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文章
《習近平用典》為政篇
2015-03-03人民網-理論頻道

國家治理千頭萬緒,需要培養怎樣的能力?深化改革繁重復雜,需要具備怎樣的思維?既有木秀于林的驕傲,也有風必摧之的煩惱;既有“登高望遠”的豪情,也有“為山九仞”的壓力。有人感慨:當今中國,正面臨繞不開、躲不過的“驚險一跳”。面對“四大危險”、經受“四大考驗”,對執政者的能力與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新的“趕考”。對治國理政的方式方法、戰略戰術,習近平同志有著系統的把握、深入的思考。從統籌中央和地方、國內和國際、當前和長遠的戰略思維,到“不回避矛盾,不掩蓋問題,凡事從壞處準備”的底線思維;從“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實”的戰略定力,到“敢于擔當,積極有為推進改革攻堅”的改革魄力,有認識論的辨析,也有方法論的思考,更有源于實踐的總結,為深化改革、完善治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根本遵循。習近平同志引用的古典詩文名句,談安危、論治亂、道時機、講大局、明根本、抓重點,充滿了對執政之要的辯證認識,體現著對治理大國的深切認識。

【一】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之江新語·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一向倡導領導干部干干凈凈干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和宗旨的內在要求,多次強調領導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把這作為為政之德、為政之道、為政之要。推行八項規定,抓好作風建設,中央領導率先垂范,因而能上行下效,清風勁吹。在我國歷史上,注重修身立德、為官清廉,是許多思想家倡導的政治主張,也是一些正直的士大夫終身恪守的為官準則。習近平同志在不同場合,引用先秦時期為政以廉的箴言,要求領導干部有公正無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的優良品質。廣大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但看領導干部怎么說,更看他們怎么做。要在群眾中威信高、影響大,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揮自身的模范作用、人格魅力。否則,“臺上他說,臺下說他”,說話辦事怎么會有影響力和號召力?

■ 原典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春秋﹞孔子《論語·顏淵》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春秋﹞孔子《論語·子路》

■ 釋義

孔子這兩段話都說明了為政者自身行為端正的重要性。在《論語·顏淵》中,魯國大夫季康子向孔子問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認為“政”就是端正的意思。你自己帶頭端正,誰還敢不端正呢?對于什么是政治,孔子用一個“正”字概括。

關于“正”,孔子在《論語·子路》中有如下觀點:“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孔子認為,為政者如果自身的行為端正,無須下命令,百姓也會按他的意旨去做;如果自身行為不端,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服從。身正民行,上感下化,才能施不言之教,對百姓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司馬遷在評價西漢“飛將軍”李廣時,引用了孔子這句話:“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對“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最佳詮釋。

【二】

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不可以生事,從小的方面說,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不能朝令夕改;從大的方面說,是“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保持制度的穩定。而不可畏事,則是說,不能因為一些人對我們發展道路的非議和質疑,就縮手縮腳,甚至按照他們的想法改變我們的觀點。習近平同志一再強調,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在根本的問題上,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認準了,就要理直氣壯、態度鮮明,從我們自己的角度進行分析,得出我們自己的結論,然后照我們自己的判斷行事。在發展道路、政治制度等根本問題上,要“咬定青山不放松”,才能“任爾東西南北風”。

■ 原典

夫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畏事之弊,與生事均。譬如無病而服藥,與有病而不服藥,皆可以殺人。夫生事者,無病而服藥也。畏事者,有病而不服藥也。乃者阿里骨之請,人人知其不當予,而朝廷予之,以求無事,然事之起,乃至于此,不幾于有病而不服藥乎?今又欲遽納夏人之使,則是病未除而藥先止,其與幾何。

——﹝北宋﹞蘇軾《因擒鬼章論西羌夏人事宜札子》

■ 釋義

這是北宋元二年(1087年)九月八日,時任翰林學士朝奉郎知制誥兼侍讀的蘇軾就西羌、西夏事宜寫給宋哲宗的奏議。

元二年八月,北宋俘獲了與西夏勾結的西藩首領鬼章,檻送汴京。這是宋朝開國以來首次俘獲敵國元兇,百官稱賀。蘇軾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指出:“安危之機,正在今日。若應之有道,處之有術,則安邊息民,必自是始。不然,將驕卒惰,以勝為災,亦不足怪。”他就北宋的邊防政策提出:“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意思是,治理國家既不可隨便制造事端,也不可膽小怕事。蘇軾指出,“生事”如無病而服藥,“畏事”如有病而不服藥,它們的害處相同,都會置人于死地,并批評了北宋政權在處理對外事務上的失策。蘇軾意在奉勸朝廷,既要謹慎持重,不可無端生事;遇事又不可退縮,要主動作為。

【三】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的“底線思維”,是習近平同志提出的治國理政重要方略。在談到經濟工作、新疆工作時,他數次引用《周易》中這句名言,警示大家要保持憂患意識,看到那些尚未出現而即將出現的問題,防患未然,從容應對。“底線思維”,往往體現為一種決策智慧、領導方法。今天的中國,已經進入“風險社會”,各種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日益增多。地方債問題、網絡管理問題、價值觀問題這樣的宏觀問題,生育政策調整、食品安全管理、信訪工作改革這樣的微觀政策,都可能成為敏感的社會風險點,稍有疏忽差池,就可能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帶來預想不到的系統風險。在社會治理中增強預見性,保持底線思維,才能做到喜不忘憂、未雨綢繆,臨難有靜氣,遇事有定力。

■ 原典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殷周至秦漢﹞《周易·系辭下》

■ 釋義

《周易》亦稱《易經》,簡稱《易》,儒家重要經典之一。內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經》萌芽期可能早在殷周之際,作為占卦之用。《傳》是對《經》最早的解說,舊傳為孔子所作。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為《易經》否卦九五爻辭。否卦是《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十二卦。否(pǐ):閉塞,指天地不交、萬物不通。否卦,卦象為天地不交感而致使萬物生養之道不暢通。象征小人道長、君子道消的黑暗混亂時期,此時君子應靜待時機,積蓄力量,不可輕舉妄動,待條件成熟,一擊破局,方能轉危為安、否極泰來。《周易·系辭》是孔子闡釋易理的文字。孔子在“系辭”中,引用否卦爻辭說:“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意思是,君子在國家安定的時候要不忘危險,國家存在的時候要不忘敗亡,國家大治的時候要不忘變亂。強調當政者要有憂患意識,對可能威脅國家前途命運的困難和危險時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永不懈怠,兢兢業業,如此才能安身保國。

【四】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

——《在新疆考察工作結束時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習近平同志多次表示,他很喜歡蘇軾的這一句話。歷史上有很多類似教訓:唐代開元盛世,玄宗卻喪失進取心,驕傲怠惰、沉溺享樂,終致“安史之亂”;清朝康乾盛世,朝野卻揚揚得意于文治武功,奢靡腐化、放松吏治,轉而走向嘉道中落。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組織,生存和發展最主要的威脅,往往不是突如其來的重大災難與變故,而恰恰是那些不易察覺、緩慢積累起來的倦怠與松懈。正因此,習近平同志才不斷提醒各級領導干部,要“智者見于未萌”,深謀遠慮、治于未病。經略將來,如何做到?也就像習近平同志所說,“對已經看得清的方面,要深入研判、早做謀劃、從容應對;對暫時難以看清的方面,要密切跟蹤、未雨綢繆、靈活應對。”

■ 原典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強為之,則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唯仁人君子豪杰之士,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茍以求名者之所能也。

——﹝北宋﹞蘇軾《晁錯論》

■ 釋義

《晁錯論》是蘇軾寫的一篇人物評傳,評論的是西漢初年景帝時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錯削藩這一歷史事件,并分析了晁錯被殺的根本原因。

上面這段話為《晁錯論》的首段,作者開門見山提出論點:天下的禍患,最難以解決的,莫過于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卻存在著難以預料的隱患。這句話暗指漢景帝時期,表面上雖然國泰民安,卻潛藏著藩王坐大、威脅中央的危機。接著,作者圍繞“患”字,從“坐”“起”兩方面進行分說。坐觀其變卻不想辦法解決,那么禍亂就會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起而強為之”而不等待時機,那么恐怕天下的人由于習慣了太平安逸,就不會相信并支持我們。狃(niǔ):習以為常而不加重視。實際上就是指晁錯削藩動手過快,下手過猛,直接導致“七國之亂”。文章又以“仁人君子豪杰之士”與晁錯進行對比,提出真正的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應“出身為天下犯大難,以求成大功”的主張,點出了晁錯改革失敗的真正原因:由于缺乏堅強的意志和臨危不懼的精神,挑起“大難”卻又不愿為天下人抵擋“大難”,只想保全自身,可謂自取其禍。

【五】

 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解讀

治國理政,什么是根本?習近平同志的回答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根本。今天中國走的發展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無論是躍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還是形成覆蓋13億人的世界最大社保網,實踐已經給出了其優越性最好的證明。恰如習近平同志在不同場合數次強調的,今天的中國,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治國理政,堅定我們的“三個自信”,這就是根本。根本不動搖,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方面的改革就能不斷推進,發展就能不斷前行。

■ 原典

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唐﹞吳兢《貞觀政要·政體第二》

■ 釋義

《貞觀政要》是“貞觀之治”的翔實記錄,記載了唐太宗李世民與身邊大臣的論政對話,對后世頗具啟示意義。

在上面這段對話中,唐太宗分析了隋朝滅亡的原因。他對侍臣說,當年隋朝剛平定京師時,宮中盡是美女、珍玩。但隋煬帝還是不滿足,橫征暴斂搜求不止,再加上東征西討,窮兵黷武,使得百姓不堪忍受,于是導致了隋朝的滅亡。唐太宗表示要引以為戒,并闡述了自己的治國之道:“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他認為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只要樹根穩固不動搖,就能枝繁葉茂。并提出:“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由此可知,唐太宗的治國方略受到了老子“清凈無為”“修身治國”思想的影響。正是由于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借鑒了老子的治國之道,采取了一系列緩解社會矛盾的措施,才開創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貞觀之治”。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m.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