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群書治要》的觀人之道
2013-04-18理論探索

【全文7044字  閱讀需要15分鐘】


古人重視觀人,不僅為了知人善任,亦在于自知。《群書治要》觀人的八個方面,即觀言、觀事、觀行、觀友、觀德、觀佞、觀心、觀誠,對如何辨別一個人德之賢不肖,才之能與否條分縷析,娓娓道出,足可為后人借鑒取法。


       一、觀言


       觀言,就是要觀察一個人的言語。《周易》有言:“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1〕(P244) 也就是要從其語言所呈現出的特點而逆測其心理, 進而了解其德操、性情。古人謂言為心聲,故知人莫善于觀言。


       《論語》中有很多經典的觀言之例。比如“巧言令色,鮮矣仁。”一個人花言巧語,致力于言語的好聽,而偽裝出和善的面目,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德之心。 “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亦即一個君子,在言語上應該緩慢不疾,但在行為上要敏捷、雷厲風行。正因為一個人巧言令色,很少有仁德之心,所以“君子不 以言舉人”。不可因為他說得很好聽,就對其委以重任。《論語》上也說,“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個人言雖動人,卻未必實有其德。孔子謂既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便是此理。《傅子》上說,“上好德則下修行,上好言則下飾辯。”〔 2〕如果君主喜歡德行,那么下級、屬下都會紛紛地去修養自己的品行;如果君主喜歡言談,下邊的人都會爭相修飾言辭,文過其非。“修行則仁義興焉,飾辯則大偽起焉。”人人都重視修養品行,天下的仁義之風就興起來。倘若人人都去逞言飾辯,虛偽的風氣就會興起,古人謂之上行下效,這是必然的征兆。“德者難成而難見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悅者也。”但是德行的成就是很難的,也很難被發現、被看見,而言語是很容易被編造的,也很容易取悅人。“先王知言之易,而悅之者眾,故不尚焉。”古圣先王都知道說之容易,且愛聽好話的人很多,所以并不崇尚言談。“不尊賢尚德、舉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悅取人,則天下之棄德飾辯以要其上者不尠矣。”如果不尊崇賢能之人,重視道德,即通過引導人們向善來教化百姓,卻只說句好話來取悅人,那么天下背棄道德,追求言辭、修飾、能言善辯,來要求他們的君主給他們封賞的人就不會少。因為“德難為而言易飾也”,德行很難修養,很難成就,但言語卻很容易修飾。所以,孔子云“聽其言而觀其行”。不過,懂得觀言之妙尚不足,還應懂得“觀言不如觀事”之理。


       二、觀事


       觀事,就是要看一個人所做的具體事情以及如何去做。在《論語》中孔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如果所有的人都厭惡他,你也不要輕易地相信,要認真地去考察;如果所有的人都喜歡他,你也不要認為他很有德行,你也要認真地去考察他。子貢曾問孔子“鄉人皆好之,何如?”全鄉的人都稱嘆 他,認為他好、喜歡他,這個人怎么樣?能不能判斷他是一個善人呢?孔老夫子回答說“未可也”,還不一定。子貢又問鄉人皆惡之,何如?”如果全鄉的人都厭惡他,那可不可以判定這個人就是個惡人呢?孔老夫子就說“未可也”,仍然不能夠判定。孔子繼續說:“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不如全鄉里 善良的人都喜歡他,不善良的人都厭惡他,這樣才能夠判斷出這個人的善惡。 《六韜》上講,如果不審慎地考察一件事情,只是聽人們的贊譽來判斷一個人,很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智,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于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故其國不免于危亡。”如果君主以世俗大眾所稱贊的人為賢德、智慧之人;以世俗大眾所毀謗的人為不肖之徒,那么黨徒多的人就會被舉進、推薦上來擔任領導;而不愿意結黨營私、黨羽少的人就會被罷退。這些邪曲不正的人結黨營私,排除異己,把真正賢德的人給蒙蔽了,致使信者見疑而忠者被謗。邪曲不正的臣子以虛有的聲譽,取得了領導的位置就會使這個世間的亂象越來越嚴重,一個國家就免不了要危亡。觀言之余更要觀事,便是要杜絕逞口舌之能之徒混淆是非,而薦舉干練之才、有為之人。


       三、觀行


       所謂“觀言不如觀事,觀事不如觀行”。《群書治要·說苑》提出“六正六邪”以觀人之行。“六正者:一曰萌芽未動,形兆未見,昭然獨見存亡之幾,得失之要,預禁乎不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顯榮之處,天下稱孝焉,如此者圣臣也。二曰虛心白意,進善信道,勉主以體誼,諭主以長策,將順其美,匡救其惡,功成事立,歸善于君,不敢獨伐其勞,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卑身賤體,夙興夜寐,進賢不解,數稱于往古之德行事以厲主意,庶幾有益,以安國家社稷宗廟,如此者忠臣也。四曰明察幽,見成敗早,防而救之,引而復之,塞其間,絕其源,轉禍以為福,使君終以無憂,如此者智臣也。五曰守文奉法,任官職事,辭祿讓賜,不受贈遺,衣服端齊,飲食節儉,如此者貞臣也。六曰國家昏亂,所為不道,然而敢犯主之顏面,言君之過失,不辭其誅,身死國安,不悔所行,如此者直臣也,是為六正也”。〔 3〕( P34- 36)若人之行能達到此六正之一的便足可取用授任。然而此六正之臣實屬難得,得其一便足以正視聽黜奸佞。加之佞臣讒言,人君能用而不疑亦屬不易,故人君不但要獎掖此六正之臣,尤應辨別所謂六邪之人。


       “六邪”,即六種邪曲不正的行為。“一曰安官貪祿,不務公事,與世沉浮,左右觀望。如此者,具臣也。”“二曰主所言皆曰善,主所為皆曰可,隱而求主不顧其后害。如此者,諛臣也。”“三曰中實險诐,外貌小謹,巧言令色,又心疾賢,所欲進則明其美、隱其惡,所欲退則明其過、匿其美,使主賞罰不當,號令不 行。如此者,奸臣也。”“四曰智足以飾非,辯足以行說,內離骨肉之親,外妒亂朝廷。如此者,讒臣也。”“五曰專權擅勢,以為輕重;私門成黨,以富其家;擅矯主命,以自顯貴。如此者,賊臣也。”“六曰諂主以邪,墜主于不義,朋黨比周,以蔽主明,使白黑無別,是非無間,使主惡布于境內,聞于四鄰。如此者,亡國之臣也。”故而,觀人之行不僅要知六正,更要明辨六邪。古人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正者難容而邪者易進。人君唯有明察人臣之正邪,方能揚善除惡,避免危亡。

 

       四、觀友


       觀友,就是要觀一個人結交的朋友。《孫卿子》上說,“夫人雖有性質美,而心辨智,必求賢師而事之,擇賢友而友之。”〔4〕一個人雖然稟性質樸、美好、美善,心智非常聰慧,但必須求賢師學習,擇賢友交往。“得賢師而事之,則所聞者堯舜禹湯之道也。”如果你得到的是真正賢明的老師,并向他學習,那你每天所聽到的都是堯舜禹湯、古圣先王的道理。堯舜禹湯都是很有德行的人,都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不怨天尤人的人。他們的德行很高,確實可以讓后人 效仿。“得良友而友之,則所見者忠信敬讓之行也。” 得到好的朋友和他交往,你所見到的都是忠誠信實、 恭敬禮讓的品行。“身日進于仁義而不自知者,靡使 然也。”你每天進修仁義以求進步,卻不知不覺,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今與不善人處,則所聞者欺誣、詐偽也,所見者污漫、淫邪、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如果現在結交的都是不善之人,所聽的都是欺騙、巧詐、虛偽的言行,所看都是 邪污、卑下、放蕩、邪曲不正、貪圖利益的行為,致使自己會被刑罰處罰還不知不覺,這也是潛移默化的結果。擇友不可不慎,是故,孔子便曾言毋友不如己者。古人常說,“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和善良的、有德行的人交朋友,親近這樣的善友,就像在霧水中、露水中行走一樣,雖然打濕不了你的衣服,但你時時都蒙受他德風的滋潤,就是不知不覺中你也有了這種熏陶。


       古人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者焉。”與善良的人交往,就像進入種植著芝蘭的房屋,久而久 之,你聞不到它的香味,因為你已經被它同化了。和不善的人交往,就如同進了一個賣鮑魚的店鋪,一開始進去的時候,你還覺得腥臭難聞,但在里面時間長了,就聞不到這種腥臭了,你也被它同化了。所以,君子必須謹慎地結交朋友。古人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的正是交友之重。


       五、觀德


       觀德,就是要觀一個人的德行。觀德有很多方法,《六韜》提出從仁義忠信勇謀六個方面,來觀察一個人的德行。“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讓一個人富裕起來,而不觸犯禮法,這是仁的表現。“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使一個人尊貴,而不驕慢,這是義的表現。“付之而不專者,忠也。”授予其官職,他不獨斷專行, 這是忠的表現。“使之而不隱者,信也。”讓他去做某事,他對你沒有隱瞞,這是信的表現。“危之而不恐者,勇也。”讓他處于危難的境地,看看他有沒有恐懼。如果他沒有恐懼、泰然自若,說明此人勇敢。“事之而不窮者,謀也。”讓他處理一些事情,甚至是突發事件,看看他會不會困窘。他如果不困窘、不會計窮,說明他有謀略。但這六個方面不可顛倒,必須按照仁 義忠信勇謀這樣的次序。仁義忠信是基本的也是首要的德性,沒有仁義忠信便不足談及其他。


       古人說“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德不謙者,失天下亡其身,桀紂是也,可不慎乎。”一個人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卻不謙虛,結果導致失去天下,喪失性命,這就是桀紂的所作所為,怎么能不謹慎?“故《易》有一 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其中的“道”即“謙之謂也”。《易經》上有個道理,大可以守護天下,中足以守護國家,小可以守護自身,這個“道”就是謙虛。中國人說,“謙卦六爻皆吉”。謙卦的卦象是地山謙。平時高山都是處于平地之上,但在謙卦中,高山寧愿居于平地之下。好比一個人才華橫溢又有權有勢,就像一座高山一樣,但他非常地謙卑,自卑而尊人,不居功自傲。這樣的人,即使很有成就、很有才華,也不會招人嫉妒,這正是擁有謙德所致。俗語所謂的“觀德于忍”“一切法得成于忍”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所謂觀德,在古代中國本質上便是觀察仁義忠信這些德性。而中國自古強調的忍字,就是這種德性的最高體現,同時也包含著古人最深刻的智慧。


       六、觀佞


       觀佞,就是要辨別出哪些是奸佞小人,以便遠離這些人。孔子在《論語》中說“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朱熹在注中說“佞人,卑讒辯給之人也”。雖然“佞”之本意是有才智之人,而且不佞作為自謙之詞常為人所熟悉,但內中卻包含了有才卻不正之意。所以,觀佞乃是要從德性一面觀其事實,即德不稱則其余不足論。


       《韓非子》言“凡奸臣者,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勢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凡是奸臣,都愿意順著君主的心思去做,為的是取得君主的信任和寵幸。君主認為好的事,他就會跟著去贊嘆它;君主所憎惡的事,他就跟著去詆毀它,這是奸臣,也就是佞人的意思。《新序》 講齊國田巴先生與齊王的事跡就凸顯了觀佞的重要性。另一個眾所周知的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所傳達的道理同樣如此。他們以此來勸諫齊王任用能夠 犯顏直諫的人,因為這樣才能夠看到自己的過失;而不要任用那些阿諛奉承的人,不為巧言令色者所迷惑。王安石曾經正色對呂惠卿說“放鄭聲不若遠佞人”,可見佞人為人所痛惡之極。這就尤須人君能正己正人,明察以辨奸佞。諸葛亮在《出師表》一文中曾 言“親賢臣遠小人”即是此理。奸佞小人常易得志,恰在其能混淆視聽,惑人之心。所以,自古以來奸佞之徒深為人所嫉恨,不得不防也。觀佞便是要正左右,進賢退佞,此人君不得不必知之道,必備之能。


       七、觀心


       古人曾云“相由心生”、“言為心聲”,從一個人之言行相貌可推知其德性之高下。凡寬厚的長者,都有一種慈眉善目之相,令人一見便欲親近。內心曲邪之 人則多呈賊眉鼠眼之相。因為一人之相貌,或者其神情都表現出其內心之德行,使人一見便知。此所謂觀心。“言為心聲”,主要是通過觀察人的言語,看他內心之仁厚刻薄。《格言別錄》上說,“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5〕( P91)德行淺薄的人心地刻薄傲慢,見到每個人,都有可憎惡、挑剔的地方,以為皆不如己,故其鄙視之人很多。因此,所說之話也必定帶有鄙夷的味道。相反,“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行很高的人心平氣和,見到每個人都有可取之處,都值得自己學習,所以他口里所贊嘆認可的人就很多。古人說“刻薄之人多有鄙吝之語,德厚之人多有溫潤之言” 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觀察一個人德行寬厚還是淺薄,從他說出的言語就能判斷。


       觀察人心,不在其所說的話多么悅耳動聽、善解人意,重要的是觀察此人是否有仁愛、惻隱、同情之心。《韓詩外傳》所載之事可見一斑:田子方出,見道旁有一老馬,棄之無養,羸弱不已。他長嘆一聲,然后就問馬夫,這是誰之馬?車夫回答說,這是公家之馬,今疲老不能再用,所以便放之。田子方說,年輕的時候用盡了它的力氣,而年老力衰了,就把它給丟棄,仁者所不為。因此,他就花錢贖回此馬。窮的讀書人聽聞此事,便知當歸附如田子方之類心有仁德之人。 田子方對待馬猶且如此,更不用說對待人了。故而,觀人之心以觀其仁德為上。古人謂人者,仁也,倘若一人心無仁德,其余何足道哉!而一個人心有仁愛與否,確實為人們所欲知。有仁心之人,處處推此仁心及于他人,故人皆坦誠相待,反之亦然。沒有仁心之人,大概是不會贏得人們的尊重和厚愛的。所以,觀心首先就是觀察一個人的仁人之心,這就是孟子所謂的 “異于禽獸者幾希”惻隱之心,也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所在。而要從根本上去觀察一個人,就是看其有無仁愛之心。觀心之大,正在觀其仁心之寬厚與否。


       八、觀誠


       “誠”并不是誠懇的“誠”,而是依照事物所呈現的面目進行全面觀察。觀人之誠亦是如此。唯有對人 進行全面的觀察才能夠得出一個不偏不倚的結論。


       《周書》上說:“富貴者,觀其有禮施。”一個人很富貴時,看他是不是有禮好施,愿不愿意施舍貧窮的人。“貧窮者,觀其有德守。”這個人地位卑賤,又貧窮,就 觀他有沒有德行操守。“嬖寵者,觀其不驕奢;隱約者,觀其不懾懼。”受寵的人,觀他是不是不驕慢,不奢侈;處于困厄境地的人,觀他是不是沒有畏懼之心。“其少者,觀其恭敬好學而能弟。”年輕人,觀察他 是不是有恭敬心,好學上進,又能夠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其壯者,觀其潔廉務行而勝其私。”人到壯年,觀察他做事是不是廉潔有守,能夠克制自己的私心。“其老者,觀其思慎、強其所不足而不逾。”上了年紀的人,觀察他的思考是不是縝密,讓他去勉強做他力所不足的事,他是不是能夠不逾越規矩。“父子之間,觀其慈孝。”父子之間相處,看看是不是父親慈愛兒女,兒女孝敬父母。“兄弟之間,觀其和友。”兄弟之間相處,觀察他們是不是和睦友愛。“君臣之間,觀其忠惠。”君臣之間相處,觀察君對臣是不是有仁惠,臣對君是不是竭忠盡智。“忠”是盡己之位,竭盡全力地完成領導托付給自己的職責和任務,這就盡到了忠心。“鄉黨之間,觀其信誠。”和同鄉、朋友之間相處,觀他是不是信實誠懇。“設之以謀,以觀其智。”讓他謀劃一個事情,看他的智慧如何。“示之以難,以觀其勇。”把這個困難展示在他面前,看看他有沒有勇氣去承擔。“煩之以事,以觀其治。”讓他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看他有沒有治理的能力。“臨之以利,以觀其不貪。”讓他面臨利益的誘惑,看他有沒有貪心,夠不夠廉潔。“濫之以樂,以觀其不荒。”讓他沉迷于聲色、聲樂,看看他是不是荒淫無度,沒有放縱、沒有節制。“喜之,以觀其輕。”以利益、名聲讓他高興,看看他是不是輕佻。“怒之,以觀其重。”讓他生氣,看看他夠不夠沉穩。“醉之,以觀其失。”讓他喝醉酒,看看他酒后是不是有過失。“縱之,以觀其常。”放任他、放縱他,看看他還能不能夠信守倫常。“遠之,以觀其不貳。” 疏遠他,看看他是不是有二心,夠不夠忠誠。“昵之,以觀其不狎。”親近他,看看他是不是輕薄。“復征其言,以觀其精。”反復地對比他前后的言論,看看他是不是精通自己所說的。“曲省其行,以觀其備。”暗地里訪查他的品行,看看他的品行是不是完備。既有對一個人平時的觀察,也有對其在非常時期的表現進行觀察;既觀察他的德行,也觀察他處理事物的能力。


       中國古人的觀人之法對于我們現在觀察人、任用人仍然非常有幫助。學習這些觀人的方法,并不是旨在更好地算計、對付別人。而是為了了解人性,防微杜漸,揚善而去惡。而真正觀察一個人,首先要求的是自己心地清靜。人心不靜,則難以明察萬事,如水鑒影,流波不能也。然而現在人心中波瀾很多,甚至生起波濤,時或大悲、大怒、大喜,致使心不清靜,因之對人的判斷,便不乏歪曲和偏激之處,難以曲盡其情。如果心地不清靜而去觀察人,往往導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我們觀察別人,要觀察得清晰徹底,重要的還是要提升自身修養,使自己身心清靜。這就是孟子所說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觀人之法不盡于此,不過舉其要者。無論人君選官,平日交友,都當細心斟酌,以便進賢遠不肖,弘揚正直之氣而移風易俗化成天下。

 


參考文獻:

〔1〕朱  熹.周易本義·系辭下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劉余莉.群書治要·傅子〔M〕.北京:中國書店,2012.

〔3〕向宗魯.說苑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劉余莉.群書治要·孫卿子〔M〕.北京:中華書店,2011.

〔5〕弘一大師.格言別錄〔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m.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