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深化認識“第二個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價值
2023-06-04“學習強國”學習平臺

作者:劉余莉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

回顧歷史,中華民族在中華大地上生生不息、砥礪前行,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然而近代以后,中國社會開始走向衰落。在中華民族面臨深重危機的緊要關頭,馬克思主義激發了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覺醒。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同時,中國共產黨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積極弘揚者。在百年奮斗的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以及新時代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

“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許多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理念是相互融通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例如,馬克思主義將解放全人類作為無產階級的奮斗目標,追求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正與中華文化中“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修身治國目標相應;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這與中華文化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的觀念相通;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以辯證的方法分析問題,其三大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類似中華文化中陰陽之間的辯證統一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方法論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這正是中華文化所強調的知行合一。

“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兼收并蓄、守正創新的特點,中華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交流互鑒中歷久彌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在為中華文化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自身也逐漸融入到中華文化之中。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斷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同時,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完成了中華傳統文化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轉型,完成了中國從傳統國家到現代國家的轉型,也使得中華文明在長期社會歷史實踐中積淀下來的治理智慧在中華大地煥發新的生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五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形成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結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朱熹園考察時的講話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根基。因此,在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根源時,當放眼五千年文明史,從中華文明中探尋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厚底蘊。

“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中華文明綿延不絕承傳至今,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圣賢之道的傳承。圣賢之道的傳承需要有圣賢人開展圣賢教育,將人培養為圣賢,進而踐行圣賢政治,使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制定遵循志于道的發展方向和一體之仁的思維方式。古人講“文以載道”,圣賢之道記載在經、史、子、集之中,特別是經部典籍,記載的是自古以來的圣賢治國之道的智慧和經驗,因此需要通過研究經典,特別是對古圣先賢治國理政所遵循的圣賢之道進行深入挖掘,使圣賢之道得以彰顯。同時,中國古圣先王依循圣賢之道創下了成康盛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一代又一代歷史盛世,因此也需要深入史書,通過學習歷史,具體剖析盛世的歷史成就及其背后的治理規律,研究中國歷史上圣賢政治體系的形成、發展和完善過程,從而總結出成就盛世所必須遵循的共同規律,即中國傳統治道思想以及與此相應的圣賢政治體系,并通過經史合參的方式論證這些歷史規律的普遍性。

結合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的建設經驗與成就,以及中國近代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深刻剖析取得“中國之治”成就的深層原因,即遵循了歷史上成就盛世的普遍規律,符合道的發展方向并體現了一體之仁的思維方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與中國歷史上的治道思想和圣賢政治的邏輯體系具有一脈相承的歷史性和獨特的民族性,因而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同時又創造性發展了傳統圣賢政治體系。“中國道路”也是一條有別于西方宣揚的所謂普世主義之外的一條可供借鑒的成功之路。因此,“結合”為堅定“四個自信”、為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思想理論依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對歷史進程的認識越全面,對歷史規律的把握越深刻,黨的歷史智慧越豐富,對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動。”

“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創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植根于中華大地,溯源于歷史長河,汲取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典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結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思想。

作為“結合”的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兩個激活”,既激活了馬克思主義,也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生命力,對我們黨今后如何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示范。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只言片語的片面執著,而是對其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基本原理的堅持,唯有如此,才能保持馬克思主義的生機和開放性。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只有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上,需要進一步古鏡今鑒、古為今用,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做好傳承和弘揚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察調研的目的,也是要傳達這樣一種理念:唯有深入經典、學習歷史,才能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才能自覺肩負起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才能真正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提升文明自覺,才能充分發揮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中的重要作用,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總之,“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首席專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m.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