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民貴君輕 政在養民
2020-10-23學習時報

“民貴君輕,政在養民”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精華,它在中國古代的大一統歷史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民貴君輕”出自四書中的《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其意指,民是最尊貴的,“社稷次之”。“社”是指土地神,“稷”是指谷神。在中國古代,上至統治者,下至百姓都尊崇和祭祀土地神和谷神,所以經常用“社稷”來代表國家,意為國家次之。而“君為輕”則是強調君主較國與民而言,是最輕的。朱熹曾對此作了闡釋,他指出“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輕重如此”。

對于“民為貴”思想還常見于許多古籍中,西漢賈誼的《大政》中這樣講:“于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對于一國之政來說,相較國家和君、官等群體,民處在根本地位。《說文解字》中指出“木下曰本”,“本”,即樹根。“民本”,即是將國家喻為大樹,民等同于樹根。樹的生命力由根決定,而國家的興亡是由民決定的。

對于“君為輕”,中國古代的一些正統思想家認為,君權不是依靠暴政或者嚴刑峻法就能得到的,而是“天與之,人與之”。正如《文子》中指出:“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養其欲也;圣人踐位者,非以逸樂其身也。為天下之民強陵弱,眾暴寡,詐者欺愚,勇者侵怯,又為其懷智詐不以相教,積財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齊一之。”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每個朝代的興衰存亡都與當時統治階層和百姓的關系息息相關。如果無視百姓的生死,靠暴政統治天下,最后都會導致朝代覆亡的結局。因此,在《孔子家語》上有一句話,唐太宗李世民經常引以為戒,就是“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在中國古代傳統的政治觀念中,基本把君、官、民之間看作是同體相系、安危共存的一體關系。一體的本源在于“道”。道既是萬物的本源,也是萬物運行的根本規律。萬物一體是為正道,依道而行即是有“德”,德者,得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群書治要·魏志》中記載:“昔夏、殷、周歷世數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則?三代之君,與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憂也。秦王獨制其民,故傾危莫救也。夫與人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與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意思是說,夏、商、周每個朝代都延續了幾十世的繁榮發展,但秦朝只經歷二世就滅亡了。這是因為夏、商、周三代的君主視民如腹心,能與天下百姓共享幸福、共擔憂患;而秦朝的統治者卻視民如草芥,獨裁專制、殘暴無道,所以一旦國家傾危,就無法挽救了。

“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歷史已經證明,統治者得到百姓支持的方法就是為政以德、施行善政。而何為政德?《典語》上說,執政者之所以能獲得穩固的政權,就是因為他的君德是合于天道的,執政者能像天地覆佑萬物一樣,無私地愛護群生,才能受到萬民的敬仰登上王位。如若君主不能護佑百姓,德不配位,必然會失去支持政權的力量。何者又為善政呢?《尚書》中大禹指出:“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君王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養民。養民的關鍵,就在于執政者要正己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正己之德則能正己化人,利民之用則能興利除弊,厚民之生則能豐衣足食。這三件事和諧了,就是所謂的“善政”。

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中國古代歷朝的治亂興衰中可以得見,民心所向決定了國家統治的穩固性和長遠性,用管子的話概括最為簡潔,即“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它生動地闡明了“民貴君輕,政在養民”的道理。

作者: 羅嘉羽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m.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