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聶菲璘
《群書治要》是由魏徵等社稷股肱之臣編纂的匯集了五帝至晉朝的經(jīng)、史、子部典籍之中有關(guān)帝王理政興衰成敗經(jīng)驗的匡政之書,成書于貞觀五年(631)。唐太宗對此手不釋卷,感慨“覽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唐太宗以書為鏡,以魏徵為鏡,見善則行之,見不善則去之,從諫如流,勵精圖治,率先垂范,厲行勤儉,因此貞觀之時,官員一心為公,吏佐各守本分,貪污瀆職現(xiàn)象降到了當時歷史的最低點。這與唐太宗躬行《群書治要》治道修身思想,并制定了合情、合理、合法的制度密不可分。
《群書治要》作為一部“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的治世寶典,內(nèi)含豐富的廉政建設思想。當代學者對此也有相關(guān)研究。劉余莉?qū)Α度簳我分械酿B(yǎng)廉思想、奢靡之害、“摒四患”與當代“反四風”的關(guān)系等均有論述;胡曉利探討了《群書治要》中的官吏清廉的生成機制 等,這些研究對本文具有重要啟示。當前,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已經(jīng)開啟。在新的歷史階段,要堅定不移將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深入挖掘《群書治要》中的廉政思想,汲取其中反腐倡廉的智慧與經(jīng)驗,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推動廉政建設進一步深化,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一、《群書治要》中反腐倡廉的制度設計
制度不合理會引發(fā)腐敗。《群書治要·崔寔政論》云:“今所使分威權(quán),御民人,理獄訟,干府庫者,皆群臣之所為。而其奉祿甚薄,仰不足以養(yǎng)父母,俯不足以活妻子。父母者性所愛也;妻子者性所親也。所愛所親,方將凍餒,雖冒刃求利,尚猶不避,況可令臨財御眾乎?是所謂渴馬守水,餓犬護肉,欲其不侵,亦不幾矣?!碑敼賳T手中握有權(quán)力而自身衣食都得不到保障時,難免會營取私利。此外,制度不健全也會引發(fā)腐敗。古代的監(jiān)察制度不僅規(guī)定對官員要進行定期不定期檢查,還規(guī)定官員要巡視地方,體察民情,這對防止腐敗產(chǎn)生了積極的作用。但如果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便會給人可乘之機。因此,制度建設是防止腐敗產(chǎn)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群書治要》中有關(guān)選拔、保障、考核、獎懲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對今天反腐倡廉的制度設計有借鑒意義。
(一)選拔機制
為了把真正具有孝廉品質(zhì)的人舉薦出來,而不是徇私舞弊、任人唯親,漢朝實行了“連帶責任制”?!稘h書·武帝紀》記載,漢武帝曾請二千石官員、禮官、博士討論不舉賢的郡縣官吏應如何治罪的問題。專司官吏上書說:“古者,諸侯貢士,壹適謂之好德,再適謂之賢賢,三適謂之有功,乃加九錫;不貢士,壹則黜爵,再則黜地,三而黜爵地畢矣。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退,此所以勸善黜惡也。今詔書昭先帝圣緒,令二千石舉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風易俗也。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鄙献啾粷h武帝采納。
這種連帶責任的思想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戰(zhàn)國思想家尸佼著《尸子》一書。《群書治要·尸子》云:“聽朝之道,使人有分。有大善者,必問孰進之,有大過者,必云孰任之,而行賞罰焉?!薄笆惯M賢者必有賞,進不肖者必有罪,無敢進也者,為無能之人,若此則必多進賢矣?!闭蚬湃松羁陶J識到了賢才的難得和可貴,所以才有了關(guān)于舉賢的連帶責任制。這種獎懲和追責機制,將被舉薦官員的德才與舉薦人的爵祿掛鉤,把能否薦賢納入官員的政績考核,把不作為不舉薦的官員和不能薦賢的官員按不能勝任論處,予以罷免。這樣既調(diào)動了官員薦賢的積極性,也使官員不敢隨便薦舉無德無才之人,促進了進賢退不肖良好政治風氣的形成。
(二)保障機制
古人認為,招攬人才就一定要給人才必要的保障。如果一味地要求官員清廉,又不給官員必要的保障,就會如《群書治要·劉廙政論》中所說:“知清而不知所以重其祿者,則欺而濁?!惫賳T就會運用手中的公共權(quán)力進行欺詐和貪腐,擾亂官場乃至社會風氣。當官員無利所求時,作奸犯科的現(xiàn)象就會減少。因此,要建立保障機制,解決官員的后顧之憂,使他心無旁騖,安心于本職工作。
所謂“重其祿”,就是要讓官員衣食無憂、不與百姓爭利。《群書治要·崔寔政論》云:“重其祿,以防其貪,欲使之取足于奉,不與百姓爭利。故其為士者,習推讓之風,恥言十五之計,而拔葵去織之義形矣。”如果為官者能夠遜讓成風,以斤斤計較為恥,就會形成像公儀休拔去自家蔬菜、燒毀自家織機而不與百姓爭利的仁義風氣。因此,給官員豐厚的俸祿可以防止其不必要的貪心。夏商周三代官員的俸祿足以代替耕種的收入,官員如果因貪污受賄失去官位,就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而得不償失。這類似于現(xiàn)代的“高薪養(yǎng)廉”思想。
但是,單純的高薪不能養(yǎng)廉。《群書治要·劉廙政論》云:“知重其祿,而不知所以少其吏者,則竭而不足;知少其吏,而不知所以盡其力者,則事繁而職闕。”這就是說,只增加官員的俸祿而不精簡官員的數(shù)量,就會使國家負擔過重而財力空虛,所以必須減少官員數(shù)量,精簡政務。但是,如果僅僅只減少官員的數(shù)量,不能使官員竭盡全力盡好本分,就會使政事得不到處理、不利于國家治理。所以在精簡機構(gòu)、減少官員數(shù)目的基礎(chǔ)上,還要提高官員的責任感,讓他們竭忠盡力,負責高效地完成工作。
在古人看來,高薪是養(yǎng)廉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因為如果缺少道德教育,單純的高薪不僅不能達到養(yǎng)廉的效果,還可能走向驕奢淫逸。對于那些生而富貴者,如果不以明道進行約束,就可能放縱其為非的行為,此即《群書治要·文子》所云:“生而貴者驕,生而富者奢。故富貴不以明道自鑒,而能無為非者寡矣?!彼裕谝愿咝綖楸U系耐瑫r,必須加強官員的道德教育?!爸濉鼻摇氨M其力”就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因此,《群書治要·劉廙政論》指出,“知清”“重其祿”“少其吏”“盡其力”,“凡此數(shù)事,相須而成,偏廢則有者不為用矣”。偏廢一方,反腐倡廉的效果就會大大折扣。
(三)考核機制
考課是古代對官吏政績和功過的考核?!度簳我ど袝酚小叭d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的記載。三年一考功,九年三考,黜退幽暗無功者,升遷昭明有功者?!度簳我ぶ芏Y》記載:“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币馑际悄杲K考核政績,三年根據(jù)累積的政績進行賞罰??颊n的內(nèi)容因官吏職務不同而不同,但德行考核的標準是統(tǒng)一的。隋以前以清正、治行、勤謹、廉能為標準,唐宋以德義有聞、清慎明著、公平可稱、恪勤不懈為標準,明清是以清、慎、勤為標準。由此可見,清廉是歷代考核官員始終不變的標準。清廉不僅是考課的標準,也是平日考察官員的方法。正如《群書治要·周書》有云:“臨之以利,以觀其不貪。”
古代對官員的廉政考核,是以廉為本的全方位考核,并不是簡單地只考察官員是否貪污腐敗、違法亂紀?!吨芏Y·天官》中“小宰”的職務之一是通過“六廉”來評判官員:“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编嵭ⅲ骸奥?,平治也。平治官府之計有六事。弊,斷也。既斷以六事,又以廉為本。善,善其事有辭譽也。能,政令行也。敬,不解于位也。正,行無傾邪也。法,守法不失也。辨,辨然不疑惑也?!笨梢?,古人對“廉”的要求不僅僅是不貪,而是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工作要干出怎樣的效果(善、能),以怎樣的態(tài)度干(敬、正),怎樣干(法、辨),即態(tài)度、方法和成效。這六個方面,都要以廉為本。在當下有些官員,不貪污覺得虧,貪污又怕事情敗露,于是干脆不辦事、不作為。“六廉”的考核體系就是旨在使官員在“廉”的前提下,用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把工作做好、做出成效,這不僅確保了官場風氣清廉,還能杜絕不作為的現(xiàn)象。
(四)獎懲機制
獎懲是重要的吏治方法。《群書治要·申鑒》云:“賞罰,政之柄也。明賞必罰,審信慎令;賞以勸善,罰以懲惡。”獎懲可以起到勸善懲惡的作用。
獎勵機制要遵循“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的原則。《群書治要·韓詩外傳》記載,有德之人會被授予“命民”的稱號,然后才能乘坐兩匹馬并排拉的車,如果沒有這樣的稱號卻乘坐這樣的車,就會受到處罰。因此一個人即使再富有,如果無德無功,也無法使用多余的錢財。由此形成的社會風氣是,“故其民皆興仁義而賤財利,賤財利則不爭,不爭則強不凌弱,眾不暴寡,是唐虞之所以興象刑,而民莫敢犯法,而亂斯止矣”。如果有錢就可以享受奢侈的生活成為一種導向,就會帶來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后果。這就失去了以德為尊的準則。《群書治要·傅子》云,“德貴功多者,受重爵大位,厚祿尊官;德淺功寡者,受輕爵小位,薄祿卑官?!豹剟钤诩罟賳T的同時,也能起到督責的作用,使他們恥于作惡,抵制誘惑。這種鞭策激勵有時甚至比重典還有效。
二、《群書治要》中反腐倡廉的官德建設
制度是由人來執(zhí)行的。如果執(zhí)行者出了問題,再完善的制度也無濟于事。劉余莉認為,腐敗的產(chǎn)生有三個條件:第一,領(lǐng)導干部手中握有公共權(quán)力;第二,法律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第三,領(lǐng)導者的腐朽觀念和私欲的膨脹。三者缺一都不會產(chǎn)生腐敗。在這三者中,腐朽觀念和私欲膨脹是腐敗產(chǎn)生的內(nèi)因,而制度不健全是外因。內(nèi)因是腐敗產(chǎn)生的首要因素,外因只是腐敗產(chǎn)生的條件。所以,要根除腐敗,就要提高人的道德素質(zhì),去除私欲,消除腐朽觀念。而這需要進行官德建設。
中國古代官員的德行教育是融入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以廉潔為例,如果官員在上任時還未樹立廉潔之心,上任后很可能貪贓枉法。因此,在官員上任前就要筑牢清廉為政的思想根基。古人很重視道德教育、德福觀教育及志在圣賢的教育等,通過這些教育使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權(quán)力觀、財富觀、禍福觀,為其日后“學而優(yōu)則仕”打下德行基礎(chǔ)。
(一)倫理道德教育
在倫理道德教育中,孝道教育最為關(guān)鍵。孝為眾德之本,是一切教化的開始處,也是治國理政的根本?!度簳我问洗呵铩吩疲骸胺矠樘煜轮螄?,必務其本也。務本莫貴于孝……人臣孝,則事君忠,處官廉,臨難死?!边@里清晰地指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孝道,為官者孝敬父母才會忠于君主,才會清正廉潔,臨難能拼死效命。
古人將竭忠盡智、謹慎為官列入孝的范圍?!度簳我ざY記》云:“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毙⒆右话銘峙氯铔]父母名聲,因此為官比較謹慎,大多不敢貪污受賄、以權(quán)謀私、違法亂紀。一個真孝子,為官大多是清廉之士。漢代有舉孝廉的選拔制度。通過在家庭中對父母行孝——“養(yǎng)父母之身”“養(yǎng)父母之心”“養(yǎng)父母之志”的教育,培養(yǎng)子女對國家忠誠的品質(zhì),實現(xiàn)移孝作忠,因此國家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群書治要·晉書下》記載了孝子吳隱之不懼飲貪泉的故事。朝廷為革除嶺南貪污腐敗的風氣,派吳隱之為廣州刺史。吳隱之面對嶺南官場的污風邪氣和貪泉邪說盛行的局面,在赴任前特意喝下貪泉水,并賦詩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以此表明自己的清廉之志。吳隱之的清廉作風,使邊遠荒蠻之地受到了朝廷的道德教化。吳隱之也因此受到了皇帝的嘉獎,進號前將軍,賜錢五十萬、谷千斛。歷史上,兩晉時期的官員腐敗成風,但就在如此環(huán)境中,孝子吳隱之依然清廉自守,成為一代廉吏而名垂青史。
孝道中蘊含著“一體觀”,這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基礎(chǔ)?!墩f文·老部》云:“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薄袄稀钡氖◇w與“子”合并組成“孝”字,說明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的關(guān)系。孝養(yǎng)父母向上一代擴展,過去無始;慈愛幼者向下一代延伸,未來無終,上一代和下一代始終是一體的。把對父母的孝和對子孫的慈愛橫向擴展,以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由愛自己的親人,擴展到愛其他人,進而擴展到萬事萬物,這就是孝道建設的真諦。
為政者受到以孝道為基礎(chǔ)的教育,建立起“一體觀”,自然能愛民如子?!度簳我ば滦颉飞嫌涊d了鄒穆公不用粟米喂鳥的故事。鄒穆公用兩石粟米換一石秕谷,將粟米換給百姓,讓鳥吃秕谷,體現(xiàn)了他的愛民情懷。鄒穆公認為,君主是百姓的衣食父母,粟米放在倉庫里還是在人民手里,對君主來說沒有區(qū)別,對老百姓來說卻利大于弊,因此才有粟米換秕谷的行為。鄒穆公愛民如子的舉措,在富國惠民的同時教育了官員。
官員只有心存百姓,才能不與百姓爭利。《群書治要·史記下》記載,魯國廉相公儀休要求“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由于自家種植的蔬菜鮮美,織出的布匹質(zhì)地上乘,公儀休便拔掉蔬菜,燒掉織機,遣送織女,為的是讓農(nóng)夫和織女有活路。公儀休廉潔自律,甚至拒絕客人送的一尾魚,體現(xiàn)了從細微之處誡慎警懼的為官之道?!度簳我ど袝吩疲骸案占毿?,終累大德。(輕忽小物,積害毀大,故君子慎其微也。)”因為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當官不清廉職守而貪贓枉法,最后不僅遺憾終生,還會給國家?guī)頍o法彌補的損失。
(二)德福一致的教育
一個人的財富、名聲、地位、權(quán)利等,都屬于一個人的福祉范疇。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德行是福祉的基礎(chǔ)?!秶Z·晉語六》云:“夫德,福之基也。無德而福隆,猶無基而厚墉也,其壞也無日矣。”一棵大樹要想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根扎得一定要深廣,這樣才能經(jīng)得起風吹雨打。東漢清官楊震不收“四知財”(無知、神知、我知、您知),為官清廉,因此,他和他的兒子楊秉、孫子楊賜、曾孫楊彪,四世德業(yè)相繼,官至太尉,即“三公”的位置,被后世稱“四世三公”。楊氏子孫位至三公,名留青史,被后世傳頌,是因為他們有深厚的德行?!洞髮W》云:“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薄暗抡弑疽?,財者末也。”德行是財富的根本,所謂厚德載物。因此,古人非常注重對官員進行德福一致的教育。
歷史證明,德行與福祉是相應的?!度簳我ぶ芤住吩疲骸胺e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薄暗卤《蛔?,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边@些道理不僅說明福祉與災殃都是善惡累積的結(jié)果,也說明了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道理?!度簳我ど袝吩疲骸白魃平抵傧?;作不善降之百殃?!薄盎莸霞?,從逆兇,惟影響。”順正道則吉祥,逆于道則兇險,這就猶如響之應聲、影之隨行一般?!度簳我の淖印吩疲骸胺虻勒?,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盡行之天下服。”關(guān)于“道”,小行會得到小的福祉,大行會得到大的福祉,完全按照“道”的要求做,全天下的人都會信服。這里的所謂“道”,是仁道,是王道,是《中庸》“率性之謂道”的“道”,是宇宙人生自然而然的規(guī)律。《群書治要·三略》云:“廢一善,則眾善衰,賞一惡,則眾惡多?!涣钅嬲撸瑒t百令失,一惡施者,則百惡結(jié)?!庇纱丝梢?,無論何種制度政令,都需要公正、合理、合于道。德福一致是個人成長與歷史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
(三)志在圣賢的教育
對為政者來說,要重視吏治、營造清廉之風?!度簳我M政論》云:“夫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知清之為清,而不知所以清之,故免而無恥也?!钡倮羧绻菫榱饲辶辶?,卻不知道為什么要清廉、就會變得無恥,僅茍免于刑罰。廉潔不能僅靠制度約束,關(guān)鍵是要讓官員發(fā)自內(nèi)心的清廉、不愿腐。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講清楚當官為什么的問題,要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群書治要》從人性角度揭示了清廉的必要性,正如《群書治要·文子》云:“水之性欲清,沙石穢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但是,外在的物質(zhì)誘惑會影響人心。《群書治要·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貪淫好色,則傷精失明);五音令人耳聾(好聽五音,則和氣去心也);五味令人口爽(爽,妄也。人嗜于五味,則口妄言失于道);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人精神好安靜,馳騁呼吸,精神散亡,故發(fā)狂也);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妨,傷也。難得之貨,謂金銀珠玉。心貪意欲,則行傷身辱也)。” 在古代,“音”與“樂”不同。“德音之謂樂”“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不良的音聲不僅傷害人的身體,而且傷害人的心靈,使人失去平和中正之氣。難得之貨不僅使人心浮動,起心貪求,還會傷害社會風氣。正如《群書治要·淮南子》所云:“衰世之俗,以其智巧詐偽,飾眾無用,貴遠方之貨,珍難得之財,不積于養(yǎng)生之具,澆天下之淳,以清為濁,人失其情?!闭湟暺尕洰悓?、高檔奢侈品,不僅會改變?nèi)藗兊膬r值追求,還會引發(fā)欺詐造假之風,使民風澆薄。因此,人必須有好惡之心,拒絕感官刺激,不貪圖玩好之物,否則就會因外物而傷害了性情。這就是《群書治要·韓詩外傳》中所說:“理好惡,則不貪無用,不貪無用,則不以物害性矣。”
清廉是與人的本性相應的良好道德品質(zhì)?!抖Y記·樂記》云:“德者,性之端也。”廉屬于性德,有清廉、正直、謹慎、明辨的內(nèi)涵。廉既是自我約束,也是自我建設。要想彰明本善明德、正己化人、治理天下入太平之境,就必須廉以修身、廉以齊家、廉以治國。
《大學》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成圣成賢,這是古人立身行道的遠大理想和崇高目標。古人不僅強調(diào)自身要明明德,而且還要通過親民,使人皆明其明德,由此達于至善。當一個人樹立了修身明德、經(jīng)國治世的理想,就會踐行彰明本性明德的道德規(guī)范,這是使官員積極主動廉潔自律的根本教育。
倫理道德教育可以使官員因恥于作惡而不想腐,德福一致的教育可以使官員因畏懼惡果而不敢腐,志在圣賢的教育可以使官員積極主動廉潔自律而不愿腐。這樣就從官員的內(nèi)心樹立起拒腐防變的高墻,對財色名利產(chǎn)生免疫力。
三、《群書治要》中反腐倡廉的司法懲戒
對貪腐的官員要依法進行懲處。在健全的法制和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下,人們會由于懼怕法律的剛性威懾而不敢腐。從歷代法規(guī)及事涉官吏的懲處條文看,對玩忽職守、貪贓枉法的懲處最為嚴厲;貪贓枉法屬于“嚴懲不貸”的范圍。除刑罰所起的震懾作用外,懲處帶來的名譽損害也使官吏心生警懼?!度簳我じ底印吩疲骸熬庸俜盥氄?,坐而食于人,不敢以私利經(jīng)心,既受祿于官,而或營私利,則公法繩之于上,而顯議廢之于下?!比绻硎芰藝业馁旱?,還營謀私利,那就要受到國家法令的制裁和百姓的公議,從而名聲掃地。
《群書治要》中并未輯錄懲處貪腐的具體條文,這與《群書治要》作為“帝王學”之書專注治國理政之道,主要搜集治國的綱領(lǐng)和要旨,而不局限在某一條目的輯錄特點有關(guān)。《群書治要》輯錄的司法懲戒內(nèi)容側(cè)重道德懲戒。在法制建設中注重道德建設也是中華法系的一大特點?!短坡墒枳h》規(guī)定“一準乎禮”,通過引經(jīng)決獄、引禮入律的方式,將儒家思想貫徹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個過程,確立“德禮為本”的法制思想。
《群書治要》中的法制思想突出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法制“德主刑輔”“明德慎罰”的特點,這與魏徵等人對道德教育與司法懲處的作用認識有關(guān)。道德教育能“絕惡于未萌”,而司法懲處只是作為事后懲處,所謂“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這是因為,法律作為一種治理工具,并不能使社會風清氣朗,“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在歷史上,秦朝的法律嚴苛,卻依然沒有制止邪惡欺詐。這就是“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沸愈甚而無益”。因此,漢朝摒棄了秦朝嚴酷的刑罰,遵從簡樸,“破觚而為圓,斫雕而為樸,網(wǎng)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在道德,不在嚴酷也。)”就是說通過教育使人廉潔,減少貪腐現(xiàn)象。
道德教化應貫穿于整個司法過程?!度簳我ふ撜Z》云:“子曰:聽訟吾猶人(與人等)。必也使無訟乎(化之在前)!” 孔子斷獄也是聽取雙方的訴訟之辭,然后判定是非曲直,這與其他人無異,但不同的是,孔子的目的是使人不再有爭訟。這就需要以德化人。真正的有德之人,能以德化人,這樣訴訟就止息了。《群書治要·史記上》記載,當周文王為西伯時,有虞、芮兩國的國君為爭奪田地而相持不下,他們聽說西伯有德行,就相約找西伯評理。但他們進入周國境內(nèi)后,一路所見農(nóng)人、行人、士大夫,無不相讓。二國國君自慚而退,把所爭之田讓為閑田。這是以德化人使無爭訟的史證。
刑罰也是一種教化方式,是為了使人能明德,遏制犯法,從而減少甚至不需要刑罰的一種治理手段?!度簳我ど袝吩疲骸懊饔谖逍?,以弼五教?!唐谟跓o刑?!边@就是說要謹慎地使用刑罰,以好生之德浸潤民心?!度簳我}鐵論》云:“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夫不傷民之不治,而伐己之能得奸,猶弋者睹鳥獸掛罻羅而喜也。……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以甚,亂也?!边@就是說工作態(tài)度不端正,有可能使不法分子更加極端猖狂,增加社會治理的成本;而人性化執(zhí)法,以憐憫仁愛之心感化犯錯之人,則有助于其走上悔改之路。
四、《群書治要》廉政思想的當代價值
全面從嚴治黨,把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是新時代國家治理的重大戰(zhàn)略之一,正如2022年1月20日通過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的:“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戰(zhàn)略方針,堅定不移將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持續(xù)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懲治震懾、制度約束、提高覺悟一體發(fā)力,努力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睉椭握饝亍⒅贫燃s束、提高覺悟要一體發(fā)力,制度建設和思想教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樣才能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社會風氣和良好官德。
(一)懲治震懾
在反腐倡廉的過程中我國特別重視健全法制和完善監(jiān)督機制。然而,任何規(guī)章制度、法律條例,都不能獨立于人而存在?!度簳我O卿子》云:“法不能獨立,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故有君子,則法雖省,足以遍矣。無君子,則法雖具,足以亂矣。”
即使法律制度嚴苛完善,仍然要有公正廉明的執(zhí)法人,使覬覦公財?shù)墓賳T因心生畏懼而不敢腐。西安碑林鐫刻有三十六字《官箴》:“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比绻賳T不廉潔,即使他很嚴厲,屬下也難以生起恭敬之心;如果官員不公正,即使他有才干,也不會使百姓信服。這是因為他德行上有缺欠。只有處事公正,心無偏頗,才能明辨是非,公正廉潔的官員不會被各種金錢關(guān)系所左右,為官廉潔才能使人敬畏。徐梓在考察《官箴》的源流后指出,曹端和年富與這則《官箴》的關(guān)系最為密切,但都非其作者,這則箴言不出于一時、不成于一手,是歷史長期積淀的結(jié)果。但這種歷史積淀恰恰說明了自古以來人們對官員“公”和“廉”的道德期許。
只有有了公正廉潔的執(zhí)法隊伍,才能真正使法律條文、規(guī)章制度起到懲治和震懾作用。公權(quán)本姓公,用權(quán)當為民。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公生明,廉生威”,這不僅是對政法干部提出的要求,更是對全黨同志的殷殷囑托。
(二)制度約束
《中共中央關(guān)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的決議》指出,腐敗是我黨長期執(zhí)政的最大威脅,反腐敗是一場輸不起也決不能輸?shù)闹卮笳味窢帲坏米锍砂偕锨У母瘮》肿?,就要得罪十四億中國人民。這段話明確指出了腐敗是人民的“敵人”,反腐倡廉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度簳我ど袝吩疲骸懊裎┌畋荆竟贪顚??!边@是中國民本思想的源頭。以民為本是一個國家的執(zhí)政價值取向,只有樹立正確的執(zhí)政理念,才能提高執(zhí)政能力。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黨員干部的權(quán)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要用來也只能用來為人民謀福利。因此,當領(lǐng)導干部就不能以發(fā)財為目的,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性質(zhì)和宗旨所決定的。黨員干部必須堅持情為民所系、權(quán)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廉潔自律、一心為民。在上世紀80年代末,時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柘榮縣調(diào)研考察時告誡官員,如果覺得當干部不合算,可以辭職去經(jīng)商搞實業(yè),但千萬不要既想當官又想發(fā)財。
為政者如果不能遏止貪念,就會走上與人民為敵的不歸路。在古代就有官商不能二任的規(guī)定。漢代察舉制規(guī)定工商業(yè)者不可為官,官人不可經(jīng)商,參加察舉必須“身家清白”。這就從制度上將官、商分離,防止財富在官人手中大量聚集。之所以這樣規(guī)定,是因為官商有本質(zhì)不同,官人以謀義為本,商人以謀利為本,官人經(jīng)商容易公私不分,從而引發(fā)腐敗?!吨袊伯a(chǎn)黨紀律處分條例》規(guī)定有公職的黨員不得經(jīng)商?!豆珓諉T法》也規(guī)定,公務員不得從事或參與營利性活動,不得在企業(yè)或營利性組織中兼職,這是對古代“身家清白”參加察舉這一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
中國古代的察舉分為舉賢良方正、舉孝廉、舉直言、舉文學、舉茂才(秀才)等諸科。“舉賢良方正”即舉薦德行高尚志節(jié)清白之人,“舉孝廉”即舉薦孝敬父母、清廉正直之人?!度簳我愤x錄的《漢書》《后漢書》中,舉孝廉最多,其次為舉賢良。這種側(cè)重也說明《群書治要》對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視。察舉制對當今制度建設有著重要的啟示,即不僅要建立懲治腐敗和監(jiān)督違紀的機制,更要建立激勵領(lǐng)導干部廉潔自律的機制,推動廉潔政治風氣的形成。
(三)提高覺悟
要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必須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覺悟。《群書治要·淮南子》云:“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墨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边@是因為,“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正也?!惫糯亩Y義廉恥教育就是道德教育,對于領(lǐng)導干部來說就是政德教育,其中最核心的是理想信念教育。
從古至今的圣賢君子在堅守理想方面都給我們樹立了光輝典范。在古代,“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群書治要·論語》中記載了孔子對弟子的教導?!白釉唬壕訜o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本右1H市?,片刻之間不能去仁。哪怕是急遽緊迫時,顛沛流離時,甚至面臨死亡之時,其心亦必在仁。又如《群書治要·禮記》云:“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呻x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庇械轮砍4婢次分?,不管有沒有人在的場合,都不會怠慢放縱、忘失正念,而是戒慎恐懼、自我修省,須臾之間也不舍棄正道,這就是存養(yǎng)功夫。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物資極度匱乏。無數(shù)革命先輩就是因為他們有純真的革命信念、遠大的革命理想和高尚的革命情操,所以能經(jīng)歷千難萬險而不變色、不褪色、不變節(jié),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反觀現(xiàn)在的某些官員,喪失了理想信念和節(jié)操,忘記了黨的初心和使命,經(jīng)不住“四個考驗”,被糖衣炮彈擊倒,在聲色犬馬之中迷失了自我,甚至跌入了犯罪的深淵。因此,在當代必須加強政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補充“精神之鈣”。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講話指出:“理想信念是立黨興黨之基,也是黨員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年輕干部接好班,最重要的是接好堅持馬克思主義信仰、為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班。黨員干部只有胸懷天下、志存高遠,不忘初心使命,把人生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yè)之中,把為人民幸福而奮斗作為自己最大的幸福,才能擁有高尚的、充實的人生。堅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堅定理想信念不是一陣子而是一輩子的事,要常修常煉、常悟常進,無論順境逆境都堅貞不渝,經(jīng)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驗?!绷暯娇倳浀闹v話無疑為年輕黨員干部增強理想信念指明了方向,也是創(chuàng)新型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重要體現(xiàn)。
《群書治要》學習網(wǎng)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wǎng)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