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尊敬的諸位同學、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治要》,我們看《論語·泰伯》這一句:“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朱子在《四書集注》中把這兩句話解釋成了一句,而李炳南老居士在《論語講要》中說這是兩句話,不能作一句講,如果作一句講,便很難講通。“求學如不及”,像剛開始求學,好像學不到一樣,想追趕上人,好像趕不上,不能成功。這個不及,就是趕不上。趕不上如何能說是失呢?所以應該在“學如不及”下斷句。“學如不及”是說一個人剛開始求學,還沒有學得,好像追人而又追不及的感覺,這是努力求取學業進步的意思。我們現在學《論語》也是學做君子、學做圣賢,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有這種追圣賢而追不及的緊迫感。
很多人就問了,說我們為什么要做圣賢呢?這個圣賢就是對道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的人。在《論語》上說“志于道”,這個志,就是“心之所之”的意思,也就是他的心時時向往的那個東西是什么呢?是道。所以古人說“讀書志在圣賢”,而現代人讀書志在賺錢,這個目的完全不一樣了。圣人是得道之人,他的言行舉止都不違背道,能夠順道而為,得到的結果是什么呢?那就是吉祥如意。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目的就是為了四個字,這四個字就是“趨吉避兇”。 所以古人說,“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就是圣人,孟子也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這個天,就是天道自然的規律,你順著這個自然規律去做才能昌盛發達,如果違逆了這個規律,那就必然會滅亡。所以不學圣賢,實際上就是在糊里糊涂地生活,就像豬一樣每天吃了睡睡了吃,朝生夢死。
在《國語》中孔老夫子講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行善就好比爬山一樣,在爬的過程中要一步一步地登上去,非常的艱難。我們能夠想象的到,人在爬山的時候要克服地心的引力,要加一把勁兒。對于我們修學的人而言,這個地心的引力就是指我們的壞毛病壞習氣。一個人想在修學上有成就,學圣人學賢人,但是克服不了自己的懶惰,不夠精進;還克服不了自己的享樂,整天喜歡輕松自在的生活,這些都不能夠讓自己很精進;還有的人喜歡放縱的生活,安逸的生活,這些也都是求道的障礙。當然諸如傲慢等等,那更是學道中的障礙了。所以我們在修學的過程中要努力才能夠登上去,克服自己的習性。但是“從惡如崩”,就好像一個人在爬山的過程中一腳沒有踏好,突然踏空了,踏空了會怎么樣呢?那就是會掉進山崖,甚至摔得粉身碎骨。當然,這樣的悲慘結果不是我們所希望的。那應該怎么辦呢?一個人在往下墜的時候絕對不會是任憑身體墜落下去。會怎么樣呢?人求生的本能讓他會使勁地想雙手抓住一些樹葉樹枝,然后擋住自己的身體,不再繼續墜落。那么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個人的念頭不對,就像一步踏空一樣,那么在踏空的過程中、要墮落的過程中也要想到“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不怕我們惡的念頭、壞的念頭提起來了生起來了,就怕一個人覺悟太遲緩,所以要趕緊提起正念,找出圣賢經典讀上一遍。
比如說我們要生氣的時候,我們就想到《弟子規》上的話了,說“言語忍,忿自泯;將加人,先問己;怡吾色,柔吾聲;同是人,皆須愛……”所以好幾個樹枝都抓住了,就不會再繼續掉了。而當一個人修學懈怠的時候,沉溺于電視網絡的時候,也就要想起《弟子規》上的“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還有“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所以面對這些習氣、壞毛病,馬上能夠對照經典,提起正念,這就是修學人要有自知之明,懂得能夠提起觀照。古人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不是在往前走呢,其實就是在走下坡路。當一個人嫉妒心生起來的時候,馬上想到《弟子規》上說“見人善,即思齊”;想到《太上感應篇》說“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論語》上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人做得好、做得很成功,不要去嫉妒去障礙,心里不舒服,而是馬上想到向他學習,向他看齊,甚至還幫助人家把他的成就弘揚出來。別人做善事,就如同是自己做善事一樣,非常地歡喜去成就。
“猶恐失之”,就是講已經學有所得了,就像得了一物害怕遺失,所以說“猶恐失之”。在勤學有所獲得以后,必須要溫習,學東西不溫習的話很容易忘掉。古人說“十年秀才如白丁”,十年不溫習,這個書就像沒有念過一般,像我對這一點也很有感觸。大學的時候上課的時候喜歡記筆記,老師講的每一句話都把它認真地記下來,筆記做了一本一本的。但是我們現在打開這些筆記一看,感覺到非常地陌生,就好像沒有學過一樣,甚至有的時候都懷疑這是不是自己記的。這說明在學新的東西的時候,恐怕來不及追不上,特別是學圣賢要“德比于上”,德行要和比自己更高的人、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人相比,才能常常看到自己的不足,猶恐追不上圣賢人。即學有所得以后,還怕不溫習再失掉。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巍巍乎”,就是偉大到極處了。“舜禹之有天下”,為什么偉大呢?因為舜原來沒有天下,他的天下,是堯禪讓給他的;禹原來也沒有天下,他的天下是舜給他的,所以說他有天下也很偉大。“而不與焉”這個“與”,在《論語集解·何晏》上是這樣說的:“言己不與求天下而得之”,把這個“與”解釋為“不與求”,這個解釋得很好。為什么呢?因為舜禹二人他們接受天下并沒有存得天下的心,也沒有參與得天下的計劃,心中根本沒有這些事,所以他們得了天下并不在意。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心并不在此,并不是以這個位置為榮,甚至是像我們現在很多人那樣升官是為了發財,為了自私自利。他們得天下完全是人送來的,是看到他們的崇高的德行和他們建功立業有利于天下的百姓,愿意讓他們來做國君。
所以從這里我們看到,舜和禹都是大公無私的圣人,他們可以不為名利所牽絆,他和一般世俗的人是不同的。一般世俗的人每一天朝九晚五地去工作,目的無非是財、色、名、利,如果沒有這四個字,很多人恐怕沒有那么努力地去工作了。那么既然為財色名利去工作,這個心就達不到自由自在。為什么呢?因為你把財看得很重要,這個財就是一個束縛,就是一個牽絆,就是一個韁繩,把你捆了一道,所以現在有錢的人并沒有比沒錢的人活得更加自由自在。有了錢就害怕失去,不知道應該把錢到哪個地方去投資更加保值而患得患失。有的人是為色所迷,結果男的女的相親相愛,卿卿我我,但是一旦失去就痛不欲生。所以太喜歡男女之情,也是為情欲所牽絆。有的人是被名所牽絆,想方設法地出名,甚至到處宣傳自己,做一些不實的宣傳。在《了凡四訓》上說“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這樣的人我們看被輿論揭穿了,知道他這個學歷是假的,經驗是假的,論文是假的,最后身敗名裂。利,當然不僅僅是財富,凡是有利于自己的條件和環境都是想去貪占。古人說“見利思義,見得思義”。看到利益和獲得現前的時候,首先想到符不符合道義,如果為這個利益而不擇手段的話,我們這個食品安全問題就產生了,毒奶粉、彩色饅頭等等問題都出現了。
圣人之所以可贊可佩,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忍人之所不能忍,所以才能夠成人之所不能成。能夠忍住對財色名利不去貪占,所以他們才成為大英雄。在中國人看來,大英雄并不是能夠戰勝千軍萬馬的人,這個不叫大英雄。真正的大英雄,就是能夠戰勝自己的煩惱習氣的人,能夠戰勝自己的煩惱的人那才是無所不勝的。所以我們說的競爭競爭,并不是去和別人爭,而是和自己的煩惱習氣、壞毛病去作斗爭。這樣我們就知道了,舜和禹之所以受贊嘆,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大公無私,他們得到天下并不是自己去求得的,而是由自己的道德與事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天下。
“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煥乎,其有文章也”。“大哉”,是孔子總贊堯帝的為君之辭;“巍巍乎”,唯有天是如此高大,“巍巍乎”也是稱贊偉大。天是最高大的,只有堯能夠效法天的偉大。一般人對天有什么好處都說不出來,只有堯懂得,而且能夠效法天道,所以他治理國家、治理天下才獲得了成功。在《書經》上記載著堯分配官職,任何事情都辦得有條有理,都上軌道,事情上了軌道才能辦得成功。“蕩蕩乎”,是指堯的德行廣遠無際,人們都說不出他的偉大。“民所能名者,惟在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而已”。“煥”,《說文解字》上沒有這個字,而是沒有“火”字邊的“奐”。這個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光明、明顯的意思;“文”,就是指各種教化事業;章,就是指規章、章法,一事都有一事的規矩,有章法而不亂,這個就叫章。所以“文章”就是指堯的各種事業典章,崇高煥明得可以看得出來。任何事業都有規矩,比如說我們在觀看祭禮的時候,祭孔。有歌、有舞、有音樂,好處說不出來,這就是“奐乎其有文章”。但是觀看祭禮時候的心不會亂,條條有理。
堯治理天下的時候太平無事,民眾安然受其恩澤而不知,百姓做了一個“擊壤歌”,這樣說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太陽初起來就出來勞作,太陽落山了就休息,鑿了井就有水喝,耕了田就有糧食吃,堯帝對我有什么恩惠呢?這個并不是說百姓不知道感恩,而是贊嘆堯治理天下對百姓有恩德,而不讓百姓感覺到施恩于他。所以在堯的時候那些百姓活得自由自在,但是堯王有什么好處卻說不上來。堯帝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治理,天下大治,就是因為堯帝他是一個圣王,他凡事做到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他在治理天下的時候,如果有一個百姓挨凍,他就說這是我讓他們挨凍的;如果有一個百姓挨餓,他就自責地說,這是我讓他們挨餓的;如果有一個百姓犯罪,他就說這是我導致他們犯罪的。為什么呢?因為在古代的君主都要起到君、親、師的作用,不僅僅當領導,還要當他的父母親人關愛百姓。除此之外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教導百姓人倫大道,讓他們知道自己做人的本分和責任。那么老百姓犯了罪,顯然是自己的責任沒有盡到,所以他反躬自責,說這是我導致他們犯罪的。我們從這里就可以知道了,之所以有這樣的圣治,就是因為有圣王出現。有圣王出現,他自己有德行,處處反躬自責,還能夠“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就是感召了天下有德行的人來做他的大臣,這樣才能夠實現天下大治的結果。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據孔安國《論語集解》說,這五人是禹,稷,契,皋陶,伯益。
禹,我們都知道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他的父親是鯀,也曾奉命去治理洪水,但是他采用了壅堵的方式,沒有把洪水治好。禹接著去治水,改變了做法,采取了疏通的方式。結果治理黃河水患有功,所以受禪讓繼承了帝位。他也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最卓著的功績,除了治理黃河的滔天洪水之外,就是還把中國的國土劃為九州島,后人尊稱為大禹,那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
稷,是周家的始祖,他教民稼穡,讓人民有東西吃,也是有德于民。所以為什么周朝可以享年八百多載呢?都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積了厚德庇蔭子孫。所以凡事都有它的因果,必須相信,凡事都是自作自受。這里講的是正作用,也有副作用,對子孫都有關系。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一有不如意的事現前的時候,就不能夠去怨天尤人。現在我們社會無論是貧富貴賤,都是怨聲載道,什么原因呢?其實就是不明理所導致的。遇到事情不知道反省自己,而是推卸責任埋怨別人。如果大家都學了因果,都知道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一有不如意事現前的時候,你就馬上反省自己,德行上有哪些缺欠?比如說當我們兒女不孝的時候,家里出了啃老族的時候,就要反省自己了:自己的錢財是不是不義之財?是不是因為“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所導致的。古人說不義之財,也會以不義的不好的方式給敗散掉,兒女也是敗散錢財的一個重要的方式。當你夫妻不和睦的時候,你要反省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兄弟不睦的時候,你要反省自己兄友弟恭做得夠不夠。所以凡事都能夠反省自己。有一個幫助別人、成就別人、感恩別人的心,才能夠化解矛盾,才能夠把問題真正解決。所以遇到事情去找別人的錯、從別人那里找原因,這個問題無解,是解決不了的。而且有對立的心,還容易造成更深的矛盾。所以人就是因為不明理,才會有這些不如意的事情現前。
在《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我們從歷史上也能看到,凡是家業家風能夠承傳三代以上的家族,那都是祖上有厚德。在歷史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一生奉行了“溫、良、恭、儉、讓”的德行,而且以傳承文化為己任。雖然他當時的時候很不得志,但是他的德行庇蔭了他的子孫兩千多年八十多代而不衰,而且代代還有賢人出現。另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范仲淹。范仲淹他自己年輕的時候家境貧寒,知道了求學的辛苦,所以后來當了官甚至做了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仍然不忘拿自己的俸祿去幫助那些窮苦的讀書人,所以興辦義學、興辦義田。范仲淹一生供養了三百多家的人口,而且培養了很多優秀的子弟,特別是貧寒的子弟成為國家棟梁。他一生自己生活貧窮,結果到老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很多人都說范仲淹這樣做太傻了,太不替他的子孫后代著想了,但是他的四個兒子都做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代代都有賢人出現。到清朝的時候,有人做了一個統計,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長以上的官員,而且一直到現在他所興辦的義田數目不斷地增長,而且他后代子孫一直承傳了他的家風,承傳了他的道義。所以孔老夫子留的是風范,范仲淹為后人留下的是道義。這樣的圣賢人都能夠使家風代代承傳。這個就是告訴我們稷他是周家的始祖,因為他有德行才庇蔭了周家享年八百多載。
下面一個人叫契,契是子姓,名契,是帝嚳之子,堯的異母兄弟,他也是商湯的祖先。在公元前十六世紀,他的第十四代孫商湯,起兵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湯傳位十七世,三十個君王,歷時五百多年,最后在商紂王的手里滅亡。契他最大的貢獻就是他當時任舜的司徒,“司徒”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教育部長,教導人五倫大道,這個在《孟子》上有所記載,五倫大道從契的時候就開始教導了。
皋陶是舜、禹時期的大理官,也就是司法長官,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是我們歷史上的第一個大法官。據說他長著青臉鳥嘴,鐵面無私,斷案公正,所以作為法官不能夠以權謀私,凡是以權謀私的法官下場都不會太好。當然不僅僅是做法官不能以權謀私,凡是我們做事情擔任一個職位,都不可以以權謀私。為什么呢?因為剛才我們也講了《大學》上說“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凡是以權謀私所來的財富,那都是悖而入,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結果會怎么樣呢?也是以不正當的方式敗散掉,而且還失去了人家對你的信任。這講的是皋陶。
下面是伯益。伯益是與大禹同朝為官,因為他善于狩獵與畜牧,被推為九官之一的虞官,就是負責當時的山澤畜牧業等等。因為他長期在狩獵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很熟悉鳥獸的語言和習性,鳥獸多被他馴服,所以在畜牧方面也是卓有成就。得到這五個人,才能夠使天下大治。
從這里我們就看到舜再有能力、再有德行,也不能夠一手包辦,所以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像巫馬期那樣的方法會累死人。孔老夫子有兩個弟子,一個是子賤,一個是巫馬期。巫馬期治理單父,是天上掛滿星星的時候就出門,等天上又出現星星了才回家休息,這樣非常的勞苦,把單父治理得很好。但是孔老夫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賤,他是彈著琴,悠然自在,很少走出公堂,但是也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巫馬期看了就很羨慕,就問他到底是怎么樣把單父治理好的。子賤就說,“我的辦法是憑借眾人的力量,而你的辦法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力量的當然勞苦,依靠眾人力量的人當然安逸”。所以當領導的人必須具備一個條件,那就是必須會用人,這樣才可以無為而治。并不是說他為了享福而不管事,而是一個事業需要眾多的人參與幫他辦,他只是看一看分配一下就可以了。所以領導者必須會善于用人,才能達到無為而治。
那么用什么樣的人呢?在《群書治要》中,對用人講得很多。因為如果用錯了人,事業就不能夠成就了。用人首先要用孝廉之人,因為我們強調一個人孝,才能對領導、國家忠心,一個人廉潔才沒有貪心。所以從漢代我們就實行了“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這是一個很好的選人標準。像我們現在的黨員入黨、領導干部要提升,其實都應該以孝廉為標準。
第二就是要用進賢之人,也就是能夠舉薦賢才的人,因為這樣的人沒有私心。所以古代什么樣的人做宰相呢?并不是他最有能力最會做事這樣的人當宰相,而是他沒有嫉賢妒能之心,最能夠舉薦賢才,而且心胸非常的寬宏大度。我們知道在歷史上,在宋代有一個宰相叫王旦,他當宰相當了很多年,結果寇準經常到皇帝那里說他的不是。有一次皇帝把王旦找來了,他說寇準經常在背后打你的小報告,說你很多事做不好。你看一個人當宰相必然是非常的辛苦,結果他辛辛苦苦地辦事,別人不贊嘆他、不感恩他,反而還挑剔他、指責他,這樣的人心里會怎么想呢?但是王旦怎么說呢?王旦說,“皇帝啊,我當宰相當了這么多年,一定有一些事做得不夠圓滿,不夠完美,寇準他這樣說是為了國家著想啊!”我們想一想皇帝聽了這樣的話,一定是深受感動,而且這個話要是傳到朝廷官員那里,也會為王旦的心量所感動。當然最感動的就是寇準,因為他去說人家壞話,人家不僅沒有記恨他,反而還非常地感謝他。其實寇準這個人也是一個很正直的人。有一次他就去找王旦了,他說你推薦我做宰相怎么樣啊?王旦說,“哪有自己要求別人推薦要求做宰相的”?這樣一說,寇準覺得很沒面子,就回去了。后來王旦要告老回鄉了,皇帝就問他,“應該請誰做宰相呢”?這個時候王旦就說,“讓寇準去做吧”。后來,皇帝果然就讓寇準當了宰相。當寇準來謝恩的時候,皇帝說不是我讓你當宰相的,是王旦推薦你做宰相的。我們想一想,寇準一定是特別感佩王旦的心量和德行。所以古人選官,他不是為了結黨營私,讓別人感恩于我,而是為了整個國家、整個社會人民去著想。所以進薦賢德的人沒有私心,不嫉賢妒能是很難得的。因為人嫉賢妒能說明什么呢?說明他是有私心的,想從這個事業中獲得私利,所以才排擠別的賢才。
第三種人是揚善之人。也就是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做領導的人要特別有這種判斷。在《格言別錄》上有這樣一句話說,“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德行淺薄的人看到每一個人都有可挑剔的地方、不如我的地方、可指責的地方。為什么呢?因為他的心地刻薄傲慢。相反“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稱嘆者多”。這句話就是說德行很高的人,他心平氣和,看到每一個人都有可學習的地方,可肯定的地方,所以他口里所贊嘆的人就有很多很多。所以我們自己是一個德薄者,還是一個德盛者呢?我們觀察一下自己的言行就明白了:我們是肯定人的多,還是毀謗人的多,還是挑剔人的多?
我們經常講蘇軾和佛印禪師的故事。這個故事確實給我們很深的啟發。佛印禪師和蘇軾是好朋友,他們倆一天在打坐,結果坐著坐著蘇軾就問了:“你看一看我這個樣子像什么?”佛印禪師一看就說:“你這個樣子很慈悲,就像一尊佛一樣。”蘇軾聽了很高興,洋洋自得。過了一會兒佛印禪師就問:“蘇軾,那你看一看我這個樣子像什么呀?”蘇軾一看佛印禪師臉上笑嘻嘻的,袈裟還婆娑在地,于是他就說,“我看你這個樣子簡直就像一堆牛糞。”聽了他的話,佛印禪師就微笑了一下,沒有做聲。結果經過這件事,蘇軾很高興,回到家迫不及待地對他的妹妹蘇小妹說:“妹妹妹妹,每一次我和佛印禪師在一起,我都說不過他,都讓他占便宜,結果今天我贏了,我占了便宜。”蘇小妹也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她說:“哥哥哥哥,佛印禪師那么樣地有智慧,你贏在哪里?占了什么便宜?給我說說看。”蘇軾就說:“你看我們兩個人在打坐,我問他,我像什么?結果他告訴我,我很莊嚴,就像一尊佛;而他問我他像什么?我告訴他說,簡直就像一堆牛糞。這不是我莊嚴而他不莊嚴嗎?”蘇小妹聽了,笑了一笑說:“哥哥,你這一次又輸了,為什么呢?因為佛印禪師他的心地慈悲善良,他看誰都是一尊佛。而你呢,心地刻薄傲慢,把那么清靜的禪師都看成是一堆牛糞了,這正說明了你自己心地骯臟,所以你又輸了。”蘇軾聽了之后覺得很慚愧。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看別人的時候,其實都是帶著一個有色眼鏡去看人的。有的人說我看人很準,他看人準也是依照自己的眼睛去看的,沒有真正達到客觀公正。
什么樣才是真正的公正呢?你的心水平如鏡的時候,微瀾不興,微波不起,它對外界的映照才是真正如實的。所以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話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往往犯這樣的過失。所以沒有達到圣人的境地,我們不能夠說我看人就是很準的,就是真正客觀公正的,這是自以為是。所以我們往往通過怎么看別人,其實能夠看到自己的心是厚道還是刻薄。為什么我對這一句話非常有深刻的印象呢?就是因為我自己以前就屬于這樣德薄者,別人做事辛辛苦苦費勁心力,但是我們還說這沒有做好、那沒有做好,還有哪些可待提高的地方。其實如果換上我去做這個事,可能還沒有人家做得好。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要隱惡揚善,特別是我們現在的新聞報道更應該秉持這一個理念。
現在很多的記者自以為很公正、很有正義感,把別人的過惡去宣揚,以為這樣可以警戒世人。實際上不知道從長遠的眼光來看,我們經常把別人的過惡到處去宣揚,比如說你今天說某某貪官貪了多少億的財產,第二天又有一個案例某某貪官貪污了多少千萬的財產,后天又爆出一個新聞某某貪官貪污了幾百萬的款。那么請問?那個貪污兩萬塊錢的人會怎么想呢?他會說:“你看現在升官就是為了發財,我貪污了兩萬,我是小巫見大巫,我貪污得還不夠。”那么那一個從來不貪污的人、不以權謀私的人會怎么想呢?他說:“你看天下烏鴉一般黑,現在當官的哪一個不是貪污受賄之人呢?像我這樣廉潔奉公的人好像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了。”所以他的廉潔沒有被鼓勵,反而覺得自己不正常了,這個就叫積非成是。為什么社會有這么多積非成是的問題呢?孩子本來應該對父母很恭敬、很有禮貌,結果現在孩子對父母沒有禮貌、稱兄道弟,甚至和父母開那些不適當的玩笑,對父母說話帶搭不理,我們覺得很正常了。我們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呢?不都是那一些不適當的娛樂節目、電視劇給人的錯誤引導嗎?所以電視輿論宣傳一定是像我們總書記所要求的那樣,要傳播正能量,把那些善人善事,孝敬感恩的故事都要經常地播出來,這樣善人才受到了鼓勵,而不是把那些惡事到處去宣傳,這會對整個社會風氣產生誤導。
第四種人就是賢德之人。什么是賢德之人,就是古代人所說的又有德行、又有能力、還能夠教化百姓的人。古人對老師非常地尊重。為什么呢?因為他承擔著教化百姓的職責。為什么社會有很多不道德的現象呢?原因就是沒有人教了,老師自己沒有德行,不能夠言傳身教,所以整個社會才興起了功利之心。所以賢德的人國家應該特別的重視,把這樣賢德的人推薦出來,來教導百姓,這個社會風氣就會為之一變。我們觀看歷史,總結歷史的經驗就知道了,每一個圣王的出現、盛世的出現都是因為任用賢德之人的結果。比如說唐太宗任用了魏征,齊桓公任用了管仲,周文王任用了姜太公。這些盛德之人他們協助君主,能夠把天下治理好,他們起到了教化世人的作用。
第五種就是直諫之人,也就是犯顏直諫的人,對于這種人,領導者要特別地重視。在《群書治要》上特別指出,“國之將興,貴在諫臣”,一個國家之所以要興盛,就是有那些能夠犯顏直諫的臣子,可以當面指正君主的過失,如果做君主的、做領導的都是喜歡諂媚巴結的人,這個就是任用小人,這個事業就有衰敗的危險。所以當領導的人要掌握這些用人的原則,這個領導才會當好。
舜很有才能,還要用這五個人,而這五個人也很特別,也都有德行有能力。說明什么呢?說明要成就一個事業,并不是一個人就能夠成就的,這一個人有德行有能力還不夠,他自己所任用的人也必須是和他志同道合的人。也就是說他也得有德行、也得有能力、也要無私無求。所以我們做任何一個事業都是要任用賢德之人。賢德之人的標準就是沒有私心,為了事業能夠盡心盡力。如果有私心的話,即使領導者很賢德,但是任用的人都不賢德,有私心,見利忘義,那么這個事業也很難興盛。舜之所以能夠把天下治理好,就是因為任用的這些人也都是賢德之人。當然,強將手下無弱兵,之所以能夠感召這些賢德的人,也是因為舜自己他是一個有德行的人。
下面接著看。“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在《尚書·泰誓》上記載,“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這是周武王在伐紂的時候的誓眾之辭(詞?),這個“予”代表周家;亂,是“理”的意思,有條理。音樂的亂,就是音樂最后的合奏樂章,這個“亂”在這里就當治理講。在《論語集解》馬融注,十人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括,其余一人是文母。
第一位是周公旦,他姓姬名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周公。他制禮作樂,對國家的貢獻很大。周公的封地在魯國,當他的兒子要去魯國的時候,他再三地叮嚀,他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我的位置在天下可以說不算是很低賤的,是很尊貴的了,但是我還不敢以自己的權勢驕慢人。”周公做到了“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賢德的大臣確實待人很謙虛,因為他主掌朝政,如果自己很傲慢無禮,就會把很多人才拒之門外。所以他在洗頭發的時候,古人頭發都很長,結果突然有賢才給他來提建議了,他不能讓賢才等著,馬上把頭發盤起來就去接見賢才了,結果在洗一次頭發的過程中多次被打斷。吃飯的時候也是一樣,古人吃飯的時候,有肉干都比較硬,很難嚼,在吃著吃著的時候突然有人又來提建議了,他不能讓賢才在外面等候,就把肉干先吐出來,放在一邊,馬上又去接見賢才了,所以吃一頓飯的時候也多次被打斷。所以可見周公他勤政愛民,而且對賢才非常地禮遇,所以使天下的賢才都愿意到周來任職。這是周公。第二位召公奭,姓姬名奭,是武王周公同父異母的弟弟,曾輔佐周武王滅掉了商朝。在《詩經》里面有一篇叫《周南》,有一篇叫《召南》。《周南》就是記錄周公在南方治理國家時的業績,以及當時那些地區的詩歌;而《召南》就是記錄召公治理地區的詩歌。
第三位太公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姜子牙。姜子牙釣魚愿者上鉤,他也是我們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輔佐文王武王平定了天下,后來他的封地在齊。第四位叫畢公,姬姓,畢氏,名高,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同父異母的弟弟,也是一位賢者。在周成王的時候,他是天子三公之一,所以稱為畢公,所以畢公高的這個“公”不是爵位,而是“三公”的公。第五位榮公,也是周武王的臣子,也是三公之一。第六位到第九位,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括,被稱為文王四友,也就是周文王四位最親信的大臣。閎夭與散宜生、太顛他們共同輔佐西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在做西伯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輔佐他了。西伯被商紂王囚禁的時候,閎夭和眾人設計獻了一些美女和寶物給商紂王,就把西伯給營救出來了,后來又輔佐周武王滅了商朝。南宮括,注解寫成了走之兒旁的“適”,這是錯誤的。走之兒旁的南宮適是孔子時代的人,孔子曾把他哥哥的女兒嫁給了南宮適。這里邊的南宮括是提手邊的南宮括,他曾經大力幫助周文王興國。周文王過世之后,他又幫助武王打天下,立了很大的功勞。在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之后,就任命南宮括把商紂王搜刮百姓財物而建立的鹿臺給拆了,并把鹿臺上的財物分給了貧苦的百姓,又讓他去把商紂王的糧倉都打開,將糧食分給受饑的庶民們。
第十位文母,文母古代的注解有的認為是武王的母親太姒,有的認為是武王的妻子邑姜。但是根據武王說的這句話“予有亂臣十人”,說明文母也是他的臣子之一,所以不應該是他的母親,認為是邑姜更符合君臣之義。在《大戴禮記·保傅》篇中就記載著“周后妃任成王于身”,周后妃就是指邑姜,“任”就是指懷孕的時候,她在懷孕成王的時候是怎么做的呢?“立而不跂”,跂就是抬起腳后跟站著,她站著的時候一定是非常端正、端莊,不會抬起腳后跟站著;“坐而不差”,“差”就是參差的差,坐的時候不會兩腳岔開,也不會歪歪斜斜;“獨處而不倨”,就是即使她一個人獨居的時候,沒有人看到的時候也不會伸開腳坐著;“雖怒而不詈”,即使她生氣了,但是也不會罵人說臟話,這就是所謂的胎教。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先講到這個地方,下節課我們再接著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