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2023-05-05《月讀》2023年第5期

作者:劉余莉

《周易》記載,古圣先賢“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正是在觀察天地自然、社會人文之道(規律)的基礎上,圣人提出了促進身心和樂、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天下和平的常道。順著自然天道來修身治國,才能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否則必然敗亡。而“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這種“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常理、規律,古今適用、歷久彌新。天人合一正是古人關于人及天地萬物關系的一種重要認識。

天人合一:正確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哲理依據

“天人合一”是古圣先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觀人世而發展出的關于天人關系的重要思想。《莊子》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被表述為“與天地參”“民胞物與”“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等。《中庸》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張載《正蒙·乾稱篇》有云:“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王陽明在《大學問》中對“天人合一”理念有深刻闡述,并引申出了“一體之仁”:“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一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一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一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一體也。”

可見,中國古人很早就形成了“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宇宙觀,在這種“一體之仁”的觀念之下,人與自然,父與子、夫與婦,乃至兄弟、朋友、君臣、國家之間都是和諧一體的關系,因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ceccfa74c3c29a253b56d3f65d96cde.png

始建于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是根據岷江的洪澇規律和成都平原懸江的地勢特點,因勢利導建設的大型生態水利工程,不僅造福當世,而且澤被后世。兩千多年以來,都江堰作為全世界的生態典范,一直訴說著中國人道法自然的生態智慧。

依時而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路徑

中國古人從天人合一的理念出發,通過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道路。“依時而動”是古人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的重要實踐。《禮記·月令》記載了一年十二個月分別要做的政事。“月”即天文,“令”即政事。古代圣王“上察天時,下授民事,承天以治人”,制定了一套依據天文、陰陽五行來施行政事的綱領,按照天道、天時來治民。

例如,在孟春之月,即春季第一個月,在立春之日,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舉行迎春之禮,命令三公頒布德教,宣布時下的禁令,褒揚善行,周濟貧困不足之人,恩德普及于廣大的民眾。迎春之禮后祭祀上天,并選擇吉日,天子親自下地耕種,表示對農本的重視。

孟夏之月,即夏季第一個月,不可大興土木,不可大量征發民眾。因為此時正值農忙,隨順天時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誤農時”。而夏季的第二個月由于陽氣盛而且經常干旱,所以要舉行祈雨的祭禮。而夏季的最后一個月,由于雨水浩大,便不可大興徭役,否則會有天殃。

孟秋之月,即秋天的第一個月,要命令將帥挑選武士,磨礪兵器;命令治獄官慎重判刑;命令百官修繕堤壩,謹防堵塞,以防止水澇災害。因為秋天主金、主肅殺之氣。這也是依據天文五行來執政。而秋天的第二個月,則要注意養護衰老的人,授給他們坐幾、手杖;司農之官則催促人民收藏谷物,務必積蓄干菜,多積聚糧食,以為過冬做預備,并勸勉民眾種麥子,不要錯過農時。

孟冬之月,即冬天的第一個月,要加賞以身殉國者,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命令百官謹慎保管府庫、谷倉的糧食、財物;鞏固封疆,防備邊境,完善要塞,緊守關口橋梁,舉行大飲烝之禮,提倡不忘根本、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社會風氣,也是提倡長幼有序,這樣就不會恃強凌弱。而到了季冬之月,也就是冬天的最后一個月,則令田官告訴民眾取出五谷的種子,說明大寒節氣已過,農事即將開始,命令農民計劃耕種的事宜,修理翻土的耒耜,備辦耕田的農具;天子與公卿大夫共同修訂完善國家的法典,按照四季的時令,以確定哪些適合來年運用。

《禮記·月令》關注農業生產的同時,還涉及國家祭祀、徭役、軍事、社會保障、生態保護、文教等各個領域。中國古人能夠做到隨順天時、依時而動,是因為古人能夠敬畏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治國理政。祭祀中的祭天和祭神之禮,都是敬畏自然規律的重要體現。天地祖先、天子百官、黎民百姓、山林鳥獸共同構成了一個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人作為核心,仍然需要發揮維護“一體”的作用,踐行天地厚德,隨順天時,生養萬物,這就是仁心、仁政的最好落實。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依循天道自然規律,科學合理地安排生產生活、辦理政治,才能保持人與自然萬物和諧一體的關系。

生態保護:中華文明永續傳承的根本大計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下,古人“依時而動”,構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中華文明能夠成為世界唯一一個不間斷傳承發展的文明,與古人極為重視環境保護密不可分。

《禮記·月令》中的很多規定就體現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春天是萬物萌發的季節,因此要禁止殺伐,保護幼小,不可逆生氣而行:

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禁止砍伐樹木,不要毀鳥窠,不要殺害幼蟲、已懷胎的母畜、剛出母體的小獸、剛會飛的小鳥,不要傷害小獸,不要掏鳥蛋。

仲春之月,“毋竭川澤,毋漉陂池,毋焚山林。”不要將河澤中的水放完,不要讓蓄水池干竭,不要焚燒山林。

季春之月,“田獵罝罘、羅罔、畢翳、餧獸之藥,毋出九門。”打獵用的捕獸的網、捕鳥的網、長柄的網、射獵用的隱蔽工具、毒害野獸的毒藥,一概不能帶出各個城門。

夏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孟夏之月)繼長增高,毋有壞墮,毋起土功,毋發大眾,毋伐大樹。”在孟夏之月,草木茁壯生長,不要進行毀壞和糟蹋,不要大興土木,不要征發人民大眾,不要砍伐大樹。

“(季夏之月)樹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斬伐,不可以興土功。”季夏之月,樹木才剛開始變得茂盛。這時讓掌管山澤苑囿的官員進入山林巡查樹木,但是不可以有斬伐,不可以興土工。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季秋之月)草木黃落,乃伐薪為炭。”到了季秋之月,草木開始變得枯黃,這時才可以伐薪燒炭。

更可貴的是,《月令》不僅規定了什么季節應怎樣做,還說明了如果反季而行會導致怎樣的后果。例如,“(仲春之月)行夏令,則國乃大旱,暖氣早來,蟲螟為害。”“(仲夏之月)行秋令,則草木零落,果實早成,民殃于疫。”“(仲秋之月)行冬令,則風災數起,收雷先行,草木蚤死。”“(仲冬之月)行春令,則蝗蟲為敗,水泉咸竭,民多疥癘。”

古人不僅從制度上對環境保護做出具體規定,還以此教導民眾,培養人的“仁心”“仁德”。

《淮南子》記載,巫馬期前往單父察訪宓子賤教化百姓的成效。巫馬期見到有人在夜間捕魚,捕得之后又將魚放了,便詢問漁夫原因。漁夫說:“長官子賤不愿讓人捕撈正在成長的小魚。我剛捕到的是小魚,就把它們放了。”巫馬期便感嘆:“子賤實行德政的效果,簡直是好到了極點!他能使人在暗夜做事時,也像嚴刑峻法就在身邊一樣。”不捕撈尚在生長的小魚,不僅是“環保”的規定,更是仁心的體現。百姓恥于作惡,不忍心欺騙自己的內心。《史記》稱贊子賤所達到的治理是“不忍欺”的最高治理境界。而這其中體現的環保治理,達到了心靈環保的境界,唯有如此(即不依賴嚴刑峻法)才能真正保護環境。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著文明的興衰演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智慧根植于生生不息、歷久彌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科學方向,這些都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等理念的借鑒和發揚。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m.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