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張萌
12月22日,由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與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聯合主辦的“新型婚育文化的培育及制度機制建設”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2024年年會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家有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婦聯組織和社會組織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實務工作者,圍繞如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高水平研究服務家庭建設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深入研討,產出了豐富成果。
新型婚育文化培育及制度機制建設的時代意義
在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召開的第六屆理事會會議上,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章冬梅宣講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并做了重要講話。全國婦聯原副主席、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會長孟曉駟部署了工作重點和任務要求,引發了與會專家學者的熱烈反響。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蔣月娥在主持中指出,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與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聯合召開“新型婚育文化的培育及其制度機制建設”年會研討會,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強調的:“要積極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強對年輕人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的引導,促進完善和落實生育支持政策,提高人口發展質量,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講話精神,站位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研討新型婚育文化的培育與制度機制建設的時代議題,為落實三中全會關于家庭建設和生育支持的重大部署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黨委書記劉亞玫在致辭中指出,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同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國婦女十三大工作部署,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與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聯合舉辦“新型婚育文化的培育及制度機制建設”年會研討會,恰逢其時。本次研討會既是落實黨中央關于積極培育新型婚育文化部署要求的具體行動,也是著眼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大局、促進家庭和諧幸福,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實際需要,充分彰顯了研究會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
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趨勢 聚焦生育支持體系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副司長徐擁軍分析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新的人口環境和條件,包括我國總體上已由人口增量發展轉向減量發展階段,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等明顯的趨勢性特征,盡管如此,我國人口規模依然巨大,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城鎮化率穩步上升。強調要全面認識、正確看待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更加重視“引導”和“激勵”的辦法,強化統籌協調,強化經濟支持,強化服務支持,強化時間支持,強化文化支持。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袁濤立足中國國情,運用國別比較的方法,重點交流了對推動完善生育假期成本分擔機制的研究成果。他認為,應以積極的社會政策理念構建中國特色生育保障體系:統一明確產假、陪產假、育兒假、哺乳假各自功能定位、時長及其成本分擔機制;在完善職工生育保險制度的基礎上,構建覆蓋全民生育保障制度體系,將生育成本分攤的責任由用人單位擴展至全社會,增強其生育支持功能;建立覆蓋全民、分層普惠的育兒補貼制度;加強生育社會支持建設投入,增強時間政策、經濟政策、服務政策之間的協同性,全方位、全周期提高全民生育保障水平;增強生育權益意識,加快生育權益保障立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家庭根基和新時代積極婚育文化的培植
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干部培訓學院)教授李明舜從中國歷史典籍中挖掘家國同構的治理傳統和思想,從中國革命和建設歷史中探究家國同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如新民主革命時期,黨就通過改造家庭,提倡建立新式民主的家庭關系來改造社會;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法律是婚姻法。他認為要繼承家國同構,把家庭作為國家治理的邏輯起點,極具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傳統,從“注重家庭,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家庭根基”“注重家教,培養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注重家風,優化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環境”三個方面,將家庭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點,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尊重人民心理情感的現代化,是一個充滿愛和溫暖、有信仰和精神歸依感的現代化,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根基的現代化,引領了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劉余莉建議夫妻在婚姻中秉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多反省自己,少指責他人。她主張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深入研究中國古代家文化,守住中華優秀傳統的根和魂,并與時俱進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怎樣建設新時代積極婚育文化?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楊菊華認為新時代積極婚育文化是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它尊重生育的社會價值,提倡適齡婚育、積極婚育、優生優育,破除高價彩禮等陳規陋習,構建新型婚育文化,是應對新的人口發展挑戰的有效對策。她強調加強積極的婚育文化建設,必須走出既有經驗生活,將與時代精神相契合的婚育新風播撒到千家萬戶,要基于國情吸取經驗教訓,凝練有益于引領文化與行為的理論框架。劃清“家國共育”與“家庭責任”之間的邊界。處理好個人、家庭與社會,重點與一般,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三個關系。
婦女的生育勞動和婚姻家庭困境
西安交通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孫曉娥分享了對中國當代女性的生育勞動時間與特點、中國當代女性的生育困境、中國當代女性的生育意愿、建設生育支持文化與社會的研究發現。她的課題揭示了“寶媽”生育勞動的時間長、任務重;母親的奉獻犧牲精神與自我價值觀之間時有沖突;“密集母職”的巨大壓力,“生育勞動懲罰”的現實,“賢妻良母”的定型,都對婦女生育造成不利影響。她呼吁加強生育支持,包括在家庭支持方面提倡“協同母職”,男女分擔養育責任;在職場支持方面肯定母職,通過各種措施進行鼓勵幫助;在社會支持方面肯定生育勞動的社會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研究員吳小英認為,要以開放的心態,正視新時代的家庭變遷和多樣形態,精準把握不同家庭及家庭成員的狀況需求,守正創新,豐富中國婚姻家庭理論建樹。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