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根除“沒良心”
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劉余莉
三鹿奶粉事件的爆發,引起來自社會各界人士的強烈不滿。除了一番口誅筆伐,我們更應當反思導致這一惡性事件的深層原因,以避免類似悲劇的重演。筆者認為,在針對此事的諸多評論中,溫家寶總理的話說到了根本,他說:“在這起事件中,暴露出政府監管不力,也反映出一些企業缺乏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沒良心’。”
“沒良心”,是當今中國存在的諸多社會問題的根本,如為了牟取暴利不顧礦工死活的礦難事件,以及為了個人私利導致的國有企業破產和國有資產流失等。而政府監管不力的根本,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監管者“沒良心”導致的。面對社會出現的這些問題,讓人不禁想起了孟老夫子兩千多年前的提醒---“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其意思是說從上面的領導者到下面的老百姓都交相爭奪利益,甚至可以見利忘義的話,那么這個國家就危險了!
在歷史上,中國人一向以道德教育著稱于世,而在當代中國為什么“沒良心”的人和事卻屢見不鮮了呢?或者換言之,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我們的道德教育不得力而沒有深入人心呢?歸納起來,即在于對道德教育的重視不夠,對道德教育規律的理解不足。
在很多人的意識中或許一直認為:我們國家一向重視道德教育,但是道德教育畢竟是軟的,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實際上,這種看法是偏頗的,在實踐中的消極影響更甚。對道德教育的重視不夠,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道德教育處于“談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必要”的尷尬地位。實際上,道德教育應當是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宗教教育構成的完整體系。
當前,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更加關注的是孩子的分數、才能而不是品德的提升。在學校教育中,由于受到西方人才觀念的影響,人才的取舍幾乎完全看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專業知識。大學的道德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沒有起到“長善救失”(使人的善良方面不斷增長,而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的作用,所以才可能出現大學生的道德水平不如小學生的局面,而僅僅是作為“高等知識的傳習所”的大學,為社會輸出的也只能是“有才無德”的人。在社會教育中,如今在社會媒體中傳播和流行的詩詞、歌舞、戲劇、小說、電影、電視劇、廣告又有多少褒揚人性的光輝和弘揚正氣的內容呢?有的家長甚至抱怨找不到適合兒童學習的歌謠。而在當代中國,宗教教育對道德教育和社會風氣的積極影響還未得到充分認識和發揮。在制度建設上,官員的政績考核、提拔升遷主要看的是GDP增長,而不是社會道德風氣的改善;思想道德教育似乎是任何人都可以承擔的職責,所以經常是把那些沒有專業特長的人安置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崗位上;即使是偶爾舉辦一場 關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講座,也是為了完成任務,思想上未必真正覺得這件事情很重要,“一把手”往往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而不能出席。這些現象都說明,對道德教育的重視是形式上、口頭上、表面上的重視。如果有一天,我們真正能夠做到“像重視經濟建設一樣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教育”,相信這個社會的道德風氣將是另外一番氣象。
當然,也有人會說,很多從事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者和實際工作者也具有相當的責任意識,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提升社會的道德水平,但是卻苦于找不到方法。有這種想法的人應當首先反省一下:自己的責任意識究竟如何?真正有這樣志愿的有心人就必然能夠為道德教育找到適當的、有效的方法。我們不妨捫心自問:自己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應付領導檢查,還是真正助益社會大眾?自己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或者說得更直白一點:當我們到處宣講愛護環境、有責任意識的時候,我們是否肯彎腰撿起地面上的那一塊垃圾?當我們告訴別人要講禮貌的時候,我們是否首先從內心存有對他人的尊重?這些問題看似很小,卻是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為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識的傳授,道德教育 的有效方法就是“上所施,下所效”。道德教育依靠的是教育者身教的帶動,而不僅僅是“說”教,因為“上行下效,捷于影響”。如果從事道德教育的人認為自己所講的都是要求別人去力行的,顯然這樣的道德教育是乏力的,不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引起人們對道德教育的反感和不信任。
道德教育是有規律的。中國有著五千年道德教育的經驗和方法,而這些方法和經驗就蘊含在中國傳統童蒙教育的經典《弟子規》一書中。在當下的實踐中,無論是安徽“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構建和諧城鎮的成功經驗,還是海南省司法廳把傳統文化教育引入監獄對服刑人員改造所取得的良好效果,都是從這本小冊子入手的。現在,有很多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也把《弟子規》和重視道德教育的中國傳統文化引入企業管理中,開創了“中國式管理”的最佳案例。實踐證明, 遵循規律的道德教育是切實有效的。當我們面對諸多企業見利忘義的行為導致的社會問題而對道德教育喪失信心的時候,正是這些通過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獲得成功的案例,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而這種希望正是來自于我們對中國自己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與尊重。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