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志宏
2023年9月5日,“微光如炬”——西安市思想道德教育開學第一課在西安市未央區方新小學舉行。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厚德載物、明德弘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元素,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念的核心要義。傳承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在新時代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厚德載物”包含進德修業的理想抱負
“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大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在《周易》中,用坤卦象征大地,認為君子要取法大地生育、包容和承載萬物的美德,進而提升自身德性。《說卦》指出:“坤,順也。”大地具有寬厚和順之德,使萬物各遂其生。厚德載物,就是指要擁有寬廣的胸懷,包容萬物、博采眾長,既是對大地承載萬物之德的描述,也是對崇高道德理想的不懈追求。
“厚德載物”是修身做人的根本遵循,是道在內心中的持續踐行。《周易·文言傳》提到,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孔穎達疏:“德,謂德行;業,謂功業。”意思是君子要不斷提高道德素養,擴大功業建樹。“厚德載物”的內涵非常豐富,既具有海納百川、和而不同的包容開放精神,也蘊含寬以待人、反求諸己的寬恕自省態度和貴柔守雌、上善若水的謙卑和平品質。
自古至今,“厚德載物”被尊奉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準則和信念,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與“自強不息”一同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良傳統。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強調的是“德”對國家民族興盛繁榮的重要價值,而“人無德不立”偏重于“德”對每個個體立身做人的積極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常重視立德修身、行善積德的重要性,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多行不義必自斃”等典故中都包含有崇德向善、厚德載物的價值取向。
道家認為“德”應當遵循大道的規律和特點,從而獲得謙卑和平的德性。《道德經》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認為厚德如同大道一般慈柔,就像恢復到嬰兒赤子般純真質樸的狀態。他還提出了上善若水,認為水的謙虛不爭之德接近于大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莊子》也提到:“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水的清凈、平等、謙卑、和平的本性就是厚德的表現,體現出道家對“德”的觀察和思考。
在正確處理德與財、德與福的問題上,德行依舊是最根本的條件。德本財末,以德為本。如果不能慎獨慎微,積小善成大德厚德,就不能夠承載超過自身德行的功名利祿。《國語》中提到:“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福而服者眾,必自傷也。”如果沒有足夠的德行作為支撐,這些身外之物足以將人壓倒,最終導致身敗名裂。古人所講的“三不朽”,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其中就將立德列在首位。由此可見古人對道德品質的重視以及樹立德行對建立功業、確立學說的根本性前提性作用。
“明德弘道”展現弘揚正道的擔當意識
“明德弘道”由多部經典中的思想融合而來。“明德”出自《周易·晉卦》中的“君子以自昭明德”,《尚書》中的“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以及《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里的“明德”指的都是人人本有的光明德性。“弘道”出自《論語·衛靈公》中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味著人能夠彰顯光明的德性,強調人立身行道的主觀能動性,自覺承擔起弘揚正道的責任使命。
“明德弘道”的前提是求道得道,古人通過進行圣賢教育來接近道,進而體悟道、獲得道。圣賢教育的關鍵在于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即對古代圣賢經典進行長期不間斷的專門學習,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指的就是學習經典、求得道理的具體方法。朱熹認為“道,則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是也”。道就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須臾不離。因此,“明德弘道”需要在深入經典的基礎上,樹立起“讀書志在圣賢”的遠大目標,通過學道行道以發揚自性明德之智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重視“道”。在《論語》中關于“道”有很多的描述,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朝聞道,夕死可矣”等,強調的是對“道”矢志不渝的堅持和求索。在道家思想中,“道”既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又是萬物的主宰和歸宿。老子云:“道者,萬物之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認為,道無所不在,道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也就是說,道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不離開我們的日常生活。可見“道”的概念具有十分重要和普遍的意義,宇宙萬物都應當順從道的規律來獲得長久的存在和發展。
“明德弘道”展現出立身行道、弘揚正道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尚書》說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曾子主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孟子提出:“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顧炎武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圣賢君子面對困難挑戰能夠表現出“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做到“明德弘道”,才能肩負“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
通過對內不斷自省提升,對外勇于擔當作為,就能實現內在德性與外在道義的高度統一,顯示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自覺意識。《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國自古以來講求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道的積極影響。基于此,“明德弘道”便擁有了更具普遍性的意義。
“厚德載物、明德弘道”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高度契合
“厚德載物、明德弘道”作為中華傳統道德思想的核心理念,飽含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凝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獨特的精神標識。其中,“道”與“德”源自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思想精髓,也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高度契合,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厚德載物、明德弘道”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元素的高度概括,也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相通。馬克思主義對人道主義、集體主義、公平正義、和諧社會的觀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價值觀高度契合。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唯物主義觀點,其核心在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人自由而平等的“大道”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最高道德要求,這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社會不謀而合。
廣義的馬克思主義道德觀既包含了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道德的看法和認識,也包含了馬克思主義者對于社會道德發展的認識和思考,如社會主義道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道德建設,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以“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為要義的新時代道德觀。
有大德方能成大業,對共產黨人而言,黨性就是最大的德。黨員干部要把道德修養作為人生的必修課,用道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引導人。
中國共產黨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厚的道德滋養,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厚德載物、明德弘道”觀念融入公民道德建設之中,將馬克思主義道德觀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機融合在一起,對于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全面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總而言之,堅守和傳承“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有助于培養包容寬厚、崇德向善、銳意進取、擔當奉獻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價值取向,形成良好社會風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磅礴力量。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市委黨校(北京行政學院)哲學與文化教研部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