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是做官的前提,一個領導干部的作為,取決于本人的修為。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干部的道德修養,強調“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習近平同志把“三嚴三實”作為干部改進作風的要求,其中擺在首位的就是“嚴以修身”,涵蓋了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等四個方面的內涵,為干部立德、立言、立行指明了具體方向。
同時,習近平同志也明確闡述了修身立德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強調的是反躬自省、自我批評;“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強調的是遵紀守法、不碰底線;“慎權、慎獨、慎微、慎友”,強調的是防微杜漸、不棄微末;“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強調的是領導干部要管住自己的欲望。可以說,習近平同志所引用的名言典故,為領導干部崇德修身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體系給出生動標注。
【一】
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曾經提出要培養和樹立六種意識——信仰意識、公仆意識、自省意識、敬畏意識、法治意識、民主意識。自省意識,是要經常自我約束,經常自我反省,“檢身若不及”。中華民族是一個高度重視克己修身的民族,習近平同志多次引用的“吾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等,都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寶貴思想遺產。《尚書》中的這句話,
以對自我的道德要求和對他人的道德要求對舉,講的正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道理。不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不能只知道責備別人,總在別人那里找不是,而應該多看看自己身上的缺陷,多在自己身上找問題,這樣才能既促進團結,又改正錯誤;既給人空間,又讓人進步。“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可謂道德原則中處理自己與他人關系的辯證法。
■ 原典
嗚呼!先王肇修人紀,從諫弗咈,先民時若。居上克明,為下克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以至于有萬邦,茲惟艱哉!
——﹝上古時代﹞《尚書·商書·伊訓》
■ 釋義
上面這段話出自《尚書·伊訓》。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去世后,右相伊尹扶立其嫡長孫太甲為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教導太甲。這段話當是史官記錄的伊尹的言論。
伊尹教導太甲說:“居上克明,為下克忠。”在上位者能夠明察下情,這樣在下位者才能夠對上竭誠。“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對別人不能求全責備,對己要嚴格約束。
“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便被視為個人良好道德修養的重要標志之一。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原毀》中說:“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清初思想家唐甄的《潛書》有言:“與人當寬,自處當嚴。”可見,伊尹所言堪稱嚆矢。
【二】
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領導干部要認認真真學習 老老實實做人 干干凈凈干事》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多次提醒黨員干部要謹防“貪欲”之害,無論什么情況下都要把握住自己,潔身自好,清廉自律,不要干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蠢事,更不能突破黨紀法規的底線。而要做到這點,必須經常反躬自問,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不斷增強是非面前的辨別能力、誘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不斷提高慎權、慎獨、慎微、慎友的自覺性。
《老子》中說,“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不知足就會縱容貪欲之火,最終會導致欲火燎原、洪流潰壩;《論語》中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手握公權卻對牟取非法利益情有獨鐘,怎能做到潔身自好?習近平同志反復強調,為官發財,應該兩道,領導干部“千萬不要既想當官又想發財”,絕不能私欲膨脹、以權謀私,最終“不僅毀了自己、害了家人,而且給黨的事業帶來很大損害”。
■ 原典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春秋﹞老子《老子·第四十六章》
■ 釋義
《老子》第四十六章體現了老子的反戰思想。
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兼并和掠奪的戰爭連年不斷,給社會生產和百姓生活造成了嚴重災難。這是個“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的時代,連懷胎的母馬都要被送上戰場,以致產駒于野外。老子分析了戰爭的起因,認為是統治者貪得無厭、不知足所致——“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禍患沒有比不知足更為嚴重的了,災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深重的了。為此,他提出“知足常足”的觀點,對統治者的無厭欲求發出了強烈抗議和嚴厲警告。
老子十分推崇“知足”。他認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并稱:“知足者富”。司馬遷在《史記》中則從反面加以強調:“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古往今來,多少貪夫殉財,就是由于不知足、不知止,跌入罪惡的深淵。
【三】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難和易的對比,在“修身”的問題上,體現尤其明顯。習近平同志曾經引用過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等,說的都是這個道理。的確,善的德和行,大多與節制、奉獻、堅持有關,這要有更強的意志品質、更高的精神境界,因而顯得尤其艱難。而惡德惡行,則往往會給人一時的快感和享受,因而引人沉迷放縱。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發出感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從善越是難、從惡越是易,領導干部越要加強內心自律。一次雪崩,往往是由一片雪花而起。“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防線一旦被攻破,就可能一瀉千里。對于普通人,這就需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始終保持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康的生活情趣;而對于領導干部,更需要心懷堅定的意志,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固守內心那一方凈土。
■ 原典
衛彪傒適周,聞之,見單穆公曰:“……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昔孔甲亂夏,四世而隕。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帝甲亂之,七世而隕。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幽王亂之,十有四世矣。守府之謂多,胡可興也?夫周,高山、廣川、大藪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蕩以為魁陵、糞土、溝瀆,其有悛(quān)乎?”
——﹝春秋﹞左丘明《國語·周語下》
■ 釋義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是《國語》中收錄的一句諺語。登:攀登高山。崩:山石崩墜。意思是,學好難如登山,學壞易似山崩。
東周末年,王子朝叛亂,周敬王被驅逐,逃到成周。諸流亡大臣擬在成周筑城建都。晉國的執政者魏獻子贊同,然而衛國大夫彪以為不可,并引用“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句諺語以及前朝教訓加以勸阻。
這句古諺非常形象地說明了從善之難、從惡之易,是古代先賢的勸世箴言,為后世政治家所重視。據《南史·宋文帝紀》記載,宋文帝劉義隆為倡導新政,蕩滌官場的頹廢,曾勸誡群臣道:為官為政,切記“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此后,劉宋政權開啟了東晉南北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歷史時期,史稱“元嘉之治”。
【四】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在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修身養德,最重要的是要趨善避惡。“見善如不及”,是要常修為政之德。堅持“吾日三省吾身”、堅持“時時勤拂拭”,始終以先進為榜樣、以楷模為標桿,發現自己的缺點,認識自己的短處,日日掃除心靈的雜草,時時修煉道德的境界。“見不善如探湯”,是要常懷敬畏之心,不因蠅頭小利而鼠目寸光,不為榮耀光環而急功近利,自筑“防火墻”、自套“緊箍咒”、自設“高壓線”,始終做到“政治上跟黨走、經濟上不伸手、生活上不丟丑”,切實練就金剛不壞之身。“見善如不及”與“見不善如探湯”是相輔相成的,求善就會避惡,避惡亦能揚善。前者是應該追求的道德境界,而后者則是應該守住的道德底線。如果沒有對更高道德境界的追求,那就難以獲得修身養德的內在動力;如果缺少對道德底線的堅守,那就會突破外在約束,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 原典
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春秋﹞孔子《論語·季氏》
■ 釋義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意思是說,看到善的行為,就唯恐自己達不到;看到不善的行為,就好像把手伸到開水中一樣趕快避開。湯,古時指熱水。孔子用“探湯”這一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一個人看到不好的事情時所應采取的態度。后世常用這句話來警示從政者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敬畏之心。
此外,《韓詩外傳》中有“高比所以廣德也,下比所以狹行也”,即跟道德高尚的人相比,就有高的奮斗目標,會使德行增進;跟落后的人相比,標準要求降低了,會使德行減退。《增廣賢文》還有:“從善如流,疾惡如仇。”它們都與孔子的“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異曲同工,也表明了古人在道德判斷上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