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法者,治之端也
2017-02-18北京日報 2016年10月10日

       《群書治要》卷五十《抱樸子》中講:“禁令不明,而嚴刑以靜亂;廟算不精,而窮兵以侵鄰。猶釤禾以計蝗蟲,伐木以殺蛣蝎,減食以中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意思是:禁令不明確,卻用嚴刑來平定亂象;朝廷對國家大事的謀劃不當,卻竭盡兵力去侵犯鄰國。這就好像割掉禾苗以消滅蝗蟲,砍掉樹木以消滅蛀蟲,吞下毒藥以殺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驅逐麻雀和老鼠一樣。


       “禁令不明,而嚴刑以靜亂”。社會出現亂象、國家得不到治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禁令不明確,也就是禮法制度不健全,人們不知道應當提倡什么、禁止什么,就會肆意妄為。做人沒有倫理道德,就會出現人際關系的混亂;國家沒有禮法制度,就會出現社會秩序的混亂。可見明確的禮法制度對于治國安邦是至關重要的。


       第一,不可無法可依。


       導致禁令不明的首要原因,就是沒有禮法可依。人們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混亂,沒有行為準則,就會出現“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墨子》)的狀況。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是非、善惡、美丑的標準,卻沒有統一的道德觀念。在古代中國,任何一個朝代政權取得之后,一般不超過五年就要制禮作樂,使整個國家都有禮法制度可循。一切都有了標準,這樣社會才得以安定。


       第二,不可朝令夕改。


       政令常常變化,而且沒有連貫性,也會導致禁令不明。而朝令夕改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就是因為沒有抓住治國理政的根本,致使問題層出不窮,而不得不修改政令。中國古人講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是性德,是自然之道。它不僅是個人修身的標準,也是治理國家的原則。“仁義禮智信”被稱為“五常”,為什么稱為“常”?就是因為它是常道,永恒不變。


       第三,不可禁令繁多。


       “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禁令繁復則會導致百姓迷惑。在《群書治要·鹽鐵論》上有這樣一段話:“道徑眾,民不知所由也;法令眾,人不知所避也。”道路多了,人們不知道該走哪一條路;法令過多,老百姓不知道應該怎樣去避免觸犯法禁。“故王者之制法也,昭乎如日月,故民不迷;曠乎若大路,故民不惑。”圣明的君主制定法令,如日月一樣昭明,所以民眾不會迷惑;像大路一樣清楚明白,所以民眾不會困惑。“幽隱遠方,折乎知之;愚婦童婦,咸知所避。”即使是偏僻幽隱的遙遠之地,愚昧無知的婦女兒童都知道什么是不法的行為而不去觸犯。“是故法令不犯,而獄犴不用也。”這樣就沒有人違犯法令,而監獄和刑具也都用不上了。


        第四,法者,治之端也。


       《群書治要·孫卿子》(《荀子》)中指出:“法不能獨立,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荀子認為,法不能夠獨立存在,只有有了正人君子、圣賢人,它才能夠發揮作用;如果沒有圣賢君子,沒有正義美德的人,它就不可能發揮作用。所以,法律和制度是治理的開端和憑依,而圣賢君子是制定法律和推行法律的人。


       《群書治要·鹽鐵論》上說,“古者周其禮而明其教,禮周教明,不從者,然后等之以刑,刑罰中,民不怨矣。”古代的君王,首先要完善其禮義,昭明其教化。禮義完備,教化昭明,還有不服從的人,再按照其違法犯罪的程度,處以不同的刑罰。刑罰得當,老百姓就沒有怨言了。“今廢其德教,而責之禮義,是虐民也”,如果沒有道德教化,人民因為無知而犯法,則是殘害百姓,是“不教而殺謂之虐”(《論語》)。正如《漢書》中指出,“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在治理國家中,多用刑罰人民就會怨恨背叛,多用禮義教化人們就會和睦親愛。


       《鹽鐵論》中,還對刑罰與道德教化的關系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它說刑法對于治理國家,就像馬鞭對于駕車一樣,好的御手不能沒有馬鞭就去趕車,而是拿著馬鞭而不輕易使用。圣人借助刑法來實現教化,教化成功了,刑罰便可以擱置不用。這就是《尚書》上所說的“刑期于無刑”。為什么要設立刑法?就是要起到警戒、威懾的作用,期望人們不要觸犯法律。所以孔老夫子也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老夫子也判案,但是他和別人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必也使無訟乎”,就是要讓人們化解爭訟、糾紛。為什么人們能不起爭訟?就是因為興起了道德教育。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m.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