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羅嘉羽
“任人唯賢”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精華,它在中國綿延千年的大一統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并作為一以貫之的政治傳統保留至今。“任人唯賢”出自《尚書》:“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其中“賢”的意思是“有德謂之賢”。“任人唯賢”的意思是,重視人才在治國理政中的基礎作用,并將“以德為本”“德本才末”作為選人用人的根本標準。中國自古以來便堅持賢能治國的傳統,確立了從善不從眾的政治主張,提倡由賢德之人代表人民當家作主,力求通過賢能治國,克服群體的短視和非理性,從而實現真正的良政善治。
《孔子家語》中記載,哀公曾經問政于孔子,孔子說,“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于得人”。在孔子看來,盡管文王、武王的施政綱領記錄在典籍之中,能否達到文王、武王的治國功績,關鍵在于是否有賢德之人施行善政。魏晉時期政論家傅玄所作的《傅子》一書對此做了進一步的闡發:“明君必順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獨治也,必須良佐有以行之也。”意思是,圣明的君主必須通過良好的政治制度才能實現天下太平,然而并非憑借良好的制度就一定能實現大治,還必須要有賢良的輔弼之人貫徹落實。無數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人才是政治生活中的最大變量,如果在國家治理中任用賢能,即使法令制度不完備也能因為盡人事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不能選賢任能,制度再完備也很難達到好的治理成果。因此,御馬有良方,治國有常道,國家的治亂安危關鍵在用人。
為何要任人唯賢德,而不是任人唯才能、任人唯資歷呢?《資治通鑒》開篇記錄了“三家分晉”的歷史,“三家分晉”是以“智氏”家族的覆滅為開端的。《資治通鑒》記載,智氏家族的首領智宣子,決定選智瑤為接班人。族人認為智瑤雖有五個優點:“美鬢長大,射御足力,伎藝畢給,巧文辯慧,強毅果敢”,但卻有一個最大的缺點,那就是“不仁”,缺乏仁德之心,刻薄寡恩,損人利己。而作為一國之君,如果不能施行仁政,反而恃才傲物欺凌別人,遲早會招致禍患。然而智宣子仍然讓智瑤當了接班人。智瑤繼位后被韓趙魏三家聯合滅掉了。以史為鑒,司馬光展開了一段論述,他認為:智瑤之亡,在于才勝德。賢與能、才與德,是兩回事,但世人往往無法辨別,通謂之賢,這就是他們經常失人的原因。司馬光說:“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乃德之資,德乃才之帥。德是德行,是根基,能培植一切,因此是統攝性的,好比是掌舵者,才能依賴德行而產生,只是德的輔助而已。在此基礎上,司馬光將人才分為四類:才德全盡是圣人,才德兼亡是愚人,德勝才者是君子,才勝德者是小人。并指出,凡是舉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圣人、君子,與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這是因為,比起毫無建樹的無知愚人,有才干的小人將會給國家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賢能之人對于治國理政是如此重要,但縱觀歷朝歷代,賢能之人壯志難酬、不被重用導致國家覆滅的案例比比皆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政治生活中沒有循名責實,沒有真正落實“任人唯賢”。魏晉時期政論家袁準認為:“人雖有子產之賢,而無子皮之舉,有解狐之德,而無祁奚之直,亦何由得達而進用哉?”意思是,一個人雖然有子產一般的賢能,但缺乏子皮的引薦,有解狐一般的德行,卻沒有像祁奚那樣舉人不避仇的推薦,又如何能夠通達而獲得重用呢?袁準又指出,就算有祁奚的公正舉薦,卻沒有趙宣子聽信忠言,就算有子皮的賢德,卻沒有他執掌朝堂的權力,即使是荊山的璞玉,也會被當作瓦礫。所以,縱然有管仲的賢能,有鮑叔牙的知遇之恩,也必須遇到齊桓公之后才能顯達;有陳平的智慧,有魏無知的引薦,也必須要遇到漢高祖之后才能被任用。如果不是齊桓公、漢高祖,二人即使有賢能,又如何得到重用呢?從這段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賢能之人發揮作用的四個條件:
一是賢能要為人所知,在位者要能夠明辨忠奸、崇德辨惑,尊重、識別賢能;
二是賢能要為人推舉,在位者要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求取、舉薦賢能;
三是賢能要為人所用,在位者要設官分職、委任責成,采納諫言,用人不疑;
四是賢能要為人所安,對賢能要有相應的考核、保障等管理機制,善始善終。
這四個條件,也就是任人唯賢需要解決的四個核心問題,向我們揭示了選賢任能的主要內容。同時,這四個問題的提出,事實上也告訴我們,歷朝歷代并不缺乏圣賢,經由賢能促成天下大治是可以實現的,問題就在于是否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賢能的價值,是否能以德為本、循名責實,選賢任能。
正如漢代賈誼在其所撰的政論文集《新書》中指出:“渚澤有枯水,而國無枯士矣。故有不能求士之君,而無不可得之士。故有不能治民之吏,而無不可治之人。”無數歷史更迭告訴我們,能否安邦定國的關鍵就在于是否能任人唯賢、得賢而用。孔子言,“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想要從根本上實現人安國治、得民心而得天下,務必要選拔賢能之人,通過“賢者在位,能者布職”,使得朝廷崇禮,百僚敬讓,這樣上位者躬行道德仁義,尊賢尚德的政教方略就會由內而外、由近及遠地推行開來,百姓就能知道效法的準則,遷善日進而不自知;國家就會凝聚善緣和力量,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民族復興的千秋偉業。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