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治要》,我們學到了《為政篇》的第二句。我們先讀一下這一個經文,“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三百”這個“詩”就是《詩經》,也就是后來由毛亨作傳的《毛詩》,古時通常只稱為《詩》。《詩經》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而無詩詞,實際上是三百零五篇。在《史記·孔子世家》上說:“古者,詩有三千余篇,后經孔子刪定為三百零五篇。”此處“詩三百”,也就是取整數而言。
在《漢書·藝文志》上也說:“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那么《漢書·藝文志》上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在古代有專門采集詩的官員,為什么要采集詩呢?君王用詩來觀察社會風氣,知道自己時政的得失,而且來考察、糾正自己的過失,那么這個就是詩的意義了。“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蔽”字在古代注解有不同的解釋,包咸注說,“一言以當之”,鄭玄注,“一言以塞之”,這個“塞”就是回答的意思。韓李《論語筆解》是講“一言以斷之”,朱熹《論語集注》講“一言以蓋之”。為了求容易理解,這一個“蔽”可以作概括講,也就是總括的意思。三百詩篇的要義可以總括在一句詩里,這一句詩就是“思無邪”。“思無邪”是《詩經·魯頌·駒》篇中的一句詩,孔子引用它來總括三百篇詩的意義。
關于“思無邪”這一句話,也有不同的理解。劉寶楠先生在《論語正義》里,引用的是《說文解字》的解釋。他說“思”容也,思就是容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后面接著解釋說:“言心有所念,能容之也。”說的是就是心里有了一個念頭,能夠容納之,能夠容納心里這個念頭,這個就叫思。那么接著他又引用顧憲成對這個詩的一個定義,這樣解釋,說“詩者,思也。”詩是什么呢?詩就是思。那么“思”又是什么呢?后面接著解釋說,“發慮在心,而形之于言”,就是你在心里產發了一個思慮,產發了一個念頭,用言語來表達出來,這個就是詩。那么這個“思無邪”,按著這種解釋的話,就是你的思想、念頭沒有邪曲不正的地方。
那么另一種解釋呢,就是李炳南老居士,他在《論語講要》中的解釋。他在《論語講要》中引用的是程樹德《論語集釋》中的一種解釋,他認為這個思無邪的“思”是語氣助詞,沒有實在的意義。那么什么是“無邪”呢?他又引用了鄭浩《論語集注述要》考據《詩經·國風·邶國·北風》篇里的一句詩,“其虛其邪”,那么考據結果認為這個“邪”和“虛”在古代是一個意思。所以“思無邪”什么意思呢?就是無虛的意思。那么按照這一句話,“思無邪”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三百篇的本意都是真情流露之作。“無虛”就是真情流露之作。那么這一種講法也非常好。
那么在朱熹的《論語集注》上,把這個詩的作用給我們進一步闡發,它說:“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凡是《詩經》上的章句,善的可以感發人之善心。就是能夠感動觸發人的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這個創也就是懲戒的意思。那么惡的可以懲戒人放縱、放蕩的心志,使人這種性情回歸于正。而不有邪曲不正的地方。那么這個就是《詩》的作用。
那我們都知道人的性情,就是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懼,很少有人能夠達到中和的狀態。那么這“中和”怎么來解釋呢?那么在《中庸》上有這么一句話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就是你喜怒哀樂愛惡欲,還沒有發出來的那個狀態,我們把它稱為中的狀態。但是一般人都很難理解,也很難做到。說我怎么可能沒有七情五欲呢?沒有喜怒哀樂愛惡欲呢?其實這個喜怒哀樂愛惡懼,全都是人的一種分別執著所產生的。我看到這個人生起了喜歡之心,看到那個人產生了不喜歡之心,這個喜歡和不喜歡就是分別。如果你進一步去執著,喜歡的就想去占有,就想去愛慕,得不到就非常痛苦,那么這個就更加地執著了,引起了自己的痛苦。那么這個都是沒有明了事實的真相所導致的。那么這個喜怒哀樂之未發的那個狀態,很少有人能夠理解,更難去達到。那怎么辦呢?那就退而求其次,求那一個和的狀態。那么什么叫和呢?《中庸》上講,“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就是你喜怒哀樂愛惡懼,這個七情都發出來了,但是都沒有過分。都能夠符合于禮的要求,這個時候叫“中節”。用禮來節度它,使它恰到好處。所以中國古人有一句話說:“發乎情,止乎禮”。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詩》的這些話都是可以使人導歸到悟性之正,不要偏離中和的狀態。
那么它接著引用程子的話說“程子曰:‘思無邪’者,誠也。”什么是“誠”呢?對初學人來講這個“誠”就是放下自私自利,做到大公無私,為公而不為私,這個就叫“誠”。那么這個是對一般初學人來講的。那么更進一步曾國藩先生他在讀書筆記中對這個“誠”下了一個定義,他說什么是“誠”呢?“一念未發謂之誠。”一念不發謂之誠,就是你心里根本就沒有動念,連起心動念都沒有,這個時候才稱為“誠”。那么這個很多人可能就體會不到了。那么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沒有了妄想分別執著的境界。
那么這個就是跟我們說“思無邪”,其實它由淺入深,初學者可以改惡從善,把這個邪曲不正的念頭來歸到善,把這個自私自利的念頭放下,而大公無私。那么進一步,進一步要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其實我們認為某一個事情好,某一個事情不好,這個好與壞都是根據我們自己的知見來判斷的。那么在甲認為是好的東西,但是在乙那他可能認為是不好的。那么在乙那呢,他又有另一種觀點。所以中國古人有句話說,他說如果你因為這個理,執著這個理,執著這個道理,而把人與人之間的情誼,給傷害了的話,這個理就不成其為理了。就是說你學了這個東西了,你就執著它是對的,因為你這個執著傷害了父子之親,傷害了朋友之義、兄弟之情,那么這個理就已經不成其為理了。所以人學到一定的程度,要學會放下執著,不執著自己的意思是對的,能夠恒順眾生,這個才是真正的一種境界。
那么我們再看一看,在范氏說【接著引用《論語集注》】朱熹接著講,范氏就是講宋儒范祖禹,他接著對這一句話,進行了一個引申,他說:“學者必務知要,知要則能守約,守約則足以盡博矣。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那么這一句話引申得也非常好,學者就是學道的人,學儒,想成圣成賢的人,一定要知道抓住綱領。凡事你能夠抓住綱領,就能夠守約。“守約”就是大道至簡的意思,你能夠抓住這個簡單的東西,簡單的方法,守約則足以盡博矣。能夠做到守約,則可以達到廣博。像我們中國古人,做學問的方法都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雖然你學得很簡單。比如說我們在漢代的時候,就有五經博士,這個五經博士都是專攻一門,他雖然專攻一門,但是一旦把這一部經通達了,那么部部經他都能夠講,也都能夠真正的通達。
如果你這一部經還不懂,不能夠通達的話,那么哪一部經它也都很難深入。那么這個就告訴我們,守約則足以盡博,不是一開始就去求廣博,恰恰相反,一開始是求守約。后面他講,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就是作為經的禮儀有三百。換一句話說,我們可以拿佛教的戒律來比喻,那么主要的戒律有五戒,這個就是作為經的禮有三百,曲禮三千,作為具體的禮儀有三千。比如說不妄語,它是作為經的禮,那么具體的不妄語,又可以分為不說假話,不能說勾引誘惑的話,不能欺騙別人,不能夠說粗魯罵人的話等等。那么這個就是具體的禮儀有三千。那么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一句話是什么呢?就是“毋不敬” 。“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這就是禮的本質。所以中國人有句話說“恭近于禮”。如果你不知道這個禮到底是應該怎么樣做?只要你心存真誠恭敬,那就和禮接近了。比如我們說到一個辦公的場合,到一個非常嚴肅的地方,你自然會推門都很慢,都很輕;走路的聲音也會輕手輕腳的。雖然你不知道這個禮具體應該怎么做,但是你到了一個莊嚴肅穆的場合,你自然就會小心謹慎,表現出恭敬的態度。那么這個就和禮接近了。
那么這個就是我們講,這個詩三百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意思就是“思無邪”。“思無邪”又有兩種解釋,第一就是你的思想沒有邪曲不正的地方;第二就是真情流露。這個就是“思無邪”。關于“思無邪”的特點,我們可以通過《詩經》上有一些具體的詩篇來進一步的理解。像在這個《毛詩序》中說了這樣一句話:它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這個詩都是表達人的志向的,“志之所之”,志的趨向這個叫詩。在心的時候就是沒有表達出來時,這個就稱為志。中國人說人必須要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以人有了這個志向,那就像《大學》上所說的:“知止而后有定。”你知道自己的志向,你要止于何處,你這個心才會有定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那么歸根到底為什么能得呢?就是因為他有志向,知道心之所止,他才不會被外物所誘惑,東風東倒,西風西倒,也不會為社會大眾的這種觀念所影響而隨波逐流。比如說我們要去登山,這個山頂就是我們的目標。那么我們在這一路上就直直地往山頂上走好了,不要再去看一看哪里有什么鮮花、哪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影響了我們登山的過程。所以人有志他才知道何去何從,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又云:“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這一句話是講詩的作用,詩的作用就是“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易俗。”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古圣先王為什么要采集詩,采集詩的目的就是使夫婦關系能夠和睦相處,能夠使兒女懂得孝敬父母之道,使人倫關系都淳厚,使社會教化能夠淳美,移風易俗,就是變化社會的風氣。
那么我們看一些具體的詩,《詩經》里比較簡單的詩,我們可以知道這個詩確實有這些作用。比如說我們首先看一看在《詩經·曹風·蜉蝣》篇有這樣幾句話:說“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憂矣,于我歸處。”這個詩的題目叫《蜉蝣》,蜉蝣又叫渠略,是一種朝生暮死壽命極短的蟲。那么它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羽翼非常地薄,而且很有光澤,那么在這里就是象征小人。《蜉蝣》這一首詩是斥責當時社會風氣非常奢侈的詩。曹昭公國家弱小而且被大國所欺壓,自己又沒有治國之法來保護自己的國家。既好奢侈而又重用小人,最后終將落得無所歸依的結局。那么這個“蜉蝣之羽,衣裳楚楚”這一句話是起興,意思是說你看一看那朝生暮死的蜉蝣吧,把羽翼修飾得剔透光亮,如同炫耀那華麗的衣裳,蜉蝣之羽衣裳楚楚。這也讓我們聯想到我們在現代社會有很多人也喜歡穿得很奢侈,打扮得很漂亮,以此來裝飾自己。但是下面它又寫到“心之憂矣,于我歸處”。
仁者的心中充滿了憂愁,充滿了憂傷,為什么呢?死期將至的人吶,你將歸向何方啊?其實我們每一天忙忙碌碌,就像這個蜉蝣一樣,壽命非常的短暫。就像我們看螞蟻,它早晨好像還很忙碌,到晚上可能就沒了生命,但是還在那忙得不亦樂乎。那么我們看到了像蜉蝣、螞蟻這樣的生物,也要想想自己短暫的一生,其實也是過得很快,轉眼即逝,那么我們將要歸向何方呢?這個就是提醒我們,在我們短促的有生之年,能夠為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至少為自己身邊的親人,留下一些有用的東西,做一些有益的事。不要朝生暮死忙忙碌碌地,像那個螞蟻,像那個蜉蝣一樣,不知道將要歸向何方。那么這一句話也是說,君王如果不修德用賢,國家危亡的災難來臨之際,君王將無處可去。那么這一句話雖然很短,但是卻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既斥責諷刺了當時驕奢淫逸的風氣,同時也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把這個時光用在有益的事業之上。那么這個是《曹風》上的一篇詩。
那么我們再看一個在《詩經·小雅》上有一個詩叫《伐木》,這一句詩主要是講朋友之交,就是對朋友故交應該重視,不要把朋友故交給忘記。那么在這個詩上就這樣說,《伐木》是宴請朋友故舊之詩。自天子以下到平民百姓,沒有不需要借助朋友之力而能成就功業的。君主熱愛親人來保持和睦,友愛賢者不忘故舊。那么老百姓他的品德也會回歸于淳厚了。那我們看這一句詩它是怎么寫的,它說“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憂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生”。那么這個意思就是說,“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就是當年在山里一起伐木的時候共同患難,還能夠聽到鳥鳴嚶嚶的鳴叫之聲。“出于幽谷,遷于喬木”,那么后來這個小鳥偶爾從深谷中飛出,遷居于山頂高大的樹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你看這個高居的小鳥依舊嚶嚶而鳴,不停地呼喚著幽谷內昔日的友人,“相彼鳥矣,憂求友聲”,你看那小鳥也知道不忘故舊,“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矧”就是況且,何況的意思,何況是那位君子,怎么會不尋求舊友呢?那么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即使一個小鳥,它尚且知道聚集在高大的樹木上,而不忘記呼叫朋友,何況是人呢?能夠不求朋友來和自己志同道合,能夠共同成就事業嗎?那么這也是告訴我們,即使君子身居高位,但是也不能夠忘記故舊和朋友。
那么從這些詩句之中我們就可以體會到,這個詩它確實有移風易俗的功能。那么在《小雅》上也還有一句關于朋友的詩叫《谷風》。那么這個《谷風》是當時諷喻周幽王的詩,因為當時天下風俗變得越來越薄,朋友之間的恩義已經蕩然無存了。所以作者寫了這句詩來諷喻周幽王。那么這句詩是這樣寫的,“習習谷風,維風及雨,將恐將懼,維予與汝。將安將樂,汝轉棄予。忘我大德,思我小怨”。這個詩也寫得非常地好,“習習谷風,維風及雨”,這一句是起興,用風雨相互感應滋潤,比喻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恩愛同行,“習習”就是微風和煦的樣子。它說和煦的谷風,和煦的東風陣陣,風聲里還伴著雨聲,“將恐將懼,維予與汝”。這個“將”就是且的意思,“懼”就是恐懼,就是比喻一個人遭遇厄難的時候。當年你遭遇厄難唯有我與你同行。“將安將樂,汝轉棄予”。如今你處境安樂,便全然拋棄了故人。所以這叫“將安將樂,汝轉棄予。忘我大德,思我小怨”,那么這一句話就是說,它說:“人吶,你怎么可因為一點點小怨,全忘了我當初對你的深恩。”那么什么是大德呢?這個注解里說:“切磋以道,相成之謂也”,就是與朋友研討勉勵,以正道來互相成就,這就是大德。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小怨,忘記了別人對我們的大德。時時要懷著一顆感恩之心,特別是對于故舊朋友更應該如此。那么這個是講朋友之道。
那么我們再看這個詩,有移風易俗的作用。在《詩經-小雅》有一篇詩叫《青蠅》,這個也是大夫諷刺周幽王的詩。這個是諷刺聽信讒言,它說,“營營青蠅,止于樊。愷悌君子,無信讒言。營營青蠅,止于棘。讒人罔極,交亂四國。”這個“營營青蠅,止于樊”。這個“樊”同那個藩籬的藩,也就是籬笆的意思。說這個蒼蠅到處地飛舞,別讓它闖進了藩籬。“愷悌君子,無信讒言”。“愷悌君子”就是和樂平易的君子呀,切莫要聽信讒言,那么后面一句說,“營營青蠅,止于棘。讒人罔極,交亂四國”。這個棘就是棗樹林的意思,說蒼蠅啊,飛來飛去,別讓它穿過了棗樹。“讒人罔極”,“罔極”,就是進讒言的人如果止不住的話,讒人之言不止,“交亂四國”,交亂,就是共亂的意思,如果不能夠終止讒言,終會使天下大亂。那么這一句話就是告訴君主,不要聽信奸佞之人的讒言。那么我們都知道,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一個真正有德行的君子,他希望這個團隊非常地和睦,所以他可能處處都會說有利于這個團隊的話。所以來說是非的人,可能就是一個是非人。那么這個讒言如果不停止的話,這個團隊也就很難和諧。那么這個是講的《青蠅》。
最后一篇我們再看一看,叫《賓之初筵》,也是在《詩經·小雅》之中,這一句話是諷刺當時的時政。就是周幽王他荒廢國政,而且親近那些小人,飲酒無度,天下的社會風氣也由此敗壞。君臣上下都沉湎于縱酒作樂。當時的魏武功入朝之后就做了這一篇詩《賓之初筵》,“賓之初筵,溫溫其恭”,就是這些賓客剛剛來參加宴席的時候,溫溫其恭,這個“溫溫”就是和柔的樣子,溫文爾雅,說話細聲細氣,很有風度;“其未醉止,威儀反反”,這個“反反”,鄭玄注解就是“言重慎也”,就是他的言語還非常地謹慎,非常地慎重。在沒有喝醉酒之前,他非常地有威儀,說話很謹慎。“曰既醉止,威儀幡幡”,這個“威儀幡幡”的“幡幡”,就是輕率不莊重的樣子,等到這些賓客都喝醉了酒之后,就變得輕率而不莊重了。“舍其坐遷,屢舞仙仙”,這個“仙仙”意思就是輕盈的樣子,輕舉妄動的樣子。那么他們喝醉了酒之后是什么樣子的呢?漸漸地舉止輕浮,輕則離席徘徊,重則手舞足蹈。“賓既醉止,載號載呶”,等他大醉的時候就開始號呶。“載號載呶”這個都是號呼歡呶的樣子,就是大喊大叫,完全失去了君子的風度。
“亂我籩豆,屢舞僛僛”,這個“僛僛”就是醉舞僛鞋貌,就是喝醉了酒之后手舞足蹈而且還歪歪斜斜的樣子。弄亂了筵間的禮器,紛紛步亂身搖。最后一句話說“是曰既醉,不知其郵,側弁之俄,屢舞傞傞”。當人已經醉了的時候,不知道他的過失很重。“不知其郵”,這個“郵”,就是罪過的意思,過錯的意思。“側弁”這個“弁”,就是古代貴族的一種帽子;“傞傞”就是醉舞失態的樣子;人若貪杯至醉,不知過失昭昭,衣帽歪斜不整,由自手舞足蹈。你看這一首詩寫得非常的形象,告訴我們人如果貪杯至醉,就失去了君子的風度。所以古人說如果你希望能夠戒酒,怎么辦呢?就是你在酒醒的時候,看一看那些喝醉酒人的丑態,那你就能把喜歡飲酒的習氣給改正了。那么這些詩確實告訴我們,看了之后就能夠使人改變一種奢侈的風氣,改變一種放縱的習性。反而怎么樣呢?反而變得非常地有禮貌,有風度,而且特別重視這些人倫關系的處理。
我們中國古人講最基本的人倫關系有五種。我們現在都在講“搞好人際關系,搞好人際關系”。那么如果五種最起碼的人際關系,我們都不能夠處理好,那就談不上搞好人際關系了。那么這五種倫理關系,我們可以都反省一下自己做得怎么樣?第一就是“父子有親”,比如說我們作為兒女的,是不是真正地孝敬了父母,讓父母對我們安心了。“君臣有義”,當領導的對被領導是不是仁愛,能夠起到君親師的引導作用,不僅關心屬下的物質收入,物質生活,還關心他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關心他心靈的成長,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夠做他的表率。那么被領導的就要想一想我作為被領導對于領導交給我的工作任務,是不是盡心盡力地加以完成了。如果我們能夠盡心盡力的話,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十全十美。比如說我們今天請一位老師給我們來教怎么樣疊被子,結果我們發現即使疊被子,你用心很好,用心很清凈,對這個被子很恭敬,這個被子疊出來,都會看著讓人生歡喜心。那么這個事件告訴我們什么呢?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把自己所做的事,盡責任地,盡心盡力地做好,那我們都可以成為某一個方面的專家,就是看我們是不是用心。就像我們講課,講課要充分地備課才行,如果備課不充分的話,那有的時候就講得不是很盡人意。那么我們當學生的呢,當學生的把老師布置的功課,比如說交代你背的書,你能夠背得滾瓜爛熟;交代你寫得文章,你寫得非常地認真,每一件事都做得很用心。那么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就獲得了個人的成長。
像我有一位博士生,就是做得非常地好。我交給她很多的任務,比如說我們這個文章,需要讓她改寫一下,這個工作很繁雜,也很辛苦。那么她改完之后,我給她說:“謝謝你!”她就引用了《論語》上的一句話說:“有事,弟子服其勞,這個是我們應該做的。”所以你看她有這種心,她能夠把這個事,就做得盡善盡美。所以我們看到這樣的學生,確實也感到非常地欣慰。那么這樣的學生,你放到哪里,她不用督促,她會自己用功去學習,對她不用絲毫地費心。別的老師都要督促學生說“你要寫,要讀哪個書,每一個月給我寫多少讀書筆記。”到時候呢,雖然很督促,到時候他們還都忘了,把這老師氣得火冒三丈。結果我們這個學生,你根本不要勸她讀書,她自己每一天把時間抓得很緊,可以說一點時間都不浪費,還總是感覺到自己做得不夠。所以我們看到這樣的學生,還要勸她注意身體。所以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任何事情的成就,都不是靠別人給逼出來的。
所有歷代的圣賢人,他們都是自己有這個心愿,要把這個事情做好。所以你用功到一定的程度,這個事情就自然能夠做得盡善盡美。那么我們做被領導的呢,就應該經常反省我們做的事是不是能夠讓領導放心。做丈夫的要經常反省自己是不是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做妻子的也要經常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德行,能夠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作為兒女的表率。那么還有講朋友有信,朋友之間,就是同門的師兄師弟。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就是和我們平等地位的人,我們說話是不是講誠信,人言為信,人所說的話必須守信用。就是和我們平等的人交往的話,最起碼的要求就是“言出必行,一諾千金”。還有兄弟之間,長幼有序。那么在家里,兄長他要友愛關心弟弟妹妹,所以這個弟弟妹妹有了困難,需要有幫助的時候,不要還給他們提什么條件,哥哥姐姐去幫助弟弟妹妹,那是天經地義的事。
那我們從我們的上一代身上,還可以看到兄弟姐妹這種兄友弟恭的表演。比如我的母親她就出生在一個很貧窮的家里,她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兩個弟弟,我的姥姥過世很早,結果我母親就是把兩個弟弟一手扶持大,讓他們都受到好的教育,然后生活有困難,就當成自己的困難,自己沒有什么錢呀,物資啊,那首先要考慮到弟弟的需要。所以她回到老家的時候,這個弟弟、弟媳對她都是非常地恭敬,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自己的這種責任感,這種友愛、幫助弟弟妹妹的心。那我們看到了母親的這種表演,我們兄弟姐妹之間呢?也就自然而然地做到了兄友弟恭。比如我們在上高中的時候呢,我們家也是很貧窮的。我哥哥和我同時在讀書,我媽媽一個人的退休費,就要供我們兩個孩子讀書。有一次,我哥哥他生病了,要去看病,我就騎著車子,帶著我哥哥去看病。結果別的鄰居看到了這一幕,都非常地感動,說你看這家兄弟姐妹,如此地團結,所以也都非常愿意和我們交往。
等我長大了,要去國外讀書,因為自己剛工作兩年,也沒有什么收入,那么知道了我要去讀書,至少需要路費,去的生活還需要花費一些錢,因為還沒有到那,還沒有拿到這個獎學金。結果我哥哥聽到這個消息,他就把自己所有的積蓄帶來,趕到北京,傾他的全力來資助我去上學,沒有任何的吝嗇,就是這樣對我一路幫助過來,也無怨無悔。那么直到現在,還經常受到他們的幫助。因為我們當老師都是拿工資,有的時候需要買房子了,錢不夠,結果我就說,其實這個房子已經不錯了,我們就不用再換了。但是我母親不同意,我母親說就是要住大一點,比較寬敞的房子。結果我姐姐聽到了,她就把錢借給我。我哥哥聽到了,他也不遺余力地把錢送過來。所以我自己不想買,他們都不同意,結果就是在他們的這種主張之下,我們就可以住進寬敞的房子,那也讓我母親滿了愿。所以我們這個兄友弟恭,在我們現代人的身上,可能很少見了。但是在我們的長輩身上,卻看得非常地清楚。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確實感受到在老一輩身上,他們這個傳統文化是自然而然的。這個五倫關系能夠處理得那么好,不是偶然的,全都是重視教育的結果。所以在古代的時候,一個家庭至少都有上百口,幾十口、上千口的人,幾代同堂都能夠和睦相處,這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教育的力量。
而我們現在的孩子呢,年紀輕輕的出來和人家相處,過上不到一個星期,不是不喜歡別人了,就是別人不喜歡自己了。什么原因呢?因為自己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每一個父母長輩,都要考慮到他的需要,滿足他的愿望。所以眾多的小公主、小皇帝,居住在一起的時候,不出現矛盾、沖突那就是不正常的了。不是他看到他把這個門,關得大了一點聲;又是他看到,你看他去廁所都沒有把水池子擦干凈,讓我們覺得很凌亂。所以總是處處看別人的過失,也很難在一起相處了。
所以中國古代的師兄弟,這個關系也就像親兄弟一樣,同門的師兄弟,相處的感情非常地深厚,互相關心、互相幫助,非常珍惜這個學習的緣分。那么這些就是告訴我們,能夠把這個五倫關系處理好,這也是靠教育來成就的。
我們從這五倫關系中,反省一下自己,看一看自己哪一倫能夠做得不錯了。像我們以前學習這個五倫關系的時候,都是把它作為知識點,給他記下來。說五倫是誰提出來的呀?都有哪些內容啊?到考試需要考,但是和自己的修身處事,毫不相關,該不孝敬父母,還是不孝敬父母;該不尊敬師長,還是不尊敬師長;該不友愛兄弟,還是不友愛兄弟。所以我們學習傳統文化,就是要把這個傳統文化表演出來,言行一致,要把儒學變成學儒。像我自己對這一個區別,就感觸很深。因為我們從大學開始,就來接觸了中國傳統倫理思想。那么到研究生,我的導師也是專門研究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那么到博士生寫的論文,也是和儒家倫理思想相關的。那么這一路走來,都是在走儒學的路子。也就是說為什么要學《論語》,學《論語》即使為了寫文章,發表論文,而且還要發表在什么樣級別的核心刊物上,就是為了評職稱,評博導,但是和自己的立身處世卻毫不相關。所以也沒有學出味道,更沒有學出法喜來。
多年來一直搞倫理學研究,就是搞道德教育,但是我們看了很多的文章,寫得非常得有深度。而現在人對這個文章有深度,是怎么評價的呢?評價的標準就是,別人都看不懂,這個就叫有深度。但是我們看了很多這樣的文章之后,對如何進行道德教育仍然是不見效。結果有一年我們就去廬江,去湯池鎮學習。上了四天的幸福人生講座,我們突然恍然大悟。原來道德教育是這樣進行的,它是切實有效的。而不是像我們可以寫很多的論文,但是到實踐中都絲毫不見利益。那么這個教是怎么來教的呢?這個“教”字左面是個孝字,而這個孝字寫得很有味道,上面是一個X,下面是一個一模一樣的X,再下面是一個孩子的子。這上面的XX是父母老師所畫的,而下面一模一樣的XX是孩子所畫的。這個就告訴我們教是從孝開始,身教勝于言教。而右邊是一個手,拿著一個柳條,這個字就是告訴我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長期地拿著柳條,時時地在孩子身旁耳邊提醒,它是一個長期的耳提面命的過程。所以教育能夠搞好,那就是因為身教加耐心所導致的。所以我們說,湯池鎮搞傳統文化的教育,之所以在短短的時間就能夠取得那么好的效果,就是因為這些老師身教勝于言教。
比如說我們看到這些老師剛來到湯池鎮的時候,這個鎮衛生很差,市容受影響了,而且環境衛生也不好,那么怎么辦呢?他們不是首先把大家聚齊起來,上一堂課告訴我們如何保護環境、講究衛生。他們是自己穿上了“和諧社會,從我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鎮做起”這樣的馬甲,然后就排著隊伍到大街上去撿垃圾。結果撿得久了呢,人的善心就被喚起了。他們就說:“你看人家都在撿垃圾,我們怎么好意思再往街上扔垃圾呀!”所以你看久而久之,就沒有人好意思往街上隨意扔垃圾了。而他們的這種舉動,還感動了有一些商店的老板,他們把垃圾箱提供出來,讓過往的行人可以把垃圾裝在里面。所以身教勝于言教,而這些老師他們走到哪里,就把這個撿垃圾的習慣就帶到了哪里。
比如說有一次我們去河南,參加一個祭祖大會,有一位廬江的義工老師,他當時看到祭祖的人很多,地上有很多煙頭、紙屑等等,他就很自然地躬下身來,撿這個垃圾,而他這個舉動一做出來,立刻就有效果。就感動了身邊的一些年輕人,結果他們也就主動地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所以我們從這里看到了,雖然這些老師他一句話也沒有說,但是他們的身教帶動了社會風氣的好轉。所以有一位朋友,他去湯池參觀了之后,他就非常地感動。他說在以前我根本不相信,天底下有大公無私的像雷鋒這樣的人。我覺得這都是做宣傳,都是說教,就是為了教育大眾,樹立了一個榜樣,根本不存在這樣大公無私的人,不為自己的人。他說現在都是爭權奪利、爭名奪利,人都是為自己活的,都是為名利而做事的。而他到湯池學習之后呢,就感到非常地震撼,結果他才相信,原來人,他真是可以做出無私奉獻的精神來。
所以我們看到現在在全國各地,有很多學習傳統文化的老師,最初都是到湯池參加幸福人生講座,受到了感動。那么現在能夠登上講臺的這些老師呢,也都是得益于湯池的這一個實驗。所以我們在這里也非常感謝這些老師,把道德教育的經驗,給我們表演出來,讓我們真正看到了道德教育是有效果的,人是可以教得好的,社會風氣是可以改變的。否則的話,我相信,大家只是寫寫文章,但是對于道德教育改變人心的效果,確實喪失了信心。那如果不是這一個實驗的話,我們也是至今為止,還沒有能夠找到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的模式。
那么我們這一篇文章,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思無邪”很重要。無論是廣播、電視、網絡媒體,都應該秉持孔老夫子的這一個理念,不要引起人們邪曲不正的思想和行為,那么這個也是社會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說起道德教育不要以為我們在這里上一堂課,我們就是在進行道德教育了,其實我們每一天所接觸的電影、電視、網路、新聞都是在進行道德教育。所以古人他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人生境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理想。那我們為什么現在的年輕人,很少看到了呢?在古人那里,這些詩太常見了,他們的人生志向大部分都是這樣的。那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為什么沒有了呢?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讀的書不同,我們接受的社會教育不一樣。
古人讀書,只要做官的人都要讀《論語》。《論語》上就告訴我們,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個讀書人有志于求道,還以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為恥,這就不足一提了。所以你看古代的人讀書,他在這個熏修之下,自然會有氣節,有抱負,有理想,有志向。但是我們現在打開電影、電視劇呢,如果這個電影、電視劇沒有一個第三者插足、沒有一段情人小秘、再來一個床上戲,這個電影、電視劇都演不下去了。用四個字來概括現在社會教育——就是媒體、網絡、電影、電視的內容,那就是“暴力色情”。那我們再看這樣的書,我們在這樣的社會教育熏陶之下,我們成長的人格自然和古時不一樣的。所以有位老教授就說,能夠拯救這一個世界的,有兩種人:第一種人就是國家的領導者,他發布一個好的命令,能夠惠及整個國家的百姓;另一種人呢,就是媒體工作者,因為現在大家幾乎都是上網,都要看電視,那么這些媒體工作者,在向大眾傳播什么,他們的出發點是以利為目的,為了賺錢,還是以義為目的,為了教化人心,那這些對社會的影響可就大了。
所以文化、文化,目的是以文化人。以我們的文章啊,文字啊,文學啊,文藝節目啊,起到變化人的氣質的作用,使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圣,這才是我們文化建設的目的。所以我們搞文化建設不能偏離文化的本質。徒有形式而沒有內容。所以孔老夫子的這一句話,確實對我們現在人非常地有啟發,有深意。
我們這一節課就先學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