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國傳統倫理與人類未來”
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2023年11月18日,首屆“中國傳統倫理與人類未來”學術研討會在山西太原舉行。本次學術研討會由山西大學哲學學院、山西大學當代倫理研究院、南京大學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研究基地、《道德與文明》編輯部、《南京大學學報》編輯部、《東南大學學報》編輯部、《倫理學研究》編輯部、《山西大學學報》編輯部、《齊魯學刊》編輯部聯合舉辦。
山西大學副校長孫巖教授,山西大學特聘教授、當代倫理研究院院長焦國成教授,天津社科院研究員、《道德與文明》主編楊義芹,江蘇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新時代中華傳統美德研究基地主任、南京大學陳繼紅教授,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院院長、《倫理學研究》負責人向玉喬教授,東南大學資深教授、人文社會科學學部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樊和平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肖群忠教授,江蘇省委黨校(江蘇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院)長、南京大學楊明教授,中共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江蘇省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華家文化研究院院長、江蘇師范大學陳延斌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華東師范大學付長珍教授,河北師范大學趙忠祥教授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與會研討中國傳統倫理與人類未來前沿問題。
01開幕致辭
大會開幕式由山西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尤洋主持,孫巖、楊義芹、陳繼紅先后致辭。
孫巖代表山西大學對此次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也對各位專家光臨山西大學指導交流,表示熱烈的歡迎。孫巖回顧了山西大學哲學學科發展的歷程,并且分別從人才供給、學科評估、雙一流大學建設機制三方面對山西大學未來的發展規劃進行了分析。最后孫巖期望本次會議能夠順利召開,并對各位專家長期以來對山西大學的支持表示再次感謝。
楊義芹對會議主題“中國傳統倫理與人類未來”作了三點解讀。第一,如何對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的發展;構建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該如何解決傳統和未來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到底該怎樣結合等一系列問題。第二,中國特色的倫理學的學科建設,包括其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設,是要從傳統倫理文化當中汲取營養。第三,會議主題突出了人類的關懷?!叭祟愇磥怼钡闹黝}說明這項事業不僅僅是中國的,同時也是整個人類的。
陳繼紅表示,所謂中國倫理學,意味著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意味著以傳統倫理為本,西方倫理為用。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傳統倫理研究的具體展開為追溯傳統、關注當下、展望未來三個面向。本次會議的主題“中國傳統倫理與人類未來”正是希望在對人類未來的思考當中,展望中國傳統倫理新的生命形式。最后,她預祝大會圓滿成功,同時也祝山大倫理學蒸蒸日上,走向輝煌。
02主旨發言——第一場
陳繼紅擔任主旨發言第一場的主持人,樊和平、肖群忠、楊明、劉余莉、徐嘉依次發言,向玉喬點評總結。
樊和平——倫理文明觀與人類未來
樊和平認為當今世界“文明的沖突”根本上是文明觀的沖突。百年不遇之大變局、新冠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高技術與老齡化,宣示人類世界從諸文化實體的關系、人類與宇宙自然的關系、人類與自身的關系全景式地進入“非常時代”,遭遇“非常風險”,期待“非常倫理”。非常倫理有非常倫理智慧、非常倫理形態、非常倫理覺悟三個結構。人類社會發展史和個體生命發育史表明,倫理是人類文明的底色和歷史理想,但在現代性文明中迷失。面對非常時代“關乎種族綿亙”的“非?!碧魬穑酱七M“非常倫理覺悟”,進行文明觀的倫理革命,其要義是使人類和人類文明“學會為倫理思考所支配”,實現倫理文明觀的回歸與建構。倫理文明觀是文明內部諸要素關系的價值生態的文明觀,也是人與自然關系、國家與國家和諸文化實體關系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觀。倫理文明觀的“非常倫理覺悟”,具有“最后覺悟”的文明史意義。
肖群忠——論中國傳統文化的和平主義
肖群忠認為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包括中華民族精神的價值取向和中華民族主體的國民的性格兩方面的含義。和平主義在古代中國主要運用于解決我們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民族關系和諸侯國的關系,在當代世界,主要運用于我們處理國際關系的領域,它既是我們客觀的文化精神和國民性,也是我們長期追求的價值目標。和平主義最核心的內涵就是主張和平,反對戰爭,主張以道德為教化之本,以治理好自己的家園為前提,并在此基礎上感化其它民族和國家,達到“協和萬邦”。當代和平主義的民族性,是傳統和平主義民族性與近代中國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機統一。在當代弘揚和平主義的民族精神,要以維護祖國的獨立自由、主權完整、富強尊嚴為前提。另外,科技先進、經濟繁榮、國防強大與全民族的愛國主義是當代弘揚和平主義民族精神的重要保障。
楊明——現代化進程中的倫理文化傳承與發展
楊明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構建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最后沖刺,作為一名倫理學人應當認真思考在這最后的沖刺階段,倫理文化作為整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何去何從。第一,現代化將持續推動中國的倫理文化實現質的飛躍。從1840年開始到快速地進入現代化,中國的倫理文化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二,要順應中華文化和文化發展大勢。我們踏上了現代化最后沖刺的新征程,應在整個文明發展的大趨勢背景下考察當代倫理的知識體系將如何最終實現質的飛躍這一大問題。中華文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想要建立維系現代化社會的新倫理,必須經歷吸納意志文化的倫理新過程。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學習吸收了很多西方的當代倫理文化,所以這一條件已經逐漸成熟。要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要有一個新的話語體系,這個話語體系既是中國的,也是現代的,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文明方案。
劉余莉——從“志于道”的文化深刻認識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
劉余莉認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華文化以“道”為本體,提倡“一體之仁”的價值觀,這是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根本。正是因為以道治國,才能得道者多助,使中華文明具有了突出的連續性;在順應天道的前提下與時偕行,革故鼎新,才使中華文明具有了突出的創新性;“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培養了中華民族“天下大同”的博大眼光和“天下一家”的開闊胸襟,對內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對外形成“萬國來朝”的國際局面,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中華文化懷抱著“道并行而不?!奔啊昂投煌钡拈_放精神,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文化與其它文化中合于“道”的部分相互吸納融合,有悖于“道”的部分則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淘汰,使中華文明具有了突出的包容性;按照“天道好生而惡殺”的規律處理國際關系,必然采取慎戰、德政,“強不執弱,富不侮貧”“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使中華文明具有了突出的和平性。
徐嘉——禮樂的倫理精神
徐嘉表示文明是公認尺度,代表著人類社會進步的方向。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生活的樣態,是一種綜合性的東西。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它的合理性。但只有代表人類未來的、先進的、超越民族的理念才可以構成文明的組成部分。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傳統倫理實際上代表過去生活的一部分,且至今依然能夠發揮價值。關于“禮樂的倫理精神”,他認為原初時期禮樂一體,以敬神娛神的方式,發揮了維持群體秩序、鞏固共同體團結的倫理功能。殷周之際將禮樂制度化,其最大變革在于制禮作樂合于德,并以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的倫理原則作為禮樂的規定性。春秋時期,孔子以仁作為禮樂的內在依據,并重視樂化育人心的獨特價值。禮樂以儀節、儀式與樂歌、樂舞形式來追求“序”“和”這樣深遠的倫理目標,實現了禮樂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可以說,禮樂的倫理精神超越時代而綿延不斷,其所追求的化解沖突后的自由且秩序井然,是中國傳統倫理對于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
向玉喬 點評
向玉喬表示,文明不能沒有倫理的強力支撐,沒有倫理的文明不可能行穩致遠。中國特色倫理學的進步發展需要有自己的話語體系。以上幾位老師的發言讓我們再次聚焦于當前國內外學術界共同關注的一個焦點性問題——文明的發展問題。分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深入地、系統地探究倫理文明與人類未來的關系問題。一方面,從中國哲學角度來看,我們的文化是倫理性的文化,甚至說倫理文明觀是中華文明觀的根本內容,如何重新建構我們的倫理文明觀,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另一方面,中華倫理文明觀和人類的未來的關系問題,這也涉及到至少兩個方面。其一,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文明觀能夠對人類未來發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發生什么樣的作用。其二,人類文明新形態當中的中華倫理新形態對未來發展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發揮什么樣的價值。中華民族創造的中華倫理文明是世界倫理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自己的獨特突出的特性。通過幾位老師的發言,我們對中華民族創造的中華倫理文明乃至中華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全面的了解。
03主旨發言——第二場
楊義芹擔任主旨發言第二場的主持人,焦國成、陳延斌、陳繼紅、付長珍、趙忠祥依次發言,王玨點評總結。
焦國成——張載“為天地立心”的倫理意蘊
焦國成認為,張載的“橫渠四句”激勵了無數文化學人,人們對其首句“為天地立心”卻不得其解。首先,根據立之主體、心之地位和史籍記載,必須是為天地立心而非是立志;其次,天地不是一個有心的至上人格神,這就為“為天地立心”提供了理論合理性;再者,人的氣質、私心、偏見和異端知識的障蔽,使人心不能合于天心,故而有整肅人心的必要,“為天地立心”正為正人心而設;最后,以同于天地的視角,立誠心,立仁心,立平等心,立大心,就是“為天地立心”的具體內涵。這一思想的提出,展現了張載崇高的圣哲境界。
陳延斌——中華傳統家禮文化及其時代價值
陳延斌認為,中華禮文化是由禮義、禮儀、禮節、禮制、禮器、禮樂、禮教、禮法、禮治、禮俗構成的體系,家禮亦然。家禮文化是傳統家禮在價值理念、儀式、制度、器物以及教化等行為活動等多層面的體現,比家法、族規、家訓等其他家文化形式更具有儀節的莊嚴性、禮義的教育性和制度的規范性等特點,在家文化和中華民族整個禮文化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家禮文化是中國傳統社會治家、齊家、教家的重要制度文化,也是新時代優良家德、家風培育和公民禮儀文明建設的豐富資源。借鑒傳統家禮以儀立范路徑涵養公民個人品德,吸收傳統家禮倫理內涵滋養良好家風與淳樸世風,繼承弘揚傳統家禮稱情立文的撰訂原則助推社會禮儀文明建設。
陳繼紅——克己復禮為仁:“非常風險”中共同體感的喚醒
陳繼紅認為,“非常時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晦暗圖景要求我們重構一種“非常倫理”來化解其帶來的危機。在儒家視域中,共同善的實現以共同體感的喚醒作為內在支持,“克己復禮為仁”要求人們不斷地突破個體感的局限而實現個體意志的抽象聚合。從日常倫理的角度,儒家所理解的共同體感不免會遭到羅爾斯“自由主義式”立場的指責,但是面對“非常時代”中的危機,就需要人類將個體感的特殊目的抽象集合為體現人類整體利益的共同體感,由此獲得對抗人類生存危機所需要的聚合力量。在這種情況下,主張個體感的優先性很可能使人類陷入“囚徒困境”而無法自拔。因此,從“非常倫理”的角度來看,儒家“克己復禮為仁”的觀念有利于喚醒一種與人類共同體共生的普遍情感,以此有效地化解不同個體之間及區域共同體之間的利益分化與利益沖突。
付長珍——中國倫理學如何“再出場”
付長珍認為,作為一門古老而青春的學問,中國倫理學有著悠久豐厚的文化傳統和話語資源,建構了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奠定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基。在全球一體化和世界哲學的視域下,中國倫理學如何“再出場”,不僅是一個學科學術命題,更是一個洞察時代精神與文明走向的現實之問。在同情地了解和批判性反思中西倫理傳統的基礎上,從實踐智慧形態和方法論反省等層面,探尋一種大倫理學建構的理論前景,是當代中國倫理學轉型創新的可能方案。未來中國倫理學的發展,必須從自身固有的問題意識出發,實現自我更新和自我轉化,直面生活世界和時代問題,發揮倫理學對科技創新、人類生活的引領作用。
趙忠祥——憂樂價值理想
趙忠祥認為,文明體系的存續有著多種力量與要素的驅動和支撐。就內在精神動力而言,憂樂精神、價值導向、理想追求成為中華文明延續不衰的內在主導力量。憂樂精神增添了中華民族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奮發向上的勇氣;價值導向支配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社會心理、意志趨向乃至全部精神生活,也最能反映出中華文明本質性一面;理想追求則是對現實的突破與超越,反映出民族發展的向上力量,凝聚著深邃的思想智慧,體現出高度的文化自覺。
王玨 點評
首先,通過上午各位學者的發言感受到中國傳統具有的一種“十字打開”的宏闊氣象,既要挖掘傳統經典中的倫理價值,也要面向世界和未來,在面向現實的關懷和深厚的歷史之間表現出一定的張力;其次,頂尖學者嚴謹、嚴密的治學功夫和批判性的思考,正是當代青年學者需要學習的思想態度和方法;最后,我十分深刻地感受到了各位學者是有溫度、有情懷、有風骨的,這幾點想法不僅是關于如何做學問,還是關于如何做人的問題,希望與大家共勉。
04第一分會場(第一場)
第一分會場第一階段由東南大學教授、《東南大學學報》主編徐嘉主持。向玉喬、楊普春等7位專家學者做精彩匯報。
向玉喬 湖南師范大學
中華傳統美德的辯證性特征
向玉喬指出,在厘清中華文化的倫理向度時,首先需要考察中華倫理文化二元或多元的本質特征,儒家倫理思想并非唯一正統,儒家和道家的倫理思想維度構成了中華倫理思想的二元結構,因此對構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做出兩種判斷:一是在中華文化的背景下,將儒家與道家的倫理道德辯證統一起來,二是在解釋中華傳統美德時要在牢牢把握多元統一的層面上做出觀點解釋。他還具體列舉了概括中華傳統美德思路的五個觀點:尊重傳統、自強不息且戒驕戒躁、伸張正義、強調愛國情操、堅持原則且靈活變通。
楊普春 寶雞文理學院
論《周易》的“德命”思想及其現代價值觀
楊普春從四個方面對“德命”思想進行了闡釋,一是以“正本清源”的方式厘清傳統道德發生的基礎,中國傳統哲學中“德”的建設與《周易》密不可分,而《周易》早期的“德”思想又與“命”思想的認識存在直接關系。二是所謂“以德論命”的本質是通過對世界“生生之性”的領悟來實現的。三是在此基礎上構建出“德命”體系包括“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價值根據論、“居安思?!钡木尤烁裰黧w論、“感而遂知”的生命體知論、“修身”為原發機制的道德實踐論等。四是現代價值主要體現在“元”理論上再出發,為構建現代性話語體系提供新思路,以“生生”之德來闡釋新的道德體系促進理論的歷史兼容性。
吳雅思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中國傳統儒家“共同體感”的當代應用
吳雅思認為,在全球治理背景下,面對世界的局部戰爭、貧窮、環境污染等問題時,當今社會的共同體建設存在著自我優先性的還原論和多元價值難以調和的雙重困境。針對于此,中國傳統儒家的共同體思想,更強調“共同體感”的先在性。與西方個體主義使得欲望理性和精神不對稱的傳統不同的是,中國傳統儒家在類、情感和天道的動態互構過程中,遵循和塑造了“紐帶——關系——規范”這一內生型倫理結構。中國傳統儒家提供了一種有望破解前述困境的關于“關系性”思維的新方法,強調了包容性、協作性和共生性的治理方式。
周曉瑩 黑龍江大學
《論語》中“孝”觀念的三重維度
周曉螢從主體、家庭和社會三個角度對“孝”觀念進行闡釋,她認為,在主體維度,《論語》中的“孝”觀念淡化宗教色彩的同時明確其道德理性。在家庭維度,“孝”在孔子看來并非是一種自然流露的情感,它需要經過“禮”的規范約束,在宗法人倫秩序下,按照人文理性的標準予以呈現。在社會維度層面,“孝”是維護統治最為恰當的倫理情感工具,因為“孝”的倫理內涵原初就包含了人對群體秩序的理性自覺與倫理預設?!靶ⅰ痹谟^念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對現代人生存境遇、家庭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培養提供有益思路。
金香花 遼寧大學
現代社會的自然與名教之辯——兼論中國倫理發展的未來價值
金香花認為探尋中國倫理學的現代發展和未來價值需要從學理上分析所面臨的新挑戰——自然主義基礎的“坍塌”,因此需要考慮以下四個問題。一是現代之家對中國倫理的自然主義基礎的挑戰,現代經濟的發展弱化了自然主義家本位的倫理關系,生命技術不斷以超越自然和反自然的方式使人脫離身份的自然屬性。二是新科技對倫理自然基礎的新挑戰,生命科學的飛速發展、人類世、后人類、后自然等概念沖擊著人與自然的關系。三是關于能否可以后自然地建構倫理學,從人與人相互關系角度構建倫理秩序,人類最終將在我們的道德關注范圍內為非人類的事物騰出空間。四是社會轉型必然伴隨著道德話語的重構還需要不斷探索,更多地將和“道”相關的中國傳統精神作為未來資源的基礎。
朱莉濤 江蘇師范大學
傳統家禮文化的功能、影響及當代價值
朱莉濤認為,傳統家禮文化的主要功能體現在:以儀立范的規范功能,教以效化的教化功能,懷宗追遠的聚族功能,整齊門內的齊家功能,以禮入法的輔法功能。然而傳統家禮文化植根于封建社會之中,因此要以辯證的、歷史的觀點審視其歷史影響。她認為,闡釋一種文化的意義關鍵還在于從當代社會發展的背景之下探究其在人類生活及文化發展中的價值。禮行于外、德誠于中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基石,為此,現代文明禮儀培育應將“禮”貫徹于日用常行之中,重視禮儀教育及禮儀規范。
牛紹娜 南京師范大學
以優秀傳統家訓文化滋養當代家庭文明新風尚
牛紹娜認為,中華優秀傳統家訓文化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當代家庭文明新風尚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滋養作用。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第一,家法族規的嚴肅性內嵌著倫理屬性與道德價值,因此借助傳統家訓族規合理訓誡制度,可以增強當代家庭教育權威性;第二,傳統家訓有著濃厚的崇道重德特征,凸顯了中國傳統社會德性主義的文化特質;第三,傳統家訓包含敬長孝親要義;第四,中國傳統家訓文化在傳統社會發揮著治家教子的重要作用;第五,傳統家訓中守望相助是鄰里關系追尋的旨意。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弘揚傳統家訓守望相助的睦鄰文化,構建以鄰為伴的鄰里關系,培育文明新風尚。
暴慶剛 南京大學教授
點評
暴慶剛表示各位專家和老師的發言緊扣會議的主題,對中國傳統倫理與人類未來相關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解讀,有宏觀上談論中華傳統美德的內容;也有中觀上探討家禮文化的內容;還有微觀上探討道德理論的內容。對于中國傳統道德及其現代價值都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和揭示,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其次,這些深入的思考不僅對當代倫理學建構有所啟迪,也對各位專家、學者進行倫理學研究有著重要啟發。最后,在傳統倫理和現代社會的問題上,有三個關鍵詞值得注意,第一個就是“繼承”,第二個是“弘揚”,第三個是“轉換”。
05第一分會場(第二場)
第一分會場第二階段由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劉余莉主持。徐嘉、暴慶剛等8位專家學者做精彩匯報。
徐嘉 東南大學
禮樂的倫理精神
徐嘉認為,探尋禮樂之治的產生起源,以開展早期文明中對于祖先、圖騰、自然神等外在審美力量崇拜儀式為其發端。殷周之際禮樂制度化發展,其最大變革在于使制禮作樂合于“德”。從古代政令傳遞、民風民情采集、士族禮樂教化事例中可得,“樂”化育人心具有獨特價值。另外,《樂記》論述樂的功能為統一感情,即以樂的形式對所發事件展開善惡評判,進而引導大眾產生共同情感。中國傳統倫理下的禮樂之治借助藝術的手段調動情感層面的審美愉悅,其背后貫穿倫理認同機制,對于世界各民族發展具有重要貢獻。
暴慶剛 南京大學
宋代莊學中的“道”論
暴慶剛認為,宋代莊學中的“道”論詮釋除對道之無形無相進行準確把握與闡述外,創造性地強調和突出了道之本體義涵及道之本末體用。道之本末體用區分為兩個不同層面:本末層面關注道、物 (或事) 關系,并由道及物,或由天道而及人事,從而貫通道、物;體用層面關注的則是道本身之一體兩面,即體乃道之體,用乃道之用,道之用最終通過具體之物或事而得以呈現,因此道之本末、體用也得以貫通。宋代莊學中的“道”論解決了無形無相之道何以生成萬物的邏輯矛盾,同時也消融了道與物、無為與有為之間的張力和對立,為現實的有為之治找尋到充分而合理的基礎。
張小星 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天道”概念的形成及其倫理意義
張小星認為,“天道”作為中國哲學的核心概念于春秋時期逐漸形成并發展,其具體包含“天之道”與“天道”兩種表述方式。首先,“天道”概念最先由春秋前期楚國貴族鄧曼提出,意謂天帝所顯示的必然規則。其次,春秋中期哲人在繼續肯定“天帝”信仰的基礎上,逐步凸顯并深化了“天之道”概念的政治哲學意義:側重關注“天人之際”,尤其強調作為至上神的天帝及其意志對于世俗王權的規訓與制約、以及世俗之人對于天帝及其意志的敬畏與順從。進而,春秋后期哲人明確提出并強調“天道”的用法,在政治哲學領域對“天道”與“人道”之關系的認識更加深入,并從倫理意義的角度證成“天道”對于“人道”禮儀規范超越性與正當性的統一。
賈謀 《道德與文明》雜志
黯淡的未來和傳統倫理的燈塔
賈謀認為,物質決定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經濟形勢不可避免地面臨低迷和停滯時,倫理和道德觀念也需隨之進行調整。通過分析經濟發展規律與探索中國傳統倫理特性可知:其一,經濟增長并不能長期維持高速,低迷和停滯必將到來。其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建立的倫理秩序和推崇的價值觀念無法適用于低迷和停滯時期,甚至將造成混亂。其三,中國傳統倫理恰好適用于低迷和停滯時期的倫理構造和道德體系。其四,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調整其自身,使生活在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的、被“啟蒙”過的人們對其重新接受。
王覓泉 中國政法大學
儒家“仁內義外”原則的現代轉化
王覓泉認為,郭店簡《六德》篇提出一種“仁內義外”說,主張“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斬恩”。這種“仁內義外”的原則是有一以貫之的價值,雖然我們今天的交往生活空前地擴展和深化了,但是“內”和“外”的分界仍然存在,它們分別相當于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私人領域以情感為紐帶,主導原則是仁愛,公共領域通過理性建構起來,主導原則是正義。“大格局觀”提出擴大“個人所關注的利益圈”的規范性主張。這一主張需注意,不同范圍的交往生活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因此應該采納不同的主導倫理原則。“大格局”的理想應該建立在堅實的底線和細致的分寸之上。
張雪 山西大學
《莊子》“仁義”批判理論辨正
張雪認為,《莊子》的“仁義”批判從“亂人性”“攖人心”“撓天下”三個方面展開,揭示了“仁義”所引發的人生困境與社會問題。后世注莊者們將“仁義”批判的矛頭指向“仁義之跡”,但這并不能在《莊子》的批判語境中成功捍衛仁義?!肚f子》“仁義”思想問題的關鍵原本就并非“仁義”本身,而是對“仁義”的拔高、崇尚與濫用。有為政治一旦推行,就無法擺脫僵化為“跡”的命運,亦無法避免其弊端的產生,而這正是《莊子》“仁義”批判的理論實質?!肚f子》之批判為儒家仁義理論如何避免異化、如何進行理論的自我完善提供有針對性的建議,而辯護者們對有為之跡合理性的論證也使我們能夠更加客觀、公正地對待儒家傳統中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的入世的、有為的思想。
孫效文 山西大學
功夫論的重建一一以高攀龍的道德修養論為例
孫效文認為,陽明在晚年時提出“致良知”說,由于客觀原因使其并未予以詳細闡明。后學們在解讀這一命題時卻產生諸多歧義并于晚明時將“致良知”之說帶入歧途。以道德修養的視角而論,將“致良知”說帶入歧途的詮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聶豹的歸寂說;其二是王畿的先天正心說;其三是王艮的日用即道說。為了就正這一空疏學風,高攀龍首先一本朱子,積極主張“持敬涵養”與“即物窮理”并行。在此過程中,高攀龍逐漸發現朱子道德修養論始終存有無法兼顧內外的不足并最終歸本朱子業已揚棄的道南學派。
尼莎 河北經貿大學
先秦儒家修身思想及其當代意義
尼莎認為,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與當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先秦儒家修身思想來說,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通過仁、知、勇的統一,內圣外王的統一,動與靜的統一,進而統歸為壹是以修身為本的修養進路。這一修養方式不僅在功夫論上具有獨特意義,而且對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很大的啟發意義。當代大學生要自覺樹立起責任擔當意識,在歷史機遇期淬煉自身,立志為民族復興踔厲奮斗。
金香花 遼寧大學
點評
金香花表示各位發言人的文獻功底扎實、問題意識突出,擁有真正的現實關懷,同時對各位發言人的主題進行了討論,其中十分肯定各位發言人所做的學術工作。金香花提出,對于傳統倫理價值的探究以及中國傳統倫理在現實社會中的轉化等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且各位發言人的視角新穎,為研究傳統倫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路徑。
06第二分會場(第一場)
第二分會場第一階段由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委黨校(江蘇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院)長楊明主持。趙清文、焦秀萍等8位專家學者做精彩匯報。
趙清文 河南大學
老子的幸福觀及其政治倫理意蘊
趙清文主要討論了老子政治倫理思想中的有關幸福的問題,區分了建立在快樂感受上的俗人的幸福和與“道”一體的“圣人”的幸福,這兩種境界的幸福的主體分別對應著政治生活中的普通社會成員和社會管理者兩種身份,在實踐中相輔相成。“圣人”追求的“獨異于人”的幸福,是為了更好地幫助老百姓實現普通人的幸福;普通人的建立在快樂感受之上的幸福的實現,是“圣人”的與“道”一體的幸福的意義和價值之所在。老子的幸福觀雖然產生于特定的時代背景之下,但它對于今天的政治倫理建設,依然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焦秀萍 山西大學
韓非子治道義旨考究
焦秀萍認為,認定法家為“非道德主義”,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研究中的一個誤區。焦秀萍分別從考倫理“實情”的思維基點,尚以法為教的公德導向,重以賞罰揚善懲惡的實操路徑,求國家富強的現實目的四個方面闡釋了韓非子倫理思想的主要意志。韓非子之所以被看成是一個“非道德主義者”,主要是因為以下四個誤解:他對作為其思維基點的社會倫理實情的敘述,被當成了其倫理思想觀點本身;他對建立在血緣和私誼基礎上的倫理道德的否定,被當成了對一切道德的否定;他視以德治國為迂闊、重法治賞罰、重治國實效的思想觀點,被當成了刻薄寡恩的反道德的專制主義;他重視國家實力和富強的思想,被當成了專門為君主服務的戰略謀劃。韓非子是一個國家主義的、寓倫理道德于法的倫理思想家,其倫理思想具有尚公、尚實、尚法、尚功的特點。
張波 寶雞文理學院
“事天”之道:《西銘》的倫理體系述論
張波認為,《西銘》一文具有較為嚴密的倫理體系,與其文章結構、行文方法以及張載本人思想等密不可分,依次闡釋了歷代關于《西銘》主旨的解讀、“事天”的主旨、“事天”的原則、工夫與境界,以及《西銘》倫理體系建構方法四部分內容?!段縻憽啡趨R《易傳》《孟子》《中庸》等先秦儒家經典,以“事天”為主旨,并基于人與天地同體的思想,提出了“民吾同胞”的事天原則,“敬樂”、“克省”的事天工夫,以及“樂天知命”、“存順沒寧”的事天境界,從而展現了張載對傳統儒家思想的詮釋與創新,尤其是對天人關系和個體倫理責任與義務的新思考。
聶菲璘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以天命明德為指歸的民心政治——中國式民主的核心意蘊、歷史實踐與世界意義
聶菲璘認為,中國古人有著獨特的天命觀,將天命與民心相連。天命無常,全在人心向背,而決定天命的關鍵是明德,是道。以民為本執政理念的一個重要表現是為政者注重民心,由此而形成了中國古代的民心政治。分別從中國古代民心政治的核心意蘊、中國古代民心政治的實踐,以及中國古代民心政治的世界意義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民心”即是“道”,違背道就會失去民心,行道即是以明德治國。所謂的“以民為本”,是以人之自性為根本、以道為根本。以天命(明德)為指歸的民心政治,就是以道為指歸的民心政治,就是依道治國。這是中國古代民心政治與西方國家民意(民粹)政治最大的不同。
劉永春 湖南師范大學
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從墨子的觀點看
劉永春認為,如何區分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并進一步合理解釋為什么有些戰爭是正義的,有些戰爭是非正義的,成為了擺在戰爭倫理學面前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墨子對戰爭正義問題的思考展現了與西方學者不同的理論路徑。他將戰爭區分為進攻性戰爭、懲罰性戰爭與自衛性戰爭。首先,他認為一切進攻性戰爭都是非正義的,并為這一主張提供了犯罪論證、后果論證和宗教論證。其次,他認為懲罰性戰爭是正義的,當且僅當,懲罰戰爭的根本動機是“除天下之害”,只能針對“不義之國”,獲得天的同意,且只能作為最后手段。第三,他認為一切自衛性戰爭都是正義的,因為它對抗的是非正義,維護的是人民的福祉,并且其他國家對自衛國家有國際援助的義務。墨子的這些戰爭倫理思想在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規范性意義。
申靜思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為政以德:曾子的治世觀
申靜思認為,通過對典籍的梳理可以發現,曾子在承繼孔子思想的同時,他也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經國治世的倫理主張,主要包括君臣之道以及以孝道為核心的治世方略兩個方面。首先,曾子一方面在承續孔子“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思想理論基礎上,對君臣關系作了新的詮釋;另一方面,基于對當時混亂官場秩序的批判與反思,曾子結合自身的政治實踐經驗,著重從臣子的視角,對臣子的官德及人格氣節作了頗為精彩的闡發。其次,曾子一生從政經歷雖不多,但在治世理政方面,卻有著“以孝治國”“仁政禮治”“敬賢任能”“愛利民眾”等治世主張,雖然不盡系統全面,但這些方面即便在今日社會,也依然能對為政者加強自身官德氣節修養,以及治國理政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
程世平 江西師范大學
《呂氏春秋》“正名審分”的政德分說
程世平認為,呂書在“形而上”層面專于“道法”,兼容諸子百家之說,一以貫之,打破了諸子“自是而相非”的局面;在“人性論”上以“生,性也”主張“貴生”“全生”,以求通達于性命之情?;诖耍凇捌魑铩敝煤途唧w的天下治理中,呂書由“刑”而“名”、由“方”而“分”,立上下以“正名審分”“循名責實”,追求達致“名實相符”的“至治”境界。區別于“法家”之“重法”過于“重人”、“重限制”過于“重人情”。呂書對于不同的職業劃分,都有其相應的職責要求,強調各司其職、各得其宜,以至“反其質、行其情”。在相應的職業劃分中,每一種職業背后的職責,最終都會內化為深刻的文化修養,逐漸形成世代之德行(性)要求與倫理精神,即與職分相應的“品行”、“修養”及“道德人格”等。因此,呂書的治道思想,便形成了“名分于前,德垂于后”,由“職分”而“德行”的獨特風格。
苗水 鞍山師范學院
試論《群書治要》中的孝治思想
苗水認為,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中國自古以來以孝治國?!度簳我钒膰抑卫硭枷敕浅XS富,諸如德治思想、民本思想、重農思想、用賢思想等,而其中最為根本的則是孝治思想。孝治體現在治身、治家、治國三個層面,以孝治身則身修,以孝治家則家齊,以孝治國則國治。對《群書治要》的孝治思想進行探討,可以為當今的國家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鑒。另外,孝治思想不只是在古代可以治國安邦,在當今亦具有重要價值,有利于促進家庭和睦、改善社會風氣、保障社會安定、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等。
郭清香 中國人民大學
點評
郭清香表示各位發言人的報告視角新穎,邏輯嚴密,同時依次向各位學者提出問題,與各位與會專家進行交流討論,為重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價值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視角,并且指出各位學者文獻功底深厚,問題意識突出。
07第二分會場(第二場)
第二分會場第二階段由山西大學教授、學術期刊社副社長、《山西大學學報(哲社版)》副主編趙斌主持。謝瑜、李海超等7位專家學者做精彩匯報。
謝瑜 西南交通大學
儒家情感主義對當代醫患關系重建的價值意蘊
謝瑜從當代醫患關系的實際出發,認為儒家情感主義中的仁心、仁愛、仁醫包含著醫者仁心的豐富情感,人同此心、推已及人闡釋著醫患關系中的傾聽與對話,知生安命、順其自然、視死如歸闡釋了醫患關系中的理解與重塑,德不孤、我欲仁、民胞物與闡釋了醫患關系中的內省與超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儒家情感主義思想的創造性轉化,有助于推動醫患關系中的情感回歸,促進良好醫患關系的重建。
李海超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良知如何先天存在與反觀自證?——對良知呈現與假定之爭的再思考
李海超通過分析馮友蘭與熊十力關于良知是假定還是呈現的爭論,指出良知呈現論得以成立的三個基本方面——良知創生宇宙萬物、良知先驗具足天理、良知反觀自證其先驗性都不是真實的。具有道德性的良知只能創生價值世界,不能創生自然世界;良知不僅不能先驗地具足道德原則,而且它也不能先驗地為道德發展提供心理動力,良知是外在公共性準則或情境內化于心的產物。反觀,馮友蘭的良知假定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傳統的良知觀念,要求人們探索真實可靠的良知觀念,重新認識人的心性并以此為基礎重建儒家的道德哲學的重要價值。
邢夢潺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傳統詩教的文化理念、時代價值與踐行路徑
邢夢潺認為,《詩》中的鳥獸蟲魚、天文地理、宮室器物、山川草木、禮儀制度等很大程度體現著《詩》那個時代的歷史細節與風貌,昭示了先民的人生倫理、信仰道德、價值觀念乃至思維方式、情感意志,為新時代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奠定了深厚的文明根基、歷史底蘊與實踐指引。以文明的視角傳承詩教文化,推動構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現代化,有助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使五千年中華文明之樹在新時代不斷煥發新的生機。
王繼創 山西大學哲學學院
孟子生態思想的美德倫理意蘊
王繼創指出中國傳統儒家生態倫理思想內蘊著由內而外的道德實踐智慧,具有生態美德倫理學的表現形態和理論特質。其中,孟子從人的“不忍人之心”的道德情感和“仁民而愛物”實踐理性出發關心他人與自然萬物,主張不僅要尊重他人,而且要關愛萬物,在人與自然之間形成了生態美德實踐智慧??偟膩碚f,實現以儒家仁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美德論倫理價值觀念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公民生態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價值。
路強 四川師范大學
文明互鑒視野下生態文明的倫理基石
路強認為,生態文明是由中國率先實踐,并逐漸受到世界認可的理論體系與社會發展方向。生態環境問題的全球性意味著,生態文明必然是一個多元文明之間相互對話和融通的結果,生態文明作為一個學理概念,其內在的種種認知、價值、實踐模式,需要進行多維的溝通與解析。對此,馬克思主義對資本的批判,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批判,當代新儒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反思,乃至當代海外漢學家對中國文化的剖析,都是極具價值的思想資源。
郭明 首都師范大學
王陽明的理欲之辨及其歷史影響
郭明指出理欲之辨在王陽明建構和論證“心即理”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引領了“致良知”宗旨的創發。一方面,理欲之辨在王陽明心學思想的形成和推廣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建構和引領作用;另一方面,理欲之辨在陽明學的改造下逐步確立了不同于朱子學中的內涵特點和工夫形態。在王陽明的影響下,陽明后學群體出現浙中王畿的重“體悟本體”而輕“人欲克除”、泰州王艮的重“自然無意”而輕“人欲辨析”,和江右王門諸儒重“實修踐履”以“去除欲根”三種主要的路向。
楊琳 中國人民大學
關于人工智能時代學習倫理的幾點思考
楊琳以Chat GPT為例,指出中國與世界已經進入以數據為中心、人工智能飛速發展、智能機器和軟件工具廣泛應用、人機互動融合的人工智能時代。但是,與這一時代相適應的學習倫理理論體系和實踐路徑尚未建立。她指出要以中國傳統學習倫理思想的當代發展,來指導更適合中國社會和國情的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并通過調查研究的方法,探究人工智能技術融入學習活動的倫理認知和學習心態現狀,關涉為什么學習和應當如何學習的元問題。
張波 寶雞文理學院政治學院院長
點評
張波依次分析了以上7位老師的文章和發言內容,對各位老師的研究視野和文章的學術價值給出肯定。他認為老師們研究的問題關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具有學術研究潛力,又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同時,文章寫作思路清晰,立論明確,引人深思。
08閉幕式
本次研討會分兩個會場進行發言、點評、討論,閉幕式由焦國成教授主持,南京大學暴慶剛教授、遼寧大學金香花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郭清香教授、寶雞文理學院張波教授作分會場匯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肖群忠教授作總結。
肖群忠總結發言,并對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他認為傳統倫理是中國文史學科的對象,倫理學關懷人類的未來,也要關懷中國的未來,這對于當代民族復興有很重要的意義。因此真正的倫理學既要關注形而上學,也要關注形而下學。本次研討會可以概述為人類直接性關懷性問題、對象的實際性問題、微觀或個案的問題,這些問題對當代倫理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焦國成作會后總結,感謝各位老師同學出席本次研討會,感恩一切要感謝的人和物,他認為這是中國傳統倫理的精神,是學者們的情懷,因此我們應有責任意識,有對中國命運、人類命運的關懷,以此更好地發展當代倫理研究。焦老師還對青年學者及學生予以厚望,認為年輕一代是倫理學的未來,是中國傳統倫理研究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未來。最后宣布首屆中國傳統倫理與人類未來學術研討會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