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申靜思、丁一芝 圖 | 郭海鵬、劉震寰等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強國作出的重要部署,堅持“兩個結合”,2025年4月19日至20日,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于北京中和藝術空間舉辦了為期兩天的《群書治要》公益講習會。此次活動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群書治要》,旨在通過深入研習,從中汲取其生生不息而日新又新的智慧,發揮文化養心育情之效,涵養人們昂揚奮發的精神風貌。
本次講習會主講老師是: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部教授、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主任劉余莉教授;中國佛學院講師谷文國;劍橋大學博士、博士后聶菲璘;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羅嘉羽;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碩士崔欣;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博士邢夢潺。本次講習會由河南省委黨校講師徐佳佳主持。活動共吸引了社會各界賢達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傳統文化愛好者共計320余人。
范司長、孔書記與海南省司法廳原副廳長兼監獄管理局局長張發致開場辭。范司長圍繞“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傳統文化世界化”的命題,從人類文明史的高度指出,“和而不同”是文明對話的哲學根基。他以絲綢之路文化融合為例,強調文明對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創造性轉化。傳統文化需適配數字文明,開拓當代實踐創新路徑。未來圖景的智慧文化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石,既要守護“深固難徙”的根性,也要具備“與時俱化”的變革勇氣,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同時,實現創新性發展。站在新歷史方位,我們肩負雙重文化使命:在文明對話中兼具“大人虎變”的革新勇氣與“君子豹變”的引領智慧,共同譜寫人類文明的新華章。
孔書記提出,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解決個人、國家乃至民族難題需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尋啟示。她強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孔書記表示,講習會的舉辦彰顯了劉教授團隊放下個人享樂、勇擔弘揚文化的使命擔當,她們為人民需要、國家期盼、民族希望不辭勞苦、堅定前行。她勉勵大家要肩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共創人類文明的美好未來。
張廳長分享,任職期間他率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監獄服刑人員教育改造,并遵循“教育者首先受教育”原則強化警察學習教育,成效顯著。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受益者、踐行者與傳播者,他從《群書治要》中汲取經驗,以《群書治要·申鑒》“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為引導,利用監獄警示教育資源,面向社會各界開展預防與補救工作。
在專題報告環節,劉余莉教授作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的精彩講座,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點與當代價值。她提出,“文化”的本質是以“以文化人”,是以文字、文章、禮樂、建筑、雕塑等文學藝術形式變化人的氣質,傳承文化重在知行合一,依教奉行方能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學者以誠敬謙和之道處世,自能感召志同道合之人。中華文明中一體的宇宙觀滲透在方方面面,與現代西方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形成鮮明對比。古人強調,從孝悌出發,向上提升至互愛、互助,最終就能實現大同世界。一體的宇宙觀運用于人與自然關系中,體現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出路。她還強調,與西方的宗教型文化相比,中華傳統文化是倫理型文化,是政治與教育合一的政教體制,道德教育以家庭教育為開始、學校教育為延續、社會教育為擴展。她期許志士仁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堅持“兩個結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為文化傳承、民族復興及世界大同貢獻力量。
邢夢潺博士以《〈群書治要〉中的人倫智慧》為題作生動分享。她認為,倫理道德的教育能夠端正世道人心,實現和諧社會、禮義家邦,其核心在于“各正其位、閑邪存誠、敦倫盡分、志在圣賢”。她認為,父母對子女不僅要慈愛,更要用正道來教育。子女對父母應從“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四個方面踐行孝道。她提出,“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是四海之內皆兄弟的關鍵所在。夫妻雙方不僅要親愛,更要以德行道義相勉勵,共同成就事業。為君者當盡到君親師的職責,為臣者當在忠誠的基礎上,做到“諫諍輔弼”。君子應當廣結良師益友,方能德日進、過日少。最后,她強調“人無倫外之人”,應當學習圣賢經典,將自己所處的人倫關系都處理好,方能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
崔欣老師的報告題目是《大禮貴祭祀,報恩得福祉》,圍繞為什么祭祀、什么是祭祀以及如何祭祀三部分,引導大家深入理解祭祀為修身之基、入道之門。她指出,祭祀是重要之禮,體現天地自然之序、是教化之本,昭示著人與人之間、以及與天地萬物的相處之道。祭祀作為行道、傳道的體現,合于道的祭祀就會感得福祉。祭祀以誠敬為質,主敬居誠彰顯在身心齋戒、依時而祭以及以何為祭等祭祀過程的在在處處。她強調,誠乃自性之德,持敬存誠,自然有感,感而遂通,通達于道。以志道為旨歸的文明傳承,需要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以身載道、以道化人;也亟需大力恢復祖先宗祠在新時代重新發揮倫理道德教育的功能,此同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大業,誠為人類社會永續發展之要。
谷文國博士作主題為《中和位育的智慧之道》的報告。他指出“中和位育”出自儒家經典《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達道,由此拾級而上,進德修業,便可臻于“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之境界。《中庸》被后世程頤稱為“孔門傳授心法”,“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谷博士從整合尊德性與道問學、即知識與修行兩者的視角,打通《中庸》,從先后、性情、隱顯、理事、體用、本末、動靜、知行、內外、圣凡十重維度闡釋中和位育的智慧之道,不落兩邊,以便使人因材而篤,契入傳統文化窮理盡性、安身立命之道。
羅嘉羽博士以《傳統文化中的選擇智慧》為題,同大家探討幸福的真諦。她指出人生是由無數個選擇所決定的,想要做出正確的選擇,就要效法古圣先賢“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的格局、視野和認知。換言之,幸福來源于正確的選擇,而正確的選擇智慧和認知從傳統經典、圣賢文化而來。羅博士立足《群書治要》等經典,從外擇和內擇兩個方面展開闡述,強調外擇的成功建筑在內擇的基礎之上,要有智慧做出正確的選擇、獲得福報,一定要反求諸己,提升德行修養,讓自己的言行舉止都合于道德仁義。德福一致,只有福報提升、內在充盈,才會感召外在的善緣。她認為,人生的所有抉擇歸根到底在擇念,有了正確的思想,才有好的言行,由此才會形成好的習慣、造就良好的性格,最終塑造一個幸福的人生。
聶菲璘博士分享的主題為《志道、據德、依仁、游藝的人生路》,志于道即把心定于道。道即是性。自性人人本具,在圣不增、在凡不減。凡可達圣,因此,志于道就是志在圣賢,此即樹立圓滿的人生目標。據于德就是要始終修持,彰明純凈的至善明德。修身始于戒貪,修德就要摒斥外物的誘惑,滌除染著在心上的污穢,在不斷彰明性德的修持中,現自性之福。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親民是依于仁的方法,在此中踐行一體的仁愛之心,自立立人,自覺覺他。藝是“術”,是行仁的工具。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以及百工技能都是藝術,由此長養踐行仁,進而彰明性德,最終通達于道。聶博士指出,《論語·述而篇》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一章圓滿概括了中國文化之體相用。道是體,德是相,仁藝是用,由體達用,用不離體,是圓滿成就圣賢的人生路徑。
精彩紛呈的講座使得與會同仁得以與經典對話,收獲滿滿的喜悅與幸福。北京市中和圓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北京市行之行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行保,石家莊市欒城區原政協主席、第十八屆孝賢家庭代表高梅淑,解放軍總醫院某中心保障部副部長廖俊,西安素滿香素食餐飲發起人、江蘇千和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秦鵬翔,以及內蒙古二連浩特邊檢站民警劉國振等與會嘉賓結合參會感悟與個人、家庭、單位修學實踐,分享傳統文化學習體會,情真意切、引人共鳴。
孔書記做總結發言。她指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經典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強調講習會對個人、社會及民族發展都具有深遠意義。她肯定劉教授團隊以“志于道”為引領,將傳統文化融于德、仁、孝的具體實踐,以簡明脈絡推動文化通俗化、生活化、公益化及全球化,切實解決與會者身心、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諸多問題。孔書記期許大家做好學思悟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斷增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工夫,不負時代、師恩與年華,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更大力量。
近年來,《群書治要》傳承工作委員會深入研究,挖掘并闡發經典中的思想理念與實踐價值,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文化強國,守正創新、躬耕不輟,參與課題研究,發表論著,持續舉辦公益講習會與讀書會,組織、參加相關學術交流活動,鮮活呈現古圣先賢傳承數千年的修齊治平智慧,助力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