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余莉 教授
《群書治要·周易》第一講
劉余莉教授
大家好!
我們今天和大家一起繼續來學習《周易》。前面我們簡單地介紹了一下《周易》的簡介,我們今天從乾卦開始講。
前面我們講到《周易》承載的易道十分廣大,可謂無所不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堪稱百科全書式的萬能經典。而歸根到底,就是教導人們認識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從而進德修業、把握人生,開創幸福,趨吉避兇。
正如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所說的:“六十四卦悉為修德防患之事。”怎么樣修養自己的德行,防止禍患。清朝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中也說:“《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近代印光大師也是明確地指出:“一部《易經》,無非示人趨吉避兇、戰兢惕厲,克念修持之道。”這些都是把《易經》作為修身進德、趨吉避兇,克除自己的邪念妄念,能夠提升自己修養的書。
《群書治要》中的《周易》,它主要是以《周易注》為底本,這個本子是以曹魏王弼注解的《經》,由他的弟子韓康伯來解《傳》。王弼是開義理派的先河,他是以闡發經義用于人事為主,這也有別于象數派的各個注解。而《周易治要》也是著眼于人事修德,自君主、臣子,以致百姓庶民,皆以修身為本。
《群書治要》采摭《周易》之秋實列于首位,我們打開《群書治要》的第一部書,其實就是《周易》。所以它也確實有著不同的地位,與它后邊的這些書相互呼應,文理互見,實際上《群書治要》的綱領原則,可以作為領導干部和廣大讀者學習《群書治要》的入門之階。同時也是讓人們從中可以理解《周易》的要旨,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
下面我們就講《周易·乾卦》。這個乾卦是《周易》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下乾上,同卦相疊。《周易本義》解釋:“一者,奇也,陽之數也。乾者,健也,陽之性也。見陽之性健,而其成形之大者為天,故三奇之卦名之曰乾,而擬之于天也。此卦六畫皆奇(奇jī,奇數的奇),上下皆乾,則陽之純而健之至也。故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
它就說,這個第一卦,“一”是一個奇數,也是陽數,乾是什么意思呢?后面我們會講到,乾就是健的意思,它是講陽爻的性質,陽的性質。“健”,這個陽的性質,是以“健”為特征,而它成的形呢?成的這個大的形狀就是天。所以“三奇之卦,名之曰乾”,這個三個奇數的卦,這個名就叫乾卦。“擬之于天”,這是“擬之于天”的什么呢?后面我們會講到,是擬天的用。這個卦是六畫皆奇,都是奇數,上下皆乾,上卦、下卦都是乾卦,這是“陽之純而健之至也”,這個是六卦,都是純陽之卦,都是純陽爻。“健”,剛健,也是達到了極致了。“乾之名,天之象,皆不易焉。”所以這個是不可變易的。乾象征天,喻龍,龍就是有德有才的君子,又象征純粹的陽和健,表明興盛強健。乾卦是根據萬物變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貞為卦辭,說明宇宙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也是勉勵人要效法天道,自強不息。
那我們現在就看經文,“乾:元、亨、利、貞。”我們這一次講解主要參考的是,清朝漢學家李道平的《周易集解纂疏》,就是唐朝李鼎祚他作了《周易集解》,這個集解收集了從漢到唐,所有大儒以及漢學家關于《周易》的注解,所以叫《周易集解》。最近中華書局也剛剛出了一個新的版本的《周易集解》。
《周易集解纂疏》是清朝的李道平解釋各家漢儒以及漢學家的注解,也就是對《周易集解》進行解釋。所以叫“纂疏”。李道平的《纂疏》主要根據清朝的幾位漢學家,一個就是惠棟,一個是張惠言。
惠棟,我們一般稱為惠征君。當時清朝皇帝要請他去做官,他不去做,寧愿要做學術。但是后來皇帝召見,說:“你不來做官,大家見見面、談談話,總是可以吧?”于是他就答應了,他就應征了。因為皇帝曾經召見過他,他屬于客卿的位置,所以叫惠征君。惠棟研究漢學家的注解,包括了荀爽、虞翻,還有其他各家,范圍就比較廣。惠棟專門研究漢學家的注解,就是剛才我們講到了包括荀爽、虞翻,還有其他各家范圍,比較廣。張惠言比惠棟稍晚一點,時間距離也是很近的。張惠言對虞翻的解釋最多,另外還有姚氏的,主要是講后漢鄭康成的注解。李道平就是根據這幾家的注解,對《周易集解》加以綜合解釋,叫《纂疏》。
我們看《周易上經·乾傳第一》。上次我們也介紹過《周易》分為上下兩部經,《上經》是從乾卦、坤卦一直到坎卦、離卦,一共有三十卦;《下經》是從咸卦、恒卦到最后的既濟、未濟卦,一共是三十四卦,這樣上下兩部經合起來是六十四卦。《上經》就是從乾卦開始。“乾傳”,“傳”就是解釋的意思,無論是注、是解、還是疏,都可以稱之為“傳”,這是第一部分。
伏羲氏畫卦,就是用符號,乾卦就是畫了六畫,都是陽爻。這個六畫卦就是由最基本的兩個八卦——三畫卦構成的。所以在解釋六畫卦的時候,就分成兩部分來解釋,說“乾下乾上”,也就是你這樣念的時候,“乾下乾上”的時候,是從下往上念,叫乾下乾上。什么意思呢?就是乾的下卦就是乾,上卦也是乾,把這個卦說明以后,下面就是卦辭了。這個卦辭是周文王寫的,也叫系辭。“系”,就是像一根繩子把東西系起來。所以“系”,就是掛在某個東西的下面。
“乾:元、亨、利、貞。”“乾”這個字就是乾卦的名稱,“元、亨、利、貞”這四個字是卦辭。卦辭是周文王寫的,下面就是古人的解釋了。
李鼎祚在集解的時候,凡是引用漢儒,以及后漢、魏、晉這幾代漢學家的注解時,誰注解的,他就把誰的名字引出來;沒有引用誰注解的,他就自己下面用一個“案”字,“案”,就是案語的“案”,后面就是他自己解釋的。“案:《說卦》‘乾,健也’,言天之體,以健為用,運行不息,應化無窮,故圣人則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體,故名‘乾’,不名天也。”
下面是李鼎祚引用了《子夏傳》,我們注意,這個子夏,不是孔夫子的門人子游、子夏的那個子夏。這個子夏,根據有很多的注解考據,說他是唐朝,有的說他是唐朝以前的人,那么究竟是誰呢?沒有名字,也就是說有人著作了這一部經以后,他自己不愿意出名,就冒用了子夏的名字叫《子夏傳》,《子夏傳》就是子夏解釋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做學問跟現在人不一樣,古人自己注解或者寫的文章,恐怕自己的分量不夠,不能取得讀者的信賴,就取用人家的名字,自己不必出名,只要把注解的意思傳出來就好了,至于是誰寫的,都無關緊要。所以后來就有人冒用子夏的名字來注解,既然是冒用子夏的名字,注解當然也不錯。所以李鼎祚就采用《子夏傳》的注解來解釋這四個字。“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就是《子夏傳》解釋“元、亨、利、貞”,解釋得非常簡單,“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
下面接著說:“言乾稟純陽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開通、和諧、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貞’矣”。
用《子夏傳》前面的解釋,再加上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得懂一部分,但是要想更一步了解他的注解,就要看下面李道平的《纂疏》了。下面就是一個“疏”字,后面就是李道平的《纂疏》。他說:“凡加‘案’者”,凡是加這個“案”字,“李氏說也”,這是李鼎祚說的,就是李鼎祚自己的注解。李鼎祚說什么了呢?他就是說:“《說卦》‘乾,健也。’”就是李鼎祚引用《說卦傳》解釋“乾”這個字。
所以李道平的《纂疏》對此解釋說:“《說卦》曰”,就是《說卦傳》講。《說卦傳》講什么呢?“乾,健也。” “虞翻彼注云”,虞翻是三國時候的人,他在注解《說卦傳》的時候說,他怎么解釋這個“健”呢?“精剛自勝,動行不休,故健也。”他用“精剛自勝,動行不休”這幾個字來解釋“健”。“精”就是精粹、精明,“剛”就是陽剛、剛健。乾卦,六畫都是陽爻,一片陽剛之氣,精明剛健。
什么是“自勝”呢?就是自自然然地,就顯得特別優勝。“動行不休”,這個“動”和“行”,我們一般說行動。古代是兩個字,“動”,就是發動了;“行”,就是從這個地方遷移到另外一個地方,也就是說發動了還不算,還要“動行不休”,一直動下去,沒有休止,乾卦“動”與“行”都是沒有休息的。比如春夏秋冬就是天的陽氣,陽剛之氣,在推動著四時運行,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如此循環往復,是沒有休息的時候。“故健也”,這就叫健。
后邊是孔夫子寫的《象傳》,《大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也是解釋這個“健”字。又《易緯·乾坤鑿度》,這個我們也講過,古人有一種注解叫緯書,五經都有緯書,這個是《易經》的緯書,所以叫《易緯》。《易緯》,根據清朝紀曉嵐的考據,應該是在秦朝以前就出來了,這也是一個權威的注解。《易緯》里邊有一篇叫《乾坤鑿度》,《乾坤鑿度》是一篇,另外還有《乾鑿度》、《坤鑿度》,《易緯》里面現在收集到的是八篇。
這里就是引用《易緯·乾坤鑿度》里面講,“乾訓健”,“訓”就是訓詁,“訓”就是解釋,乾這個字解釋為“健”,“壯健不息”,它是強壯,又像身體那樣健康,而且永久不休息。這三句話,就是對“乾,健也”的進一步解釋。他為什么這么解釋呢?這個我們要對漢儒,一直到后來研究漢學的漢學家的特點有一個了解,他們注解的特點,就是處處要有根據,不做無根之談。也就是說我解釋這句話叫‘健’,它的來歷是哪兒的呢?不能說我自己把它解釋為“健”,就是健了,所以在解釋“乾,健也”這一句話,就要找出根據來。這個根據,他找了一個是孔子作的《說卦傳》“乾,健也。”根據這個再解釋它的意思。還有《大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解釋這個“健”。然后再根據虞翻的解釋,“精剛自勝,動行不休,故健也”。還解釋什么呢?《易緯·乾坤鑿度》來講,“乾訓健,壯健不息。”
再解釋“天之體以健為用”,“天之體”,“體”是什么呢?“體,形也。”就是說這個“體”,在這里解釋為形狀。所以我們要注意中國字,它用在不同的地方,它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說這里講“天之體”,就是講天虛空的形相。但是如果講太極,它的本意又不同了。講太極本體,這個本體是無相的、無形的。所以這個字用在哪里,就做哪樣的解釋。在這里“天之體”就是講天是有形相的,形相是什么呢?“穹窿者,天之形。” “穹窿”就是我們上面的這個太空,把大地都蓋住了。所以古人寫詩說:“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穹廬”就是“穹窿”的意思,就好像那個蒙古包一樣,把下面都蓋住了。我們這個天空就像“穹窿”,就像蒙古包一樣。“穹”就是高大的意思,“窿”就是一個空間,就像窟窿,“穹窿”就是一個高大的窟窿,這是講什么?描繪天的形狀。所以這里講:“穹窿者,天之形”。“剛健者,天之用。”天,它的形狀,剛才我們講的說天體是“穹窿”之狀,但是“剛健”,是天的作用,它的作用就是這個“健”字,陽剛而強健。
下面再舉出古人的解釋,解釋這個強健、剛健什么意思。“王蕃《渾天說》曰”,王蕃,他是三國時候的人,古人有渾天儀,解釋天體天象的。他的《渾天說》就是解釋這個渾天儀的,他在《渾天說》里解釋說什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惟其運行不息,是以變化無窮,成四時而育萬物,皆天之至健者為之也。”王蕃在《渾天說》里解釋“周天”,什么是“周天”呢?就是把天畫成一個圓圈,一周天畫一個大圓圈,這個大圓圈是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就是把天劃分成這么多的度數,看出地球上的時間。時間有一天的時間,有一個月的時間,有一年的時間。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五百八十九分”,這是一年確實的周天,一年一周。為什么叫一周呢?就是以星座做標準。星座一般是講北斗七星,北斗七星是有斗勺、斗柄。斗勺前面是四顆星,后面斗柄是三顆星。四顆星,勺子是不動的,斗柄是在轉的,轉四方,一轉一周天,一轉一周天就是三百六十五度,又加上五百八十九分。斗勺轉過一周天,這就是一年的時間。斗勺轉一年,今年這樣轉,明年還是這樣轉。春夏秋冬,永久都是這么轉,用這個來解釋天體的作用,就是運行不息。這樣運轉不休息,所以變化無窮。
變化是指什么?就是指這個氣體,這個氣,天的氣體在那里變化無窮,成為春夏秋冬四時,用這個四時來生育萬物,由生育萬物這個功用,來解釋天的“至健者為之也”,這就是天的健,天的這個健怎么表現呢?就是它運行永久不息,這個作用,所以能夠怎么樣呢?生育萬物,產生變化,生育萬物,這個就是變化,比如說我們種五谷,如果沒有變化的話,那這個種子,它就永遠是種子,它怎么能夠發芽?發芽,再長出禾,再長出秧苗,最后結成穗子,這個過程就是變化。就在這變化無窮之中,成為四時,養育萬物。這就是把“天之體以健為用”解釋出來了。
后面是李鼎祚講的:“故圣人則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體,故名‘乾’,不名天也。”這個就是解釋“法天之用”。“則天之圣,至誠無息”,這個“則”就是效法的意思,取法天這種圣。“則天之圣”,怎么樣效法天的圣呢?那就是要效法天的運行不息、變化無窮來生養大地上的萬物,這就是圣人。可見圣人要“則天”,所以唐朝女皇帝武則天,她這個名字,就是從這里來的,叫“則天”。
“則天之圣,至誠無息,不與天同其形,而與天同其用”。“至誠無息”是什么呢?是天的作用。如果你要和天同其形的話,那是做不到的,天是那么大的一個虛空,像一個窟窿一樣,我們怎么樣和它“同其形”呢?這個是做不到的,所以不是在形體上效法天,而是效法天的作用,這個叫“同其用”。那么效法天什么作用呢?那就是天的運行不息。你是圣人,就要替天下蒼生辦事情,就跟天一樣,一絲一毫不為自己。比如說天,無論是刮風還是下雨,都不是為自己,純粹都是為了萬物的。那么我們要效法天的功用,就不能有一絲一毫來為自己做事的念頭,有一絲一毫為自己做事的念頭,有自私自利在其中,那就不是效法天的功用,就與天理相違背了。完全為天下蒼生來做事,而且做事永久不休息,這就是圣人了。
所以我們要學圣人,從哪里學呢?就要從這里學,效法天這種為眾生,天地都是為萬物付出,不求回報,沒有私心。從歷史上看,從伏羲氏、三皇五帝,到夏商周開國的三王,一直到孔夫子,沒有一個不是如此。現在我們說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什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就是說這些辦政治的人,純粹是為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是為自己,這就是“法天之用”。“法天之用”就是“法其健也”,效法天那種永久不休息的剛健,健就是沒有疲倦的時候。你看我們普通人做一些事情,做一段時間就感覺懈怠了,懈怠就是不健;而且身體健康,是永久沒有疲倦,沒有懈怠的時候,這一點我們學道的人都有體會。學道要學道的內涵,不是學形式。要學它的內涵,就是我們學圣人也是學他的心,而不是學他的形式。
“法其用,故‘名乾’”,效法它的作用,所以叫做乾。“不法其體,故‘不名天’”,所以這一卦的卦名不叫做天卦,而叫做乾卦,叫乾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要效法天的公用。“李氏云云,蓋本孔穎達正義文也。”這個是李道平的疏。“李氏云云”,就是上面李鼎祚解釋的這些話,是與孔穎達十三經注疏本《孔氏正義》講得一致,大概是一致的,是以孔穎達的《正義》作為根據的,這就是把李鼎祚的《案》語解釋完了。
下面李道平再解釋《子夏傳》的解釋,《子夏傳》講:“元,始也” ,這就要講根據,“元,始也”是出處在哪里呢?首先他舉出了《爾雅》,《爾雅》第一篇就是《釋詁》。“《爾雅·釋詁》文”,“元”當“始”字講,明確就把這個“元”解釋為“始”。再拿《春秋·隱公元年》,就是《公羊傳》的注解。《春秋》有三傳,這個是《春秋·公羊傳》。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我們知道春秋有“春秋筆法”。魯隱公是魯國的國君,“元年”就是魯隱公開始的那一年。孔子作《春秋》,就是從魯隱公元年開始,在《春秋經》里面叫做“元年,春,王正月。”“王正月”就是指周王,周天子,那個月是用周天子的正月。在這里就解釋這個“元年”是什么呢?“元年”就是魯君開始這一年。根據歷史,按照年代把它列出來,正好是周平王四十九年。周平王的時代,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720年之間,這是周平王的時代。周平王四十九年,正好是魯隱公的元年,這個是春秋開始。所以《公羊傳》就解釋“元年”是什么意思呢?是“君之始年”,拿這個“始”來解釋“元”。也就是說“元”,就當開始的“始”來講,這是漢儒解釋《春秋傳》,這也是很有力的證據。
下面再舉《易緯·乾鑿度》講:“太初者,氣之始也。”這個“太初”是什么呢?“太初”就是氣的開始。“《易》出復初,萬物資始”。《易經》,拿這個消息卦來講,上一次課我們講了什么叫消,什么叫息。這個消息卦來講呢,十月份純粹是純坤,就是純坤卦,六爻都是陰爻,也就是這個時候陽爻就全都沒有了,陽氣已經伏在地底下了。到了十一月就是復卦,復卦就是最初的那一爻變成了陽爻,叫地雷復。就整個六卦,上面是地,下面是雷,就變成了地雷復卦。
所以“《易》出復卦”,“《易》出復卦”就是初爻為陽,“萬物資始”。這個“資”就解釋為依靠、依賴的意思,萬物就依靠它開始了,也就是萬物依靠這個復卦,初爻陽氣出現的時候開始,這個叫“一元復始”。“一元復始”是怎么解釋呢?就是從復卦初爻變成陽爻開始了,萬物就依靠它開始,“萬物資始”,“故云‘元,始也’。”就是把這些證據搬出來,解釋《子夏傳》講的“元,始也”這一句話。
“元亨利貞”的“亨”這個字,前面我們講了“元,始也”,下面講“亨”。這個“亨”解釋為通的意思,通,亨通。下面就說了,他怎么解釋亨就是通呢?“陽息至三成泰”,陽就是陽氣,息就是我們講的利息,它是生息的意思,不是熄滅了,而是生起來,生息。陽氣生長,生長到什么呢?“至三”,長到三爻的時候,就是我們從純坤卦六爻都是陰的。那么現在陽氣從初爻開始生長,二爻三爻,長到三爻的時候,就叫“陽息至三”,就成了泰卦了,整個的六畫卦就變“成泰”了。上面是地,下面是天,叫地天泰。
陽氣以十二個月的消息卦來講,十月是純坤,十一月是復卦,一陽來復,復卦就是陽爻開始生息了一爻。到了十二月是臨卦?,就是息到了第二爻,第二爻也變成了陽爻。再息,息就是長的意思。長到了第三爻,下邊的三爻都變成了陽爻,整個的六畫卦就變成了泰卦?。這是什么時候呢?就是正月,正月是泰卦?。所以“陽息至三成泰”,就用這個泰卦來解釋“通”。
泰卦怎么講“通”呢?孔子在《序卦傳》里講,“泰,通也”。為什么“泰”就是“通”呢?下面就是李道平的解釋了,“以乾通坤,陰陽相交,故云‘亨,通也。’”就是拿這個來解釋,為什么“亨”當“通”字講呢?根據漢儒荀爽的解釋,就是這個泰卦來講,泰卦是地天泰。上面三畫是純陰,是坤卦;下面三畫、三爻是陽爻,下面就是乾卦。乾為天,坤為地。所以從上往下念,就是地天泰。“以乾通坤”,就是乾來下降,這個乾卦降下來了,它降到什么了呢?降到坤卦之下,這個就叫以陽通陰。“陰陽相交”,就是地、天這兩者,地代表陰氣,天代表陽氣;陰陽二氣,就是陽氣下降,天氣降到地下,地氣又上升,升到空中。這樣陰陽二氣發生交通、交流,這個就叫“亨”,就拿這個解釋“亨,通也” 。意思就是說,亨德是自然的一個現象,自然界在春天的氣候,地氣跟天氣就發生交通了。“以乾通坤”,就是以乾卦的陽氣通達坤卦的陰氣。以陽通坤,陰陽相交,這個就叫亨通,所以泰卦就是這個卦象。所以這里是以《序卦傳》泰卦的卦象來解釋“亨”這個字。用在人事上,那我們要學會運用,那就是上下之間要經常溝通,要交流、交通。如果上下之間不能溝通,上下之間各懷自己的意思,各懷己見,對彼此不相信或者去猜疑,或者堅持自己的意見,那這個時候就不能是亨通了,這就是否卦了。
我們前面講了君臣,它也可以講上下,可以是天地,可以是君臣,可以是父子,可以是夫婦。我們用在處理人倫關系上,就是領導與被領導者之間,還有父與子之間都要能夠互相溝通,這樣才不會有代溝。夫婦之間也不能固執己見,固執己見,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就會“各相責,天翻地覆”。大家都說你錯了,你應該應該怎么樣,都不能夠換位思考,就會出現紛爭,就會閃婚、閃離。所以大家成家之后,夫妻雙方要經常自我反省,互相交流溝通。他的意見是什么?我的意見是什么?是他的合理?還是我的合理?如果他的合理,我就要放下自己的意見,不能固執己見,參考一下對方的意見,那彼此都能夠這樣,互相溝通、互相交流、互相理解,這樣才能夠團結一致,和諧相處,這個就是泰卦?。所以你學了《易經》,給我們在人事關系的處理上有很多的啟發。
再解釋“元亨利貞”的“利”字,李道平引用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利從刀、和,然后利。”“從刀和”,就是說這個“利”字,有“和”字的一邊,和平的“和”的一邊,把和平的“和”那個“口”字省掉了,所以就叫“利從刀、和,然后利。”它一邊是和平的和字,它只是采用了左邊禾苗的這個“禾”字,把右邊的“口”字給省掉了,在右邊加了一個“刂”字,這個就叫“從刀和,然后利”,就是用“刂”,還有“禾”這兩個字,構成了一個“利”字。把《說文解字》的解釋說明以后,李道平就說了,“利與和同文”。“利”與“和”為什么同文?就是從《說文解字》上“從刀、和,然后利”來解釋的,有相同的意思在其中。
后面又說,“坤來入乾,以成百物,‘美利利天下’” ,“美利利天下”也是孔子《乾卦·文言傳》中的一句話。“美利利天下”,前面是“坤來入乾,以成百物” 。也就是說“坤來入乾,已成百物”,地氣下降,天氣上升,陰陽相交,陰陽二氣互相交流、交通,然后能夠生成萬物。從這個意義來講,是“美利利天下”。也就是說,乾一開始就能夠很完美地利益天下,這個就叫“利,和也。”怎么叫“利,和也”呢?后面《文言傳》里面也講:“利者,義之和也。”這個“義”就是正義,什么事都要正正當當的,該怎么做就怎么做,這叫正義得其和。這個就是萬物它都有各自的定位、各自的本分、各自的職責,大家都各當其位、各盡其責,這樣才能夠得和,這個“利”才是真正的利。
“貞,正也” ,《子夏傳》講:貞,就是正的意思。根據是什么呢?根據是“《師·彖傳》文”,也就是說,《子夏傳》就是用孔子在師卦的《彖傳》文里面的一句話,來解釋“貞”這個字,“貞,正也。”孔子為什么說“貞”是正呢?孔夫子講話也是有根據的。下面又接著注解,“爻當位曰‘正’。”無論哪一個卦,每一卦都有六爻,六爻,它爻站在這個位子上,這就是它的位子,當位叫正,不當位就不正。什么叫當位?什么叫不當位?這也是《周易》的一個術語。就是每一卦,它有六個爻位,從初爻到二三四五、到上爻,這個奇就是一三五,初,三、五,這都是奇數;奇數就是陽,它就屬于陽位,一三五都是陽位。二、四、上,也就是二爻、四爻、上爻,就是第六爻,這個都是偶數,就是陰位。
所以爻在《易經》里也講,有陽爻,有陰爻,少陽是七,少陰是八,老陽是九,老陰是六。在《易經》里面都是用變化,都是用老陰、老陽變化,都是九與六,九就是陽,六就是陰。如果九,就是這個陽爻,站在二、四、上的位置上,這個就叫不當位了。因為它是陽爻,但是站在二四六這個陰位上,這個位就不正了,這個就叫不正。如果九,就是這個陽爻,站在初、三、五,就是一三五,陽爻站在陽位上,這個就叫當位,反過來也是如此。比如說這個陰爻就是六,如果站在二、四、上,這個是陰位,這就叫當位;如果這個陰爻站在初、三、五,這就是不當位。所以這里就講了,爻當位就叫做正。就乾卦來講,二四上,就是二四六皆失位。為什么呢?因為九是陽爻,陽爻應該站在陽位上,這才叫當位,在一三五上,它就是當位;那么它站在二四六上,那就是不當位,就叫失了位,失位之后就不好。
漢儒注解,比如說虞翻在解釋卦的例子,凡是這個爻站的位置不當的時候,就是這個爻不當位的時候,他就要把它進行調整,把它變化,變成當位,這個就是不正,要變之正。前面我們講到了之卦,“變之正”,就是把它變過來,讓它成為正位了。在乾卦里面,二、四、上都是失位,所以要“變而之正”,什么意思呢?就把二、四、上這三爻都把它變成,變成什么呀?由陽爻變成陰爻,這個就叫變之正,就變到正位上去了。下面就是什么?“成既濟定”,就是你把它變正了。原來初、三、五本來是正位,陽爻站在陽位上,現在陽爻在陰位上不正,你把它變正了,就是什么啊?把它變正了,就是陰爻站在陰位,陽爻站在陽位,這每一爻就正了。這每一爻都正了,就是“成既濟定”,水火既濟,“成既濟定”,就是成了水火既濟卦?。
“定”是什么意思呢?這也是虞翻《說卦》中的一個專有名詞。“成既濟定”就是六爻都站了正位,這正位都定了就叫“成既濟定”。“成既濟定,則‘云行雨施,天下平也’。”怎么樣“云行雨施”?下雨的時候,是先有云,云起來之后就有雨。“云行雨施”,“云行”,就是天空里面起了云了,然后就變成雨,雨落下來,就是雨施,雨施在大地上。“天下平也”,天下五谷豐收的時候,就天下太平,民生安樂,這就是就既濟卦來講的。因為既濟卦上面是坎卦?,坎卦里面是先作云,然后下雨,這里就講“云行雨施”。就既濟卦來講,上面是坎卦?,坎,是有云有雨,坎卦就是代表了水,五谷豐登,這個叫天下平。“故云‘貞,正也’。”所以說這個“貞”就是正的意思,這就是根據孔子解釋的《彖傳》文里面的“貞,正也。”這是用虞翻的解釋,虞翻就是用爻當位不當位,來解釋“貞,正也。”
《子夏傳》解釋:“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貞,正也。”后面講了一句話:“天稟純陽之性者”,解釋這一句話了,“天稟純陽之性”,這句話怎么講呢?后面他又引用《禮記·樂記》講:“天稟陽”,天所稟有的就是陽氣,“惟其性稟純陽,故能‘首出庶物’,而備四者之德” ,正是因為天的性質具備這個純粹的陽氣,所以怎么樣呢?“首出庶物”,“首”就是開始,“庶”就當眾的意思講,“庶物”就是萬物,它能夠在眾物之前先出現。比如說在冬天,冬天十一月份,十月份是純粹一片陰氣,是純坤卦;到了十一月還是冬天,冬天草木凋落完了,萬物都枯落。但是這個時候,陽氣就出現了。“‘首出庶物’,而備四者之德”,它就具備了“元亨利貞”這四德。“元”就是元氣開始,它在眾物之前就先出、先發動了,然后后面的亨通、利和、貞正都包含在這個陽氣里面,就是都包含在這個“元”里面。
周文王欲人“法乾而行四德”,因此寫這四個字系辭。周文王為什么寫“元亨利貞”這四個字呢?就是希望人們能夠效法乾,效法天的作用。怎么樣效法呢?就是要行四德,“故特系于《易》之首”。《易經》第一個卦就是乾卦,乾卦的卦辭,就用這四個字,所以開頭就講:“乾,元亨利貞” ,周文王當初寫這四個字的時候,就是希望學《周易》的人開卷有益,一打開《易經》,就能夠學到最重要的教誨,就是要效法乾,效法天的功用。不是像那個空空洞洞的,那個虛空的形狀,學空洞學什么呢?學空洞,什么事不做,就是著了空了,著了空,一點用處都沒有,反而走上斷滅的邪見上去了。所以這叫我們不要學玩虛空,不要著空,而是要學有,學這個用處,用處就是妙有,妙有是從作用上顯示出來,作用是什么呢?作用就是“元亨利”貞這四德。
“元亨利貞”這四德,這個“元”字,用在自然界整體來講就是元氣。我們看這個“元”字,上面是個“二”字,下面是個“人”字,這個“元”字用在我們人倫上,其實就是仁義道德的“仁”字,它就是把“人”字放在了左邊,右邊是個“二”字,這兩個字是一個字,所以說“元”就是“仁”,“仁”就是“元”。“元”的范圍再擴充,包括人類以及自然界的天道,整體就是一個“元”。所以后面講這個“元”字就是講仁,天這個“元”,就是它的德,仁德。就儒家文化講,仁德也是最重要的,用佛教的術語就是慈悲。佛法開始就要講慈悲,學成功了,成了佛,還是講慈悲。
中國古代的圣人也講,各種職業都可以利益天下蒼生,但是選擇的結果呢?他發現,怎么樣才能夠普遍利益天下蒼生呢?那就是只有辦政治,因為辦政治它有公權力,它可以發布政令,可以實施教育。就像孟子講的,“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古時候,從三皇五帝一直到夏商周三代,再到后來歷代明君,都是“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也就是他是國家的君主,又愛民如子,把民眾當成是兒女一樣看待,還要把天下人民都教好。教什么呢?絕對不是教人家你爭我奪、要求自己的權利,而是教人學圣人,教人要有人格。從禮上來講,禮不是要求人家,都是先要求自己,自卑而尊人。他是這樣教化的,這樣教化才能夠天下太平,人人都能有完美的人格,一步一步走上圣人的路,把人間真正做到“人皆可以為堯舜”,全部都成圣人的境界。所以,中國古圣先王既是君主,又是父母,又是老師,都是出于一個仁心,也就是出于這個“元”字。
“亨”,就是通,圣人就是通達的,孔老夫子就是通達的。所以揚雄在《法言》篇里,他對“儒”下了個定義,什么叫“儒”?“通天地人謂儒。”《尚書》解釋“通”,怎么解釋“通”?“睿”,聰明睿智的“睿”字,“睿”就當“通”字講。所以堯舜歷代都是沾上一個“睿”字,意思是什么?他們都是通達的,通就是沒有一切障礙的,無所不通,辦什么事都能夠通達。
“利”,這個“利”字就是最美好的、最和諧的,與一切人相處都是和諧,沒有任何障礙,不但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沒有障礙;人與萬物、與天地相處,效法天地,順乎自然。什么意思呢?就是天地是什么樣子,你要順乎大地,你不能夠隨意改造、亂砍亂伐,否則大地的報復就來了。天空有這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你也不能夠違背,要按照這個規律來生產生活。所以“利”就是這樣的講法,順乎天然的秩序、規律,還有你的定位、你的責任。我們的身體也要順乎天然,順乎天然,生理方面是健康的,身體是健康的,心理方面也是和諧的,“君子坦蕩蕩”,這樣一步一步地往道上去走,學圣人就能學成就。
“貞”,就是守住一個正字,不能夠邪了。無論解釋圣人的道理,還是修養行為,都要守住這一個正字。所以“元亨利貞”就是乾卦的四德,往后六十三卦,只要沾上這個德,這就不錯,不能夠違背這個德,所以乾卦這四德就涵蓋了整體。
我們要研究《易經》,《周易》,首先要具備一個條件,就是你首先要把這個文字看明白,看明白這一家講的,還可以看其它各家的注解,然后匯合起來研究它的義理。研究《周易》怎么知道它的義理呢?就要懂得太極很重要。孔夫子寫的《彖傳》《象傳》,處處引導學《易經》的人回歸到太極上去,這就和現在一般人研究《易經》,一研究《易經》就是卜卦,就是看這個、看那個,那你這樣的用法,用得再精明,不過是處在世間趨吉避兇而已。但是我們要知道世間的趨吉避兇都是非常有限的,沒有大用,大用是什么呢?真正的大用就是要了生死,生死是最兇的,生死不斷,這是最兇的。所以研究《周易》也是講明心見性的,所以孔夫子處處教我們明了太極,其實就是處處教我們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時候,你在這上面有功夫,看破生死假象,就能夠了生死,這是初步的功夫。生死一了的話,然后一步一步再往上研究,就成就圣人了,成圣人,其實就能夠了生死了。
所以雪公,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講,他說孔夫子就是佛陀,憑什么講呢?憑佛這個字是什么意思來講的。“佛”就是“覺也”,孔夫子在這里講的,處處教人覺悟,覺悟到究竟,就是圣人。卦辭,我們概要研究過了,如果繼續往里面研究,就是研究幾十年之后,還有意義在里面,不然的話為什么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呢?就是古時候,那個書都是竹簡或者木板,用皮鞭給它穿起來,翻來覆去,翻來覆去。孔夫子看《易經》,把牛皮繩子都斷了三次,可見里邊意味無窮。
好,那我們今天就先學到這里,下一次,我們再接著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