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wǎng)站首頁 網(wǎng)站收藏 【本網(wǎng)站內(nèi)容版權(quán)所有,歡迎下載轉(zhuǎn)發(fā),轉(zhuǎn)發(fā)請注明出處?!?/span>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xiàn)卡頓現(xiàn)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聯(lián)合國(4)《全球祭祖文解讀》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文字
聯(lián)合國(4)《全球祭祖文解讀》
2017-09-28

尊敬的諸位大使、諸位宗教領(lǐng)袖、諸位學者、諸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今天由上凈下空老教授發(fā)起的世界各族萬姓先祖祭祖大典,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法國巴黎總部隆重舉行。這次活動是老教授多年來,在世界各地祭祀世界各族萬姓先祖系列活動的延續(xù),是團結(jié)世界各國家、各民族、各黨派、各宗教的殊勝機緣,也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泰國政府,為促進和平所作出的殊勝貢獻,為了闡明這次祭祖的殊勝意義,因緣生老師特別撰寫了一篇殊勝的祭文,這篇祭祖文簡要詳明闡釋了祭祖大典與世界和平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下面我們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共襄盛舉。

“立天之道兮曰陰與陽,立地之道兮曰柔與剛?!?/h4>

為什么在這篇祭祖文的開篇,首先談到了天地之道?《道德經(jīng)》上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吮仨毎凑仗斓刂纴戆才抛约旱纳a(chǎn)、生活,修身、齊家、治國,才能夠興盛發(fā)達,否則必然敗亡。所以古人也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孟子也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币虼艘紫韧〞蕴斓刂?。所以這里講“立天之道兮曰陰與陽,立地之道兮曰柔與剛?!边@句話出自《易·說卦》。何謂陰陽?談到陰陽大家都感覺到很玄虛,其實都可以從自然界的現(xiàn)象得到觀察,比如說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從這些現(xiàn)象來觀察,都是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體現(xiàn)在天時上,就是日月更替、寒來暑往、冬去春來。

孔子曾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說什么話了嗎?天并沒有像我這樣用語言的方式和大家交流,但是我們可以從四季的變化中,觀察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guī)律,從萬物的自然生長中,觀察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事實。所以天雖然不以語言的方式示人以理,但是它通過陰陽的相互作用相推相蕩,而養(yǎng)育化生成就了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天不以言來教人,人如何發(fā)現(xiàn)天道的規(guī)律呢?人唯有心地清凈,注意觀察,才能夠發(fā)現(xiàn)這些規(guī)律。比如說牛頓為什么能夠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的定律?就是因為他看到蘋果掉在了地上,他就想,為什么這個蘋果不往左跑不往右跑,它單單往地下掉?后來他才發(fā)現(xiàn)了引力的規(guī)律,那么平常人每一天看到蘋果往地下掉,但是也沒有去注意觀察,所以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規(guī)律。

同樣的道理,圣人也是觀察了天地之道,把這些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揭示出來,如果我們?nèi)隧槕鞎r,來安排自己的生產(chǎn)生活,就會興盛發(fā)達,違背了這個天時,就會衰亡。所以這里講“立天之道曰陰與陽”,這里的“立”不是創(chuàng)造,不是發(fā)明,而是圣人發(fā)現(xiàn)了這個規(guī)律而加以闡明。譬如說,古人觀察到了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那么他們進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就必須按照這個規(guī)律來進行,現(xiàn)在很多人認為科技發(fā)達了,可以種反季的蔬菜,實際上會生很多的蟲,而很多地方要對待這些蟲害,就要使用農(nóng)藥,結(jié)果反過來對人的身體健康也造成了嚴重的危害,這就是不符合天時的生產(chǎn)方式。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順應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來養(yǎng)生,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天也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一天的日春從什么時候開始?三點鐘,是一天的立春,春天主生發(fā),意思是說春天來了,那我們就可以起來活動了。五點鐘是驚蟄,這個驚蟄就是冬眠的小動物要恢復活動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起身了。鍛煉鍛煉身體,打打太極拳,練練八段錦,那你會整天精神飽滿,對身體也有幫助。六點鐘是一天的春分,也就是春天的一半要過去了,你再遲再遲也不能夠超過六點鐘起床,如果超過了六點鐘起床,春天的一半兒都過去了,你還沒有起來,趕上生發(fā)的季節(jié),春天生得不好,夏天長得就不會很茂盛。夏天是什么時候呢?就是上午的九點鐘到下午的三點鐘。下午的三點鐘到晚上的九點鐘是一天的日秋,秋天主收獲,主收藏,這個“收”就是不能夠做激烈的運動,如果在這個時候做激烈的運動,也會影響晚上的睡眠。而一天的日冬,就是從晚上九點鐘到早晨的三點鐘,這個時候是最好的休息時間,特別是十一點到一點鐘是一天的寒冬。什么意思呢?如果這個時候你還沒有睡覺,還在過夜生活,那就等于穿著很單薄的衣服出現(xiàn)在寒冬臘月,久而久之就會得病。

所以中國古人告訴我們要按照自然節(jié)律來飲食起居,“上醫(yī)治未病,不治已病”,這才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天時它分白晝分黑夜,人要順應這種陰陽變化的規(guī)律來生活,才最自然最健康?!傲⒌刂涝蝗崤c剛”,在《周易·坤卦》的《文言》里,孔子講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含萬物而化光。”這個坤卦是六爻皆陰,所以它是至柔的,但是在變動的時候卻顯示出無比的剛強。比如老子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蔽覀兛催@個水是最柔順的,你把它放在方的容器里,它就是方的,你把它放在圓的容器里,它就是圓的,所以它能夠隨方就圓恒順眾生,隨緣而沒有執(zhí)著。而且這個水,當它遇到高山障礙的時候,它不是跟它對立,它也不是回頭,是轉(zhuǎn)變一個流向,但是仍然不改變自己的最終目標。所以有一句話說“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這也是智慧的表現(xiàn)。這個水它以各種各樣的姿態(tài)存在于自然界,它對于自然規(guī)律沒有違背,全都是隨順。但是水又很堅毅,水滴石穿,看起來它是至柔的,但是水動起來的作用卻顯得無比的剛強。所以老子講:“柔弱勝剛強,至靜而德方,含萬物而化光?!?/p>

這個坤卦體現(xiàn)在地“道”上,我們看這個大地非常地安靜,但是它的德能宏大。德能宏大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它能夠承載含育萬物,讓萬物自然而然地生長,化育之功光明顯耀。所以君子要學習坤道,要效仿大地的德行,做到厚德載物。這個坤道也代表了臣道,代表了婦道,它的厚德就體現(xiàn)在能夠隨順天道,它幫助天來成就化育萬物的功德,但是并不顯示自己有成就。真正是做到了不圖名、不爭功、不表現(xiàn)、默默無聞,甚至連名字都可以不要,是一點私心都沒有,達到了“無我”的境界。所以我們看中國的古代婦女出嫁之后,她沒有自己的名字,取名就是“張王氏”,用的是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姓。說明什么呢?說明她為了支持丈夫相夫教子,她連自己的名都可以不要,她這樣無私無求地,來為丈夫為家庭著想,自然感得丈夫的知恩報恩,感得全家人的敬重,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經(jīng)常被誤解,認為女子沒有才,這就是一種德行的表現(xiàn)。實際上這句話應該怎么理解呢?這個女子雖然很有才能,但是她不自以為有才能,不以此驕慢,反而還非常地謙虛,她能夠助夫成德,但是不爭功、不爭利、不求名,這個才是不以自己有才能為德行,這個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意思。一個婦女能夠這樣做,一個臣子能夠這樣做,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所以他不與人爭,天下也莫能與之爭。

“天無私覆兮地無私載,百物長育兮和氣致祥?!?/h4>

我們再看看天地還有什么特點?《禮記·孔子閑居》中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碧斓囟紱]有偏私之心,不是說這個是小草沒有大樹高,我就不去滋潤、不去保護它、不去承載它、不去照耀它、所以天地無私。那么人呢?也要效仿天地這種無私無求的精神,對萬物平等付出沒有偏私,而且不求回報,就像《老子》中所說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天總是利益萬物,成就萬物,化育萬物,但是從不從萬物那里,索取或者希求回報?古語還說:“天有好生之德?!边@個天都是希望萬物成長,生機勃勃。怎么樣才能使萬物充滿生機?那就是必須要充滿和氣。

下面說“百物長育兮和氣致祥?!币簿褪钦f和平之氣可致福祥,像春雨伴隨著和煦的春風,才能夠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反之,如果是狂風暴雨呢?這個花草樹木被吹得七零八散、東倒西歪,就不可能正常生長,甚至會受損夭折。人也要效仿天地這種平等無私、為而不爭的品質(zhì),還有好生之德,培養(yǎng)胸中的祥和之氣。

如何培養(yǎng)呢?從哪里入手呢?下面講:“人列三才兮立身有道,仁義禮智兮萬古綱常?!比伺c天地并立為“三才”,這個“才”就是有才能的意思,人的“才”體現(xiàn)在哪里?就體現(xiàn)在人能夠觀察體悟明了并效仿天地之道,按照天地之道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樣就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就是輔助天地化育萬物,自身也能夠達到身心和諧、家庭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結(jié)果。

人具體怎么樣做,才是順應天地之道?那就是要講求仁、義、禮、智。所以清代的李漁在《笠翁對韻》中講:“仁義禮智圣賢千古立綱常?!边@個“綱”就是總要,這個“常”就是恒常不變。也就是說仁義禮智是人恒常不變的立身綱要。

首先看什么是“仁”?有弟子來請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兩個字:“愛人”。既然愛人,當然就不能夠害人,如果有害人之心,還想挑起對立、沖突、戰(zhàn)爭,顯然就失去了人心。而且這里的愛人是愛一切人,不分貧富貴賤、男女老少,甚至不分冤親遠近,一律關(guān)愛。這與西方文化中所講的“博愛”,和《圣經(jīng)》中所說的“上帝愛世人”都是相通的!

“愛人”從哪里做起呢?什么是行“仁”的方法呢?孔子說:“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边@是行“仁”的方法。也就是《弟子規(guī)》上所說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比魏问虑橐鼋o別人之前都要捫心自問,我希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態(tài)度方式來對我,如果我不希望別人這樣對我,那我就馬上停止,不能夠以這樣的態(tài)度去對待別人,這就是行“仁”的下手之處?!傲x者循理”,這個“循”就是依循、順著的意思。依循什么理呢?那就是要依循天理。天地生長萬物而無有偏私,仁愛萬物而一視同仁。所以“義”的精神,就表現(xiàn)在為人無偏無私,坦坦蕩蕩,做事光明磊落,公平正直。古人還把這個“義”解釋為適宜的“宜”?!傲x”者“宜”也。這個“宜”就是應當、應該的意思。能夠把事情處理得合情、合理、合法,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既符合天理,又懂得權(quán)變,做得恰到好處,這就是“義”。

“禮”是中華文化的突出精神,所以中國被譽為禮義之邦。中國古代的“禮”,既指整個社會的禮儀法制,也指社會的倫理道德,也指具體的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禮節(jié)、儀式。而“禮”的精神就是強調(diào)“敬”,強調(diào)“讓”?!抖Y記》開篇就說:“毋不敬”。強調(diào)要對一切恭敬,對人要忍讓、退讓、謙讓、禮讓、敬讓??鬃诱f:“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闭f明“禮”的作用就是能夠達到和諧,保持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順暢。我們還經(jīng)常講禮節(jié),就是“禮”它能夠起到節(jié)度、節(jié)制的作用,這也是人和動物相區(qū)別的重要標志。孟子很早就講過,他說“人和禽獸的區(qū)別幾希。”這個“幾希”就是很小的一點點,但是這一點點的東西,人把它保留下來了,而禽獸把它丟掉了,這一點點的東西是什么呢?那就是人懂得禮,懂得義,能夠用禮義來節(jié)度自己不合適的欲望和行為,這就免于使人墮落為禽獸了,所以在《禮記》上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鸚鵡學舌,能夠?qū)W人講話,但是不過是一只飛鳥而已,猩猩有的時候智力很高,也能夠?qū)W人講話,但是也不離禽獸之身,現(xiàn)在的人不懂得用“禮”來節(jié)度自己不合適的欲望和行為,雖然他能夠講話,不也變成了會講話的衣冠禽獸了嗎?這就是強調(diào)人和禽獸的重要區(qū)別,就是人懂得禮節(jié)。

“智”就是理智、智慧,是明辨是非善惡的一種能力。所謂“智者不惑”,有智慧的人,遇到事情了,知道如何應對,如何處理,沒有迷惑。在孔子看來這個“智”是實現(xiàn)“仁”的一個重要條件。為什么呢?因為如果只有仁慈,卻沒有智慧,就會導致“慈悲多禍害”的結(jié)果!比如說我們看現(xiàn)在很多家長愛孩子,對孩子有沒有仁愛之心呢?當然是有,但是沒有智慧,而是一味地滿足孩子的欲望,那就變成了溺愛,最后結(jié)果是“愛之不以道,適足以害之也!”把孩子溺愛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能力、身體都很弱,肩不能擔,手不能提。人之所以能夠輔助天地,化育萬物,就是因為人能夠順應天地之道,把仁、義、禮、智作為立身之道,所以仁、義、禮、智也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是恒常不變的綱要。

“仁義理智兮萬古綱常,古今一理兮東西不二,孝悌忠信兮何用不臧?”這個“不臧”就是不善的意思,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代,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所提倡的道理是相通的。為什么是相通的呢?因為既然真理是“道”,那就是普遍適用,既然是圣賢,那都是明心見性,而這個性德是一不是二,所以古人說“天下無二道,圣賢無兩心”。古今中外的圣賢都提倡什么?都提倡孝悌忠信。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竭忠盡力、誠實守信。這個教育是古今中外都適用,無有不善。為什么無有不善?因為孝悌忠信也是性德?,F(xiàn)在大家都希望世界和平,都倡導仁慈博愛,但是現(xiàn)狀卻是沖突不斷,都是自私自利,并沒有仁愛之心,那么這個原因在哪里呢?正如尊敬的上凈下空老教授所說的,沖突的根源在于家庭,在于家庭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的沖突。我們想,一個人在家和父母會起對立,對父母會有抱怨、會有沖突,走上社會,怎么可能不和他人起沖突呢?說得更深一點,那就是“本性”和“習性”的沖突。所以要實現(xiàn)世界和平、化解沖突,必須首先培養(yǎng)起人的孝悌之心,回歸“本性”,也就是說要從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尊敬師長、和睦鄰里,再擴展到愛國人、愛眾生,再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仁愛之心之所以不能夠長養(yǎng),是因為我們孝悌的根沒有扎好。所以孔子的弟子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中華文化的高明之處,就是找到了仁愛之心的根本,那就是這一個“孝”。從漢代到清代,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孝”治天下的。我們看看這個“孝”字,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字,這個字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而不是兩個?,F(xiàn)在很多年輕人說我們和長輩父母有代溝,如果有代溝,這個“孝”就已經(jīng)不存在了。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所以中國人才保持了祭祀祖先的傳統(tǒng)。很多外國人看了看不明白,說幾百年幾千年的祖先了,你認也不認識,見都沒見過,為什么要祭祀他們呢?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道理。也就是說我們能夠謹慎地辦理喪事,追奠亡故的先人,民風自自然然地就淳厚了。為什么呢?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連他的祖先都念念不忘,想著定時祭祀,對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邊去祭祀祖先,一邊還打爹罵娘,這個于情于理都是不相符合的,所以一個人能夠祭祀祖先,培養(yǎng)起了深厚的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

儒家從“豎”的方面講父母的孝,又把這個“孝”推而廣之,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這個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都是一體的,這就是佛教所講的“豎窮三際”。在“橫”的方面講兄弟之間的友悌,又把這種友悌之心推而廣之,講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所以這個“橫”的方面的關(guān)系,就是佛教所講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其實就是阿彌陀佛所代表的無量光、無量壽。這就是人的“自性”,其實也就是莊子所說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唯一”。這些都是用不同的話對人的自性、對真我的一種描述。所以你把孝悌之心盡圓滿,就可以回歸自性,找到真我。也就是禪宗所說的“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

我們講到這個“我”,實際上可以分成不同的層次,很多人認為這個身是“我”,其實這個身并不是“我”,而是“我所”,即“我”所有的,就像我的身體一樣,是我的衣服,這個衣服并不是“我”,那么這個身體也是“我”的身體,但是這個身體并不是“我”,如果這個身是“我”的話,我們想青春永駐,年年十八,但是“我”控制不了,還是一天一天地衰老。我想記憶力很好,過目不忘,但是別人告訴我一件事轉(zhuǎn)頭即忘,還是那么愚鈍。如果這個身是“我”,那為什么我又控制不了“我”呢?顯然這個身只是“我”的身體,他并不是真正的“我”,西方人不認為這個身是“我”,認為那個可以思想的是“我”,所以笛卡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命題:“我思故我在”。認為那個可以思想的是“我”,實際上的這個“可以思想的”仍然不是“真我”。這個思想的東西,佛教把它稱為“緣慮心”,而不是真心、真我,因為這個思想念頭,都是剎那生滅,它不是恒常不變的,而所謂真的東西,那就是永恒不變。那么“真我”是什么呢?“真我”就是那個“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東西,是宇宙萬物的本體,也就是我們的“自性”。

這個“自性”有什么特點呢?六祖慧能大師明心見性之后總結(jié)說:“何其自性,本自清靜,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边@才是自性的樣子,如何回歸“自性”呢?回歸自性必須放下思慮,所以說“般若無知”,起作用才是“無所不知”!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康德也說:“物自體不可知”。這個“物自體”,其實就是佛教所講的自性、真我。通過思慮的方式,思想的方式是無法認識到“物自體”的,怎么樣才能夠認識到它呢?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找到“真我”,找到“物自體”的方法,概括起來說都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不是讓你去求思想、求知識,恰恰是讓你放下思想,最后達到“般若無知”才“無所不知”。如果用這個大海來比喻這個“真我”,那么這個“假我”就像大海的一個個的水泡,但是每一個水泡都執(zhí)著這個是“我”,它和別的水泡起了對立,而真正回歸自性的人,就是這個水泡破滅了,回歸到大海,知道那個大海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當你了解到這個事實真相的時候,怎么可能還去和別人對立呢?回歸自性的人就像堯舜禹湯一樣,可以達到“仁者無敵”的境界。什么是仁者無敵呢?并不是說有仁德之心的人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或者說沒有人和他為敵。而是說一個有仁德之心的人,他從內(nèi)心深處不和任何一個人起對立,連敵對的念頭都沒有。為什么呢?因為他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就是“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既然是一體的,怎么還會和人家對立呢?就像我們這個牙齒不小心咬到了舌頭,這個舌頭還會跟牙齒過不去,要跟他斤斤計較,沒完沒了嗎?所以真正認識到一體,認識到宇宙人生真相的人,回歸自性的人,明明德的人,在儒家稱為“圣賢”,在道家稱為“真人”,在佛教就稱為“佛菩薩”。

圣人和凡夫之間的區(qū)別是什么呢?我們看一看大舜就知道了,大舜的后母、弟弟,是三番五次地要置他于死地,但是大舜并沒有懷恨在心,反而總是反省自己做得不夠好,沒有能夠讓父母和弟弟滿意,所以雖然得了天子之位,還經(jīng)常到原野上去號泣,最后他的德行終于感化了他的后母,他的弟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這樣的人就是“圣人”。為什么被稱為圣人呢?就是因為他真正認識到了天地萬物和我是一體的,所以跟別人過不去,實際上就是跟自己過不去。中國人還有一句話,那就是“化敵為友”。怎么樣才能夠化敵為友呢?靠的是真誠之心的感化?!吨杏埂飞险f:“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至誠之心可以化育萬物,甚至可以感通天地。為什么不能夠感通人心呢?我們現(xiàn)在之所以感通不了人心,簡單地說就是我們沒有回歸自性,沒有按照圣賢的教誨去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而是在隨順我們的煩惱、習氣做主,還是用我們所習慣的競爭對立的方式處理問題。別人打我一拳,我一定踢他一腳,結(jié)果別人再狠狠地打我一拳,我再重重地踢他一腳,這就叫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怨仇愈結(jié)會愈深,彼此雙方都痛苦,沖突也會越來越升級,解決不了問題。英國卓越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先生提出: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唯有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為什么他這么說呢?因為中華文化揭示的,就是這種一體的觀念,只有這種一體的觀念真正樹立并且落實,我們才能夠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

所以中國國家主席習主席在國際社會提倡“同心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什么呢?因為他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因為他知道這是世界的本來面目,世界本來就是和諧的。我們看,在中國的歷史上確實能夠做到協(xié)和萬邦,使萬國來朝,靠的是什么呢?靠的絕對不是武力的強大,逼迫著人家來臣服、來朝貢,而是靠文化。也就是說,首先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人與人之間相處彬彬有禮,和睦有序,讓外國人到中國來參觀考察學習,對你這里非常地佩服,非常地羨慕,覺得你這個地方和別的地方不同,所以愿意向你學習。

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強盛的時期,不僅僅是經(jīng)濟的強盛,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興盛,是靠中國輝煌燦爛的文化,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歷史上的中國被譽為華夏之族、禮儀之邦,中國的皇帝被尊稱為“天可汗”,那就是天底下公認的領(lǐng)導者。萬國來朝的局面,被稱為“王天下”,而不是“霸天下”。什么意思呢?就是自己把自己做好,給世界各國樹立一個好的榜樣,讓大家都來學習,都來效仿。所以一個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就是我們所說的圣人、賢人,他自自然然地能夠落實孝悌忠信,就像尊敬的上凈下空老教授那樣,能夠做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我恨的人,沒有我不能原諒的人,沒有我不愛的人。”這才是一個真正明白人的境界。

“圣賢德教兮極天際地,長夜明燈兮苦海慈航”。“極天際地”就是形容盛大,無所不至,無所不到。古圣先賢的道德教育無所不至,就如同漫漫長夜中為我們指路的明燈,又像是我們藉以渡過人生苦海的慈航。這種圣賢教育無所不至,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呢?

下面說:“神功圣化兮澤及禽獸,犬曾濕草兮馬能垂韁”。神圣的功績和教化,甚至影響到禽獸。

下面舉了兩個例子,“犬曾濕草”這個典故出自陶潛的《搜神后記》,這個故事講的是在晉朝太和年間,廣陵這個地方有一位姓楊的先生,養(yǎng)了一條狗,他對這條狗非常地憐愛,無論是外出還是在家,都和他形影不離。有一次他喝醉了,走到了大草澤中,在路上就睡著了,動彈不得。當時正好是寒冬季節(jié),有人放火燎原,風勢很猛,結(jié)果這個狗就在他周圍繞著圈呼號,想把他叫醒,但是他喝得太多了,怎么叫他也聽不到,恰好在前面有一個水坑,這條狗就跑到水里。把身體沾滿了水,然后抖落在主人睡覺周圍的草地上,這樣往往返返的多次,一點一點地移動步子,把主人身邊的草全都給潤濕了,所以當火燒到楊先生旁邊的時候,因為它周圍的草地是濕的,所以沒有燃燒起來,幫助他躲過了一場大難。

“馬能垂韁”的典故出自于劉敬叔的《異苑》,講的是苻堅的故事。有一次苻堅被慕容沖偷襲,騎著馬落荒而逃,結(jié)果不小心就從馬上掉下來,落到了山澗里,眼看著追兵就要趕上來了,苻堅卻無計可施。這個時候他的馬緩緩地走到了山澗旁,把這個韁繩垂下來給他,但是苻堅還是夠不到,這個馬又跪下來,再把這個韁繩遞給苻堅,結(jié)果怎么樣呢?苻堅拽著馬韁登上岸逃跑了。所以古人把這個故事稱為“馬能垂韁”。馬有垂韁之恩,說明即使是馬這樣的畜生,尚有知恩報恩之心。

這兩個故事就是舉例說明,古時的圣賢教育,神圣的教化和功績甚至能夠影響到禽獸,使禽獸都有知恩報恩之心,那顯然是受人的影響。

但是反觀今天呢,“嘆今天兮蔑倫悖理,人不如物兮可不慚惶”。“蔑倫悖理”就是違背倫理道德,“慚惶”就是慚愧惶恐,現(xiàn)在整個世界東方忽視了圣賢教育,西方忽視了宗教教育,結(jié)果倫理宗教因果的道理沒有人教了,人們才會做出種種違背倫理道德的事情,甚至連動物都不如,這怎能不讓人感到羞愧惶恐呢?

“熙攘往來兮皆為利欲,蠅營狗茍兮舉世顛狂”?!拔跞镣鶃怼背鲎浴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罚骸疤煜挛跷踅詾槔麃?,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們看天下人整日匆匆忙忙,人來人往,喧鬧紛雜,無非是為了利欲兩個字,“蠅營狗茍”就是像蒼蠅一樣到處鉆營,像狗一樣茍且求活,為了追求名利悖德悖理不顧廉恥,不擇手段,幾乎舉世之人,都過著顛倒狂亂的生活,人活得不像人了。

“竭澤而漁兮聞之凄楚,易刀相殘兮說之悲傷”?!敖邼啥鴿O”出自《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意思是說你汲干池水來捕魚,當然能獲得大量的魚,但是明年卻無魚可捕,比喻只貪圖眼前的利益,急功近利,不做長遠打算。“易刀相殘”,這個易就是交換,交換了刀槍互相殘殺,也就是自相殘害。放眼當今的世界,局部的沖突,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導致人民流離失所,三餐不繼,甚至骨肉分離家破人亡,說起來實在令人傷悲!

正是看到了戰(zhàn)爭帶給人類的痛苦,所以在2014年3月,中國的國家主席習主席,在德國演講時指出:“中國自古就提出了‘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的箴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干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中國歷史上曾經(jīng)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我們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揚?!绷曋飨倪@些講話,在國際社會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響,深受歡迎。為什么呢?因為這與天的好生之德相應,符合天理,順應人心。

“禍福無門兮惟人自召,順德必昌兮逆德必亡?!钡澜痰摹短细袘飞险f“禍福無門,惟人自招”。禍和福沒有一定的門徑,都是人自作自受所感召的結(jié)果,順著德行去做,講求仁義禮智信,必然昌達;反之違背德行,必須滅亡。這是恒常不變的因果定律。老子也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因果的定律,不僅僅是道家強調(diào),佛家和儒家也都有強調(diào)。在佛經(jīng)上記載,有一個青年叫伽彌尼,他很喜歡研究佛理,哲理,有一天他就去拜訪佛陀,并且請教說:“佛陀,人如果做了壞事兒,向神禱告,可以得到幸福嗎?”佛陀沒有正面答復這個問題,反問他說:“如果你把大石頭投到河里,然后再向神禱告,它會浮上來嗎?”伽彌尼聽了之后就搖搖頭說:“不會的。”這個時候佛陀才答復他的問題,他說:“人如果造了惡業(yè),因為惡業(yè)一定是會墮落的?!狈鹜诱f到這里又問伽彌尼:“如果你把油倒在河里,向神祈禱,它會沉下去嗎?”伽彌尼又搖了搖頭回答說:“不會的。”這個時候佛陀就開示他說:“所以人如果造了善業(yè),即使你向神禱告要他墮落,也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善業(yè)一定會上升的?!狈鹜诱f到這里就總結(jié)說:“做好事的上升得到幸福,做壞事的下墮受到痛苦,這是必定的因果法則,絕對不會因為向神禱告,而可以改變的。”

在《論語》上孔子也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比寮乙灿泻芏嚓P(guān)于因果規(guī)律的論述,比如《大學》上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比说呢敻幻暥ㄎ欢际墙Y(jié)果,它的根本在哪里呢?根本在于一個人有深厚的德行。《尚書》上也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易經(jīng)》上也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彼晕覀兛礆v史有很多有道德學問的讀書人,他們看一個人目前的所作所為,就可以推斷出他以后的結(jié)果如何,結(jié)果預測的與事實完全相符。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這些人熟讀圣賢書,他們明白因果報應的事實,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報時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p>

下一句,“淑慝殊途兮須明法戒,斯世清濁兮合當激揚”。這個“淑慝”就是善惡的意思,善惡的道路完全不同,所以必須清楚明了法度和禁戒,你知道這個法度和禁戒,才知道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才能夠明辨是非、善惡、美丑。

中國人講大道至簡,如果概括一下這個善惡的標準,那就是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也是《四庫全書》乃至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我們想一想,假設(shè)我們每一個人都具備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品格,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哪些問題是不能解決的呢?比如說這個孩子不孝順父母,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小皇帝、小公主的脾氣很厲害,我們只要把孩子的孝心提起來,這些問題就不見了?,F(xiàn)在的腐敗現(xiàn)象很嚴重,但是我們只要把官員的廉恥之心提起來,這些問題也迎刃而解?,F(xiàn)在的食品安全問題出現(xiàn)了危機,我們只要把企業(yè)家的誠信之心提起來,這些問題也可以得以解決。所以諸多的社會問題看似很復雜、紛繁,像枝葉花果一樣那么多,但是只要我們把這個根找到,都能夠解決。

這個根是什么呢?這個根就是人心壞了。中國古人說“人心正則國智,人心邪則國亂?!敝灰讶诵慕o糾正了,把人都教好了,所有的社會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在佛教善惡的標準就是五戒。不殺生,其實不殺生就是仁慈;不偷盜就是義;不邪淫就是禮;不妄語就是信;不飲酒就是智。和五戒相應的就是善,反之做不到這五戒的就是惡。

“斯世清濁兮合當激揚”?!扒鍧帷本褪潜扔魅耸碌膬?yōu)劣、善惡、高下等等。“激揚”意是指沖去污水,浮起清水,后來用以比喻斥惡獎善。這個世間的善惡、優(yōu)劣、美丑、高下要能夠明辨清楚,這樣才能夠獎善懲惡,是非分明,正氣上升,邪氣下降。

“知恥后勇兮猛登覺岸,慎始敬終兮莫愧皓蒼?!薄爸獝u后勇”出自《中庸》:“知恥近乎勇”。中國古人修身特別強調(diào)這個“恥”字,“恥”字左邊是一個耳朵旁,右邊是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字告訴我們什么叫恥?當我們聽到別人說我們的過失,而心生慚愧,表現(xiàn)在外面就是面紅耳赤。這個“恥”是心有所慚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特征,所以古人說“恥之于人大矣”。為什么恥對于一個人而言如此重要?在《了凡四訓》上把這個道理給我們講清楚了:“思古之圣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人大矣,以其得之則圣賢,失之則禽獸耳。’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讓我們想一想古代的圣賢人,比如說孔老夫子、孟老夫子他們和我們同樣是人,為什么他們能夠成為百世的師表,直到今天不分種族、不分國籍的人,一提起他們還非常地尊重,愿意向他們學習,可是我自己呢,卻是“一身瓦裂”,這個“瓦裂”就是指陶制的器皿,比如說陶制的杯子、陶制的碗,但是這個陶制的器皿卻破碎了,結(jié)果怎么樣呢?那就是一文不值?!暗⑷緣m情”,過分地放縱于感官的享受,欲望的滿足,謂人不知,還以為別人都不知道,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就這樣一天一天地墮落為禽獸,還自以為是,妄自尊大。所以在世間最讓人可羞恥的事無過于此。孟子說“恥”這個字對人而言太重要了,因為你得到了這個字,你有羞恥心,你就能夠改過自新,進而成圣成賢;你把這個羞恥字給忘記了,最后就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所以“知恥近乎勇”,知道自己有過錯,把他改過,這個是真正的勇猛。所以這個“勇”就是勇于改過。人能夠勇于改過,才能夠猛登覺岸,出離苦海。人生之所以有苦,都是因為迷而不覺、起惑造業(yè),所以唯有接受圣賢教誨,才能轉(zhuǎn)惡為善、轉(zhuǎn)迷為悟、轉(zhuǎn)凡成圣,這就是《大學》開篇所說的“明明德”。由此可見,大學的教育,古代的大學和現(xiàn)代的大學教育目的完全不同。學者,覺也,古代的大學教育是“明明德”——讓我們回歸自性。而不是像我們現(xiàn)在的大學是以追求知識、追求技能為目的。可以說重視德性教育,使人破迷開悟,這是各個宗教教育的目標所在。所以上凈下空老教授強調(diào)宗教要回歸教育,互相學習,互相團結(jié)。

“慎始敬終”,就是為人處事自始至終都謹慎不茍,能夠慎終如始,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币谎砸恍校慌e一動,甚至起心動念都無愧于蒼天,而這個“天”,實際上就是《中庸》開篇所說的“天命之謂性”,其實就是我們的自性。所以你做錯了事,你會感覺到慚愧,感覺到不好意思,因為這是和我們的自性相違背的。

“今備香花兮至誠告祭,全球先祖兮鑒此衷腸”。為什么要準備香花呢?這些設(shè)施都有表法的含義,“供香”代表的是戒定真香,提醒我們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同時在《尚書》中說:“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币簿褪钦f我們根據(jù)上古時期圣賢人的教誨來治理國家,能夠達到社會大治、政治清明,這種芬香之氣,能夠與神靈相感應。所以這里的“馨香”指的不是祭祀時所用的。而“黍稷之氣”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美好高尚的品德,影響廣博。這也是鼓勵人們要重視品德修養(yǎng)?;ǖ谋矸ㄒ馑际钦f你看到這個好花,就要提醒自己種好因,有好花才會有好的結(jié)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敖駛湎慊ㄙ庵琳\告祭”。“告祭”就是告祖先,祭宗廟,“全球先祖兮鑒此衷腸”。這個“鑒”就是照察的意思,“衷腸”就是真誠之心?,F(xiàn)在我們準備了馨香和鮮花,至誠祭祀宗廟,告拜祖先,希望世界各國各族各姓的祖先,都能夠照察,感受到后代子孫的真誠之心。什么樣的真誠之心呢?

下面講,“但求處處兮田禾廣熟,惟愿人人兮福壽且康,國有賢臣兮以安社稷,家無逆子兮而惱爹娘。” 這兩句是出自北宋哲學家邵康節(jié)的一首詩。 這首詩是這樣寫的:“每日清晨一炷香,謝天謝地謝君王,但求處處田禾熟,惟愿人人壽命長,國有賢臣安社稷,家無逆子惱爹娘,四方寧靜干戈息,我若貧時也無妨?!蔽覀冏x了這一句詩,體會到中國古代讀書人,念念心存感恩,感謝天地君王的養(yǎng)育教化之恩!當然這僅僅是代表,古人講“天地君親師”,也就是要感恩天地自然,國家的各級領(lǐng)導人,父母、親人、老師等等一切人事物。這里是用“天地君王”來做代表。不僅如此,讀圣賢書的人都是襟懷天下,心系蒼生,內(nèi)心沒有自私自利,所以他祈禱的是什么呢?“但求處處田禾熟,惟愿人人壽命長。”所祈禱的是各地農(nóng)業(yè)豐收,家給人足,人人壽命綿長?!皣匈t臣安社稷,家無逆子惱爹娘”,這個“社”就是土地神,“稷”就是榖神。古代也用社稷代指國家。國家能夠有賢德之才治國安邦,家里沒有悖逆的兒女惱害爹娘。為什么賢德之才如此重要呢?因為賢德之才能夠秉持“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治國理念,他能夠重視倫理、道德、因果、圣賢教育,把人們都教好了,自自然然不會出現(xiàn)兒女違逆父母的現(xiàn)象。

“老安少懷兮各得其所,女慕貞潔兮男效才良”。“老安少懷”出自《論語·公冶長》。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袄习采賾选钡囊馑季褪钦f要尊重老人,使老年人都能夠安度晚年,關(guān)懷年輕人使年輕人健康成長,能夠信從?!芭截憹嵸饽行Р帕肌?。“貞潔”就是純正高潔,“才良”就是才士賢人,女子要追求純正高潔的品質(zhì),而男子都效法才士賢人!女子的貞潔為什么重要呢?有人說姑娘是世界的源頭,我們看這些大江大河,如果源頭不清澈,那么到了下流也不可能夠清澈,所以世界各國都把女子的影響看得非常重要。英國著名的思想家斯邁爾斯,在《品格的力量》中這樣講道:“女人的影響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樣的,不管在哪個國家中,他們的狀況影響著這個民族的道德、行為方式和品格,哪里的女人品質(zhì)惡劣,那個社會的品質(zhì)也就惡劣,哪里的女人道德高尚有教養(yǎng),這個社會就繁榮,就進步?!庇脙敉磷谧鎺熡」獯髱煹脑拋碚f,那就是“天下太平與否,一大半的責任都在婦女的身上?!睘槭裁茨??因為這個女子以后會成為母親,要承擔相夫教子的任務,兒女出生之后,就是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受到母親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古人說:“閨閫乃圣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彼械氖ベt人都是母親所生所養(yǎng)。我們看今天天下都缺少圣賢人,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因為天下缺少圣賢的母親。所以女子的品格,關(guān)系到整個民族的品質(zhì)。

好姑娘應該有什么樣的品格?姑娘性如棉,這個姑娘的性格要像棉花一樣,棉花有什么特征呢?首先棉花非常的柔和,所以姑娘應該很溫柔,不能非常暴烈,脾氣不好,或者非常挑剔;其次棉花又非常地溫暖,我們把它做成棉衣,穿在身上感覺到很保暖很溫馨;再次棉花還可以紡成線,它非常地有耐力。這個男子只有爆發(fā)力,但是女子可以非常地有耐力;最后這個棉花還很潔白。所以中國人認為一個女子應該守身如玉,講求貞潔,一定要珍愛自己,尊重自己。

男子要立住“三剛”,這個剛是剛強的剛,哪三剛?那就是“性剛無脾氣,心剛無私欲,身剛無嗜好?!靶詣偀o脾氣”,性情剛正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恰恰是能夠控制自己的脾氣,不隨意發(fā)怒。隨意發(fā)怒的人,脾氣很大的人稱為暴夫,很軟弱的人稱為懦夫。“心剛無私欲”,就是不能夠娶了媳婦忘了娘!偏愛妻子偏愛兒女而薄待父母?!吧韯偀o嗜好”,男子要修身,首先把自己的不良嗜好去掉,不抽煙、不喝酒、更不能賭博好色。當然才士賢人的修養(yǎng)不止于此,它還具備仁義禮智信等等的美德,能夠忠于職守報效國家,“立德、立功、立言”于社會。

“雨陽時若兮災厲不起,風化還淳兮德厚流光”?!坝觋枙r若”這個“陽”本來是太陽初升的意思,引申為晴天。“災厲”就是病災。意思是說晴雨適時,氣候調(diào)和,沒有病災發(fā)生,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是結(jié)果。原因在哪里呢?原因是領(lǐng)導者有正確的治國理念,順應天地自然之道來治國,自然人心和善,外部的環(huán)境,也自然美好?!帮L化還淳兮德厚流光”,這個“光”通“廣”字?!帮L化還淳”就是風俗教化,回復到原來的純樸狀態(tài)?!暗潞窳鞴狻本褪堑聺缮詈?,影響深廣,甚至使子孫都得福。

“五洲咸寧兮兵戈永廢,和平永續(xù)兮共榮共強”?!氨辍痹瓉砭褪侵副?,后借指戰(zhàn)爭。“永廢”就是永遠停止?!熬美m(xù)”就是持續(xù)長久。這句話就是說地球上凡是有人居住的五大洲,永遠沒有戰(zhàn)爭,世界各國之間都能維系持續(xù)長久的和平,共同繁榮,共同強盛。

“四海一家兮民胞物與,愛人如己兮同筑樂邦”?!懊癜锱c”也是出自張載的《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思是說世人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同輩,四海之內(nèi)猶如一家,天下一統(tǒng)。人人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伙伴,能夠愛人如己,共同建設(shè)美好的天堂,人間的樂土,實現(xiàn)大同世界的理念。這個大同世界的理念如何實現(xiàn)呢?那就是以孝悌為基礎(chǔ),能夠?qū)Ω改感?,對兄弟有悌,把這個孝悌之心向上提升,那就是互愛,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我們不僅對別人有關(guān)愛的情感,當別人有需要的時候,我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同情幫助,互愛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就是《孟子》上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互助互愛之心再向上提升,就是大同世界,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和諧世界。這個理想大同世界是什么樣子的呢?在《禮記·大同篇》有這樣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當大道通行的時候,暢行的時候,天下不是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斑x賢舉能”,我們把那些賢德的人有能力的人選拔出來,擔任國家的領(lǐng)導者?!爸v信修睦”。人與人之間講求信用,睦鄰友好,相親相愛?!肮嗜瞬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這樣人不僅僅把自己的父母當做父母來贍養(yǎng),也不僅僅把自己的兒女當成兒女來照顧。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使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照顧,能夠養(yǎng)老送終,壯年人能夠為社會所用,能夠為社會做貢獻,幼年人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鰥寡孤獨廢疾者”,也就是老、弱、病、殘、幼弱勢群體,都能夠得到良好的照顧和贍養(yǎng)。這樣的一個世界,也就是我們今天中國國家主席習主席所追求的“中國夢”。

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shè)“一帶一路”,目的不僅僅是使中國自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更要幫助“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地區(qū)共同發(fā)展。不僅僅是發(fā)展經(jīng)濟,更要通過“一帶一路”把中國愛好和平的傳統(tǒng)文化,帶給全世界,為世界解決諸多難題提供啟示。這也是尊敬的上凈下空老教授,與威爾士圣·三一大衛(wèi)大學合作,興辦漢學院和宗教學院的初衷所在。

“維祈維禱兮稽首再拜,伏請諸君兮享我蒸嘗”。這個“維”是語氣助詞,“稽首”是古代的一種跪拜禮,就是叩頭至地,稽首再拜,就是行稽首禮之后,又先后拜兩次,這表示禮節(jié)隆重?!爸T君”就是敬詞,諸位的意思?!罢魢L”本意是指秋冬的兩次祭祀,后來就泛指祭祀。我們以最隆重恭敬的禮節(jié)至誠祈禱,叩請世界各族萬姓先祖前來應供,享受祭品,那靠什么來感召呢?靠的是我們這些后代子孫為天下太平著想的真誠之心??鬃诱f:“我祭則得?!?。為什么圣人去參加祭祀,可以得到護佑和加持呢?因為圣人“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他是以至誠恭敬的心來祈禱,所以祭祀就能夠給他帶來福佑和加持,這也是因為通過祭祀的儀式,引發(fā)了參與祭祀之人的真誠恭敬之心,提起了后代子孫的使命感、責任感。中國古人也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福田靠心耕”。正是這種恭敬心、感恩心、責任感、使命感,給人帶來了福報和加持,并且圣賢人的祈禱,絕對不是為了個人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yǎng),他們念念想到的是化解沖突,消滅戰(zhàn)爭,促進和平,使眾生離苦得樂,所以感應迅速,如影隨形。

最后我們也愿每一位有緣參與這次世界各族萬姓先祖祭祖大典的朋友,都能夠生起“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感,各個宗教都能夠回歸教育,互相學習,互相團結(jié),攜手同心,為建設(shè)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希望與和平而努力。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wǎng)

網(wǎng)址:m.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wǎng)站建設(shè)多維網(wǎng)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