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銳輔導員:
學長們好!今天我們來學習交流《了凡四訓》的第三篇《積善之方》。
了凡先生非常用心良苦,為了增強我們對於“善有善報”的信心,舉了十個例子來證明。其實我們身邊的例子也是不少,平時可以多留心,既增強自己的信心,同時將身邊發生的善惡有報之事分享給有緣人,則更生動更貼近現實,也會比較有說服力。
說到“善有善報”,不管有沒有學習過聖賢教育,大多數人還是相信至少願意相信的,只是大都存在“為善而不窮理”的問題,“自謂行持”卻“豈知造孽”的情況普遍存在,即使我們傳統文化學人同樣也是,正所謂“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且“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之人也不在少數,雖大都不明說,也不願承認,但心中的質疑與抱怨卻已顯露無遺。
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格外注意的,不學《了凡四訓》,怎麼都想不到善還有這麼深的義理,有這麼多種善須“深辯”,因此將善的道理搞清楚搞透徹是我們的必要功課。關於《積善之方》,學長們有沒有心得感悟可以和大家分享。
徐文靚學長:只要跟著劉老師這些大德老師們,真學,真做!就可轉變命運!關鍵是做任何佈施,都能做到三輪體空。“行善求報”已非真善!有時候想想一天做了哪些善事,總是想不明白,以為是“三輪體空”,其實是自己不知道什麼是善。
陶銳輔導員:“三輪體空”是指不執著於善,事上做,心上沒有。“行善不求報”還不屬於三輪體空,求不求報應該屬於端曲的範疇。不知道我理解的是否正確,大家可以討論。三輪體空是比較高的境界,我們可以先將其他的先落實,再來體會。
王雪琴學長: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到行善三輪體空,發現很難。我可以做到不告訴別人,但是我自己會記住。我試著忘記,但有時還是會想起。我可以做到行善不求回報。但很難做到完全忘記
陶銳輔導員:做到三輪體空,要有定的功夫,也要有般若智慧。三輪體空並非指記不記住忘不忘記,那還是著在事相上,是指心上不著相。
梁紅學長:陶學長分析得很正確,事上照樣做,做完了心裏不去想它,就是純是濟世利人之心。中峰禪師開示:有利於人是善,有利於己是惡。別人怎麼樣,不管它,只管把自己做好。一切向內求。從哪里落實?從弟子規落實,處處替人著想,替正法久住著想。心上不著相比較困難,要像了凡先生一樣修禪定,傳統文化方法很多,讀經是修定,了凡先生是持咒,專注一處,心不散亂,
陶銳輔導員:是的,修定方式很多,大家都可以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每天做功課,這也是修學的必要路徑。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修學綱領!守規矩就是戒,最終目的是開智慧!
榮鳳玲學長:【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有時候沒有眼光看到,有時候沒有智慧辯清,有時候對行善沒有概念,因循守舊。如果真能以【積善之方】力行於生活當中,不時時關照自己的心還真做不到,關照心的功夫必須要從篤行開始,好多次讀到【從前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時,反觀自己,這種景象是找不到的,如果能找到這種心境,那就再好不過了,末學覺得功課的選擇非常重要,一定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否則很容易被習氣牽著走。【能親仁,無限好】,環境也非常重要!
盧鳳寶學長:學習《了凡四訓》“積善之方”心得:我們都是想做點好事兒的,可是不學習,真的不知道所做之事到底是不是好事兒。很有可能我們自以為的善,從長久影響方面看,確實是產生了不利的結果。比如工作中,可能我們會因為工作之便,本來不是十分合規的事為人開了方便之門。如果我們不能這樣做,會被人認為是不通世務,時間長了甚至不容易立足。可是這樣做了,就是隨順人的不良欲望,長遠看確實對彼此都有不利。生活中很多事確實是不好去把握。
甘向陽學長:我也很難確保自己是理解但沒有學通善念善心善行,只是一定要記得頭上三尺有神靈,絕不可作惡。就連惡的意念都不能有。利於己的就是惡,利於他人的就是善。我有一次看到一個孩子在馬路邊要錢,那已經好幾年前的事情,孩子出來找媽媽沒有找到媽媽要錢路費回家,我看著很可憐就把他領到公司給他泡速食麵熱乎乎的吃上,又給他買了這方便面再就是把路費也給了他,可是沒過一個月,在另外的區又見到這個孩子了,當時真的無語了,我還跟旁邊的人說這個孩子在說謊話,大家不要信,後來慢慢這些年這樣的孩子越來越多了。
陶銳輔導員:您當時的舉動是“真善”,也是“端善”和“是善”,但後來跟旁邊的人揭穿他,就只能是“真善”,同時也是“曲善”和“非善”了!?
我又想了想,我好像判斷的並不對,真的不太容易哈,大家也可以一起來討論討論。得知被騙會有悔意,說明當時的善心還不夠純正,所以還不能是“端善”,大家覺得呢?
榮鳳玲學長:行善論心不論事,有益於人,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向別人揭穿,如果存心是為孩子那也是端善,產生悔意如果是為孩子也是端善。
陶銳輔導員:有悔意就是不純,就是曲善,只是當時沒有體現出來,遇到後來的事情才能體會到當初的一念善心其實是不純的。為孩子好的心是沒問題的,所以是“真善”,但有“憤世之心”,並不純,所以是“曲善”。大家來討論討論。
榮鳳玲學長:對的,多討論一下,思路就開廓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甘向陽學長:我其實見到他是那種被騙的感覺,其他的想法倒是也沒有,只是想著他再不要欺騙別人家了。
陶銳輔導員:另外向眾人揭穿,雖然保護了身邊人不被騙,但卻讓更多人產生對人的不信任,揚人惡而不利於社會風氣,只考慮到個別人的利益,沒有考慮到社會大眾的利益,所以後來向他人揭穿屬於“非善”。我之前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但我覺得那一絲悔意,其實就是不純,我們不放過這一絲悔意,可以讓自己行善更趨向“端”。感謝甘學長給我們提供例子來分析,沒有他意,就是借這個例子學術探討哈。
甘向陽學長:哦,這樣理解揚善隱惡,從社會層面理解是對的,不過我也確實有悔意,是因為家人說我好騙。
範愛紅學長:學習《了凡四訓》,讀誦經典就是讓我們在學中練,練中悟,通過別人的故事長我們的德行。所謂的:“傻人有傻福”,“傻人實乃高人也”。
袁媛學長:之前聽一位老師說過,奉獻是生命自身的需求(原話忘了)。聽後恍然大悟,是啊,奉獻、行善、做好事不是對方需要,是自我生命成長所必須的,對方只是在成全我們。如是想,不但不會去想自己的行善,至少會想得很少,反而是感恩對方給予機會。說到底,智慧提升了,問題迎刃而解,一切都不是問題了。
夏曉荷學長:通過學習《了凡四訓》的“積善之方”,更加明瞭行善的重要性。“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有積德行善才能改造命運。但同時也看到行善不是那麼容易的,光有善心還不行,還必須要有智慧。即使有心行善,但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不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可能會以善心做了惡事。所以,行善的同時,還要學會辨別善。行善也是與一個人的修行同步成長的吧。要智慧與善行與勇氣並行,才能行比較圓滿的善。又想起師長教導我們的話:“諸惡莫作,歲歲平安;眾善奉行,年年如意。”
範愛紅學長:陶學長的智慧讓學生想到了,咱們行善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心地自然就清凈。陶學長,末學今天就教育孩子這塊討論一下,比如孩子們的花錢方面,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等我們是不是的嚴格要求才是真善?
陶銳輔導員:是真善,但具體事情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則很容易就會成為“曲善”“非善”等,另外注意嚴格要求只是出於我們的責任,更是對孩子的負責,但注意不能有控制的念頭哦,其實挺難的,所以“端善”非常不易!真善其實並不難,中國人都是大乘根性,為他人好的善心都時常有的,但往往都是“曲善”和“非善”,要格外注意!
範愛紅學長:一心為人就是大善,反之就是惡。
陶銳輔導員:一心為人只是真善,還不能判定為大善哈,大善要心量夠大,志在天下國家。
高志新學長:今天抽時間帶孩子看了一集輔導員陶老師早上分享的了凡四訓新電影,感覺很好,感慨很多!應該信命嗎,能改命嗎?改過行善,謙德之效!都是答案!尤其講積善,老人經常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無論是了凡先生的例子還是我們身邊的例子都有很多!只是明白卻做的不夠!不足!其實不想回報的做善事更是一種善!努力力行!感恩老師感恩各位老師學長。
王蓮梅學長: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積善之方,說的是方。其實,前提都在“身修”的真正踐行,沒有動機、沒有目的。第一句,《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身前身後事就明瞭了。所行不同,同歸於善。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隨緣濟眾有十。與人為善,愛敬存心。心安道隆啊。皆當深辯,觀心自問。問題的關鍵在於,沒有讀書三昧,恐怕無法端詳自查。細細綿綿做工夫吧,繼續讀《了凡四訓》。感恩老師。感恩陶學長。感謝學長們。
陶銳輔導員:
了凡先生從八個方面來深入剖析善,有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雖然角度很多,但大都都不出我們的這顆心,都是在考察我們的心地。是為己還是為他,是純粹還是夾雜,是只看眼前還是考慮大眾及後世,是智慧觀機還是隨自己性情,是至誠還是誠心不足,是行善而不著善還是雖行善卻著於善,是發心廣大志在天下國家還是心量不廣只為自己及身邊人,是難舍能舍難行能行還是僅在容易處止步......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正視自己深入內心去探究清楚的,認清自己的善是什麼性質何種程度,還需要哪些轉變和努力。記得有位學長跟我探討過身邊發生的一件事,末學以此為例我們來嘗試分析分析。這位學長的同事出於對自己下屬的看重與愛護,將其推薦到另外一家效益更好的國有單位工作,那麼這個屬於什麼善呢?
首先看真假,真假論心不論事,考察是為己還是為他。那麼這位同事推薦下屬去其他單位,其動機是出於對下屬的愛護,覺得很看好她,希望她能從事更好的工作有更好的發展,這是利他的心,應該屬於“真善”。
再來看端曲,端曲看心之純正。這位同事將自己下屬推薦到其他單位,其中一個原因是對自己單位有不滿有失望,希望自己所器重的下屬能有更好的發展,他只考慮到自己下屬的利益,卻忽視了自己所在單位的利益,明顯有“憤世之心”,且對自己單位老闆也沒有敬重之心,所以是“曲”而非“端”。
再來看陰陽,陰陽是論事的,人知與不知皆當隨緣,不必刻意,人知有人知的好,有利於轉變社會風氣,給人以信心,人不知也有其利,教人為善不求回報。那麼這件事上,被幫助的下屬顯然是知道的,後來大家也都知道了,他自己也沒有刻意隱瞞,所以只是“陽善”。
接下來是非,是非要論流弊,還要看久遠以及對大眾產生的影響,其本質還是論心,因為是否能考慮到流弊以及後世與大眾,還是這顆心決定的。他這件事後來在企業內部引起了很多非議,老闆知道後心裏也非常難過,對整個企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所以顯然是“非善”。
再看偏正,偏正是論事的,看所做之事所導致的結果是好是壞。他雖然讓這位下屬得到了更好的工作,可能在經濟和職位上會有更好的發展,但他也讓這位下屬重利忘義、背信棄義,反而失去了更重要的道義,這件事其實讓這位下屬失去的比得到的要更多更重要,所以看似幫人,實則還是害了人,好心辦了壞事,所以屬於“正中偏”。
再來半滿,半滿只論心,了凡先生給我們講出了三層含義。那麼這位同事做這件事有這麼多考慮不周全之處,也是真誠心不具足,更談不上利益後世以及三輪體空,當然只能是“半善”。
再看大小,大小也是只論心,就是心量。那麼這個例子中,很顯然當事人只考慮了下屬的利益,企業的利益都沒有考慮到,更別說志在天下國家,顯然也只是“小善”。
最後難易,難舍能舍,難行能行是為“難”,也是論心的。那麼這位同事的這件善行也有其難能可貴之處,他沒有將所器重的下屬留在自己身邊輔佐自己,而是為了其更好的發展將其“舍”了出去,也是很難得的。雖還談不上大舍,卻也確實超出常理的“舍”,在此我覺得對他來說可以算是“難”了。
以上是末學根據了凡先生關於“善”的義理來分析一件具體事情,學長們平時遇到一些事情,也可以這樣來加以分析,幫助我們更深入的理解體會。分析有不妥之處,請學長們及時指出,以免誤導大家。
吳迪學長: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讓我認識學習傳統文化真是太幸福了。讓我收穫最大的就是,當你凡事不為自己考慮,不自私自利,而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心情非常的開朗快樂。對生活也充滿希望,感覺一切都是非常美好!非常感謝老師同學們,加入咱們大家庭幸福無比。
王麗學長:《了凡四訓》積善之方心得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辯。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做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善行無窮,不能殫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徳可備矣。發自內心的善心,善言,善行,是真誠心;真誠心對待一切人事物,是人之初,性本善的自性;把人人都有的本善自性落實在這十個方面,善行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把真誠力行得淋漓盡致達到志誠感通,一善則萬徳具足圓滿。
梁紅學長:末學有一問題不知是否可以和大家探討?“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與弟子規“善相勸,德皆見,過不規,道兩虧”,是否矛盾?如何圓融理解?謝謝大家。
陶銳輔導員:學長問的好!“不見世間過”,是指心上沒有對錯,更沒有對惡的指責與抱怨。所有一切人事都是給自己做示現,都是來成就自己的,所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甚至心上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一念不生。表現在事上,對於是非善惡對錯美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準確辨別判斷。且能觀機隨緣,善心相勸達到自利利他繼而利眾的目的和效果。這就是真修道人的心與事,圓融而無礙。個人體會,不妥之處,請學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