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Article
“環境問題與環境哲學 ”國際研討會綜述
2005-02-26哲學動態

“環境問題與環境哲學 ”國際研討會綜述

劉余莉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 北京 100091


[ 中圖分類號 ] B82 [ 文獻標識碼 ] C

[ 文章編號 ]  1002 -8862(2005)02-0067 -02

          由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云南省行政學院主辦的題為“環境問題與環境哲學”國際研討會于2004年10月在昆明召開。來自英、美、日、韓、新加坡、香港和中國大陸的近70位學者參加了會議,提交了56篇學術論文。會議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八個方面:

       1.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的統一。日本一橋大學的巖佐茂教授提出了從科學主義出發建立以人與自然的共生為目標的循環型社會的目標,但他也從人本主義的角度指出,不應當把經濟發展的目的,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個人所得的提高、工業化、技術進步和社會現代化同等看待,經濟增長的目的是增大每個人享受的各種本質上的自由,而自由是提高人的生活質量、豐富人的生活、發揮個人潛能的東西。香港公開大學何建宗教授也提出,單靠科技解決不了環境問題,從環境倫理學和環保教育入手是解決環境問題的基礎。

        2.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統一。夏威夷大學成中英教授認為,傳統西方哲學的宇宙觀,不能從根本上拯救地球和生命,而應當從東方傳統整體性的思維中找尋環境倫理學的路徑。牛津大學姚新中教授認為,儒學“天人合一”的生態原則應當成為構建新環境哲學、協調人與自然相互依存關系的價值基礎。香港彭滿圓研究員則認為,交融乳合基督教文明與儒、道傳統文化中萬物合一的宇宙觀、中庸節制的取物觀、世代繁衍的后裔觀、實踐公義的社會觀、追求仁愛的倫理觀等,是解決當代全球性環境問題的思想基礎。

       3.制度層面與技術層面的統一。劉明教授認為,“地球處于危機之中”從批判反思的角度向人類發出了警告。人類必須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尋找新的方向。而這個方面,就是科學技術綠色化方向。周書俊博士指出,數字化、信息化革命的到來,給循環經濟的發展擴展了廣闊的前景,對改變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實質性內容具有重要的意義。

       4.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統一。實現可持續發展既是人類的一種理想發展信念,又必須遵循社會、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在堅持可持續發展觀的問題上,就有了價值判斷與事實判斷統一的問題。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上,國際上的學者提出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理論,認為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呈一種“倒U”字形的變化。有人利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存在的事實,從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出發,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提出質疑。相反,有人為了堅持可持續發展觀,否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所揭示的客規律。龐元正教授指出,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找不到任何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不起作用的特例。因此,我們不能因為堅持可持續發展觀而否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所反映的客觀規律。問題是如何爭取在事實的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盡管環境庫茲涅茲曲線客觀存在,我們也應當通過主觀努力,使得環境庫滋涅茨曲線扁平化、使曲線的拐點前移,即不需付出巨大代價,就能夠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不一定在經濟高度發展的條件下,就能夠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5.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的統一。郝志功教授指出人類正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生態危機。我國當前環境狀況可以用“整體惡化、局部好轉”來概括,人口、資源、環境容量逼近了可支撐的極限。但是,令人欣慰的是,綠色GDP的提出以及一系列的核算、評估體系正在研究、構建。李建華教授指出,人類的發展理念在環境問題上形成了一個從恐懼自然、抗拒自然到征服自然的樂觀主義的發展,而隨著現代科技和大工業的發展,這種樂觀主義發展的理念很快就為很多嚴重的惡果所打破。至20世紀末,在環境問題上表現出一些發展的悲觀主義的看法。他認為,在環境問題上盲目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都是不完整的看法。自然和人類的發展從來都是在突破種種極限中發展和進步的。人類不僅能夠通過科技的發展開辟新的道路,而且也能夠通過實踐不斷建立新的科學發展理念。

       6.人類中心主義與環境中心主義的統一。錢俊生教授指出,無論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非人類中心主義,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應堅持 “以人為本”的觀念。它強調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的需求,提倡關心人類的整體利益和終極價值,但也同時承認自然的利益及其內在價值,這就把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的發展有機地統一在一起。英國應用哲學學會會長 BrendaAlmond對激進生態主義者認識到地球上的生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的覺悟表示贊同。同時,她也認為,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學在涉及到其它物種、下一代或未來人口和世界貧困人口的權利和公正問題時也是有幫助的。但是,她還是贊同英國生態學家 JamesLovelock 提出的關于把地球作為一個活的有機體的觀點。這些觀點拋棄了人類中心主義與環境中心主義二者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學對立,試圖實現二者的統一。

       7.馬克思主義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統一。島崎隆教授認為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特性、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未來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描述,都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關系。恩格斯關于我們人類以征服者姿態對待自然而遭受報復的忠告是從生態學的立場出發的。他認為挖掘馬克思主義中的環境思想來建構現代環境哲學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在現代再生的一條途徑。

       龐元正教授認為,馬、恩在對人口、資源和環境的論述中體現了環境思想和可持續發展的萌芽。當然,也存在著某些忽視環境和人口制約作用的觀念。他指出,首先我們應當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思想挖掘整理出來;其次也有必要把馬克思主義發展中與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思想相背離的思想糾正過來;再次還必須把馬克思主義中還沒有的當代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優秀成果吸收過來。

       8.傳統主義、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統一。在對現代主義的批判方面,英國《哲學家》主編馬丁·科恩博士和王群教授指出,傳統的澳大利亞人與大自然和諧地生活在一起。但是由于歐洲人的到來,使得歷史上全球一半的物種滅絕都發生在澳大利亞,而這一切的金錢驅動力則大部分來自于世界上超市的消費者。因此,現代肉食生產者是頭號的工業污染者。平子友長教授指出,當今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在現階段進行的經濟活動已經超過了整個地球維持生態平衡的循環所容許的最大容量。當今環境哲學必須應對三個課題:立足于實證性見解,從理論上闡明當今環境破壞的直接原因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克服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的思維模式;既要批判富國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惡習,構筑公正的環境、再利用的社會,又要必須應對如何滿足在最低貧困線以下人們的基本生活要求這一課題。新加坡國立大學 CeciliaWe副教授批判了后現代主義者所普遍持有的“為了發展出一種合理的環境倫理學,就需要達到一種庫恩式的范式轉換”的觀點,提出若信奉“后現代主義者”關于知識和價值都是在多元與多樣 “不可比較”的框架內發生的主張,那么,認為存在自然內在價值的觀點便不會自身一貫。趙建軍教授分析了現代化的工業化特征及弊端,指出了可持續發展是后現代化的特征,并提出作為后現代文化意識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體現了人類的整體價值和終極價值,是21世紀人類的共同選擇。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