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尊敬的諸位朋友,諸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論語治要》,我們看《泰伯》篇。
我們今天開始講“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這一節是孔子下的斷語,如此大的天下,舜辦得天下大治,選出了出類拔萃的五人,周朝也不過是十人,這說明并不是各處都有人才。孔子的目的是在使國家的領導要用人才、把握人才、栽培人才。
但是什么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人才呢?以人格為主的才是人才。所以有人把人才分為四種類型,說“有才有德是正品”,這個人又有才能又有德行,這是我們社會所急需的,這叫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這個人有德行,但是才能不夠,我們培養一下他,還可以用,不至于對我們的團隊、國家、社會造成很大的災難;“有才無德是毒品”,這個人很有才能,但是沒有德行,這個人對我們的國家、社會會造成潛在的危害,這個叫毒品,就像我們的毒奶粉等等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都是那些有才無德的人做出來的;最后一點就是“無才無德是廢品”,當然這樣的人不是很多。像歷史上的曹操,那是亂才,有不如無。在宋朝也有不少名臣,但是因為秦檜的出現,使得人才不被重用。那么做一個機關團體的領導者也是如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不能任人,團體必糟,治家也治不好。
要懂人才,必須首先把自己培養成人才。在古人那里認為圣人是什么樣的人呢?圣人就是能夠先做到再說到的人,這樣的人被稱為圣人;而賢人是先說到然后再做到;那么現在很多人是說到做不到,這個叫騙人。騙人肯定是不能夠長久的,我們看了這句話也要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騙人的人。
在王鳳儀老先生那里也說到,世間有一種人是最惡的人,最惡的人是哪種人呢?就是講道而不行道的人,這樣的人是最惡的。為什么呢?因為你不講道你做惡事,別人還會能夠理解、能夠原諒,說因為他沒有受過教育、沒有學習,他怪也會怪你一個人或者你的家人。但是你講道說道,但是卻不行道,他就不會怪罪你一個人了,就會怪罪你所說的道,說你看他講的這個東西都是偽道學,所以才把他培養成了偽君子。所以為什么傳統文化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沒落了呢?原因就是那些學習傳統經典的人并沒有依教奉行,把經典上的教誨表演出來,所以讓人們喪失了對傳統文化的信心,所以才有文言文被廢棄的結果,這都是和讀書人講道而不能行道有關系。所以我們一定要避免做這種最惡的人,一定要把自己所說的力行在生活之中,即使不能夠做得十全十美,也要努力去踐行,不能夠騙人。
所以我也非常感謝那些聽眾,為什么呢?因為走到哪里,聽眾都是對我們抱著期望,非常地歡迎,這也是鼓勵我們要能夠把自己所說的落實在生活之中。如果有的地方做得不夠完美,那也會非常地自責,想到怕辜負了聽眾的期望,所以不能夠掛著羊頭賣狗肉,不可以去騙人。當然這并不難,即使你昨日是壞人、是惡人,做得不好,但是你今天一改心,你就能轉惡為善了。
“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講到國家的人才興盛,在唐虞時期是最盛的了,唐虞之際的“際”是后的意思,到堯舜兩位圣人之后,就是到了周朝人才最興盛了,但是在十個人之中還有一位是婦人,所以才有九人而已。下面說:“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包咸的注解說:“殷紂淫亂,文王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歸周者三分有二,而猶以服事殷,故謂之至德。”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中也引《左傳?襄公四年》說:“文王帥殷之叛國以事紂。”這兩句話就給我們解釋了為什么周之德可稱為是圣德,因為什么呢?因為他在做殷朝的諸侯的時候,有三分之二的諸侯都歸周了,但是周依然率領諸侯事奉殷家而不變,這就是周的厚德。那么周為諸侯,天下都歸心于你,而你卻不要,這才是說明周家的德已經到了極處了。起初周是讓,為什么后來不讓了呢?因為商紂王日益殘暴,就像孟子所說的“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因為商紂王喪失了做國君的資格,所以伐紂之舉是吊民伐罪,是為了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也無損于至德。
子曰:“禹,吾無閑(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
孔子說:“說到禹,吾無閑(間)然矣。”這個“間”呢,是非議的非字講,無間然就是無可非議的意思。有間就是還不完美,如果是無間,那就是說他辦得十分完美了,沒有不圓滿的了。孔子對于禹沒有話講,為什么呢?因為禹極為圓滿。下面就是講具體的事例,為什么說他十分圓滿呢?
“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飲食是人生最大的事,其次為衣服。禹一生“菲飲食”,這個“菲”就是薄的意思,他的飲食很節約。禹王自己的飲食菲薄,但是祭祀的祭品卻十分豐富,盡上全力,一點兒也不茍且,能致上最誠的孝心。古人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這里邊的“祭”是指祭天、祭祖等等,古人無論是祭天地還是祭祖先,其實都是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表示。在古代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祠堂,祠堂里供奉祖先的牌位,到春秋祭祀的時候,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祠堂之中,干什么呢?宣講祖先的德行,說你們家在哪朝哪代有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對國家有什么貢獻,他有什么德行我們可以學習和效仿。那你作為他的后代子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謹慎,不要因為自己的言行給祖先抹黑。所以在《論語》上,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謹慎地辦理喪事,追奠亡故的先人,民風就自然歸于淳厚了。為什么歸于淳厚了呢?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連他的祖先都念念不忘,想著定時去祭祀,這個德存得多么的深厚。那么他連祖先都能念念不忘想著去紀念,對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邊去祭祀祖先,一邊還打爹罵娘,這個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適的,所以祭祀祖先是培養一個人深厚的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意識。
所以中國人特別講“孝”這個字,“孝”這個字上面是一個“老”字,下面是一個“子”字,看了這個字就是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如果你有兩個觀念、有代溝,這個孝就不存在了。那么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這其實就是一個人的自性,也就是佛教講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從豎的方面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不是豎窮三際嗎?而從橫的方面講,我們講兄弟之間的友悌,又把這種友悌推而廣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就是橫遍十方。所以“孝”這一個字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大總持法門,你把這個字做到了,那就是真正的成圣成賢了。
所以古人這樣地重視祭祀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十年文革的時候,祠堂的教育意義不被人所認識了,結果怎么樣呢?祠堂被認為是封建迷信的產物被破掉了,導致的結果是什么呢?那就是現在的人做事沒有責任感,不僅不會想到他的祖先,就是能夠想到他的父母,已經是不錯的了。像很多年輕人過幾天要結婚了,才把對方帶到家里讓父母看一下,說我們再過幾天要結婚了,請給我們準備房子準備錢吧。如果不是為了房子為了錢,他們結婚了可能父母都不知道。那么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教育沒有了。
“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這個“黻冕”,是指古代天子臨朝,就是上朝的時候或者祭祀的時候,所穿的禮服名為黻,所戴的禮帽稱為冕。在《尚書·益稷》篇記載,禮服的上衣下裳,禮服的上面稱為衣,下面稱為裳,上面都繡著日月、星辰、黼黻等十二種文采,黼黻就是泛指禮服上所繡的華美的花紋。這個“黻”字就是用兩個己字相背而成,一個己字繡成青色,一個己字繡成黑色,黑與青相次而成黻文。黻在十二章的最后,因此就以黻字代表禮服。禹穿衣服的時候是惡衣服,這個是指他平常所穿的衣服,平常他只穿粗惡的衣服,比如說他治水的時候,衣服就像工人那樣破爛不堪。然而禹一上朝,公家的事一點也不隨便,朝衣則講究華美。為什么呢?這是恭敬群臣。就像我們平時在家的時候可以穿得很隨便、很樸素,但是一到講課的時候一定要穿著很正式,這是尊重觀眾。
“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對于衣、食、住,禹王是吃了一輩子的苦,住的也很簡單,是卑矮的宮室,但是“盡力乎溝洫”,溝就是指小的溝,洫是指大的溝。古代實行井田制,井間有很多灌溉的水溝,所以溝洫代表的是農田水利。大禹對于人民的田地、百姓所干的事非常講究,盡力都把錢用在田地之上。你看他不重視自己所住的宮室,自己住得很卑矮,但是盡力為農民來辦理溝洫水利,這是厚愛百姓。
所以孔子贊美禹王的功德,表示對禹最感滿意,所以說“禹,吾無間然矣”,我對禹是沒有話可說了,接著便舉了事實。孔子說了這些事實之后,再加重其詞地強調了一句“禹,吾無閑(間)然矣”。如果不是大公無私也達不到禹這種境界,我們看到現代有很多的地方政府,政府大樓越建越高、越建越豪華,這都是沒有學習傳統文化的結果。堯舜禹湯之所以能夠使天下大治,都是自己住的房子只有三等的土臺階,“車不雕幾,器不刻鏤”,車子都沒有什么裝飾很樸素,所用的器具也很簡樸,也沒有雕刻花紋,因為他們自己“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所以才能夠把天下治理好。
在皇侃的注疏上,引了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李充的話這樣說。“季世僻王,肆情縱欲,窮奢極侈麗”,“季世”是末代的那些邪僻的帝王君王,“肆情縱欲”就是放縱自己的情欲,“窮奢極侈麗”,用度非常的奢侈華麗,極盡驕奢淫逸之事;“厚珍饈而簡偽乎享祀”,自己吃的是山珍海味,但是在祭祀的時候卻簡簡單單,一點也沒有恭敬心;“盛纖靡而闕慢乎祭服”,穿著的衣服非常華麗講究,但是在祭祀祖先或祭天的時候,所穿的禮服卻很怠慢;“崇臺榭而不恤乎農政”,非常喜歡住建筑高大華麗的臺榭、亭臺樓閣,但是卻不體恤農業水利工程等等,對農民不是很關愛;“是以亡國喪身,莫不由乎此矣”,正是由于這樣的做法才導致了亡國,身敗名裂,都是因為這些原因;“于有國有家者,觀夫禹之所以興也,覽三季之所以亡,可不慎與”,對于那些有國有家的君主、領導、家長等等,看一看禹之所以興盛的原因,再看一看三季,就是夏商周的末代帝王之所以衰亡的原因,怎么能夠不謹慎呢?像夏桀王、商紂王、周幽王都是驕奢淫逸,而且非常地暴戾,最后導致了滅亡,這對我們現代人也非常地有啟發。特別是我們現在黨中央提出群眾路線教育,反對四風,還提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號召,都是總結歷史經驗,給予領導干部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這是我們所講的《泰伯》篇。
下面我們看《子罕》,只有一句話。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這個“簣”是盛土的器具,山也是土石的集合體,用《金剛經》的話說就是一合相,萬事萬物都有體有相,都是相有體空。什么意思呢?就是它的形象是有的,但是它的本性是空寂的。什么叫相有體空呢?比如說這一本書它是由一頁一頁的紙經過漿糊釘子裝訂在一起,所以才有書這個形象。但是我們把一頁頁的紙都撕下來,這個書就不成其為書了,所以它的性是空的,空并不是無的意思。紙也可以再分下去,把紙撕成碎片,紙也就不存在了。萬事萬物分析到最后,其實都是相有體空,這叫一合相,都是眾緣和合而成,是當體即空。我們人身也是四大假合而成,四大就是指地、水、火、風。地,比如說我們的骨頭肌肉叫地大;水,比如說我們的血液唾液等等叫水大;火,比如說我們人體有溫度叫火大;風,比如說我們的呼吸叫風大。人體也是四大假合而成,所以它也是本性空的。這個空不是無的意思,在相上是有,就像山一樣,它是由土、石等湊合在一起堆積而成,我們把它稱為山。你把這些土、石都分散開來,山也就不成其為山了。在這里他就以堆山作一個比喻,比如說堆積一座山還沒有完成,比如說我們要堆積一個十米的山,只差最后一簣土了,如果從此止住,便不能成功,那不能夠埋怨別人,只怨自己停止,自己沒有信心,或者沒有意志,不能堅持,功虧一簣。“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又比如在平地上覆下一簣土,倒下一簣土,就比原地高,再倒一簣就更高,最后成功了,也和別人不相干,也是自己肯往下努力的結果。竹添光鴻把平地解釋為填平洼地,和為山相對舉,可以做參考。
孔子說的這個比喻可以泛指很多事情,但是不論做什么事全在自己干,不論大事小事,都要能夠堅持才能夠有所收益。就像你賣水果一樣,一日賺了兩塊錢你也要去賺,你如果不去賣,連兩塊錢也都賺不上。現在就求學這個事情來說,就像我們做學問,沒有學問的時候,就像平地;那么你念了一本書就比平地高;再念一本書就又比原來的高了,又增長了一本書的學問。像我們聽《論語》,我們聽了一集就增長了一集的學問,提高了一些道德;再聽一集,又增長了一集的學問,直到聽完,你整個《論語治要》也就掌握了,半部《論語》就可以治天下了。所以古人他修學特別強調的是長時熏修,為什么要長時熏修?因為我們在這個社會環境不是很好,受世間五欲六塵的熏染很多,受圣賢人的熏染很少,所以你經常熏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像衣服放在衣箱里、衣柜里,它身上本來沒有味道,但是你在衣柜里放了一些麝香,久而久之你這個衣服上也有了香味。同樣,如果受到不好的熏染,我們身上也會沾染上不好的習氣。所以學無止境,不到圣人的地步不能夠停止,縱使距離圣人只有一步之遙,仍需要邁進這一步才能夠成功。這是我們講的《子罕》。
下面我們再看《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這一章講顏淵來問仁,孔老夫子引用古時的成語克己復禮來回答,在《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可見“克己復禮,為仁”是古代的成語,孔子引用它來回答顏子的提問。這一章問答被學者稱為孔顏傳授切要之言,就是最重要的對話。克己復禮有兩種讀法,第一種讀法是“克,己復禮”。前面的“克”當能字講。“克,己復禮”,就是能自己復禮的意思。像孔安國把它注為身能反禮,克解釋為能字講,自己能夠復禮就名為仁;另一種讀法就是四字連讀“克己復禮”,“克己”就是克制自己,就是馬融所說的約身,約身就是約束自己,制服自己;復禮的“復”字,有的解釋為反,有的解釋為歸,都是相合的意思。凡事能約束自己,不責備別人便能合禮。為什么呢?因為約束自己就是禮讓他人,寬恕他人,如此就得到了禮的根本,所以就是仁。
大家都在學克己,克己有什么辦法呢?《論語》上說:“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克己要從禮上學,我們為什么要學《弟子規》、學《常禮舉要》呢?就是先在禮上漸漸地學成功,第一步先克己、先三省吾身改自己,一改,行為就合禮。像《了凡四訓》上講“蘧伯玉五十年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過而未能也”,那么蘧伯玉從二十歲的時候,就知道每一天反省自己的過失、改正自己的過失,結果每一年都認真地反省,到了五十歲的時候,還知道四十九歲的時候犯下了很多的過失。只要能做到克己復禮就是仁,凡事不責怪人、先自己改,對別人別缺少禮,對得起人,這就是仁。這里的人是指一切人,對一切人都要有禮貌。
我們一般的人對于富貴之人、對于和自己有利益關系的人都能夠有禮貌,甚至還盡諂媚巴結之事;但是對自己沒有利益相關的人,或者是貧賤之人,就失去了禮貌。那么這個恭敬不是出于真誠心,為什么呢?因為真誠心是不會變的,對人都是如此的。這個心是出于功利之心,有利才會有禮,沒利的時候就沒禮了。我們看這些圣賢人,他的第一反應第一念都是仁愛之心。比如說孔老夫子下朝,看到自己家的馬廄著火了,馬上就問傷到人沒有啊?而沒有問這個馬傷到了沒有。看到圣賢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關愛他人,而不是想到自己的財產。像韓琦,我們都說宰相肚子能撐船,這個當宰相的人確實是量大福大,韓琦的心量很大。他有一次看到一個人挖出了一對玉杯,這個人非常的貧窮,所以他就花重金把這對玉杯買回來了,他自己也很喜歡這對玉杯,每到宴客的時候都會用這玉杯招待客人。結果有一次他在招待客人的時候,這一對玉杯被一個官員的下屬給摔碎了,他周圍的人都大驚失色,因為他們都知道這對玉杯是韓琦花了重金買回來的,而且非常地喜歡,下屬也被嚇得非常地哆哆嗦嗦的。結果韓琦看了之后怎么說呢?他說:“是東西就是有壞的時候,今天這個玉杯的壽命到了,正是它應該壞的時候。來,沒關系不要緊,咱們繼續喝。”所以你看這樣的宰相有這樣的心量,所以怎么樣呢?所以特別地受人尊敬,他的這種仁愛之心是對人一視同仁,不因為這人是下屬就對他很不客氣失去了禮貌。像我們所知道的漢代的劉寬也是這樣一個人物,他脾氣很好,從來都不發脾氣。他的太太就想知道他到底有沒有脾氣,會不會生氣。結果有一天,劉寬穿好了朝服,戴好了禮帽,坐在那兒要等著去上朝。劉寬的太太就派一個奴婢給他送熱騰騰的肉羹,結果在端肉羹的過程中讓她故意失手,把肉羹全撒在劉寬的朝服上。結果這件事發生之后,劉寬的第一個反應是什么呢?他馬上問,燙到你的手沒有啊?你看圣賢人的第一個念頭都是關愛他人,都是一片仁慈,這種仁愛之心,就是處處都是要求自己,不責怪別人。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馬融注“一日猶見歸,況終身乎”,如果一日做到了克己復禮,天下都歸心與你,更何況是終身都能做到呢?自上而下說,國家領袖如果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天下都跟著學仁。比如說周文王,他的風度就度化了虞、芮二國的國君。在周文王還是西伯昌的時候,虞、芮二國的國君因為田產起了爭執,于是就到周文王那里想請他裁決。但是他們一進入周文王所治理的國境,看到全國相讓,從上到下相處都是非常地謙讓,彬彬有禮,結果虞芮兩國的國君非常慚愧,就不再爭執了。天下的諸侯聽到這一件事,歸周的有四十多個諸侯國。這都是克己復禮的力量,使天下歸仁。
現在有人在社會上擾亂治安,也不能夠埋怨他們,為什么呢?所謂“不教而殺,謂之虐”,如果人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必定會如此。教育和學歷沒有關系,有的人可能是學士、碩士、博士畢業,但是卻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為什么呢?因為現在的高等教育變成了高等知識技能的傳習所,我們古人所說的那種意義上的教育已經看不見了,為什么這么說呢?這個“教”,解釋為“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善良不斷增長,過失得以挽救;“育,養子使做善也”,僅僅把這個孩子養大,那個不叫育,必須順著善良的方面去發展,這才叫育,所以做人的教育、品德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和核心。但是現在的大學,品德教育如同虛設,而且非常地被忽視,即使有也不受重視。學生的知識技能非常地豐富,但是做人沒有根本,不知道怎么為人,做事不知道怎么樣誠信,不知道怎么樣認真負責,說話也不算數,這樣的人就是沒有受過教育。
在《三字經》上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人之所以做錯事、做壞事,那是因為沒有人教,或者說所受的教育都是反面的。那么禹王在路上看到罪人,他是怎么樣做的呢?他走下車,哭得非常地傷心,結果旁邊的人看了之后就說:“這都是罪人不順著道去行為所導致的,是自作自受,你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呢?”禹王就說了:“堯舜的時候沒有罪人,為什么到我領導的時候就有罪人了呢?在堯舜的時候,天下的人都以堯舜之心為心;到我領導的時候,他們的私心就生起來了。”所以他也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知道這個道理就必須克己,這是就國君而言。
如果是普通人能夠做到克己復禮,也是無往而不為仁者,足以感化人,只要有一天能夠做到克己復禮就不得了了。我們想一想,如果一天從早到晚能夠克己復禮,那都很難得了,普通人是一天也做不到。當人沒有去求學問的時候,心中都沒有主見,不得其正,無法做到“素富貴安于富貴,素貧賤安于貧賤”,都在那妄求,所以時常感到身為物役,思想觀念、行為舉止都會受到外界人事的牽掣而難以安定自由。那么求學之后就要力圖改變這種狀況,怎么學呢?要學曾子。曾子為什么能成功呢?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天天認真地省察自己,所以孔子之道,除了顏子能體悟之外,就是曾子能獲得。古人常用功過格或是寫修學日記的方式,每一天專門拿出一段時間,反省自己一天的得失,這對于修學人是很好的幫助。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能夠反省自己的過失,下次不再犯,這是很必要的。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是說求仁行仁全在自己,都是自己的事情,和別人無關。要想行仁,這個德行不在別人身上,仁和不仁全在自己。這個仁是我們每一個人性中之中本具的性德,可以說是“在圣不增,在凡不減”。這就是藕益大師所說的:“不信自己可為圣賢,如何進德修業?”而凡圣的區別就在于自己求還是不求,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求則得之,舍則失之”,能求你就能得到仁,你不求可能就自甘墮落了。所以在求仁的路上要具有不為外物所奪的堅定信念,不要因為他人的好惡毀譽,或者自己暫時的得失,而動搖自己的求仁歸仁之心。一個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就是提升自己的靈性,讓自己的心性有所提高,所以古人說讀書志在圣賢。
我們看蔡老師在講課中提到,他在二十五歲之前也是被電視上一些錯誤的引導,認為成功是什么樣的呢?看到電視上有一個很帥的男人站在那里,旁邊有一個非常高檔的轎車,后邊一個非常豪華的別墅,旁邊還亭亭玉立地站著一個身材很好的女人,那是他的太太,他認為成功就是這樣,才算是成功。結果忙忙碌碌地去追求這些,最后得到這些的人并沒有快樂。為什么這么說呢?一個非常有錢的人因為自己縱欲,他的妻子離開了他,孩子也離他而去。有一天喝醉了酒倒在了大街上,警察就問你怎么不回家呀?他說哪里是我的家啊?他說這個小區最豪華的那棟別墅不就是你的家嗎?他說那哪里是家呀,那只不過是一棟房子而已。所以你看一個人雖然很有錢,卻活得很空虛,金錢并沒有給他帶來預想的幸福。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為什么忙忙碌碌都去追求幸福,但是到頭來幸福卻離自己越來越遠了呢?幸福指數卻越來越低了呢?原因就是我們的方向錯了,沒有智慧所導致的。
所以人生的價值在哪里呢?你看中國人有兩句話,一個他說是助人為樂。怎么樣才能真正的快樂喜悅呢?幫助別人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如果你去求,那就有求不得的痛苦,怎么能夠快樂起來呢?還有一句話叫知足常樂。如果你不知足,永遠都樂不起來,你這個攀比心一生起來,本來你住的房子很不錯,結果一看別人家裝修得更豪華、更加的體面,你這個好的房子也不能成為你喜悅的原因了。所以人生要懂得知足常樂,德行上要比那個更有德行的人,但是在欲望享受上卻要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相比,這才是知足常樂。所以《大學》上第一句話就把我們人生的目的給我們指出來了,說“大學之道”,什么是“大學之道”呢?就是學做大人,學做我們現在所說的偉人,學做圣人之道,在哪里呢?“在明明德”,要把自己的自性性德開發出來,提升自己的道德智慧;“在親民”,在去幫助別人,開發他們的智慧德行;“在止于至善”,自己成就又幫助別人成就,自助助人、自利利他這兩件事都達到圓滿的境界,這叫止于至善。這樣的人生才是值得追求的有味道的人生。
所以求仁全在自己,靈性能不能提升,性德能不能開發也全在自己。所以人生要活得明白,不要去追求那些帶不走的東西,而要追求那些能帶得走、生生世世都對自己有幫助的東西。那么還有人說他想行仁卻沒有對象,沒有其他人怎么樣行仁呢?《大學》上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這就是告訴我們要不愧衾影,何必一定要有人才能行仁呢?《禮記·中庸》上也說:“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這個君子,別人都比不上他的地方,在哪里呢?就是在別人都看不見的地方,屋漏是指室內的西北角,是安藏神主之處,無人可見,在無人之處尚且不愧,更何況是有人之處呢?之所以能夠做到慎獨,就是在無人看得見的地方也能夠謹慎地修身、要求自己,原因就是因為行仁全由自己,而不由別人。所以和別人看見看不見、贊嘆不贊嘆、理解不理解沒有關系。
“顏淵曰:請問其目。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前邊四句是總綱,顏子一聽就能領會,于是他再接著問克己復禮的條目。這個目,有人解釋為條目。藕益大師在《論語點睛》上說:“目者,眼目,譬如畫龍,鬚點睛耳。”這就是顏子請夫子直示下手工夫,就是顏子向孔老夫子請教從哪里下手?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禮的現象不要看,不合禮的聲音不要聽,不合禮的言辭不要說,第四句凡遇不合禮的事情皆不要動。這個勿動的“動”字,古人解釋有不同的講法。如果解釋為動容貌或者是行動,都不妥當,為什么呢?因為古人把人的行為分為身、口、意三種行為。那么眼視耳聽都是身,言出于口,動則應該屬于心意,心為身口之主,即能不動心,則身口自然也能不為所動。所以李炳南老居士認為勿動的動,應該是指不動心而言。這四句話,視必須在前面,聽是其次,次序不能顛倒,就是我們接觸一個事物,都是視先聽次。像佛經經常講六根、六塵、六識,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眼耳在前。《三字經》上講“首孝弟,次見聞”,先見,然后聽人講,再思修,這個次序是一定的。
首先我們看“非禮勿視”,就是不合禮的別看。像我們現在的電視要少看,眼不見為凈。像現在的電視可以看一看京劇,因為京劇里邊有教育,今日的電影電視節目都沒有了教育。這個京劇上還保有禮,比如喝茶的時候,必須端身正坐,要端正自己的衣冠。美國的大片兒要慎重看,暴力色情的內容尤其不宜看。像美國最近又有報道說高中就有槍擊案,為什么高中就有槍擊案呢?和他們所受的教育有關。現在的教育是誰來主導呢?就是電影電視網路在教,那么這些內容大部分是暴力色情。所以你看中國人特別喜歡看美國的大片,結果你看一看這些內容,暴力色情是主要內容,結果我們國家也有了很多不幸的事情,這個可以說和這些不好的社會教育密切相關。所以看電視看報紙就看一看新聞,看看大標題,關乎國家大事的看一看,殺盜淫妄的新聞一定不要看,這個潛移默化地對自己會有影響有熏染。
“非禮勿聽”,耳不聽,心不煩。像我們現在流行的音樂,大部分都不是德音雅樂,在《呂氏春秋》上就講亂世的音樂,“亂世之樂,為木革之聲,則若雷”,如果演奏木質革質的樂器,這個聲音就像雷霆震怒;“為金石之聲,則若霆”,如果演奏銅質石質樂器的聲音,就像霹靂;“為絲竹歌舞之聲,則若噪”,如果演奏絲竹之類的歌舞音樂,就像大嚷大叫,就像噪音一樣,“以此駭心氣,動耳目,搖盪生(性),則可矣”,就是用這樣的噪音來驚駭人們的精神,震動人們的耳目,動搖放蕩人的性情,倒是可以辦到的;“以此為樂,則不樂”,以此作為音樂來演奏,絕對不可能給人帶來快樂;“故樂愈侈,而民愈郁,國愈亂,主愈卑,則亦失樂之情矣”,因此音樂越是奢靡華麗,人民越是抑郁,而國家越是混亂,君主的地位越是卑微,這也就失去了音樂本來的意義了。那我們從這里就可以看到,現在流行的大部分歌曲都是靡靡之音,都是亂世之樂。為什么呢?因為你聽了這些音樂,并沒有讓你心平氣和、升起喜悅,反而聽的就像大嚷大叫、雷霆震怒,無形之中傷害了自己的性情。
古人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孔老夫子到了一個地方,還沒有問這個地方的政事辦得如何,首先聽一聽流行什么音樂,他就知道這一個地方的民風是怎么樣的了。所以我們的社會、家庭也應該注重用德音雅樂來教導孩子,像古代的古箏古琴都非常的平和,本來你心煩氣躁,聽一聽這個古典音樂,來上一個舒緩的樂曲,一下子心就撫平了。所以中國人他不僅養生,現在很多人很重視養生之道,健康節目很受歡迎,但是其實養心、養性比養生更為重要。這個五欲六塵都會污染真如本性,都不要去看、不要去聽,必須懂得藏護六根。像《弟子規》上也說:“非圣書,摒勿視。”為什么呢?為什么古人不讓去看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呢?原因就是“蔽聰明,壞心志”。本來你是耳聰目明的,心性非常好的、善良的,結果看了這些不是圣賢的教誨,最后把自己的聰明給蒙蔽了,也把自己好的心性敗壞了。
孔子所指示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有閑邪存誠的意義,這個閑邪防非和主敬存誠看起來是兩回事,其實也是一回事,二者相輔相成。程子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閑邪則誠,自存矣。”程子特別做了《四箴》,也就是《視箴》、《聽箴》、《言箴》、《動箴》,來說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對于閑邪存誠的重要性。在《序言》中他這樣說道:“由乎中而應乎外,制于外所以養其中也。”程子認為“四勿”所主要側重的就是“制于外所以養其中”這種閑邪的功夫,也就是借外在舉止儀貌的節養來幫助心性道德的成就。比如在《視箴》上說:“心兮本虛,應物無跡。操之有要,視為之則。蔽交于前,其中則遷。制之于外,以安其內。克己復禮,久而誠矣。”這一段話的大意就是說人心雖然為一身之主,生而虛靜,但是它在接觸外物的時候,必須借助于目見耳聞,這樣就有被外物誘化而隨物遷流的危險。如果邪蔽交于目前,淫聲蕩于耳際,引發內心的欲念萌動,那么本心也就會隨而遷化,喪失本有的中和狀態。什么是中和狀態呢?在《中庸》上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就是你喜怒哀樂愛惡懼,這七情都沒有發出來的狀態,被稱為“中”的狀態,一般人很難體會。“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就是你喜怒哀樂愛惡懼都發出來了,但是都不過分,恰到好處,這種狀態叫“和”的狀態。怎么樣不過分呢?那就是要受到禮的約束,符合于禮。所以操存本心,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戒慎視聽,你所看的、所聽的都要符合禮,而不與邪蔽相交。明白這個道理的人,知道物化遷流的危險,用禮來要求自己,目的是能夠使心定止下來。而定止的關鍵就是以約束視聽為先,要主動遠離污染和誘惑,使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這樣才能保有天生的善性。
“非禮勿言”。就是不誠信的話、粗魯罵人的話、勾引誘惑的話、搬弄是非的話絕對不能說,還包括黃色笑話。很多領導都以說黃色笑話為幽默,這都是不適宜的。還有惹人起煩惱的話一概不說。所以說話要符合禮。
“非禮勿動”,這個“動”就是指心意的起動。一見不合禮的事要八風吹不動,動就是指不動心。因為視聽是身,言是口,動是意,所以動是指心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應該從兩個層次來理解。一方面在消極的層次上,有遮遣外物、防非止過的意思,讓你遠離不善的污染,防止不合禮的欲望隨之萌動,再受到強化而付諸行動。現在的犯罪率為什么會節節攀升呢?就是因為人都被教壞了,電視、網路內容充滿了殺盜淫妄,所以人被教壞了,犯罪率才會攀升。另一方面,它是在積極意義上有不動心的意思,也就是說要從心上用功,虛心靜慮,而不是一味地閉目塞聽,摒絕外部對耳目感官的干擾。因為我們生活在五濁惡世,世風很濁惡,所處的環境也不善,又往往受到各種條件的束縛,難以抽身遠離的境況很多。在這種情況下,學人對自己的要求就更需要更進一步,以積極振奮的態度做到“主敬存誠,不離本心”,繼而在守禮的基礎上發展擴充仁心,提高學問境界。
最后,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這是結語,意思是遵照孔子的話去奉行,依此照辦,自己合禮,在社會上就是君子,做事都能夠吉祥如意。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內容,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