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恩義文化中的“受恩”與“施恩”
2007-09-20中國教育報

       知恩報恩是對受恩者的道德要求,“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則是對施恩者的道德要求,中國傳統的恩義文化對于化解當前“施”、“受”矛盾,形成和諧的人倫關系,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最終滿足社會的整體需求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恩義文化中的“受恩”與“施恩”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劉余莉

 

       生活在社會中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敢說:“我從來沒有受過他人的恩惠”。相反,在中國古人看來,一個人生活在天地之間,無時無刻不在接受來自各個方面的恩惠,例如父母養育恩、師長教誨恩、人群互助恩和國家衛護恩等。因此,“受人滴水之恩,當思涌泉相報”、“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等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恩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千百年來一直為中國人所信守和奉行。凡是對我們有恩惠的人,我們都要念念不忘并且想方設法給予報答,這是做人應有的道德行為;反過來說,忘恩負義,受了他人的恩惠而不知報答,甚至以怨報德,做出違背道義之事,則是最受人唾棄的不道德行為。在中國傳統的“五倫”(即夫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和“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中,始終貫穿著的就是一種知恩報恩的意識,而這種道德意識為傳統社會形成一種和諧的人倫關系、淳化社會風氣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知恩報恩只是中國傳統恩義文化的一個方面,是對受恩者的道德要求。恩義文化中還有另一方面的重要內容,即對施恩者的要求,那就是“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施恩者的純正動機,在于幫助他人,解除他人的困難,而不希望接受恩惠的人將來有所報答。如果幫助別人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回報,就不是真心幫助;如果只幫助那些將來可以回報自己的人,心中希望別人將來以錢財、情感或名譽回報,卻不愿意對另一些陷入困境之中需要拯救的人提供幫助, 那就完全是自私自利、見死不救的假仁假義。另外,幫助別人卻附有許多條件,別人心里一定不舒服。如果附帶的條件太苛刻,那么不僅不會引發別人的感恩之心,反而還可能招致對立、矛盾和怨恨。因此,施恩者對受恩者不能存有輕視的心理,不要表現出驕慢和索取的態度;要使接受恩惠的人,既得到物質的滿足,又獲得精神的安慰。此外,中國古人還認為“施比受更有福”, 能夠幫助別人本身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所以施恩者一定要心生歡喜,外表才會表現出快樂,才不會傷害到受恩者的自尊心,或者給其帶來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可見,中國傳統恩義文化不僅僅包含了感恩的內容,而是對受恩與施恩的雙方都有相應的道德要求,從而體現了對平等人格的尊重。從這個角度來看,當前我們社會中出現的贊助者和受贊助者之間的矛盾和對立,不是單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對于贊助者(也是對于任何人)而言,無論他人的行為道德與否,自己的行為必須符合道德。換言之,不要因為他人的過錯,而拋棄了自己的美德。也只有“施”和“受”的雙方都能遵循相應的道德要求,并且在發生沖突時能夠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種矛盾和對立最終才能夠妥善解決。這就是中國古人一再強調的“各相責,天翻地覆;各自責,天清地寧”的道理。

       中國傳統的恩義文化建立在“人是社會性存在”的理性認識上,所以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荀子就提出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這說明,人類高于、貴于萬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人的社會性。而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存在,如何保持其內部關系的和諧至關重要,因為這有助于社會中每個人的幸福。著名的“木桶理論”告訴我們,一只木桶的容量大小,不是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所謂“最短的那塊木板”,就是團隊中最薄弱的環節。一個整體的實力,往往取決于這個整體克服了多少薄弱環節。這說明,只有團結和幫助團隊里力量最弱小的人,才能最終提高團體的整體實力。因此,要增強整個國家整體實力,增進社會大眾的整體幸福,就必須團結和幫助那些弱勢群體中的人,對這些人給予真誠的幫助和愛心。所以,時至今日,倡導“施恩不求報”和“知恩報恩”的恩義文化對于形成和諧的人倫關系、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最終滿足社會的整體需求仍然都具有現實意義。

       中國的恩義文化源遠流長,但是為什么現在的很多中國人卻不再懂得感恩了呢?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因為人們不再懂得感恩父母。在中國傳統社會,孝的教育之所以倍受重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孝心培養起來的是一個人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試想,一個人如果連父母的養育之恩都不懂得報答,那么在這個世界上還會有誰的恩德能夠讓他念念不忘、常常想著要去報答呢?因此,正如一些學者已經指出的,“感恩意識”的缺失從根本上講就是優秀傳統文化被遺棄的結果。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年輕人接受了西方個人主義的價值觀,盲目崇拜和信仰所謂的“個性”和“自由”,認為孝順父母是封建糟粕的體現。殊不知,“百善孝為先”,人正是從孝親尊師開始,樹立起恩義、情義、道義等處事原則。如果一個人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培養不起來,取而代之的就會是一種以利害或功利為取舍的處事原則,這樣的人往往就會做出忘恩負義的事情來。所以,宋代的契嵩在《孝論》中講:“圣人之善,以孝為端;為善而不先其端,無善也”。從孝心開始進行倫理道德的教育,是符合道德教育的規律的。如果我們忽視了孝心的培養,那么可以預料,在不久的將來,不僅受恩者會對施恩者的施惠行為表示冷漠,甚至出現“忘恩負義”的行為,還會出現一些在當今西方國家早已被視為“正常”的現象:在良好的福利制度之下,鰥寡孤獨、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受到了政府特別的照顧,但是他們卻沒有絲毫的感恩之心,反而認為這是政府或社會所應當做的,是自己理應享有的權利。

       相反,如果重視從培養孝心開始進行倫理道德的教育,即使是一時失足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也能夠生出感恩之心,并進而走上改過自新的道路。近日《法制日報》報道,海南省司法廳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的協助下,通過《弟子規》,把中國傳統的孝道觀念引入對服刑人員的教育中,使得很多從來對父母只有索取和責難的服刑人員學會了感恩,甚至還流下了懺悔的淚水,向父母道歉。那一則則動人心弦的感人故事表明,只有從培養孝心開始,才能夠引發出人的感恩意識, 并且使道德教育真正達到“長善救失”的目的。

       總之,知恩報恩、飲水思源是人類的良知,它不僅關系到個人道德修養的高低,也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和諧。然而,“人不學,不知義”,只有依靠正確的教育和輿論引導才能把這種良知引發出來。希望全社會都來重視恩義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從而把“知恩報恩”的意識貫穿在我們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之中,讓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沐浴在“施恩不求報”的喜悅中。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m.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