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員:
學長們好,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最后一倫——“朋友”朋友這一倫,是五倫中關系算是最遠的,但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卻成為我們花費時間精力最多,心里最在意的人!朋友這一倫,是五倫中關系算是最遠的,但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卻成為我們花費時間精力最多,心里最在意的人!我們很容易把脾氣和不好的一面給家人,卻總是把最好的一面給朋友,甚至陌生人。尤其現在很多職業都有一類歸到“朋友”這一倫的群體叫“客戶”,對于這類朋友我們更是不自覺的心心念念的掂記著,感覺比親人還重要,甚至將其視為“上帝”。
即使傳統文化學人也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不愿花精力時間在家中敦倫盡分,讓家人先真正受益,卻很樂意為大眾服務。當然非常隨喜贊嘆能發心為大眾服務,但家中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為人夫婦的責任才是基礎,也是第一堂繞不開的功課。忽視家人而為大眾服務,必然會出現問題。
智慧的古人告訴我們,“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如何做到“君子之交”,則并非易事,需要我們深入思考與體會。實際上,只要有所求,就免不了摻雜“利”,就很難如水般純凈。讓我們以義相交,以道相交,以心相交,愿朋友情誼天長地久!
王春梅學長:
朋友不在多,我有一個好朋友,是畢業上班一起南下到東莞找工作時認識的。后來她和我一起回到合肥。我們兩家雖然離得有點遠,但是我們一直心心相惜!我抽空學習傳統文化,她業余自學寫作,這么多年我們互相支持!彼此都相互鼓勵,不斷進步!
夏曉荷學長:
“朋友有信”分享:《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信,誠也”。信,即守承諾、講信用。信的基本含義是守諾、踐約、無欺。在《論語》中,孔子也曾多次談到“信”。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講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接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杠與橫木相銜接的銷釘,那么它要靠什么行走呢?”弟子問孔子如何治國,孔子說要做到三點:要“足食”,有足夠的糧食;“足兵”,有足夠的軍隊;“足信”,還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問,如果不得已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回答:“去兵”。弟子又問,如果還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說:“去食。民無信不立。”可見,在孔子看來,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孟子說:“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古人常提倡“多做少說”。避免“言而無信”。朋友不像家人這樣聯系緊密,必須要有“信”,才能夠建立起良好的關系。所以“信”在朋友關系中就顯得尤為重要。要想交到好的朋友,首先要在家中做到“敦倫盡分”,盡好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為人夫婦的責任。在工作中也要盡好本分,能夠自立自強,安身立命。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能以利、以勢相交,而要以真心和道義相交,這樣的朋友才能久遠。
“泛愛眾,而親仁。”親近善知識在人的成長中非常重要。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孫霞學長:
學生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2014年,我的弟弟因病去世,從生病到去世只有短短的二十幾天,父母年事已高,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兩位老人悲痛欲絕,在此期間,除了家人們的關心和幫助,弟弟單位的朋友每天都有人過來詢問和幫忙,出殯時是他的最好的朋友幫忙抬棺送行,所以學生深有感觸:朋友不以貴賤分,貴在交心、交人品,既要鼓勵支持,又要批評幫助;既要患難與共,又要自力更生;既要有求必應,又要是非分明;既要親如手足,又要保持適當距離,這樣才能交到貼心的朋友。
梁紅學長:
德不孤,必有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古語云:道不同,不相為謀。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互相進取,共同進步。以道相交者,天長地久。古人對友情十分看重。李白的經典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弟子規:“過猶待,百步余”。足見古人對朋友的真摯情意。值得現代人學習。
榮鳳玲學長:
有人以利相交,有人以勢相交,有人以色相交,有人以道相交,其實就是【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首先我們自己要明白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并且讓自己成為想成為的人,在路上,一定會感召志同道合的人。
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給我的啟示非常大,朋友非常重要,沒有事的時候各自過好自己的生活,只要稍有點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不分彼此,信義為重。有時候因為一份信任可以赴湯蹈火,有時候因為一份朋友的困難可以徹夜不眠,而有時候因為困難的解決而喜極而泣。就像前面學長所說,貴在交心,心心相印,心心相惜!
高志新學長:
2022.1.3朋友有信交流會:無論是朋友,還是其他什么關系,首先得有信,因為誠信立天下,然后四海之內皆兄弟,以心義相交,天荒地老!受恩莫忘,施惠勿念!不去斤斤計較,多去記朋友的恩和好!而對朋友的付出不念叨!相互鼓勵,相互支持!一同進步,一同歡笑,心心相惜!感恩身邊有這樣幾位好友!
劉英學長:
朋友不在貴賤之分,志趣相投,有共同追求目標,上進的地方,有共同的愿力去感召對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志者事竟成”!所以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影響也必須有朋友的相互鼓勵!共同做好一件事。
甘向陽學長:
朋友之間是那種雖不聯系心中會時常牽掛,是有求必應,有好事就分享,有相同的價值觀等。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也是這么認為的,我會對朋友很真誠,我也會盡能力去幫我認為可以幫助的朋友,我曾經有段時間,都是這么認為的,我對任何人都是真誠和善良的,可是得到的回報都是傷害我的自尊心的。我以前的朋友很多,可以忽遠忽近忽冷忽熱,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之間的友誼,不過到了一定的年齡朋友就慢慢少了,有些人就淡忘了甚至于消失了。現在我的朋友基本都是喜歡傳統文化和有發揚傳統文化心愿的朋友居多了,我也感恩群里所有的朋友們。就像小時候長輩們說的那樣,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是為人,連人都為不好,往來世上了,這就是說的人情世故吧。
孫秀蓉學長:
個人感悟,我們生活在五倫的社會中,每天都在與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朋友領導相處,所以要做到懂得人情世故,這是學問。懂得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人要活到老,學到老,總是學不完,總是沒學好,還要繼續學,一直到終了。
所以我們平時要學習圣賢學習偉人的教誨。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做到知行合一,不斷地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學會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學會處理好五種倫常關系的道理,守好倫常之道,這是正道,走在正道上,人活著才能和睦相處。才有意義,才有價值,才能夠在懂得倫常之道的同時,用我們的能力守好倫常之道,修身自省,長養好自己的德行。朋友之道首要的是朋友誠實有信。只有這樣,在共事的過程中,人家才會信任你,相信你,才能夠受到你的正確思想的感召與你同行!志同道合,從小道理講到大道理,那就是。大家一起攜手,在領袖的指引下,奔向明明德的目標!
毛主席曾經講到,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
圣賢講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習主席講到,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徐文靚學長:
總希望自己周圍一團和氣,希望每個人都能變成自己的真心相對的朋友(豈不知這也是貪心!)。但是無論自己如何努力,周圍總是有人喜歡你同是也有人不喜歡你。因為在乎的太多,當自己的感情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郁悶苦惱。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慢慢懂得了,只需做好自己,你對別人好那是你的事,至于別人如何對你那是別人的事,這本來就是兩回事!明白了,心里舒暢了,不再攀緣,心情也輕松了。周圍環境反而更加和諧了!
感恩傳統文化!感恩老師學長們!
馮繼紅學長:
“凡出言,信為先”人生世間誠信為本,在當今的社會上講誠信的人越來越少,導致出現信任危機。人生遇到良友實屬幸運,都是自己德性感召而來。當遇到迷茫時能給予正確的指導;需要幫助時能給予全力的付出;平時各忙各,心中始終掛念,有事兒時能伸出援手。因志同道合走到一起,人以義交友可久,注重情義和道義,珍惜相遇的緣份,真誠對待彼此。末學只能通過學習圣賢經典,在日常生活中依教奉行,不斷改過向善,使自己有所提升,才能有緣與各位學長們繼續同行!感恩我所遇到的一切!
王連梅學長:
“朋友”,讓人溫暖的親人。這兩天放假,拜會一個學期沒有見面的朋友們,滿滿的能量被賦予。大家互相鼓勵,互相幫助,共同暢享新的一年2022的幸福與美好。把我們參加比賽friend時的視頻分享給學長們。感恩老師們。感恩輔導員學長。
素心學長:
1.惜緣而不攀緣。你希望別人好,別人未必會好,但你一定會好,因為你內心美好。
2.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無位,患所以立。
3.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每天改自己,把自己變好然后親近善友,雖不濕衣,時時有潤。
王雪琴學長:
我也感覺到,時時需要身邊有善友提醒和共同進步,古人曰:“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我們每天都在努力進步,單單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還是會有退步,有善友提攜,便會時時在磁場中了。
韓欣存學長:
小小分享:朋友在我的家庭里體現的最好的就是我的媽媽,她交友非常的廣泛,在我的家里主事的就是我媽媽,甚至媽媽的每一位朋友我都認識,在現代的這個社會里,都是提起借錢就都不接電話或者有事找借口,但是我媽媽得朋友都是會積極的幫她,為她著想,以前總是在我家難得時候拉我們家一把。我對于媽媽在社交這方面感受是最為深刻的。這都源于媽媽有好的德行而且心地善良。對我的影響也是一生,所以一個人有好的品德是一個重要的根本。
王雅昭學長:
德不孤必有鄰,一切都是自心的感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以道相交者,天荒而地老。朋友有信,信在道義,勿生利用念,勿求達己心,朋友之間戒在私利,忌在假意。
交友不交金和銀,只交朋友一顆心。每個出現的人都會教給我們什么,貴在自知需要什么!
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明明德亦親民。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