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道德的自律和他律 一一兼談對馬恩原著的正確理解
1996-02-10道德與文明

道德的自律和他律

一一兼談對馬恩原著的正確理解

 

劉余莉

       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第 15 頁,有這樣一段話“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 ,而宗教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他律。”有人以此為根據,認為道德就是自律的,講社會本位的倫理學都是他律的,是神學倫理學。那么這段話能否作為馬克思主義關于道德本質的經典論述而加以引用呢?這需要對馬克思講這段話時的針對性、思想來源和理論立場做具體分析。

       以上這段話是馬克思在《萊茵報》工作時期,針對當時普魯士政府頒布的書報檢查令,于1842年 1月15日一2月10日所寫的文章對之進行批判時提出的。書報檢查令把制止“侮辱道德與良好習俗的行為”列為書報檢查的一項任務,但卻把對道德和良好習俗的侮辱變成了對“禮儀、風尚和外表禮貌”的破壞。因此馬克思說“作為道德的道德,作為這個世界(它受自己規律支配)的原則的道德正在消失中,而代替本質的卻是外表的現象、警察的禮貌和拘泥的禮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第 15 頁)在這里,馬克思看到,真正意義上的道德由于被一些表面的禮儀形式所取代而被引向宗教。為了揭露書報檢查令保護基督教而排斥道德的實質,馬克思力圖把宗教與道德區分開來,他說:“獨立的道德要侮辱宗教的普遍原則 ,宗教的特殊概念則和道德相抵觸。道德只承認自己普遍的和理性的宗教,宗教只承認自己特殊的 和現實的道德”。(同上)所謂獨立的道德 ,即作為 本質意義的獨立于宗教的道德 ;所謂宗教的普遍 原則,即以上帝為最高絕對價值 ,并通過嚴格的宗 教儀式和戒律表達的對上帝的熱愛和信仰 。馬克思這段話的意思是講,真正的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由,因此它是排斥宗教信仰的 ,宗教則是反理性的,把人引向上帝 ,給人類戴上了精神的柵鎖 ,并 試圖從上帝這個絕對價值中尋找道德價值的根據,把道德變為宗教的道德 ,納入到自己的統治之 下。因此,馬克思對道德和宗教從本質上進行了區別,提出 :“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 ,而宗教是人類精神的他律”的觀點 。那么,這種觀點是否符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呢 ?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1842 年的馬克思,正處于世 界觀轉變的過程中 ,還尚未成為真正的辯證唯物 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 。而其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的確立和成熟 ,則是以 1845 年《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完成為標志的。因此,在這一時期,馬克思基本上還是黑格爾主義的信奉者 ,受  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很大。在很多地方仍然用黑格爾的辯證法分析問題 ,進行理論創造 。這一點可以通過對西方倫理思想發展史的分析中看到。

       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這種觀點是18世紀到19世紀上半葉德國古典哲學從對基督教的批判中得出的。道德自律,意謂道德價值的根據在于人自身而不在于人之外。基督教創造的上帝把類的精神絕對化,因而認為只有上帝才具有絕對價值,其它一切價值都因上帝而來,只具有相對價值。同樣,道德價值也來自于上帝這個絕對價值。因此,道德價值的根據在于人之外而不在于人自身。基督教倫理學較古希臘倫理學的進步之處在于,把道德價值的根據引向客觀方面,使人類開始注重探索道德的客觀價值。但卻把這種根據的尋求引到神和上帝那里。文藝復興運動批判宗教,把道德拉回到了塵世,提出“人就是人的本質”,而不再從上帝那里尋求道德價值的根據。文藝復興以后,歐洲哲學和倫理學普遍以人性論為基點,把道德哲學建立在人性基礎之上。因而,人性成為17、18世紀西方哲學、倫理學與宗教斗爭最有力的武器。

       康德把“回到人自身”的思想理論化。在這個過程中,他一方面提出道德價值在人自身、任何從人之外去尋求道德價值都不具有絕對性的主張,另一方面,康德也看到了以往人性論的局限,在他看來,“任何訴諸所謂‘人的本性’,自然的也好,社會的也好,先天的也好,后天的也好,都不可能確立普遍必然的道德律令”(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衍》。那么,除了上帝與人性,到哪里去尋求絕對的善的東西呢?康德認為,只有訴諸于超人性的純粹理性,才能確立這種普遍必然。康德倫理學的核心就在于只有人的“善良意志”才是絕對善的,但人的意志畢竟是和具體的人相聯系的 ,具體的意志不是絕對的,那么就需要純粹理性的指導。純粹理性的真正使命就是去產生“在其自身就是善良的意志”。這樣的意志就能為自己立法,為自己建立道德的原則,并遵循作為絕對命令的道德法則。因此,道德是基于善良意志遵循由絕對命令提供的道德法則而體現的意志自律。康德在倫理學上的所謂“哥白尼革命”,就在于把道德價值的根據從經驗的外在對象轉移到先驗的主體意志中來。

       為了更好地說明道德自律,康德進一步區分了按照法則的行為和出于法則的行為。一個人可以由于恐懼、壓力或圖取報償而去按照法則行動,在這種情況下,法則并非其行為的動機,就不是支配其行為的內在準則。出自法則的行為乃是承認絕對命令本身的行為。這個行為的動機在絕對命令自身之中,那么它就僅僅從理性發出呼喚。因此,一個有理性的行動者,在出自法則去行動時,同時也就表現了“意志自律”。他的行為是由他自己決定的,這種決定來自對他作為一個有理性的存在整體的反思,而不是來自于這種或那種欲望所限制的任意的經驗的規定。

       可見,康德理解的道德自律,并不只是道德主體自由的、無拘無束的狀態,“自己為自己立法”,是依賴于源于純粹理性的“善良意志”,并不是隨心所欲的個人的任性,而是強調“出自法則”去行動。如果他的“法則”不是來自于唯心主義體系的“純粹理性”,那么康德在倫理學史上的地位就會更加引人注目。

       在康德那里理解的他律,是指行為者的意志是由理性以外的其他因素決定,即受制于環境、幸福、神意等等。康德認為,他律的行為者脫離了純潔的道德約束而淪為這些外在約束的奴隸,其行為不是屈從于人的自然本性就是屈從于某種類似上帝的更高的力量。他可能是由于宗教而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是由于他出于恐懼或希望而按道德法則去行動。但是,就其自身而言,他并沒有達到自律,因而是不自由的、屈從的,他降低了自己的人格,并且沒有尊重他自身。

       黑格爾看到康德理解的道德自律始終未能超出主觀領域,因此仍未找到道德價值的根據。黑格爾雖然是從外在于人的“絕對理念”出發,但他看到了道德的根據有其客觀必然性的基礎。他認為,道德必須進一步與倫理相結合,而不應僅僅停留在人的主觀性方面。因此他充分闡述了倫理,認為道德只有發展到倫理關系中去,才能完成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的統一。道德價值的根據在于人之外的客觀歷史發展過程,道德的自律要以他律為基礎。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黑格爾并不是榮克先生所說的宣揚那種在‘青年德意志’派身上卻表現得非常任性的主觀自律的人。黑格爾的原則也是他律,也是主體服從普遍的理性,有時甚至是服從普遍的非理性。例如宗教哲學就是這樣。黑格爾最鄙視的是悟性,而悟性也無非是寓于主觀性和個體性中的理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23頁)這一方面說明黑格爾克服了康德關于道德價值根據的觀點的片面性,另一方面也表明馬克思己脫離了對“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的不成熟理解,這從他對黑格爾的肯定中就可以看出。但是黑格爾把道德價值的最終根據放在“絕對理念”上,他所理解的歷史無非是“絕對理念”發展變化的歷史,因此他的他律道德論仍然是從屬于他的唯心主義理念論的。

       馬克思在1842年講“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這句話時,并沒有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倫理觀。因此,他所說的道德自律和宗教他律的觀念,從倫理學的意義上說,并未超出康德對道德本質的把握。而康德所講的他律,看不到道德價值的社會歷史根據,只是出于當時反對宗教和功利主義倫理學的需要,把自律還是他律作為道德和宗教的本質區別。馬克思出于當時批判普魯士政府保護基督教的作法,也從這個意義上對宗教和道德作了區分。但是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真正確立以后,馬克思雖然繼續使用了“自律”和“他律”的概念,但其包含的內容有了實質性的轉變。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既不是以抽象的人性論為基礎,也不是以客觀唯心主義的“絕對理念”為出發點。馬克思看到了從人的本性中尋求道德價值根據的局限性,認為對于“人性是什么”,仍然是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因此他拋棄了黑格爾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吸收了黑格爾關于道德價值的根據在于人之外的客觀歷史發展過程的合理思想,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用社會性來說明人性,認識到人是生活在現實社會關系中的具體的人,人性是被一定的社會關系所規定的。而抽象的人性論卻離開人的社會關系探索人的本性,得出的人性論只能是抽象的人性論,并用這種抽象的人性說明社會,構造所謂符合人性的理想社會。馬克思克服了抽象人性論的片面和膚淺,從現實的、社會的人出發考察人性,主張社會歷史是一個有規律的客觀歷史過程,并用社會歷史來說明人性,說明人的道德價值的根據。

       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認為,道德價值既不來自于神、上帝,也不是來自于社會權威或人性,而是在社會歷史過程中。離開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離開了人的社會關系,就無法解釋善惡,榮辱等道德觀念。而在人的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是經濟關系,因此道德觀念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決定的。個體自身的道德觀念、指導行為的道德準則,歸根結底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離開了社會,無法解釋道德。這是道德的社會歷史根據,也就是道德的他律。

       但社會歷史過程不同于自然過程,在其中人又是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進行某種有目的的活動,具有創造歷史的主動精神。因此人必須發揮自己的理性力量,主動認識到道德的他律性,把來自于社會的道德準則變成自己內心的自律準則,并自覺地按照這種自律準則的要求去行動。因此,道德是人的道德,也只有人才有道德,但人的道德不是來自于抽象的人性,這正體現了道德價值的根據是他律與建立在他律基礎上的自律的統一。

       可見,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講的道德自律,并不是道德主體毫無根據的任意選擇。這正如講自由不是主體無拘無束的任性一樣,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對必然認識的越深刻,主體也就越自由。道德的自律是基于對道德他律性的正確認識基礎之上的。高度的道德自律就是對道德他律性的高度認識和主動符合。而這種他律是源于社會歷史的,而不再是康德所批判的那種來自上帝絕對權威的“他律”。因此,那種認為提倡社會本位的倫理學是他律的,扼殺了人的自由,并因而斥之為神學倫理學的觀點,是建立在錯誤地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關于道德他律的思想之上的。引用馬克思的觀點卻不對其理論立場做全面的分析,從而導致了與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背道而馳。

       馬克思的思想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馬克思所說的每一句話并不都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對于馬克思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尚未確立和成熟之前的言論,如果不加嚴謹地分析,就不能當作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而 作為自己立論的根據加以引用,否則將歪曲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貽害非淺。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m.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