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Article
從“第二個結合”看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2023-06-14“學習強國”學習平臺

作者:劉余莉 聶菲璘

從“第二個結合”看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①

內容摘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擔當好這一使命,必須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然要求。“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建立在對中華文化“志于道”和“一體之仁”的內涵本質和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特性的深刻把握之上。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是做好“第二個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持的方法論原則。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得出的規律性的認識,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第二個結合”的必然性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同時,中國共產黨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積極弘揚者。在百年奮斗的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以及新時代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勝利??梢哉f,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不斷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正如《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提出,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開拓中完成中國其他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根本在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在百年歷史中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

“第二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必然要求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瘪R克思主義實踐觀要求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反對本本主義。當前,中國最大的實際之一就是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優秀傳統文化的文明古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了五千多年的歷史實踐驗證。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就必須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在歷史長河中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歷史一脈相承,文化不可割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彼麖娬{,“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因此,堅持唯物史觀,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反對歷史虛無主義、文化虛無主義、道德虛無主義,就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第二個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必須中國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矛盾原理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唯有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由于黨內“左”傾思想,使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轉移到階級斗爭上,導致“反右傾”擴大化,以致釀成“文化大革命”的災難。這些錯誤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能與時俱進地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原理所致。

進入新時代,黨面臨的主要任務以及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發生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于如何實現民族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經濟總量無論世界第二還是世界第一,未必就能夠鞏固住我們的政權。經濟發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國家能夠稱為強大嗎?”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在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中,中華民族通過“宣文教以章其化”,開創了成康盛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一系列盛世,享有“華夏之族”“禮義之邦”的美譽,在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設方面更是擁有五千多年的經驗、方法、智慧和效果,達到過“囹圄空虛,刑措不用”“民不忍欺”的治理境界,形成過“萬國來朝”“協和萬邦”的國際局面。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能夠為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提供智慧源泉和文明支撐。

可見,“第二個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堅持馬克思主義不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只言片語的片面執著,而是對其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基本原理的堅持,唯有如此,才能保持馬克思主義的生機和開放性。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只有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第二個結合”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然要求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中華文明5000多年綿延不斷、經久不衰,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但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中華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文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一個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文明古國如何在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更好地走向未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古鏡今鑒、古為今用與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關系,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既實現自身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這是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必須回答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p>

中國共產黨要在新時代帶領全國人民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國在世界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進程中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遭遇的挑戰和問題前所未有,面臨的任務和情況艱巨復雜,如何避免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的種種陷阱和危機,并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與希望,習近平總書記已經做出英明決斷: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向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中華文明探尋智慧,把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下去,發揚光大,即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以文化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理念,為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深厚歷史根基與文化底蘊。

二、做好“第二個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理論準備

要做好“第二個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需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還必須對中華文化的本質內涵有深刻把握,對中華文明的發展規律和突出特性有宏觀認識,在此基礎上,才能正確提出“第二個結合”的方法論和根本遵循。

深刻把握中華文化的本質內涵和核心價值

“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奠定在對中華文化本質內涵的深刻把握之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質上是“志于道”的圣賢文化,提倡“一體之仁”的德性論和核心價值,這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的最根本原因。

中華文化的核心就在于道、德二字。“道”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是自然而然、本來如是的規律。“德”是人體認“道”、成為“得道之人”的品質狀態。道為德之體,德為道之用。“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強調古代士人讀書的目的在于成為“大人”、志在圣賢。所謂圣賢,也就是開啟了自性明德的得道之人,這種“得道之人”在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稱呼,例如,在《周易》中稱為大人,在儒家稱為圣賢,在道家稱為真人。

荀子說:“道者,古今之正權也;離道而內自擇,則不知禍福之所托?!泵献釉唬旱玫勒叨嘀?,失道者寡助。順著天地自然之道來修身治國,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否則必然敗亡。而“天下無二道,圣人無兩心”,這種“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常理是恒常不變的,歷久彌新;而體現和落實這些常道的方法和形式,則可隨時代發展而加以適當取舍和創新。這就是“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

圣賢作為彰顯了自性明德的得道之人,因而也具有共同的德性。例如,《論語》載:“仁者,愛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老子云:“圣人抱一為天下式?!薄笆ト藷o常,以百姓心為心?!鼻f子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蓖蹶柮飨壬f“夫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笨梢?,能夠洞察宇宙人生真相的得道之人,都具有“一體之仁”的德性。

“志于道”“一體之仁”是中華文化的本質內涵和核心價值,是中華文明得以綿延不絕、歷久彌新的最根本原因,也是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關鍵。

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發展規律和突出特性

習近平總書記說:“對歷史進程的認識越全面,對歷史規律的把握越深刻,黨的歷史智慧越豐富,對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動?!闭窃趯χ腥A文明的發展規律和突出特性全面把握的基礎上,習總書記把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概括為五個方面: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庇鴼v史哲學家湯因比在系統研究了世界各國文明發展史的基礎上,最終對中華文明給予高度評價。因為此前產生的所有文明中,歷經兩千年以上,即使遭遇王朝更迭依舊保持文明特征連貫性的只有中華文明。從歷史上看,中國人在絕大多數的歷史階段都尊重了古圣先賢“志于道”的發展方向,采取了“一體之仁”的整體思維方式,堅持了“民胞物與”的道德觀念。這種宇宙觀、思維方式、道德觀念滲透在國家治理和社會制度的方方面面,具體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律、外交等思想觀念和制度設計之中。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治理體系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中華傳統歷史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結果,具有一脈相承的歷史性及獨特的民族性,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的淵源。因此,讀懂獨具特色的中華文明,特別要深刻理解中國歷史文化中“志于道”的發展方向,因為這是理解中華文明具有突出連續性的關鍵?!暗馈笔蔷哂衅毡樾缘囊幝桑罁蓝卫?,可以超越特殊而達到普遍,這也使得中國式現代化所包含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具有了文明價值,既有時代性,又有超越性。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早在《周易》中就有《革卦》與《鼎卦》,后世將其合二為一成為“革故鼎新”這一成語,表達除舊用新的意思,與因循守舊相對?!吨芤?序卦》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寓意改革、創新的有為精神。無論是《周易?革卦》中“天地革而四時成”、《周易?鼎卦》的“君子以正位凝命”,還是《詩經》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都旨在強調要損益盈虛,與時偕行,而非陳陳相因,故步自封。自古以來,這種改革創新精神便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中華民族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使得中華民族勇于打破舊世界,開辟新時代,迎來新征程。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這種統一性來自于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國圣先賢(“得道之人”)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周易》所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因而能夠明白“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真相,秉持“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價值觀??梢?,體悟并按照一體的宇宙觀來行事的人就是圣人。在這種一體觀的影響下,一家之內父與子、夫與婦;一個團體之內領導者與被領導者、長輩與晚輩,乃至朋友之間、國家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是和諧一體的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就是一元和合的思維方式。以此為指導,中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始終保持著人與人、人與國家、人與自然、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諧關系。只有“一體”才能“和”,因而一體之仁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化解沖突、促進和平;而西方文化以二元對立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對立引發競爭,競爭升級是斗爭,最終引發戰爭。一元和合的思維方式是理解中華文明統一性的關鍵。

在解決中西問題中,必須認識到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真實的西方近代史是建立在殖民和掠奪基礎之上,借助工業化而實現逆襲,其發展邏輯不具備普遍性,只是人類社會進程中的局部形態,其建立的功業只可大而不可久。當前經濟全球化產生的各類問題,亦是西方國家資本掌權、無序擴張、過度逐利、監管失守、政商勾結的必然結果,根源依然在西方國家的根本性矛盾。面對這些問題,西方自然會捉襟見肘、束手無策,甚至成為很多問題的幕后推手。西方發達國家在所謂的現代化進程中,經歷了貧富懸殊、形式民主、文化庸俗、社會混亂、生態惡化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都是以二元對立為思維模式,以自由主義為出發點的必然結果。而破解這些問題的唯一路徑,便需要跳脫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回歸中華文化一體的宇宙觀,行一體之仁。唯有如此,才能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并在協和萬邦、和而不同等傳統觀念基礎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世界文明的共處提出確實可行的方案。

在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下,孕育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想、“協和萬邦”的博大眼光和開闊胸襟,形成了世界大同、胸懷天下的文化傳統,對內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對外形成的是“萬國來朝”的國際局面。在《未來屬于中國》一書中,湯因比指出,要避免世界動亂、拯救人類文明,未來的世界必須走向統合,因此,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統一的“世界政府”是必要的。但這個統合絕非依靠軍事、強權的統一,而是依靠文化的統合。特別是核武器、生物圈的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危機,依靠狹隘的政治國家是無法有效應對的,應該基于整個地球的一體視野去應對。而中國在歷史上既有長期統一的歷史經驗,中華文化也擁有天下一家的胸襟,所以湯因比把世界未來的希望寄托在中華文化上?!熬椭袊藖碚f,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顯示出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②他認為,中華文化如果能被世界各國所學習和借鑒,必能帶給世界和諧、和平與希望,因為中華文化是講求道德仁義的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可為彌合國家之間、政黨之間、族群之間,乃至宗教之間的分歧提供最大公約數。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文化可以為紛繁復雜的世界局勢提供出路,未來需要建立一種新型世界體系,使世界人民攜手共進,共同開創美好未來。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今,經濟上通商往來、文化上交流互鑒等,都是在國家治理中必不可少的,這就是國內與國際相結合。中華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就提倡“和而不同”的治理境界。中華文化是“志于道”“合于道”的文化,同時懷抱著開放的態度,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在文明交流互鑒、文化不斷融合中,中華文化與其它文化中合于“道”的部分相互吸納融合,有悖于“道”的部分則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淘汰;這個過程是自然而然的。“志于道”“合于道”的特點不僅使中華民族在文明互鑒、文化交融過程中始終保持高度自信,也避免中華文明被其他文明所反噬。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決定了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于人,決定了中國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中國的歷史經驗是“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強不執弱,富不侮貧”“國雖大,好戰必亡”“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這些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中國始終追求和平的發展道路。雖然“王霸之辯”始終是中國歷史上爭論的焦點,但是梳理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可以發現,王天下所成就的功業可久可大,而霸天下的功業雖可大但不可久。如今,王道天下與霸道殖民也成為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背后的原因。正是在王天下超越霸天下理念的指引下,發展出了諸多超越:以人民為中心超越以資本為中心、社會安定超越資本擴張、合作共贏超越零和博弈、和平超越對抗、追求長久超越追求一時,從而呈現出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對比。

總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關于“道”的整全認識。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都循“道”而行,如《中庸》所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就決定了中國古人無論是在處理與家國社會之間的關系,還是在處理與天地自然之間的關系時,都崇尚效法于“道”,按照“道”的要求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平治天下的事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古人形成了關于治國理政和社會發展的龐大而又嚴謹的治道體系,其中既涉及為君之道、為臣之道等關乎“人”的一面,也有為政之道等關乎“制度”的一面。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以道治國。

習近平總書記從10個方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做了提綱挈領式的概括,即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為人們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文化底蘊指明了方向。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與此一脈相承,全面地體現了古人治國之道的精髓。這十個方面既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好繼承和發展,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所蘊藏的精神氣質的最佳體現。

唯有深刻把握中華文化的本質內涵和核心價值,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和突出特點,才能堅定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堅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并為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提供借鑒和出路。

三、做好“第二個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方法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進行深刻總結,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具有深刻把握的基礎上,提出了“第二個結合”必須遵循的方法論: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

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文明綿延不絕傳承至今,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圣賢之道的傳承。圣賢之道的傳承需要有圣賢人開展圣賢教育,將人培養為圣賢,進而踐行圣賢政治,使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制定遵循志于道的發展方向和一體之仁的思維方式。古人講“文以載道”,圣賢之道記載在經、史、子、集之中,特別是經部典籍,記載的是自古以來的圣賢治國之道的智慧和經驗,因此需要通過研究經典,特別是對古圣先賢治國理政所遵循的圣賢之道進行深入挖掘,使圣賢之道得以彰顯。同時,中國古圣先王依循圣賢之道創下了成康盛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一代又一代歷史盛世,因此也需要深入史書,通過學習歷史,具體剖析盛世的歷史成就及其背后的治理規律,研究中國歷史上圣賢政治體系的形成、發展和完善過程,從而總結出成就盛世所必須遵循的共同規律,即中國傳統治道思想以及與此相應的圣賢政治體系,并在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礎上結合時代特點探索理論和制度創新,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然而,由于20世紀的一些歷史原因,在經歷了對經典的誤讀和對圣賢的批判后,一些人對中華文化的誤解達到了頂端,因而一度喪失了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改革開放以來,面對西方的經濟增長、物質繁榮和科技發達,盲目的崇洋媚外、不加選擇的“拿來主義”也甚囂塵上,導致了一批年輕人不認同中華五千年的養生文化,卻以吃西方的垃圾快餐為榮;讀不懂祖宗的文言文,卻以看英文電影為樂;不能欣賞禮儀之邦的禮樂文化,卻以傳唱外文庸俗歌曲為流行……凡此種種,讓人深刻地感受到,一個沒有高尚文化熏陶的民族,猶如一個沒有高尚精神支撐的軀殼。中國人迫切需要的是樹立文化自信和實現精神獨立。

在這種歷史文化背景之下,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雹邸叭绻麤]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在朱熹園考察時的講話振聾發聵,引導人們在理解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時,當放眼五千年文明史,從中華五千年文明中探尋其歷史文化底蘊。這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到中國國家版本館和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察調研的目的,也是要傳達這樣一種理念:唯有深入經典、學習歷史,才能深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才能自覺肩負起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才能真正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提升文明自覺,才能充分發揮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中的重要作用,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力量,鑄造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秉持開放包容

中華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交流互鑒中歷久彌新。中華文化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成果匯聚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璀璨的結晶?!罢归_歷史長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舞獅、胡琴、旗袍等,展現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⑤在文明交流互鑒、文化不斷融合的過程中,中華文化將其它文化中合于“道”的部分吸納融合,有悖于“道”的部分則在歷史的發展中逐漸淘汰。外來文化在此過程中完成了本土化,這個過程是自然而然的。外來文化本土化,就是要對外來文化去粗取精,將其融入到“志于道”的中華文化之中?!爸居诘馈薄昂嫌诘馈钡奶攸c不僅使中華民族在文明互鑒、文化交融過程中始終保持高度自信,也避免中華文明被其他文明反噬——即使在國家形態遭受局部入侵乃至發生朝代更迭時,文明也并未中斷發展。

結合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的建設經驗與成就,以及中國近代史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深刻剖析取得“中國之治”成就的深層原因就在于遵循了歷史上成就盛世的普遍規律。同時又在堅持志于道的方向和一體之仁的德性論的基礎與馬克思主義相融合,創造性發展了傳統圣賢政治體系?!爸袊缆贰币彩且粭l有別于西方宣揚的所謂普世主義之外的一條可供借鑒的成功之路。

堅持守正創新

回望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守正創新”一直是其中的精神內核和精華所在。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這一點,他指出:“中華民族是守正創新的民族”,“有著守正創新的傳統”,守正,守的是正道、正氣,創新的是表達形式、方式。

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上,需要在認識文化建設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古鏡今鑒、古為今用,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做好傳承、弘揚工作,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文化”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是由兩個字構成的?!拔摹本褪侵肝淖?、文章、禮樂制度、鼓樂、曲調等等。而“化”就是人受教而變化,在《說文解字》上把“化”解釋為“教行”。人們接受了道業、變化氣質、改過遷善,在各方面起了若干的變革,這種“變革”就稱為“化”。所以“文化”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以文字、文章、禮樂等文藝形式變化人的氣質,使人達到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的目的。這說明,圣人順應天道自然的規律以及社會人倫大道之禮來教化人民,強調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無論是文字、典籍、禮樂還是其他藝術形式,都以承傳和弘揚“道”為宗旨。

漢字作為當今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集形音義于一體,是一種智慧的符號。聲音言出即逝,漢字經久不衰。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到小篆、隸書、楷書,可謂一脈相承;雖然形音義多少有所變化,但漢字作為語言文字的載體亙古不變,并且本身具有教化的內涵。漢字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石,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紐帶,是中華文明得以傳承至今的關鍵因素。

典籍記載的是古圣先王“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智慧和方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經驗和教訓?!度簳我ば颉吩疲骸拜d籍之興,其來尚矣。左史右史,記事記言,皆所以昭德塞違,勸善懲惡。故作而可紀,薰風揚乎百代;動而不法,炯戒垂乎千祀?!敝袊糯肥且徊坎婚g斷的有文字記載的信史。在經史子集等典籍的熏陶下,中國古代士人形成了特有的精神品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等。深入經典、學習歷史是弘揚中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最重要方式。

禮樂是古圣先王順承天道以治人情的具體形式。禮樂出于人之自性,先王依循本性自然,作訓垂范,制禮作樂,教導民眾,民眾循禮修道,返其自性,是內在美德與外在行為規則的統一?!抖Y記·樂記》云:“先王之制禮樂,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边@點明了禮的本質在教化。民懂禮則易教?!缎⒔洝吩疲骸暗乐远Y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睆那爸芄贫Y作樂,使成康二代德教普施,禍亂不起達四十余年。禮樂教育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古人把禮比作防洪的堤壩,廢除堤壩,就會洪水泛濫,造成危害。因此,自漢以降,歷代多以禮樂政刑治國,采取了禮主刑輔的治國方略,中華傳統文化又被稱為禮樂文化。因此應當重視挖掘古人關于禮、樂、政、刑四者的排列次序中所體現的治國理念,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禮樂文化“絕惡于未萌”“起敬于微眇”的“禁于將然之前”“防患于未然”的治理效果。

中國古代的文學、戲曲、書法、繪畫、雕塑、建筑、工藝、園林等其他藝術形式,也都秉持了“思無邪”的理念,都具有引導人向善好德,明了人倫大道,做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說,無論是哪一種文藝形式都是真善美的統一,都將“文以載道”“以文化人”作為內在要求,這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息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進行創新必須堅持的前提。在現代社會,可以通過廣播、電視、電影、電視劇、網絡、微視頻等現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宣講中華傳統美德,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

總之,“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在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然要求,建立在對中華文化的本質內涵和突出特性的深刻把握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重大理論創新,唯有遵循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的方法論原則,才能更好實現“第二個結合”,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而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深厚而堅實的理論基礎。

①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②[日]池田大作 [英]阿·湯恩比著,茍春生等譯《展望21世紀》,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283—284)

③習近平:《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2月01日第02版。

④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9年09月28日,第02版。

⑤習近平:《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求是》2019年第9期。

(作者分別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首席專家;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研究生,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底蘊及思想理念研究》核心成員。)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