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24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24集
2013-11-17

尊敬的諸位同學,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治要》,我們看《述而篇》。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一般的通行本上啊,這句話講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那么這個《治要》里邊是講“我三人行,必得我師焉”。我三人呢,就是三個人,包括我本人在內。除了我之外,另外還有二人。行,有的注解解釋為言行的行,有的解釋為行走的行。“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普通的說法,除我之外還有兩個人,一個是善人、一個是不善的人,這兩個人都是我的老師。從善人身上我們學他的善,從惡人身上我們避免他的惡,所以無論是善人和惡人,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老師。

那么這種講法呢,也很有味道。也就是說我們從早到晚會遇到很多人,有的人是善人,有的是惡人,我們如果善學的話呢,無論是好人壞人、善人惡人,都是我們可以提升的地方,都可以作為我們的老師。所以在我們前邊也學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看到賢德的人就向他學習,向他看齊;看到不夠賢德的人,不是輕視他,瞧不起他,嘲笑他,而是反過來反省自己,看我自己是不是有類似的過失。所以我們看吶“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呢去參訪很多善知識,其中有的人呢,是貪嗔癡非常嚴重的人,比如說貪心很重的,還有嗔恚心很重的,這些人呢都是他的老師,他向他們學習,但是呢,是為了避免他們的惡,不受他們的污染,那么這個呢,才是善學。所以一個善學的人,每天從早到晚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他可以提升的地方。

那么第二種說法呢,就是《論語集解》何晏注:“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說我們三個人呢,本來沒有賢愚之分,為什么沒有賢愚之分呢?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是純凈純善的,所以沒有賢愚之分。這個賢愚呢,是從后天的習性來講的,因為后天的環境不同、熏染不同,所以有的人呢就是看起來賢德,有的人呢顯得愚鈍,那么這個呢都是后天所受的熏染不同所導致的。“擇善從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那劉寶楠先生在《論語正義》上啊,對這一句話呢做了這樣的一句解釋,他說:“何注,似以‘行’為‘言行’之行。三人之言行本無賢愚,其有善不善者,則隨事所見,擇善則從之、改之。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那么這一句解釋呢就更加的圓融。他把這個行呢,好像解釋為言行之行,他認為呢,何晏的注解呢,好像是把這個行,不是解釋為行走的行,而是解釋為言行的行,也就是說三人的言行呢沒有賢愚之分。那么所謂的善和不善呢都是隨事所見,有的時候他作善,有的時候他也作惡,那么這是就一個人的善和不善而言,所以實際沒有絕對的善人和惡人,所以每一個人呢都可能有善行,有的時候也有惡念。所以他這個說法就更好了,就是論事不論人。那么我們看到他善的行為,就學習他,向他效仿;不善的行為,就反省自己,避免這樣惡的行為。這呢,就不是就一個人善、一個人惡來講了,而是說每一個人都是有善和不善的行為,我們都可以從每一個人身上學他的善,而避免他的惡,所以沒有固定的老師。那么這個呢,講法是最好的,因為什么呢?因為人不會是全好,也不會全不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人有善行,就學他的善,贊嘆他的善;人有惡行啊,就要反省自己,避免他的惡。

那么最后一種講法呢,是說在兩個人之中,那位善者我們隨著他學,對于不善的人呢,我們要去改正人。這種說法不可采取,為什么呢?因為朋友哇,夠得上交情,才能夠去改正,“交淺不可言深”。像《論語》上就說啊:“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朋友之間呢,要建立了信任的關系,然后看到他的過失才勸告他。如果兩個人的信任關系還沒有建立,你就去勸諫他,他還認為你是誹謗他,不能夠接受,還和他結下了怨仇。所以呢,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呢,這個改正人的說法不可取。

而且,中國人修學啊,做學問重要的是強調“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的修行人呢,他不是看不到世間的過失,不明白世間的過失,而是即使看到了,也不把這些放在心上,污染了自己的清凈心。所以呢,真正的修學人呢,是把功力啊、心思啊、精力啊放在改正自己的過失上。所以看到別人過失怎么樣呢?馬上反省自己,我是不是有類似的過失?因為別人的過失呢,是自己過失的一面鏡子。特別是我們現在人呢,通常都看不到自己的過失,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呢?就是因為眼睛盯到了別人的過失,口里講的是別人的過失,哪里還有時間精力反省自己呢?我們人生的精力時間呢就是那么多,所以總是去看別人的過失呀,講別人的過失,就沒有時間反省自己了。所以凡圣區分就在于會不會學,善不善于學。所以有人說呢,在我們的人生中啊背著兩個包袱,一個包袱上寫著他人的過失,另一個包袱上寫著自己的過失。但是我們在走人生之路的時候呢,往往把寫著他人過失的這個包袱放在了胸前,而把寫著自己的過失的這個包袱放在了背后,所以怎么看呢都看不到自己的過失,可是一低頭呢就很容易看到了他人的過失。正確的做法呀,是把這兩個包袱掉一個個兒,這樣才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過失,而不去觀察別人的過失。

蕅益大師在《論語點睛》上啊,對這一句話呢,做了這樣一句點睛的解釋:“師心之人哪知此意。”什么是師心之人,就是以自心為師的人、自以為是的人、處處都覺得自己是對的人,這種人呢是最難教的。所以我們看到呢,很多人呢,他可能懶惰,他可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這些呢都不是最難教的。最難教的一種人是哪種人呢?就是蕅益大師這里所說的師心之人,就是自以為是、以自心為師的人,這樣的人呢就很難教導了。在《尚書》上也說:“滿招損,謙受益,是乃天道。”為什么驕滿給自己招來損失呢?就是驕滿的人呢,他認為自己都是對的,自己做得比別人強,比別人聰明智慧,他就不會再有好學的心。就像這個桌子上有一杯水,但是這杯水已經是滿的了,你再想往里面倒東西,是倒不進去的,它就會溢出來了。那么驕滿的人呢,在修學上很難成就,就是因為這個道理。那么以自心為師的人呢,哪里知道這一章、這一句話所說的意境呢?不知道呢從每一個人身上都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這一句話也很有味道。“仁遠乎哉”,仁,不在遠,你想著學仁,仁就來了,就這么近,也就這么快。《論語集釋》發明,焦竑《焦氏筆乘》云:“此孔氏頓門也,欲即是仁,非欲外更有仁;欲即是智,非欲外更有智。當體而空,處世成覺,非頓門而合。”

在明朝呢,有一位文學家,也是大學問家,叫焦竑,他寫了一份筆記,叫《焦氏筆乘》。在這里呢,對這一句話呢做了一個注解,說這一句話講的是“孔氏頓門”。說明這個焦竑也是一個對佛教很通達的人,因為佛法講頓漸,他認為在儒家之中也講頓漸,這一句話呢講的就是儒家的頓門。學道有頓修、有漸修,聰明頓悟的人一下子就學到,漸悟呢就是一步步地修。像《中庸》上所說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這呢,就是講的漸。而一下子就學會,這叫頓,像顏淵聽了孔夫子的話啊,“不違如愚。”孔老夫子說過的話呢,顏回都能夠通達,都能夠體悟,一句話都不違背,像一個很愚鈍的人。大家看他也不說話,也不發表議論,不知道他到底明白了沒有明白孔夫子的意思?他是不違如愚,對孔老夫子的每一句話都不違背,像一個很愚鈍的人,那樣呢,去力行。但是呢,“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但是,下來之后呢,他往往能夠發明孔老夫子的教誨,都是落實在生活之中。說明什么?說明顏回呀根本就不是愚鈍的人。為什么他沒有提問呢,沒有問題呢?因為他對孔老夫子所講的話,一講就明白,一講就通達,沒有必要再提出多余的問題了。所以這個子貢啊是聞一知二,而這個顏回呢是聞一知十,可見呢,一般人都是漸修。而這個頓呢是指悟道而言,漸呢是指修道而言,頓悟之后必須漸修,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悟后起修”。“頓悟如眼”,這個眼睛一張開了就能看到遠處;“漸修如足”,要一步一步地走到。所以呢要先悟,這個悟呢,之后啊才不會走錯誤,才不會走錯路。

“欲即是仁,欲即是智。”欲呢,就是來了。你欲仁,這個仁就來了。你懂得了這個道理呀,當體就是空,這就是處世成覺。這個欲呢就是欲望的欲,人人都懂,但是你學這個欲,學道可以成功。欲字呀,古時寫作一個古字和一個欠字,《說文解字》上說:“貪也,從欠谷生。”看到這個字呢,就是山谷缺欠。缺欠什么呢?所缺欠的東西呀太多太多了,填不平。所以中國有句話叫“欲壑難填”,有飯吃又嫌衣服不好,甚至還想當官,當了官之后還想當大官……每一天呢都為這些事而尋思。

必須呢,是有道的君子,才知道這個欲啊,要適可而止,不能夠貪而無厭。所以這個欲呢,就是貪欲,欲是貪的源頭,這個字呀壞透了。后來這個欲呢,也寫作欲望的欲呀下面加一個心字,貪欲由何而生呢?是由心發生。所以在《集韻》上說:“欲,情所好也。”有情才有貪,才有所好。這個情,就是我們所說的喜怒哀樂愛惡懼等等的七情,而這個愛呢是七情的根本。愛就是樂,愛就是喜,愛到手便快樂,有人來分就恐懼,失去了就哀,若奪去你所得的,便發怒,不愛就是厭惡。所以,這個愛呢是七情的根本。

而《大學》上說,心里有這些,就不得其正了。《大學》上說啊:“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如果你心里頭啊,有發怒的、憤憤不平的念頭,你這個心就不正了;有所恐懼的事情,產生了恐懼之心,這個心也就不得其正了;有喜歡的、有不喜歡的、有厭惡的,這個呢,心也就不得其正了;有擔憂的事情,這個心呢也就不得其正了。像我們經常所說的,說:“情人眼里出西施。”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呢?因為他太喜歡這個人了,看他做什么,什么好,甚至把那個壞的啊,也都看成好的了,丑的啊,也變成美的了。這說明什么呢?說明你的心有好樂、有喜歡、有厭惡,就失去了中正,判事呢就判得不是很分明了。所以《大學》上呢就說了,人對自己所親愛的人,往往會產生偏愛;對自己所厭惡的人,往往會產生偏惡;對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會產生偏敬;對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會產生偏護;對自己所輕視的人,往往會產生偏輕。因此,你喜歡一個人而知道他的缺點,討厭一個人而了解他的長處,這是天下所少有的。

所以諺語上說:“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為什么一般的人都看不到自己的兒子的過惡呢?就是因為太喜愛自己的兒子了,每一天和他相處在一起,他有一些在大家看來顯而易見的毛病,這個父母呀也看不見了。那么這就是告訴我們呢,其實人呢都是戴著一個有色眼鏡來看人的,只要你的心沒有達到中正的程度,有這些好樂、恐懼、忿懥、憂患,那就是等于帶上了各種各樣的有色眼鏡,你再看別人的時候啊,就失去了公正,看得偏了。比如說你戴了一個黃色的鏡片,你看每一個景色都是黃色的;你戴了一個綠色的墨鏡,你看誰都是綠色的。

所以在這個世間啊,為什么做善事這么難呢?就是因為做善事的人呢,他無私無求地去付出了,但是別人看起來他都是有利可圖、別有用心,所以往往呢以自己的心去懷疑、去揣度,不相信有人能夠這樣無私無求地為社會大眾做好事,這就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現在社會呢有信任危機,對人充滿了懷疑和不信任。那么這個信任危機的根源何在呢?你看中國人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一句話就把懷疑、不信任的根源找出來了,就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喪失了信心。我們不相信自己能做出這樣高尚的、無私無求的行為,所以你看別人做了也會充滿懷疑。那么這個呢,就是告訴我們呢,這個心有這些呀喜怒哀樂愛惡懼,就不得其正了。

佛教也講“十二因緣”,一下生開頭就是愛,種惡因,后來因為愛就有了取、有,因此就有了因果報應,有了生老病死,永久不斷。

《唯識論》上啊對這個“欲”字解釋得很好。《唯識論》說:“欲,希望為性。”還沒有來的,想著它,想到了又嫌少,永遠都嫌少,欲壑難填,無有止境。貪,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這就是它的本性。所以他講,欲啊,是希望為性。那欲有什么作用呢?

“勤依為業”。依,就是依靠。勤離不開欲望。特別是我們人呢在欲界,所愛好的是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等等并沒有來找你,而是你主動去找它,找到它就依靠它而離不開;如果你當時就離開了,就可以解脫。所以修行重要在“離”這一個字。五欲,就是我們所說的財色名食睡都污染真性,上等人不味著,就是不貪味,而一般的人都貪味,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離不開五欲。而這個財色名食睡五欲呀,污染真如本性,變成了五欲六塵。

然而這個欲就像刀子一樣,就像這個利器一樣,它用在何處取決于使用它的人,所以后面講欲極,“我欲仁,斯仁至矣”。欲呢,就像這個刀子,你會用就有好處,不會用呢,就會拿來殺人。所以呢會用的人拿刀子來切菜,來利益人,來砍柴,但是不會用的人呢卻拿著這個刀子去殺人了。那這個欲呢,也就如同刀子一樣,欲仁則仁至,欲色則色至。色至則無道,仁至則有道。所以我們欲仁是可以的,就看你欲的是什么?而欲仁的人、有仁愛心的人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凡事都不妨害人,做什么事情呢都能夠為對方著想,一舉一動都不妨害人,這個呢,欲就變成了仁。

《華嚴經》上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是你的本性;佛,也是如這個本性,也是這個心;眾生,也是這個心。但是眾生的心卻染著五欲六塵,這個靈性就墮落了。所以欲學圣人,必須去盡情欲貪欲。所欲的事可以選擇,完全由自己做主,不必由乎人。觀察自己平時所欲的是什么、勤依的是什么?就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你愿為眾生,就欲眾生的事,愿成圣人就成圣人,全在欲上。我們觀察一個人平時所欲的是什么,我們就知道他以后會走到哪里。現在的一般人呢,不僅不是欲望做人的事,做人哪還要講仁義禮智信,這個五常不失,才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人。那么現在很多社會大眾呢,不僅不是欲望人的事,而是欲望的都是畜生的事。為什么呢?被自己的欲望所牽引,貪財、貪色、爭名、奪利而無有止境。結果怎么樣呢?欲望眾生的事啊,畜生的事啊,就會成為畜生,這個靈性啊就墮落了。所以這個墮落不是形容,是真正的墮落。所以我們想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其實就看我們平日所欲的是什么?這個不用問別人啊,自己最清楚。

那我們下面看《泰伯》。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恭敬而不懂禮,就會勞苦而又貽笑大方,而且被人所討厭。比如說聚餐的時候,不勸酒不行,但是勸得太頻繁也不行;又如對長輩行禮,長輩說呀抑禮,就必須抑禮而止,而你非要拜三拜,這個就是有違長輩的命令,行禮反致失禮,就是勞而無功,所以呢真正的尊敬就是聽從長者的命令。所以這個“恭而無禮則勞”。

“慎而無禮則葸”,這個葸,就是畏懼不前的意思,小心謹慎,但是若不懂禮,便會畏懼。就像韓愈在《送李愿歸盤谷序》中所寫的,“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這個腳吧想往前走,但是又好像不敢往前走,這個口想說話吧,又欲言又止。這個呢就是葸的意思。畏懼不前,特別是我們想去拜訪一個很重要的人,比如說是你的領導啊,你很尊敬的人,到了門口啊想進門又不敢進,想說話又不敢說,這個就是葸的意思。

“勇而無禮則亂”,這個勇敢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勇敢而無禮,凡事做得太過分,過猶不及,也會擾亂社會上下左右的秩序。

“直而無禮則絞”,這個絞,馬融注:“絞,刺也。”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上說:“絞者,兩繩相交之名,故引申為乖刺之義。鄭注云,絞,急也。與馬義不異。”就是劉寶楠在《論語正義》上,把這個鄭玄的注解和馬融的注解呀綜合在一起,認為他們兩個的意思呢相似。這個直呢,直率,不裝模作樣,有什么做什么,不虛偽,很好。但是直率而無禮,就像絞繩一樣,越絞越緊,終必絞斷。不知禮數,只以直爽待人,往往責人急切,令人不堪忍受。所以這個辦事啊太緩不對,太急也不對,猶如兩條繩子攪在一起。比如說有人口渴了,想飲用我桌上的酒,這種行為固然沒有虛偽,但是呢卻是失禮的。

所以恭敬、謹慎、勇敢、直率,都是很好的行為,但若違背禮節,那就有弊端。這是孔子說明禮的重要性,雖然做好事,也要以禮來節制,才沒有流弊。

“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在古代的注解上呢,通常把這四句和前四句都合為一章,但是也有人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說在宋代的吳棫《論語續解》中就認為,這一段呢是曾子之言,應當獨立為一章。后來呢也有不少的注者,比如說陳天祥的《四書辨疑》,認為“君子篤于親”這四句話,無論是文式和事理,都與前面的四句不相連貫,不屬于一類。吳棫他的說法很恰當,因為他認為呢應該獨立為一章。但是他認為是曾子的話,卻不可從。這個《治要》呢仍然是把它和上一句并列為一章。

“君子篤于親”,這里邊的君子呀,專是指居在上位的人;篤,是厚;親,是親屬,主要是指父母兄弟。在位的君子以身作則,便能感化國民,所以呀君子厚待他的父母兄弟,這個國民就會興起為仁。

《論語》這一部書呢是古代自天子至庶人都要學習的,所以呢舉例先從高位來說。為什么呢?這是上行下效,做樣子給世人看,否則上梁不正下梁歪,怎么能夠學好呢?孔老夫子為什么特別贊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呢?他們為什么能夠把國家治理好呢?就是因為他們認為“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如果呢是自己領導不好、自己有罪,不要怪罪萬方,與大家沒有關系,都是能夠“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所以這里面講啊,在位的君子對父母兄弟非常地厚待,那么整個國家社會的風俗啊自然也會興起淳厚之風。孔子的道是以仁為核心,而仁愛的根本呢就是孝悌,所以“君子篤于親”,這個民眾啊就會行仁。在上的人呢要想讓百姓學仁,也就是都有仁慈博愛的心,就要從自己身上做,對自己的父母仁。所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如果我們國家的領導人呢,在家孝敬父母,把他孝敬父母的照片廣為傳播,在電視網絡、廣播電臺都給大家放出來,那么大家看了之后啊自然會起而效仿,百姓啊也會做仁德的事。所以在上位的人要以身作則,先在自己身上做,不必勸人。

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很深,很多人對傳統文化已經喪失了信心。他并不認為這些經典上的境界,是實實在在可以達到的,所以只是講傳統文化,并不能讓人真正生起信心,所以必須呢,自己能夠切實地做到。所以能夠做到、能夠力行傳統文化的人,這個才是圣賢再來,才對這個世間呢真正地有幫助,才能夠讓人從你身上看到信心,這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我們呢不僅僅呀要滿足于當國師,還要進一步向國寶邁進。什么是國師呢?古人說呢,你能講不能行,你講的都是圣賢的道理,確實沒有講錯,這個叫“國之師也”。但是在這個時代呢,國師都已經不可挽救傳統文化了,你只是把傳統文化講出來,但是做不到,并不能讓人樹立起信心。所以這個時代想樹立傳統文化的信心呢,必須有國寶出現。這個國寶是什么呢?能說又能行,那么這個呢才是重要的。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故舊,就是老朋友;偷,就是刻薄。君子不遺棄他的老朋友,則國民風俗就不會淡薄。若要人都能厚道,就應該故舊不遺,也就是對你的親戚朋友,你不能忘。

比如說在《禮記·檀弓》上記載,元攘啊原來是孔子的老朋友,他是學另一派的人。元攘的母親死了,孔子呀就送了他一具棺槨,結果元攘卻跳到槨上唱歌贊嘆。喪母唱歌,這是嚴重的違禮的行為。孔子的弟子就勸孔子和他絕交,不要再和他做朋友了。但是孔子說呀:“親其不失其為親,故者不失其為故。”這兩句話呢,第一句是說元攘啊和他母親的關系,元攘雖然講的是世間法以外的學問,但卻不是大逆不道,他仍然啊對他的母親有孝心,只不過他表達的方式不同,他如此唱歌呢,是表示他對母親的死有另外的用意,并沒有斷除對父母的孝心。第二句呢“故者不失其為故”,就是說孔子與元攘的關系,他既然沒有斷除孝心,所以我也不能割斷與他的故舊友誼,仍與元攘全交,老朋友依舊是老朋友。

學者呀,特別是學習圣賢之道的人,必須學圣人那樣不遺故舊,才能轉移社會風氣,變得醇厚。特別是啊當領袖的能夠對故舊不忘,百姓啊就漸漸地厚道。比如說在今年二月份啊,剛擔任總書記不久的習近平同志到美國去訪問,特意呢去訪問了27年前他在去訪問艾奧瓦州馬茨卡坪小鎮時接待他的老朋友,和他們茶敘。結果這一次訪問呢,被稱為最富人情味的亮點,也是習總書記訪美人文交流的點睛之筆。那么作為國家的領導人總書記,在百忙之中,日理萬機之中,還不忘記27年之前曾經接待他的美國老友,一般的平民。那么這樣的話呢,給大家做出了一個榜樣,不忘故舊,就是對故舊啊念念不忘,這樣百姓啊也會漸漸厚道。所以呢,我們學著孝敬父母、對朋友加厚,大家呢就會跟著改變。當然也有一些人是不變的,那是不屑教誨的人。這個呢是我們講的這一段。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曾子以為,做士人不可以不弘毅,因為士人的責任重大,而且所行之道遙遠。如何重大呢?他以行仁為自己的重任。如何遙遠呢?這種大責任呢要一直負下去,到死為止。

那我們先看這個“士”。這個士啊,不是普通的人民,在古時候呢,把人分為四類,就是士農工商。農工商都是生產者和盈利者,而這個士呢,則不生產、不盈利。那他干什么呢?他是盡全力來學道,士專求學,專講道,講做人的道理。而這個人道啊要講好,你必須得懂天道。古人說:“天道敏時,地道敏樹,人道敏政。”但是天道啊,一般的人都很難體悟,所以從哪里學起呢?士呢,專門要學“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當然這一句話呢,士農工商都要學,但是士必須通達,其余的農工商啊不需要通達,但是也都需要學。

就像子由到武城去做地方官,孔子聽到了弦歌之聲,就說啊,割雞焉用牛刀。子由回答說啊,從前我聽說夫子說過這樣的話,“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無道的人不能夠下命令,又不能聽命。只有學了道呢,君子學了道,在位的人學了道,他有仁愛之心對待百姓;那么被領導的百姓學得了道呢,他也會聽命于在位的君子。而不學道的人呢,他既不能下命令,也不能夠聽命令。

所以這個士呢,就是全神貫注地、專一地學道、悟道、體道、講道、行道,純粹分利不生利,商人純生利,他們各有專責。那么這個道啊,有體有用,這個用就是行仁。士也有通達的時候,也有困窮的時候。通達的時候,古人講“進則兼善天下”,就是需要用仁來治國平天下;困窮的時候,“退則獨善其身”,也要把自身修養好,盡力地宣揚仁道。你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啊都按照這個仁道去做,這本身就是在影響別人,本身就是在弘揚仁道。那么這個宣揚仁道啊,是“一日不死,一日不休”,所以必須弘毅。

這個弘是廣大,也就是說他的見識學問,一切都要廣大。像我們讀書呢,必須能夠舉一反三,為什么呢?孔老夫子說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你把《詩經》三百首呢都背誦得滾瓜爛熟,但是讓你去辦理政治,你不夠通達,不知道如何處理,不能夠啊把所學的學以致用,你背了那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所以這個弘就是需要廣大,學需要廣大,見識也必須廣大。那么現在有很多的碩士博士,對國家的政策沒有見識,這個呢不能是士。古人說啊:“一事不知,儒者所恥。”

“毅”,弘毅的這個毅字呢,根據包賢的注解是:“強,而能決斷。”這個強啊,不是暴的意思。強的意思呢,就是如《易經》上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我們應該效法天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比如說每一天太陽升起呀,然后又從西方落下,寒來暑往,每一天呢沒有休息。所以一個人呢要求進步,修學也要像天那樣沒有休息的時候,這個才叫強。這個毅呢,是強而能決斷,所以它呢還有決斷的意思,而這個決斷呢必須要有智慧。所以這個毅呢,就是有智慧決斷。

“任重而道遠”,如何才算弘毅呢?前面那句啊是講的綱,接下來是“請問其目”,以下講的是條目。

“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這個身上的責任很重大,擔任什么大責任呢?“任重”,就人的位置來說,我們今天的地球很亂,能平天下便是你的責任,小能治國,再小能齊家,能修身嗎,那么這些呢都是我們的責任。很多人呢志向很遠大,要想成就大事,成就大事從哪里做起呢?在《大學》上說啊:“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所以要擔當大任啊,必須從修身開始做起,能夠自己呢做到自強不息,做到厚德載物,然后你才談得上去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修身是擔當大任的基礎。“道遠”,就是擔任起大道來不可須臾離,到臨死還是如此。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把仁加在自己的身上,這個仁,是一時都不能去除的,須臾不可離開的。“不亦重乎”,這呢才是“任重”。

“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至死而后停止,就像曾子啊一生力行孝道,臨終的時候還把弟子叫過來,打開他的被子,看一看他的手足,看一看他的身體都保持完好,才說呢,自此以后啊,可以免去擔憂沒有盡到孝道了。因為什么呢?“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到臨死的時候才說:“而今而后,吾之免乎。”

又如,這個曾子啊在生死的關頭啊,仍然不忘更換床席,叫“曾子易簀”。這個在《禮記·檀弓》上記載著,這個孔子呢,他是得意的門生啊曾子,有一次啊魯國的大夫季孫子為了表達對曾子的敬意啊,特意送了一個大夫專門用的竹席給曾子,后來啊曾子得了重病,臥床不起,他的學生樂正子春前去探望老師時,聽見他的侍童指著曾子的睡席,好奇地問:“這是大夫用的席子吧?多么光澤華美啊!”子春啊趕緊示意,讓侍童不要再說了,怕他的老師聽到。曾子聽完后,非常地吃驚,就說啊:“這是季孫賜我的,我現在坐不起來,無力換去這張席子。”于是呢他就讓他的兒子啊,把這張席子給換下去。但是他的兒子卻說呀:“您病情這樣重,身子又不便移動,還是等天亮之后再換吧。”結果曾子對兒子說啊:“你愛我還不如侍童啊。”為什么呢?下面這一句話說的很有味道,他說:“君子愛人,是用德,小人愛人只顧眼前的舒服,我還要這塊席子干什么呢?我能守禮而終也就足夠了。”聽了他的話呢,他的兒子只好扶起父親,換去床席,可是沒有等身子躺穩,曾子就去世了。

所以“死而后已”,曾子做到了。所以他說這一句話呀,也能夠感動后人,流傳千古。這說明什么呢?說明大賢人的言論,都是出自于他們真正力行的功夫。曾子自己就是這樣“任重而道遠”,所以他才能講出這樣的話。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

這一章雖然只有三句話,但是對他的議論注疏卻有很多。比如說,才與美應該如何理解,驕和吝要如何講,這兩句是什么關系,等等。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如有,就是假如有一個人;周公,就是孔子特別景仰的圣人,他制禮作樂;才,是才藝;美,是辦事完美。才與美是兩回事,這個是雪公的《論語講要》上,特意提醒我們的,其他的注解呢都不是這樣說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啊,如果有人像周公那樣的才藝與辦事完美,假使他因此又驕傲又吝嗇,其余雖有小善,也就不值得一觀了。

“使驕且吝”,就是假若他驕傲,而且吝,吝就是一毛不拔,這個驕和吝呢也是兩回事。像晉代的石崇與王愷競爭比富,他驕傲過分,但是并不吝嗇,這就屬于驕而不吝。又如王戎,他屬于“竹林七賢”之一,家里也有好的李樹,但是害怕別人得了李子的核,種,結果他就把李子的核鉆洞,然后再賣出去,但是他見人呢也都說好話。還有一位和嶠,他有錢癖,一毛不拔,但是他見人也是恭敬贊嘆。所以普通人呢大概都是驕而不吝或者是吝而不驕。這一章則說驕且吝兼而有之,兼而有之呢,“其余不足觀也已”。

“其余”,指的是什么呢?程子注解說呀:“周公之德。”這個注解是有錯誤的,因為這一章是指“之才之美”,不是說德。周公的德行非常高,孔子不拿德來做比喻,因為如果有周公之德的人,便不會驕而且吝。有了這個驕,就損了美,辦事就不完美了。孔子的學問是教人學道德仁義,道德為首,這一章并沒有說周公之德。驕吝而有才,就會成為壞才,像曹操、王莽都是壞才。因為有驕,那美就不完美了,何況且吝呢?驕且吝的人,不能進德修業,雖有小善,不足觀也已,也抵不住大惡。

在蕅益大師的《論語點睛》上,對這一句話呢進行了一個點睛的注解,他說:“無周公之才美,而驕吝者,豈不愧死?”如果沒有像周公這樣的才藝和辦事完美的人,反而還又驕傲又吝嗇,那不是讓人慚愧地無地自容嗎?

那么這個也是告訴我們呢,提醒我們要克服驕慢之心,即使有周公那樣的才藝、辦事完美的人,假使又驕傲又吝嗇,其余的小善都不足觀也已,更何況沒有那樣的才藝、沒有那樣的學識和辦事完美的人呢?那么這個呢是講的這一句。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在這個地位,就不要管這個地位上的事情,免得侵犯他人的職權。比如說公安局不能管法院的事,反過來說也是如此,雖然公安局法院啊都管老百姓犯法的事,但是性質不一樣,這是大的例子。小的例子,比如說在一個機關辦事,一個人辦財政,一個人辦司法,如果辦財政的到辦司法的辦公處,兩眼不可以看他的公事,以免日后公務外泄招致嫌疑。假使他人來請教,只能在理論上提出意見供他參考,不能說詳實的辦法。比如說,魯哀公問:“何為則民服?”孔子只回答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他只是給哀公講了為政的原則,并沒有在政治實務上替他出主意。

俗話說:“親戚遠來香,鄰居高搭墻。”他人的事不來找我們,不可多管閑事。例如別人家吵架,你不要找上去,所以鄰里鄉黨來找呢,只為他說原則。因為什么呢?因為辦好了沒有功德,辦壞了卻是你的事,這呢是人情世故。

那么《論語集解》孔安國注:“欲各專一于其職。”那么程子的注呢,發議論的地方就和經文不相合了,《集注》上說:“若君大夫問而告者,則有矣。”這呢不是注解的慣例,因為這章經文沒有說君,也沒有說大夫,這是解經而不是發揮講義了。張蘭軒說:“若有從無謀者,則亦有時而可以告之矣。”這也與經文不相合。《易經》上說啊:“君子思不出其位。”何況是謀政呢?那么這個就說明啊,宋儒啊他又是注經又是改經,那么這種做學問的態度呢不可取。

我們學這一章啊,主要學習不要妄加替人出主意,人家來問只說原則;答應人的事就要為人辦好;如果是注疏,不要妄加翻譯經、改變經,要知道呢注經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可輕率從事。

那我們今天的課呢就講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m.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