管理爵、祿、廢、置、殺、生、予、奪之法的官員)當作自己執政的左右手,把道德和禮法當作嚼子和籠頭,把百官當作韁繩,把刑罰當作鞭子,把百姓當作馬匹,所以統治天下數百年也不失去江山。善于駕馭馬匹的人,為馬戴好嚼子和籠頭,備齊韁繩和馬鞭,均衡地使用馬力,平撫馬的情緒。所以不用吆喝,馬也會響應韁繩而動;不用揚鞭就能使馬跑到千里之外。善于治理百姓的君王,統一道德和禮法規范,端正百官的言行,協調均衡地使用民力,使百姓和順安寧。所以政令不必三令五申,百姓便會順從;不用刑罰就能教化治理好天下。他的恩德可以感通天地,天下百姓紛紛歸附。不會治理百姓的君王,拋棄道德和禮法,專用刑罰懲治,就好比駕馭馬時,拋棄嚼子和籠頭,專用鞭子鞭打一樣,這樣一來,馬車失控就是必然的了。駕馭馬匹若沒有嚼子和籠頭而專用鞭子鞭打,馬必然會受傷,車也必然會毀壞;治理百姓不用道德和禮法而專用刑罰,百姓必然流失,國家必然滅亡。凡是治理國家而沒有道德和禮法規范,則百姓沒有效法和學習的依據。百姓沒有效法和學習的依據,就會迷惑而偏離正道。古代統治天下的君王,以六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來統治國家,把六官掌握在手就如同君王握住了總韁繩。所以說,駕馭一輛馬車的人要握好六條韁繩,治理天下的人要統領好六官。因此,善于駕馭馬的人,必須端正自身,總攬韁繩,使馬均勻用力,讓馬齊心一致,即使道路回旋曲折,到處都隨心所欲,這樣既可以遠行千里,也可以快速奔馳,這也是圣人之所以能處理好天地和人事的法則。天子把內史當作左右手,把六官當作韁繩,再同三公一起管理好六官,普遍推行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五常之教,落實仁、義、禮、智、信五種做人的常法。所以只要是君王想要引導的,沒有不如愿的。”

孔子在這里把刑罰與道德教化之間的關系,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刑法對于治國而言,就像馬鞭對于駕車一樣,好的御手不能沒有馬鞭就去趕車,而是拿著馬鞭卻不輕易使用。圣人借助刑法來實現教化,教化成功了,刑罰就可以擱置不用。為什么要設立刑法?目的是警戒和震懾,但警戒和震懾的最終目的,是期望人們不要觸犯法律,這就是《尚書》中所說的“刑期于無刑”。

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子判案和其他法官的相同之處都是依據案情定罪。但是他和其他法官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希望達成的結果是杜絕爭訟。人們為什么不去爭訟?就是因為興起了道德教育,人都被教導成好人,明白自己的本分,具有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德行。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首席專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m.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