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海瑾
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國家公園朱熹園考察,了解傳統文化傳承等情況時強調,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5月3日至4日,由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和北京師范大學《社會治理》雜志聯合主辦的“第二屆全國《群書治要》學術研討會”在福建省福州市正祥書院召開。開幕式上,福州市正祥書院院長謝東穎致歡迎辭,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余莉,《社會治理》雜志社編輯部主任楊婷代表主辦方致辭,全國工商聯辦公廳副主任沈麗霞、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張波作嘉賓致辭。研討會以主題報告和講座方式圍繞“《群書治要》基本問題及其當代價值”“《群書治要》與百年大黨”“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管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文化根基”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旨在探求《群書治要》古鏡今鑒的價值,助力民族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歸根結底是文化自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自強不息的強大精神力量,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浩瀚的中華經典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群書治要》收錄典籍66部,50余萬字,摘錄了從五帝至晉朝之間,經、史、子部典籍之中有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要,被譽為“中華文化精華之精華”。
2001年,習仲勛同志為《〈群書治要〉考譯》一書題詞“古鏡今鑒”,為繼承和弘揚這部治世寶典提供有力的思想指南。
“《群書治要》是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精粹集成,其中貫穿著古圣先賢的‘治道’傳統,體現了傳統政治的邏輯規律。”劉余莉指出,這種邏輯規律,即:“以道為體,以仁政為相,以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愛民而安,好士而榮為徑,以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為歸,其效用自然是家齊、國治、天下平。”《群書治要》中蘊涵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新的發展階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堅實根基。
《群書治要》是一部善治寶典。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程冠軍看來,《群書治要》是中國古代治國理政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貴在一個“治”字,中國共產黨傳承并創新了儒家的善治思想,從管理型執政黨轉變為治理型執政黨。從管理到治理,從治理到善治,這表明,百年大黨正帶領當代中國走向善治。中國之治,目標在善治。當然,善治社會的實現一方面需要我們堅持、完善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另一方面還需要我們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從《群書治要》這部善治寶典以及其他優秀文化典籍中汲取更多的治國理政智慧,為善治中國提供更豐富的傳統文化滋養。
《群書治要》中不僅有“治”還有“教”。北京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中國埃德加·斯諾研究中心主任孫華認為,“教學為先”的主角是教師,百年樹人是教師的責任。新時代教育模式正在發生改變,但長善救失、立德樹人的教育宗旨是不變的。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編審、學習時報社經濟社會部負責人儲峰認為,在當代世界,我們要加強自身文化建設,需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挖掘和闡釋,同時還要推動中國特色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彰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突出貢獻。
《群書治要》的編纂成書,曾為大唐盛世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如何認識它的當代價值,并在新的歷史條件加以繼承、轉化和發展?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原副主任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侯才表示,在當代,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亟須構建一種真正體現人與自然相統一的、當代形態的形而上學。在所有實現人與其相統一的合理的方法和路徑中,中國傳統哲學的心性論路徑具有由內而外的特征,提供了一條人與“存在”或“道”相統一的內在路徑和模式。他認為,中國傳統哲學的心性論路徑是一把鑰匙,可供開啟《群書治要》這座智慧寶庫。
如果說《群書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提要,那么,“中”觀念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要中之要,是儒學道統的“正法眼藏”。中國人民大學中華經典研究中心主任、《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名譽主任焦國成圍繞《群書治要》中的“中”思想提出,“中”是思維方法論,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原則。以“中”修身可達“中庸”至德,以“中”平治家國天下可擺脫“四海困窮”的狀況,使百姓安居樂業,使天下長治久安。
中國古代哲學中還有“陰”與“陽”兩面相生相克的關系。在中國人民大學茶道哲學研究所所長李萍看來,這一概念確定了中國人認識自身和周遭世界的主要認知路徑,中國式管理的思維方式就體現在陰陽相生相克這一基本認知圖式中。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美德源遠流長,對中國社會治理產生了重大影響。北京師范大學民生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謝瓊認為,現代化的社會治理體系,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創新性地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包括企業在內的社會力量,提高社會治理的活力與有效性,是需要解決的一大課題。《群書治要》是我國古代治政匡政的經典巨著,從社會治理的手段看,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從社會治理的主體看,在現代化社會治理體系中,多元主體參與、人人參與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求更多社會力量的加入。
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講師劉海天、山東建筑大學講師秦芳、河南省委黨校講師徐佳佳、國家開放大學教師葛斯青、《群書治要》傳承委員會宣傳部部長郭家瑞等與會人員認為,研學、實踐《群書治要》對于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提升思政課的有效性,乃至實現國泰民安、天下大同的理想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本次研討會還以傳統文化與企業管理為主題舉辦了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