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span>
文章
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2024-03-29學習時報

作者:劉余莉  申靜思

 中國傳統節日的設置并非出自偶然,而是有文化的內涵和用意蘊含其中。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型特征,抓住其“以文化人”的本質,引導人們在歡度節日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倫理道德教育,能夠更好地推動中國傳統節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有助于進一步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中國古人認為,“人無倫外之人”。人必須處理好五種基本的倫理關系(“五倫”),即父子、夫婦、長幼、君臣(上級和下級)、朋友關系,才能達致個人幸福美滿,社會和諧安定。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特別重視倫理道德教育,強調以此來保障人們過上童年積福、中年造福、老年享福的人生。古人對倫理道德教育極為重視,利用并創造一切機會進行教育,包括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熏陶和影響,如古人常常立下座右銘、墓志銘等,其內容常常起到勉勵進步和警示后人等積極作用。在商湯王用于盥洗的盤上也刻有銘文“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便每天洗臉之時提醒自己日新其德。這說明古人力圖通過各種方式對人進行教育,以提升人的道德修養,進而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傳統節日設置的主要目的也就在于此——加強道德教育、和諧人倫關系。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倫理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
  抓住節日“以文化人”的文化本質。在古代,“文化”一詞由兩個字組成:“文”,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像站立的人形狀,文的本義為文身?!墩f文解字》云:“文,錯畫也,象交文?!焙髞?,“文”泛指符號,引申為文字,并進而有了文章、禮樂等釋義?!盎钡募坠俏暮徒鹞南駜蓚€人形,一個正立,一個倒立,會意變化顛倒之意。可見,“化”的本意為變化?!墩f文解字》解釋:“化,教行也”,是“化”的引申義,意為人受教而變化。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化人”,以文學、文藝、建筑、雕塑,包括節日,對人進行教化,使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崇善向賢便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倫理道德教化是古人設置節日的重要目的。以清明節為例,清明節上墳掃墓,緬懷過世的父母祖先,其中蘊涵的“以文化人”教育意義非常顯著?!墩撜Z》中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泵耧L淳厚、人心厚道是結果,根源在于重視喪祭之禮,提倡知恩報恩、飲水思源、不忘本的孝道教育。因為人只有培養起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行為方式,才能減少見利忘義、忘恩負義的現象,從而使社會風俗變得淳樸厚道。
  一般而言,在道德教育中身教勝于言教。父母在世時,一個人通過孝敬父母的行為就可以潛移默化讓孩子學到孝敬。但是如果父母過世了,又如何以身教教導兒女孝順恭敬呢?在清明節帶領兒孫參加祭祀祖先和過世父母的活動便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所以《禮記·祭統》云:“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順之至也,祭其是與!”君子的教化必須從根本教起。同時,上輩人能夠追念祖先和父母,晚輩就會從他們身上學到知恩報恩并因襲下去。因此,在中國古代,皇帝對于祭祖非常重視,并且設置隆重的祭禮。
  清明追念父母、緬懷祖先還體現為古人要依時依禮進行祭祀的風俗,清明和冬至進行的祭祖最為隆重。清明節除了舉辦祭祖禮儀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昭述祖德,以此傳承家風、家道、家文化。古時庶人(平民)雖沒有廟,但是家家戶戶設有祠堂供奉祖先的牌位。每到清明祭祖時,全家族的人被召集在祠堂之中,聽講祖先的德行。例如,在哪朝、哪代,家族中出現了哪位有德行的先人,對國家、民眾有何貢獻。那么,作為后代子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謹慎,不能因為自己的言行給祖先抹黑,令祖先蒙羞。東漢太守楊震有不收“四知財”的德操,教育楊家子孫秉持他的廉潔作風,以致楊家后代出現了“四世三公”的盛況。可見,中國古代的廉潔教育,早在家庭之中就已經開始了。這樣,清明祭祀成為道德教育的機會場合,引發了人們對祖先功德的恭敬之心、思慕之心,培養了對家族的責任感和承傳家風的使命感。
  古代先賢順應天道自然的規律以及社會人倫之道來教化民眾,強調無論是通過文字、文章、禮樂、節日,還是其他文化活動或形式,都以傳承和弘揚“道”為旨歸,以實現“化人”為目的。在這些文化的傳承和教育中,形成了古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理解本質,創新形式??鬃友裕骸耙笠蛴谙亩Y,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禮的表現形式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損有益,但是禮“毋不敬”的本質并沒有改變。同理,在推動傳統節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慶?;顒拥男问娇梢耘c時俱進、豐富多樣,但傳統節日以“道”為體,以“化人”為用的主旨不能改變,不能忽視其重視人倫親情、崇尚道德的重要內容。同時,還需要以現代人可以接受的行為方式來繼承傳統節日和禮儀的文化內涵。
  總之,要傳承好中國傳統節日,需要深刻認識古人設置傳統節日“以文化人”的文化本質,認識其中滲透和承擔的倫理道德教化功能,避免簡單地對傳統節日進行批判否定或盲目創新,這樣才能更好地對中國傳統節日進行傳承和創新,助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m.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