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fā),轉發(fā)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xiàn)卡頓現(xiàn)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01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目錄
視頻文字
《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01集
2012-12-08

尊敬的諸位同學、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群書治要》的《論語治要》。

我們今天在現(xiàn)代社會,為什么還要學習《論語》呢?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還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那么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哪里來呢?如果我們對自己最基本的經典都不了解,還有很多錯誤的批判,那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就無從談起。

我們知道《論語》這部書,主要講的是孔夫子他的思想,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倫理和教育的理念。孔老夫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到去世的時候是公元前479年。很多人就問了,他說都過去了這么多時間了,幾千年前的人所講的東西,對于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還有什么幫助呢?

我們說,《論語》它所講的是“道”,這個“道”就是恒常不變的規(guī)律,在儒家中常用“天道”來體現(xiàn)這種恒常不變的、本來如此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guī)律。用西方人的話來說,這個“道”,就是客觀性和必然性的宇宙秩序。這個“道”,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一樣,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它依然適用,是自古至今都適用的,所以我們學習它,仍然有幫助。

當然,有很多人對傳統(tǒng)文化有一些錯誤的理解。比如說我自己,在上研究生的時候,有一次,有一位同學說,他要講孔子,他要重寫一本書,給孔老夫子正名。當時我還和他辯論,因為當時看了很多專家學者的文章,認為都是因為孔老夫子,才導致了我們今天社會經濟發(fā)展落后的局面,所以我就跟他辯論,當時還辯論得面紅耳赤。后來1999年,我到英國去讀書,去攻讀博士學位,當時說起我研究什么,我就說我研究孔夫子、研究老子等等……結果沒想到我說完這句話,西方的學者都肅然起敬,有一種由衷的敬佩,說:“真了不起”。一開始我還覺得他們是客套,好像我們學習傳統(tǒng)文化,他們表示一種敬意,是寒暄之語、是客套話,但是后來我們讀了西方人研究儒家文化的一些著作、文章之后才發(fā)現(xiàn),其實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甚至比我們中國的某一些專家學者更加地深入。他們沒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批判,他們對《論語》、對孔子思想的理解,都是從原著出發(fā),所以讀原著就顯得特別重要了。所以我們讀了《論語》之后,我們才發(fā)現(xiàn),世間人對儒家、對孔子的一些誤解是很深的。

比如說有一種思想就認為,儒家思想講的是愚民政策,都是統(tǒng)治階級用來愚昧被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武器。那么實際上我們讀《論語》就發(fā)現(xiàn),這個孔老夫子提出,他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在《論語》中有兩種含義,第一種就是有德行的人;第二種就是有位的人、統(tǒng)治者,就說統(tǒng)治者的德行像風一樣,一般百姓的德行像草一樣,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所以他首先重視的是領導者、統(tǒng)治者的德行。而我們翻開《四書》,更加明顯地看到這一點。我們發(fā)現(xiàn)在《四書》上,沒有哪一句話,是用來要求被統(tǒng)治者的,而幾乎全都是要求統(tǒng)治者的。比如在《大學》上也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說從最高的領導者,到最底下的老百姓,都應該是以修身作為最根本的。那首先是誰呢?首先是統(tǒng)治者,如果統(tǒng)治者不修身,就想讓下邊的百姓修身,那效果就達不到,這才是愚民政策。我們是這樣認為的,在實踐中,我們也是這樣去做的。我們認為道德教育,是要教育誰呢?是要去教育一般百姓,而這些領導者都不需要教育,結果怎么樣?結果我們就把道德教育變成了說教,只是用言語去教導,但是所作所為,都和自己所教導的不一樣,這才使道德教育讓人們對它生不起信心了。所以我們讀了原著,我們才發(fā)現(xiàn),這個儒家文化,與其說是一種愚民的、統(tǒng)治者愚弄被統(tǒng)治者的武器,不如說它是一種治理的方法、治理的理論、治理的智慧。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認為,現(xiàn)在腐敗現(xiàn)象很嚴重,這都是和傳統(tǒng)文化有關,為什么呢?因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強調官本位。那么這個官本位,確實在儒家文化中,對于做官的人很尊敬,但是為什么對做官的人很尊敬呢?它是有原因的。在古代選拔一個官員,都是要首先看他有沒有德行,德行高的人,才給他爵位;對國家有功勞有貢獻的人,才給他俸祿。所以我們通過一個人的官位、他拿的俸祿,就知道他德行的高低。這是中國人特別對官很尊重的原因。那么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已經有好幾代人沒有講了。當了官的人、有了錢的人,他不懂得拿著這個官位去為百姓服務,相反還想方設法地魚肉百姓,這就會引起人們的反感。比如說我們在《論語》上就看到,魯哀公來請教孔子,說怎么樣才讓人民能夠信服呢、心服口服呢?孔老夫子怎么回答的呢,他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把正直的人、有德行的人舉薦出來,放在邪曲不正的人之上,這樣的話就能夠讓人民心服口服,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領導;相反,你把那些邪曲不正的人舉薦出來,放在正直的、有德行的人之上,那么人民就會不服氣了。那么現(xiàn)在為什么人民怨聲載道、對反腐敗的呼聲這么強烈呢?原因是我們違背了孔老夫子的這個教誨。

所以我們看孔老夫子在對這方面有很多的闡述,比如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什么叫政治呢?什么叫辦政治呢?辦政治這件事很簡單,就是要使人們正,那怎么樣使人們正呢?你做領導者的,率領著大家去做正確的事、正當的事,那誰還敢做不正當的事呢?他說,如果領導者能夠使自身端正,那么對于辦理政治這件事,又有何難處呢?如果領導者不能夠使自身端正,那么怎么樣能夠使別人端正呢?這些話都是告訴我們,他講這個官,對官很尊重,那是因為做官的人都是有德行的人,否則的話不給他這個官位。所以這個官本位,并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這種消極的因素,而是因為我們沒有完全吸收、借鑒、學習傳統(tǒng)文化,能夠做到“爵非德不授”,這個爵位、官位沒有德行不授予;“祿非功不與”,這個祿就是俸祿,你拿的俸祿,你對國家沒有貢獻,那就不給與。這兩個制度沒有確立,所以才導致了人們的不滿。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講創(chuàng)新。比如說,我在1999年去參加雅思考試的時候,外國人在面試的時候,就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他說:“你們最偉大的思想家是誰呢?”我就說:“孔子。”他說:“難道你們幾千年來就出了一個孔子嗎?沒有別的偉大的思想家了嗎?”他的意思是說,中國人沒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你看在西方社會,特別是在現(xiàn)代以來,每過幾十年、十幾年,就會有一個新的哲學流派出現(xiàn),取代舊的哲學流派。看起來他們的哲學理論很創(chuàng)新啊,思潮一個接一個的,那我們想一想,為什么在西方哲學流派層出不窮,而中國幾千年來依然奉行、學習孔夫子的智慧呢?那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西方的這些哲學流派思潮,每過十幾年、二十幾年就會發(fā)現(xiàn),它和新的時代潮流已經不相符了,有一些東西,已經被認為是過時的,沒有辦法滿足新的這種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也就是說,被歷史很快證明了,它有一些不合理之處,所以必須要發(fā)明新的哲學流派來取代它。但是中國人,為什么讀書人幾千年來,都要讀《論語》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論語》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驗證,那是大浪淘沙的結果,沒有認為它有什么是和時代不相符合的。那么即使有人認為,這個《論語》中有些思想已經和時代潮流不符合了,大部分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圣人他站在二十層樓,而我們站在兩層樓,我們拿著兩層樓的境界,去看二十層樓的境界,我們看不到,反而還想把這個圣人拽回來,拽到兩層樓,說你所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境界。所以我們說圣人,他是對天道有體悟的人,古人也稱為得道之人,既然是得道之人,他所體會出來的這些道理,是經得起歷史的驗證的,所有是恒常不變的。

我們也知道,在六經之首的《易經》,《易經》的第一個含義,就是變易、變化的意思。它告訴你,這個世間的現(xiàn)象是變化莫測的、變化無窮的,所以你要懂得與時俱進。但是什么樣的人才有資格去談創(chuàng)新呢?

《易經》的第二個含義,就是不易、不變的意思。也就是說,只有掌握了那個不易的、不變的規(guī)律的人,才有資格談創(chuàng)新。所以創(chuàng)新并不是說,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做的,打著創(chuàng)新的旗幟去胡作非為,做了很多違背規(guī)律的事,最后有很多的教訓,還給自己找借口,說既然要創(chuàng)新嘛,就要走一些彎路,就要怎么樣呢?就要交一點學費。這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那么從一個人的一生來看,我們人的一生也就七八十年,最多一百年,如果我們不負責任地去學習那些經不起歷史考驗的理論,那就是拿著自己的生命在開玩笑。我們想一想,我們哪有那么多的機會,再重來一次呢。所以我們要學什么呢?一定要學那些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大浪淘沙的這些精華。

《易經》的第三個含義,就是簡易,中國人講大道至簡。真正深刻的道理,一定是以非常簡單的方式給大家表述出來,為什么呢?因為中國古人、古圣先賢,他做學問的方法,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他的存心是為了利益在場的每一個聽眾,所以孔老夫子所體會的“道”是很深奧的,他的境界可以說絲毫不在老子之下。老子對“道”有一個描述,他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上等的人聽到這個道,他立刻就能理解、就能夠接受,馬上就在生活中去力行、去實踐,“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等的人聽到了這個道,這個道其實離生活也不是那么近的,它雖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一般的人都沒有體會到,圣人把這個道揭示出來了,他會半信半疑,有點相信,又好像猶豫不決,真的是這樣嗎?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下等的人聽到了這個道,覺得這個道太深奧了,離我們的現(xiàn)實太遠了,他就會哈哈大笑。最后一句話說得更好,他說“不笑,不足以為道”,如果你說的這個東西,大家都能夠接受、都認可、都稱嘆,沒有人笑話它,那么這個東西不足以稱為“道”。

那么我們從老子的這一段話之中,就可以看到,其實圣賢人所體會的“道”是非常深奧的,并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夠理解和認可的。那怎么樣呢?孔老夫子采取了一個平易的方式,他把那個很深奧的道理,用非常簡單的話來教導弟子。他給你講道,你聽不懂,就給你講德;講德還聽不懂,就給你講仁;講仁還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給你講孝悌忠恕。總之是要利益來提問的弟子,他是這樣一種存心,他不是談玄說妙,為的是炫耀自己的學問。

這也是中國人和西方人做學問的一個最大的不同。西方人恰恰相反,他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本來這個問題很簡單,但是他越說越復雜,最后讓你聽不懂。以此來炫耀自己學識很豐厚,能知道你很多不懂的東西,這對聽眾就沒有利益了。所以你看中國人他做學問,都是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比如說我們中國傳統(tǒng)道德觀、價值觀,我們現(xiàn)在也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實我們中國人幾千年前,就已經用核心價值觀在引導人們了,講什么呢?講“五常”,叫“仁、義、禮、智、信”,因為它概況得很簡單,每一個價值觀只有一個字,所以它易記、易懂、易行,很容易在社會上去推行,所以千百年成為人們共同遵守的價值觀。所以我們從《易經》這一名三意來看,中國人并不是不講創(chuàng)新,他告訴你,這個時代的現(xiàn)象是變化的,你要懂得與時俱進,但是必須掌握了那個不易的規(guī)律的人,才可以談創(chuàng)新。那么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就不能夠不學《論語》,因為我們不學《論語》,我們掌握不了那一個普遍的“道”,我們自以為是,認為還是去創(chuàng)新,其實走了很多的彎路。那這個是第三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錯誤的印象。

第四種就是認為,傳統(tǒng)文化凈搞形式主義,講繁文縟節(jié)。我們現(xiàn)在很多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評,都是看到社會現(xiàn)實的一些不良現(xiàn)象,就認為這是傳統(tǒng)文化所導致的。其實恰恰相反,這是沒有真正深入傳統(tǒng)文化所導致的,比如說在奧運會的開幕式上,還有各個大的賽事的開幕式上,中國人把這個開幕式弄得很豪華、很奢侈、很浪費,很多國人看了之后就不滿了,說你看,這都是傳統(tǒng)文化導致的,就講這些繁文縟節(jié)、講排場。那我們讀《論語》,我們就知道了,中國人對“禮”確實是很尊重,但是這個“禮,與其奢也,寧儉”。說這個禮,與其搞得很奢華很排場,寧愿節(jié)儉,只要你表達出對客人的敬意,就可以了。還說“喪,與其易也,寧戚”,這個喪禮也要抓住根本,與其你把這個客人招待得面面俱到,非常地合意,不如從內心表現(xiàn)出對死者的哀傷,這都是讓我們處處回到根本,不是讓你講形式主義。

那么像我們現(xiàn)在,很多的人學《弟子規(guī)》,講“揖深圓,拜恭敬”,很多的人看了之后就不理解,他說:“你看,還要九十度的鞠躬禮,這不是搞形式主義嗎?”其實他不知道“禮”,它是通過這種形式,來培養(yǎng)一個人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質、仁愛之心。當我們能夠把自己最尊貴的頭低下去的時候,我們是從內心折服了一個人的傲慢之心,而且你看兩個人如果有什么矛盾、有什么不滿,通過這一見面一鞠躬,這個矛盾也就化解了。那什么樣的人最難鞠躬呢?就是有錢的人、有權的人、還有有學問的人,當然這個學問要帶引號,不是真正的學問,就是有知識的人,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為什么這些人鞠躬最難呢?因為這些人,最容易有傲慢之心,所以他看了這個躬,他會很難接受。我們都知道即使是乞丐都有一種傲慢之心,所以這個傲慢之心,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這個乞丐他是身無分文,已經淪落到乞丐的地位了,結果他坐在街上,看著過過往往的這些車子,就這樣說:“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幾個臭錢嘛!”你看看連乞丐還有這樣的傲慢之心,更何況我們一般人呢!所以這個禮,這個躬鞠下去,你從內心表達出對對方的恭敬,折服了自己的傲慢之心。這個對人性情的培養(yǎng)、人格的培養(yǎng),都是非常地有幫助的,所以我們說這個形式很必要。當然中國人更加重視的是本質,就是這個禮它所包含的對人的尊敬、還有仁愛、還有同情之心。

那么在《論語》的另一個地方也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說這個禮呀禮呀,難道就是呈現(xiàn)玉帛這樣的形式嗎?音樂呀音樂呀,難道就是敲鐘打鼓嗎?那么在這里,孔老夫子就是提醒我們,不要徒在形式上做文章,而更加重視禮樂的實質。那么這一句話,對于我們今天進行文化建設也是特別地有幫助。你看自從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之后,結果我們的廣播電視都把那些地方歌舞、戲劇、音樂搬上了銀幕,以為敲鑼打鼓、唱唱歌跳跳舞,就是進行文化建設了。文化,它的本質是“以文化人”,也就是說這個“文”,是文章、文字、禮樂、曲調等等,通過這些方式起到什么作用呢?起到變化人的氣質的作用。所以古代的人創(chuàng)作音樂、教導人禮儀,都是要起到培養(yǎng)起一個人平和的性情,然后培養(yǎng)起一個人的恭敬之心、仁愛之心等等,這才是起到了變化氣質的作用。如果我們把那些搖滾樂,還有那些非常浮躁的音樂歌舞都統(tǒng)統(tǒng)搬上了銀幕,它確實也起到了變化氣質的作用,但是它把人往哪方面去變化呢?它讓人變得更浮躁,更加地心浮氣躁。所以現(xiàn)在的孩子,如果男孩子喜歡看奧特曼,他都會有多動癥。而現(xiàn)在的游戲都是打打殺殺、暴力色情的內容比較多,如果這個孩子經常喜歡打這些游戲,他的行為也會表現(xiàn)出暴力的傾向,即使是女孩子,也有這種傾向了。這就是告訴我們,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不能夠僅僅重視這些形式,要重視它的本質,所以孔老夫子恰恰是反對形式主義的。

當然,我們對儒家文化、孔老夫子的誤解有很多很多,我們這里邊是舉了四種最常見的誤解,在后邊我們學習的過程中還會遇到更多,那我們講這些的目的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因為有一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就對《論語》、對孔老夫子、對儒家文化喪失了信心。所以在今天這個社會,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必須回到經典之中,回到經典之中,你才能夠得到圣人原汁原味的思想。那么這個是我們今天講的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要講《論語》。

第二,我們講一講《論語》經題的名字,“論語”兩個字是什么意思。這個“論”字,在三國時期曹魏的何晏,著有一本《論語集解》,這也是對《論語》的一個權威的注解,它也是收集在《十三經注疏》之中。到了宋朝時,邢昺為《論語集解》作了一個《注疏》,這個《論語注疏》就是解釋何晏的《集解》。那么在邢昺的《注疏》中就講到,這個“論”它有五個含義,他說:“論者,綸也,輪也,理也,次也,撰也。”

首先我們看第一個,為什么叫“綸”呢?經綸世務的綸,他說:“以此書可以經綸世務,故曰綸也。”也就是說,你讀了《論語》,可以對治理天下、匡濟天下有所幫助。在宋朝有一個學者叫羅大徑,他寫過一本書叫《鶴林玉露》,在這本書中他就講到,在宋朝初年,當時的宰相趙普,就是專讀《論語》,結果有人說趙普只會讀《論語》。結果這個宋太宗趙光義就問他,他說:“你是不是只懂得學《論語》啊?”趙普怎么回答呢?他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也就是說,我平生所知道的,確實沒有離開《論語》的范圍。并且說:“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治太平。”也就是說當年趙普曾經靠半部《論語》幫助宋太祖趙匡胤取得了天下,那么現(xiàn)在再靠半部《論語》幫助太宗趙光義來治理天下。所以古人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我們從這一句話中就可以看到,這個《論語》的重要性。它不僅僅是可以打天下,而且也可以治天下。換一句話說,無論是在治世,還是在亂世,都能夠用得上。那么這個是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叫:“圓轉無窮,故曰輪也。”就像車輪一樣,圓的車輪,輪轉無窮。這個意思就是說,這個真理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適用,在中國適用,在外國也同樣適用,可以廣泛地流通,廣泛地流布,是這個意思。我們都知道在五四運動和十年文革之后,因為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過度批判,使我們一度喪失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心,所以我們在改革開放之后,看到西方國家的經濟發(fā)展、科技進步,又盲目地向西方學習,對于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被批判得體無完膚,升不起信心。

但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在英國有一位著名的歷史哲學家叫湯恩比,他專門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研究歷史,也就是說,他專門研究各個國家的文化歷史。那么最后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他說:“能夠真正解決21世紀社會問題的,只有中國的孔孟儒學和大乘佛法。”這是一位英國人說的。無獨有偶,在1988年有一批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他們在巴黎開會。面對當時世界性的環(huán)境危機、恐怖主義、道德危機、誠信危機,他們也提出了一個共同的呼吁,說:“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夫子的智慧。”這些人或者是歷史哲學家,或者是科學家,他們都有科學的精神,他們提出一個論斷,絕不是偶然的。說明什么呢?說明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認同。

我們看一看,為什么他們沒有說能夠拯救21世紀社會問題的是西方文化呢?在近現(xiàn)代以來,西方的主流價值觀就是自我,而這種自我又是一種占有性的自我。什么意思呢?就是以我所擁有的東西,作為評價個人價值的標準。比如說我的車子、我的位子、我的房子、我的票子,這些都是外在于我的東西,其實說白一點就是自利。那么怎么樣才能獲得自我利益的滿足呢?要獲得自我利益的滿足,就要去和別人競爭,所以競爭向上提升,變成了斗爭,這個階段爾虞我詐、鉤心斗角的問題就出現(xiàn)了,而斗爭還是不能夠解決問題,獲得不了自我利益的滿足,這個斗爭就會向上提升,變成了戰(zhàn)爭。在當今社會,我們一打開新聞媒體,就看到局部的沖突等等不斷。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西方的價值觀普遍流行所導致的。那么戰(zhàn)爭如果再向上提升,比如說一方不理智,使用了原子武器,最后的結果就是會導致雙方同歸于盡,這就是世界末日。所以依靠競爭的方式,獲得自我利益滿足的價值觀,沒有給人帶上一個光明的前程,而只是給人類引向了窮途末日。

但是可惜的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們中國人所學到的,就是這樣一種以競爭的方式,獲得自我利益滿足的價值觀,所以我們的社會,也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比如說一個孩子回來了,回到家就跟妹妹說,她說今天有一個同學來問了我一道題,我知道這個題怎么做,也知道答案,但是我就是沒有告訴他。這個妹妹聽了就說,她說如果換了我,我就會告訴他。她這樣一說,這個姐姐就很慚愧,覺得自己年紀比妹妹大,但是德行卻沒有妹妹好。但是她的慚愧心才剛剛提起,沒有想到這個妹妹怎么回答呢?她說我會告訴他,我會把錯誤的答案告訴他。這是什么觀念導致的呢?這就是競爭的觀念所導致的。像這樣的例子,可以說層出不窮。這些結果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沒有了互助、沒有了關愛,而只有利、只有名,這個社會就很危險了。孟子就曾經說過:“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從上面的領導者到底下的老百姓,都在干嘛呢?都在交相爭奪利益,這個國家就危險了。

那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核心價值觀是什么呢?《論語》的核心就是仁愛。這個仁愛之心,必須要有一個根,才能長養(yǎng)出來,而中國人的偉大之處,就是找到了仁愛之心的根本,那就是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悌之心。我們把對父母的孝、對兄弟的友悌之心向上提升,就會關愛來到我們身邊的一切人,這就是《論語》上所說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那我們不僅要對別人有關愛的情感,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還要做出實際的行為給予幫助。所以互愛之心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那就是《孟子》上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這個互愛互助之心再向上提升,那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大同社會,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和諧社會。這個和諧社會就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人不僅是把自己的父母當成父母,也用對父母的心關愛像父母那么大年紀的長輩,不僅僅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孩子,也要像關愛兒女的心去關愛像兒女那么大年紀的孩子;使老年人都能夠得到好的贍養(yǎng),養(yǎng)老送終;使壯年人都能為社會所用;使年幼的人都能夠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使老弱病殘幼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都能夠得到贍養(yǎng)、關愛和幫助,這才是和諧社會,這才是大同世界。

所以我們看,為什么西方人說“唯有中國的孔孟儒學與大乘佛法”?因為孔孟儒學的核心是仁愛忠恕,而大乘佛法的核心是真誠慈悲,實際上就是仁愛精神,這才能解決問題、化解沖突。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化敵為友”,怎么樣才能化敵為友呢?它是靠真誠心的感化。就像舜王,他的后母、弟弟三番五次地要置他于死地,他并沒有懷恨在心,想著我終于有了位置,可以打擊報復他們了,他是想著自己沒有盡到人子之道、沒有讓父母滿意,念念是反求諸己、反省自己的不足,最后他的真誠心感化了他的后母和弟弟。所以矛盾之所以不能夠化解,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德未修,感未至”。我們的德行修養(yǎng)得不夠深厚,所以人家還沒有被感動、被感化。所以中國人講,怎么樣化解矛盾呢?化解矛盾是要感化。中國人又有一句話說“仁者無敵”,并不是說,有仁愛心的人就沒有人誹謗他、和他對立,但是有仁愛心的人,他從內心不和任何人起對立,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去幫助他,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化敵為友。

所以我們看西方人能夠提出這樣的論點,確實不是偶然的。所以我們也是通過學習《論語》,要樹立起對古圣先賢的信心。實際上信心的危機,才是最大的危機。很多人都沒有去讀《論語》,就被有一些二手的學者,這些文章以一種先入為主的意見,誤以為這個儒家思想是什么樣的,就不愿意再去深入學習了。這個是第二個含義。

第三個含義叫:“蘊含萬理,故曰理也。”也就是說《論語》上所講的道理,是很深、很廣泛的,它既包括宇宙自然的規(guī)律,也包括社會人文關系的道理。所以在漢代的時候有一個揚雄,在他的《法言》,對“儒”下了一個定義,什么叫“儒”呢?“通天、地、人謂儒”,也就是說,學習儒家的人不僅僅通達了宇宙自然的規(guī)律,觀察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guī)律,體會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事實,觀察到天人合一的這種規(guī)律,而且也觀察了社會的人倫秩序保持穩(wěn)定必須遵守的人倫大道,他對于這些道理很通達,這樣的人才成為“儒”。那么在《周禮·天官》上,也對“儒”下了一個定義,它說:“四曰儒,以道得民。”第四種執(zhí)掌叫“儒”,“儒”是干什么的呢?他給大家講的是“道”。因為他給大家講的是“道”,所以他深得民心,受到人們歡欣喜悅地擁護和接受。這也就是告訴我們,儒家所講的這些道理,并不是逼迫著人,讓人們硬著頭皮去勉強參與的,而是人們歡欣喜悅地去接受的。為什么呢?因為哪一個父母不希望兒女孝順自己的呢?哪一個兄長不希望弟弟恭敬自己的呢?哪一對夫妻不希望和睦相處的呢?而儒家講的恰恰是這些道理。而我們社會現(xiàn)在之所以出現(xiàn)了倫理關系的紊亂,父殺子、子殺父,兄弟因為財產互相爭訟,夫妻同床異夢,甚至都把對方給殺掉了,這就是倫理關系的紊亂。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講“儒”的人沒有受到重視。在文革之后,批林批孔批周公,儒家被打倒了,不僅儒家被打倒了,還出現(xiàn)了兒女可以去批斗父母,學生可以去揪斗老師,夫妻被分成不同的派別,這樣的現(xiàn)象,把這個人倫關系徹底給顛覆了。那么它的遺毒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那就是,即使是和我們最親近的人,經過文革的人,對他們最親近的人都不能夠完全信任。這個就是,如果儒家沒有了,沒有人講這些宇宙自然的規(guī)律、人倫關系的道理,這個社會和人生就會出現(xiàn)很多的問題。所以“蘊含萬理”就說明,《論語》上的道理既可以教人安身立命,過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也可以經世致用,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很多的借鑒和啟發(fā)。

第四個含義:“篇章有序,故曰次也。”《論語》一共20篇492章,每一篇都是獨立的,但是它的思想卻是連貫的、一脈相承,所以它叫“篇章有序”,這個就很難得了。我們再看《論語》中的每一句話,也都是很有邏輯性的,也是很連貫的,這個叫“篇章有序”。

第五個意思叫:“群賢集定,故曰撰也。”“群賢”就是指孔老夫子的弟子,他們共同編纂,最后編輯成書,所以稱為“撰”,就是撰寫的“撰”。這是《論語》的“論”五個含義。

下面我們看這個“語”,“語”字,邢昺引鄭玄《周禮注疏》里說:“答述曰語。”“答述曰語”,這說明這個“語”著重在答,也就是孔老夫子回答別人的提問,這個人包括他的弟子,也包括當時的國君、官員,甚至于他的這些弟子之間的這種答問,都是被編在這本書中。下面他說:“以此書所載皆仲尼應答弟子及時人之辭,故曰語。”因為這本書所記載的,都是孔老夫子應答他的弟子以及當時的一些人的話,所以稱為“語”。這就是說,這個“語”著重在答,別人問他,他來答復。當然你說明一件事,敘述一件事,這也叫“語”。這是對“論語”這兩個字,我們進行了解釋。

那么《論語》是誰來編纂的呢?漢代的劉向說,是群弟子咸記。這個“群弟子”是不是所有的弟子呢?肯定不是所有的弟子。鄭玄認為就更少了,他認為《論語》是誰編纂的呢?是仲弓、子游、子夏,這幾個弟子編纂的。鄭玄,他是漢代的一代大儒,當然他說的話也是有根據的。到了宋朝程子,他認為,他說《論語》是孔子的弟子有子和曾子的門人所記,也就是有子和曾子的弟子所記載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論語》之中,稱有子和曾子的時候都稱“子”,這就說明不是他們的師兄弟來寫的。因為古人禮上有規(guī)定,說朋友同學之間互相稱都稱字,表示恭敬。那么稱“子”的,就是他的弟子,稱他“子”。在清朝有一個章學誠,他說這是曾子的弟子們所記錄的。他為什么認為是曾子的弟子們所記錄的呢?因為在《論語》中,有一章是寫到曾子過世的情形,而曾子他是孔子弟子中年紀最小的一個弟子,《論語》中還有關于他過世的記述,說明《論語》是曾子的弟子所記錄,至少是成書在戰(zhàn)國時期,因為曾子逝世于春秋戰(zhàn)國初年,這樣的推斷都是很有道理的。這是對《論語》是誰編纂的,我們給了一個簡單的介紹。

現(xiàn)在我們所通用的《論語》讀本是哪一個版本呢?《論語》的版本在歷史上有三種,有《古論語》、《齊論語》和《魯論語》。這個《古論語》就是用古字所寫的,是在孔子的屋子里發(fā)現(xiàn)的、從墻壁里挖掘出來的,《古論語》一共是21篇;而《齊論語》是齊國的學者傳下來的,總共有22篇;《魯論語》是魯國的學者傳下來的,總共有20篇。在西漢末年,學者張禹將《魯論語》和《齊論語》匯集在一起,把新的《論語》定為20篇,稱為《張侯論》。后來到了東漢末年,經學家鄭康成(鄭玄)以《張侯論》為底本,又參考了《齊論語》和《古論語》,重新編校成了一個新的版本,這個版本,就是我們現(xiàn)在通行的《論語》版本,一共有20篇。鄭康成所編訂的版本流傳之后,《齊論語》和《古論語》也就失傳了。那么我們現(xiàn)在所讀的這個《論語》,就是鄭康成最后編訂而成,一共有20篇,每一篇都是以這一篇首句的兩個字或者三個字為標題,所以它這個題目,本身沒有特別的意義。這是我們講的《論語》的版本。

下面我們再講一講《論語》的注解。《論語》的注解自古以來有很多,因為《論語》很重要,所以歷代都有很多大家對它進行注解。我們舉幾個比較重要的注解,第一個就是三國時代曹魏的何晏,他有一本《論語集解》,后來被收入《十三經注疏》。宋代以前的人讀《論語》都是要讀何晏的《論語集解》。到了南北朝的梁代,宋齊梁陳的梁代,有一個學者叫皇侃,他有一本《論語集解義疏》,是根據何晏的《集解》作底本,進行了注疏。到了宋代,邢昺也是依據何晏的《論語集解》作底本,又再次進行了注疏,他的這個就是《論語注疏》。這個《論語注疏》對于文字的訓詁、文字的解釋考證,乃至于對義理的解釋,都更加地詳盡。到了南宋,就是朱熹對《論語》也是進行了注解,叫《論語集注》。朱熹做學問很扎實,他在《論語》上也是用了畢生的功夫,當然他對《論語》的注解也有一些偏頗之處,后代的學者、考試都是依據《論語集注》,所以它的影響很大。他不僅僅重視了文字的考據、考證,而且在這部《集注》中發(fā)揮了他的理學思想。到了明朝的時候,就是明末清初,有一位蕅益大師,他也是凈土宗的第九代祖師,他對《論語》進行了一個畫龍點睛的注解,他這本書叫《論語點睛》,收在《四書蕅益解》之中。他是通過把儒和佛的義理相融通,用佛教的道理,來解釋《論語》,那就對《論語》的理解提升了。因為這個蕅益大師是一個開悟的人,在開悟的人那里,他看到的是理,而不是執(zhí)著于文字相,所以他的解釋也是非常值得參考。到了清代,就是劉寶楠的《論語正義》,也是一部很權威的注解,他在吸收前人的成果基礎上,加上了清朝人注釋的特點,也就是他更加重視文字的訓詁、重視史實的考訂。在過去的注解當中,這個水平應該是最高的,但是因為他的考證非常地詳細,就變得十分地繁瑣,所以也會讓后人望而生畏。近代對《論語》注解,有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還有程樹德的《論語集釋》,還有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還有李炳南老先生的《論語講要》,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對《論語》的注解。我們學習《論語》,可以主要參考這里邊的一些注解。

當然我們學習《論語》,重要的是“悟入”,而不要死在注解之上。我們知道,這些注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注解的水平和他自己的修養(yǎng)水平、還有他的功底都是密切相關的。所以我們看了何晏的注解,那是何晏的《論語》;看了皇侃的注解,那是皇侃的《論語》;你看了邢昺的注解,那是邢昺的《論語》,那不是夫子的《論語》。所以我們學習《論語》要明白這個意思,就不會死在古人的注解之上。古今的這些注解在我們面前,只是參考參考而已,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要自己去悟入,通過自己的體悟,然后再去對照這些注解,那么你也能分辨出,古人的注解孰優(yōu)孰劣,也能看出他們層次的高低。

這是我們講的《論語》的一些基礎知識。我們今天這個課程就講到這里,下一次我們再進入《論語治要》正文的學習。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m.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