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佳佳
魏徵(580—643年),字玄成,是唐初著名賢臣,輔佐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因以極言直諫著稱,被后世譽為“千古諫臣”。據(jù)《貞觀政要》載,魏徵對唐太宗的諫諍多達“數(shù)十余萬言”,被唐太宗評價為:“成我今日功業(yè),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除了以名臣光耀于世,魏徵還深諳讀書之道,堪為治學典范。擔任秘書監(jiān)時,他著寫了《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總論。此外,魏徵還主編了資政巨著《群書治要》,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傳世的思想和文字。
以儒立身,博學善文
受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的影響,魏徵祖輩雖以武職為主,但也展現(xiàn)了“親儒善思”的家風淵源。據(jù)唐代史學家李延壽在《北史·魏長賢傳》中記載,魏徵的曾祖父魏釗“雅性俊辯,博涉群書”;祖父魏彥“求為著作郎,思樹不朽之業(yè)”;父親魏長賢更是在回復友人的書信中直接表明自己“仆之先人,世傳儒業(yè)”。而且在李延壽筆下,魏長賢被評價為“孝則竭力所生,忠則致身所事”,完全貼合“盡忠恪守”“求仁得仁”的儒士形象。在“以父為師”的傳統(tǒng)家教規(guī)導下,魏長賢的言傳身教對魏徵的陶染是不言而喻的。加之,魏徵長于“開科取士”“厚賞諸儒”的隋朝。因此,儒學復興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世傳儒業(yè)”的家學家風為魏徵的學業(yè)啟蒙立下了根柢。
除了“以儒立身”外,魏徵還博學善文,接觸并吸收了道家思想的智慧?!缎绿茣酚涊d了他“隋亂,詭為道士”的經(jīng)歷。出家學道的插曲不僅沒有與其“世傳儒業(yè)”的本色相沖突,反而相得益彰。因為魏徵汲取的并非是道教具體的“神仙方術(shù)”或“養(yǎng)生吐納”,而是道家“大道無為”的格局觀與“剛?cè)岵钡霓q證法,這種“儒道結(jié)合”的良性反應在他求學認知的過程中恰巧產(chǎn)生了極佳效果,使他在道家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下,堅定了對儒家思想的認同感與價值感。而且在為道期間,魏徵還結(jié)交了隋朝大儒王通,又經(jīng)王通引薦,廣結(jié)天下儒士,王通所著的傳世之作《中說》記載了他們相交的始末。在求知問道與人格塑造的過程中,魏徵既顯現(xiàn)出“忠孝仁愛”“博聞強識”的烙印,又流露出“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的印跡,折射出了“以儒立身,博學善文”的治學特質(zhì)。
忠諫施德,經(jīng)世致用
有別于王通在隋末亂世隱逸不仕的立場,魏徵秉持了儒家思想“學而優(yōu)則仕”的觀點,并在為官理政的過程中貫徹了儒家“以德化人”“明德慎罰”理念。據(jù)《貞觀政要》記載,武德九年,魏徵就明確表達了“德治”主張,并與封德彝等展開了爭論。封德彝等認為“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主張“重法以禁之”。而魏徵提出,“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jīng)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而且“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此外,他還進一步總結(jié)了隋朝滅亡的教訓,“隋氏以富強而喪敗,動之也;我以貧窮而安寧,靜之也”。故而堅持“明德安民”“以靜治國”。在魏徵的勸誡下,唐太宗改變了“大亂之后恐難治化”的想法,轉(zhuǎn)而投向了“偃革興文”“休養(yǎng)生息”的治國方略。
據(jù)清代學者王先恭所編寫的《唐魏文貞公徵年譜》載,自武德九年至魏徵逝世的18年間,魏徵圍繞忠、信、教、仁、君道、戒驕、戒貪、民本、任賢、納諫、禮制、法治、慎兵等多個為政主題,向唐太宗上疏了105條政論,被太宗認同并采納的近80條。其中較為著名的主要包括:貞觀元年,魏徵進諫唐太宗布德施惠,不發(fā)一兵招安嶺南,實現(xiàn)了遠人自服;貞觀六年,魏徵基于勞民傷財、動搖國本的角度闡明了“封禪”危害,勸退了太宗的“封禪”動議;在長孫皇后去世后,魏徵又以《理獄聽諫疏》《論時政疏》《諫太宗十思疏》等8篇政論接連上疏唐太宗,勸其顧全大局、慎始慎終。因此,縱觀魏徵的從政踐履,反映出了“經(jīng)世致用”“干進求務”的治學原則。
巨著傳世,以饗后人
為了進一步論證“德惟善政”理念的正確性,魏徵與虞世南、褚亮、蕭德言等從浩如煙海的典籍中刪繁擇精,編纂輯錄了一部鑒往知來的資政叢書——《群書治要》,實現(xiàn)了治國理念的以文傳世、經(jīng)久不衰?!度簳我返恼幏秶⒕幾朐瓌t、輯錄內(nèi)容、服務對象等方面均表明此書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
在內(nèi)容方面,魏徵在《群書治要序》中直言:“用之當今,足以鑒覽前古;傳之來葉,可以貽厥孫謀?!倍遥藭木幮蕹踔员闶翘瞥跷娜辶λ]唐太宗推行“偃武修文”方略,可見此書倡導“以史為鑒”“政德融合”。在摘編范圍方面,《群書治要》可謂“采摭群書,剪截淫放”。據(jù)統(tǒng)計,《群書治要》是魏徵等人從1.4萬多部、8.9萬多卷古籍中甄選的結(jié)果,最后確定66部經(jīng)典為《群書治要》的摘編書目。在編纂原則方面,《群書治要》遵循“以儒為綱,經(jīng)史互參”原則。以《隋書·經(jīng)籍志》中劃分的“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法為參照,《群書治要》輯錄的66部經(jīng)典可定性為,經(jīng)書12部、史書6部、子書48部。其中,經(jīng)部共計近10萬字,占《群書治要》全書比重近1/5;同時,子部對儒家經(jīng)典的原文摘錄比較其他典籍而言也均居前列;此外,6部史書也是通過記錄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來對應經(jīng)部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愛民而安、好士而榮的箴言及觀點。在服務對象方面,《群書治要》堅持“務乎政術(shù),存乎勸戒”。魏徵自身本就具有經(jīng)世致用、干事成事的特點,而《群書治要》又是其闡釋為政理念的傳世之作。故而,此書精準地以治國理政為主題,從66部經(jīng)典中選取了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關(guān)的代表性內(nèi)容,對各家各派思想的摘錄也均以此為標準。如《群書治要·申子》僅保留了《申子》中的《大體》章節(jié),《群書治要·尸子》與《群書治要·崔寔正論》等法家著作也僅摘錄了其中以德治國的政論內(nèi)容。在魏徵等人合力編著的基礎(chǔ)上,一部“務乎政術(shù),存乎勸戒”的帝王學教材《群書治要》于貞觀五年(631年)問世了。得此書后,唐太宗手不釋卷并在《答魏徵上〈群書治要〉手詔》中作出了“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的極高評價。同時特令繕寫《群書治要》10余部,分賜太子及諸侯王以作從政龜鑒。之后此書經(jīng)過散佚、回傳、再版整理后重新問世,作為政論巨著,以饗后人。
魏徵的治學之道體現(xiàn)了“以儒立身”“經(jīng)世致用”“立著傳世”的特點,體現(xiàn)了一位傳統(tǒng)儒臣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關(guān)切,具有經(jīng)久不衰的效用。
《群書治要》學習網(wǎng)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wǎng)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