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網站首頁 網站收藏 【本網站內容版權所有,歡迎下載轉發,轉發請注明出處。】
視頻更多》

本站視頻若出現卡頓現象,恭請前往第三方平臺觀看,給您帶來不便見諒!

第3講--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管理

劉余莉 教授

  • 路線一
  • 路線二
  • 音頻一
視頻文字
第3講--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管理
2021-04-13

同志們好:

 

我們接著講《傳統文化與中國式管理》。我們講第三個問題:致富之道——德本財末。

在《大學》上有一句話:“德者,本也;財者,末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德行是根本,財富(當然也包括名聲、地位)都是枝葉花果。學習植物的人都知道,植物的枝葉花果能夠延伸到哪里,它下邊的根也必須延伸到哪里。所以中國人有句話叫“厚德載物”。也就是說,你外在的財富、身份、地位、名聲,靠什么來承載?靠一個人深厚的德行。中國人還有一句話叫“福田心耕”。而回報最豐厚的福田有三種:第一就是恩田,第二就是敬田,第三就是悲田。所以古人看一個人有沒有發展前途,往往看這個人是不是知恩報恩,飲水思源。

中國人看問題都看到根本,為什么講百善孝為先?因為一個人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一個人連父母的養育之恩都不能夠記在心上,想著念念去報答。請問還有誰的恩德會超過父母?所以古人才說“求忠臣于孝子之門”。

在歷史上有《管仲論相》的故事給我們很大的啟發。管仲生病了躺在床上,齊桓公來探望他,并且很委婉地問:“一旦您過世了,請誰來接替您的位置做宰相?”管仲很聰明,他知道桓公心目中已經有人選了,但是他還故意問他說:“您看選誰比較合適?”桓公就說了:“我看易牙這個人對我很忠心,他對我的忠心怎么表現的?有一次我們在聊天,他就問我說有什么好吃的沒有吃過的。我說天下的山珍海味全都嘗遍了,唯有嬰兒的肉沒有吃過。結果沒想到他回家把他剛剛出生幾天的孩子就給殺了。用這個孩子的肉做了一盤菜呈獻給我。你看他愛我超過了愛自己的兒子,夠不夠忠心呀!”管仲聽了說:“一個人,人情所摯愛的無過于自己的兒女。易牙居然可以殺子奉君王。為了討好你,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都可以殺掉,還有誰不可以殺呢?這個人一定不可以用。”

桓公聽了之后說:“豎刁應該可以。豎刁對我也很忠心。他的忠心是怎么表現的呢?他為了能夠陪伴我到宮廷里出入很方便,為了能夠隨時出入宮廷,結果怎么樣?就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太監。你看他愛我超過了愛自己的身體,這個人是不是可以信任?”

管仲說:“一個人最關心的無過于自己的身體健康。但是豎刁居然可以自殘以求榮。為了求得榮寵,不惜殘害自己的身體,這也是不符合人之常情,這個人一定不可以用。”

桓公想了想說:“他們倆都不行,開方應該可以了。開方對我也很忠心,他的忠心怎么表現的?他本來是魏國的公子,但是他來到我們齊國(當時的齊國是一個大國),一住就是十五年。十多年,結果這么多年也沒有回到國內探望一下他的父母,甚至他父母過世,他都沒有回去看一下。你看他愛我超過了愛自己的父母。這個人是不是可以用了?”

管仲說:“一個人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無過于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是開方這個人居然可以絕親以干祿,為了求得俸祿賞賜,不惜和父母親訣別。這個人一定是見利忘義之徒。一定不能夠用。”管仲過世之后,桓公逐漸就忘記了管仲的提醒。怎么樣呢?就任用了這幾個人,委以重任,結果自己也被他們害得很慘。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告訴我們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就是易牙,就是豎刁,就是開方這樣的人。

很多人說,“怎么可能,老師。我們再怎么殘忍,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孩子殺了,給我們的領導做一盤菜。”我們確實沒有這樣做,但是我們下班之后,領導問,“你今天有沒有時間?不要回家了吧,跟我一起去見一個領導應酬一下吧。”我們什么態度呢?我們興高采烈、得意、受寵若驚,跟著領導去應酬了。你看現在很多領導,因為要陪領導喝酒、陪客戶喝酒,沒有時間回家陪家人吃飯,所以有一個口號叫,“爸爸回家吃晚飯。”

我們想一想:一個人連陪兒女吃晚飯的時間都沒有,又有什么時間關心孩子的教育,關心他的身心健康呢?所以孩子到十七八歲,因為缺少教育突然鋃鐺入獄了。我們掙多少錢能夠挽回一個孩子的前程。雖然我們沒有親手殺了孩子的身命,但是因為忽視了孩子的教育,斷送的是孩子的慧命。我們是不是殺子奉君王?

再看一看自己是不是豎刁:自殘以求榮。我們知道現在做生意的場合都不是很好,要喝酒。喝了紅酒喝白酒,喝了白酒喝啤酒,不知道這個次序是不是對的,總之就是要喝很多的酒,喝壞了黨風,喝壞了胃。所以十八大之后,我們反對奢靡之風,禁止、約束領導干部外出飲酒,確實是拯救了一大批的領導干部,讓他們身心都更加健康。這還不算,還要抽煙,抽煙的人自己慢性自殺,還要讓周圍的人也跟著受害。我們為什么還要去這樣的場合?很多人說:“你不知道,老師,現在的社會你就得去陪人應酬。因為他喝酒下去很高興,一拍胸脯說這件事交給我了,他就把字給簽了。合同拿到了,我們存款折上的數字就可以增長了。”我們在年輕的時候,為了存款折上數字的增長,卻不惜要以自己的身體健康為代價。到老了有錢了,又拿著錢去買健康,請問買的來,還買不來?即使是能夠買的來,又何苦呢?我們是不是豎刁:自殘以求榮?

我們再看一看是不是開方:絕親以干祿。有很多的學生大學畢業之后到美國去留學,在美國找了一個薪水很高的工作,再也沒有回到國內探望一下培養他成才的父母了,我們是不是絕親以干祿?為了求得俸祿工資、獎金,就不惜和父母親訣別了。現代人做著這樣悖德悖禮的事還不知不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所以“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大學》上有一句話,“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有仁德心的人,他有了錢之后去辦教育、辦慈善,回饋社會,回饋大眾,為自己贏得了很好的名聲、身份,讓人都尊重他。沒有仁德之心的人呢?他不惜以自己的身體健康為代價,甚至是不惜以自己良好的名聲、身份為代價去以權謀私,貪污受賄。最后怎么樣?確實有很多的錢,但是卻保不住。后來鋃鐺入獄,竹籃打水一場空,這就叫以身發財。

所以學和不學,他的人生軌跡是不一樣的。古人看一個人孝不孝敬父母,就知道這個人可不可教,也懂得“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道理。

在前不久在網絡上流傳著一篇文章,說“要像對待領導一樣對待父母”。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文章?就是因為我們現在很多人對領導很恭敬,但是對父母卻不恭敬,甚至也沒有去留心關愛。

有一篇文章寫得非常感人,題目是《你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

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

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不管你有沒有和他們同住,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媽媽的廚房不像以前那么干凈;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碗筷好像沒洗干凈;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家中的地板衣柜經常沾滿灰塵;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母親煮的菜太咸太難吃;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經常忘記關瓦斯;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老父老母的一些習慣不再是習慣時,就像他們不再想要天天洗澡時;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不再愛吃青脆的蔬果;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愛吃煮得爛爛的菜;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父母喜歡吃稀飯;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過馬路行動反應都慢了;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他們在吃飯時老是咳個不停,千萬別誤以為他們感冒或著涼,那是吞咽神經老化的現象;

如果有一天,你發覺他們不再愛出門;

如果有這么一天,我要告訴你,你要警覺父母真的已經老了,器官已經退化到需要別人照料了。

如果你不能照料,請你替他們找人照料,并請你請你千萬千萬要常常探望,不要讓他們覺得被遺棄了。

每個人都會老,父母比我們先老,我們要用角色互換的心情去照料他,才會有耐心,才不會有怨言。

當父母不能照顧自己的時候,為人子女要警覺,他們可能會大小便失禁、可能會很多事都做不好。如果房間有異味,可能他們自己也聞不到,請不要嫌他臟或嫌他臭,為人子女的只能幫他清理,并且維持他們的“自尊心”。

當他們不再愛洗澡時,請抽空定期幫他們洗身體,因為即使他們自己洗,也可能洗不干凈。

當我們享受食物時,請替他們準備一份大小適當、容易咀嚼的一小碗,因為他們不愛吃,可能是牙齒咬不動了。

從我們出生開始,喂奶、換尿布、生病時不眠不休地照料、教我們生活基本能力、供給讀書、吃喝玩樂和補習,關心地行動永遠都不停歇。

如果有一天,他們真的動不了了,角色互換不也是應該的嗎?

為人子女者要切記,看父母就是看自己的未來,孝順要及時。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您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

這篇文章也是提醒我們:行孝不能等,行孝要及時。不要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留在我們的人生中不可彌補。這是我們講的恩田,恩田以孝敬父母為代表。

第二就是敬田。看一個人有沒有恭敬心,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前途。

孔老夫子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孔老夫子的弟子所說的,他說:一個君子人對每一個人都很恭敬,為人處世沒有過失。比如說他處處看到對方的需要,能夠為對方著想,對每一個人都彬彬有禮,這樣的人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他的兄弟姐妹。

看到這里,我們就看到現在有很多的年輕人和人家相處不到一個星期、一個月,不是自己不喜歡別人了,就是別人不喜歡自己了,這是什么原因?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小公主、小皇帝,自我為中心很嚴重,所有的人都要考慮他的感受、看到他的需要。當諸多的小公主、小皇帝走到一起的時候,不出現矛盾、摩擦、紛爭就不正常了。

一個人有恭敬心,做事就會處處順利,就會感得很多的人來幫助他,領導都是喜歡那些有恭敬心的屬下。

第三就是悲田。所謂的悲田就是仁愛之心,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也就是說我們看到別人處于苦難的境地,發自內心地加以同情,并且做出實際的行動給予幫助,這才叫惻隱之心。

我們看《論語》上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那為什么我們現在社會很多人壓力很大,煩惱很重,每一天心里都有煩躁、焦慮、不安,甚至憂郁。其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學做小人,而不是學做君子。君子和小人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君子人他為人坦蕩,助人為樂,成人之美,心地還非常地寬容,即使別人對他做出一些不利的事情,他也不會放在心上,耿耿于懷,所以他能容人之過,總是坦坦蕩蕩,心胸喜悅;而小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處處損人利己,甚至為了獲得自己的利益,想方設法地去謀害別人,這樣的人不僅斤斤計較,還會爾虞我詐、勾心斗角,所以常常處于憂戚的狀態。

這說明什么?說明經常去幫助別人,能夠減輕自己的壓力,能夠保持坦蕩的心胸。古人說“助人為樂”就是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講的第三個“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第四理財之道,就是“財散人聚”。特別是作為企業,必須要盈利,企業經營才是好的,但是我們看有個數字不太樂觀,說有世界五百強企業,平均壽命是40年到50年,中國大企業的平均壽命是7到8年,小企業壽命更短了是2.9年,所以在企業界流傳著一句話說:“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三兩年。”

為什么是這樣的結果?因為我們沒有按著圣賢的教誨來做事。《大學》上告訴我們,做事的次第應該是這樣的:“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一個人自己有德行所感召的人才,才是和他志同道合的,同樣有德行的人,這些有德行的人又有才能,他們聚在一起,共同發揮,自然會創造財富。這個“土”,在農業社會就是資源的意思。你看人都匯聚到一起,他有市場營銷的能力,有人力資源,各種資源都具備了。有了土之后,也就是說有了這些資源,大家眾志成城地把自己的能力發揮出來,自然就會創造財富。財富創造了應該把它用在哪里,這個很關鍵。現在我們比過去都有錢了,但是很多人都把財富揮霍在吃喝玩樂,驕奢淫逸之上了,這樣就會“成由勤儉破由奢”。但是有的人有錢之后就開始回饋社會,來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回饋員工。這些員工跟我一起打拼非常的不容易,所以要回饋給員工;還要回饋給客戶,讓他們用最少的付出獲得最好的質量、產品和服務。這樣企業獲得越來越多的善緣幫助,他的財富就會越聚越多,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所以把財用在哪里至關重要。簡單的講,就是應該用在讓我們的“德日進,過日少”上。這樣的話企業才能夠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古人說,“千金散去還復來”,你左手把錢拿出去了,做慈善事業。過兩天,右手又把錢給賺回來了,還多了一些利息。所以中國人說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那就不得。這才是中國古人的理財之道,就是財散則人聚。

第五點,道中之道。我們也是概括為四個字——正己化人。也就是說,中國式管理能否發揮作用的關鍵之處,就是是否能夠端正自己,這是指誰?就是一把手。一把手能夠端正自己,他自然能夠感化下屬,跟著他去做正確的事。為什么是正己化人?因為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的修養不夠。一開始我看到這句話也很不服氣,覺得明明就是他錯了,他做事不夠道德,為什么我看他不順眼,還是我的修養不夠?后來我們看到一本書叫《水知道答案》,這本書講的是江本勝博士的水結晶實驗。他說把同樣的水放在不同的試管里,有的貼上“愛和感謝”,有的貼上“我恨你,討厭你,丑死了”,然后放到冰箱里去結晶。結果放了幾天之后,再拿高倍的顯微鏡去觀察。結果發現,看過“愛”和“感謝”的幾個字形成的水結晶是最美的,充滿了喜悅,像盛開的鮮花。這本書里它有很多的圖片,比如看到“謝謝”它就呈現了美麗的雪花狀的六角形,而看了“混蛋”是不能夠形成完美的結晶,而且是混濁一片。這一個水結晶的實驗是用現代科學的實驗證明了中國古老的一個觀念,那就是境隨心轉,什么意思?就是說“你的環境是隨著你的心念而轉變的”。

比如說我們中國古人還有一句話叫相由心生,為什么相由心生?和我們的心最接近的環境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相貌。你看做警察的人,他一上公共汽車拿眼一掃,他就知道誰是小偷。為什么?這小偷都長得賊眉鼠眼相。中國古人還有一句話說酒色之徒,酒色之徒,從臉上都能夠顯現出來,愛喝酒又好色,眼睛也色迷迷的,臉色發暗,這些都是長期的經驗累積出來的結果。境隨心轉的道理告訴我們:別人對我們的這種態度,實際上也是我們對他的態度的一個反應。你看別人不順眼,別人也會看你不順眼,而且你看別人不順眼,還真的是自己的修養不夠,為什么這么說?

比如說有一個孩子,他沒有成年就做出了很多悖逆社會的行為。他看到一個豪華的車子在旁邊放著,他拿一個刀子去給它刮上兩道,他也不認識這個車子的主人。更有甚者,他一生氣把這個車子上潑上一些汽油,一把火,就把這個車子給燒了。如果你是這個車子的主人,你遇到這樣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生氣,說怎么會有這樣損人不利己的人?但是中國古人告訴我們,你看一個人的行為,不要只看行為本身,特別是惡的行為。不能僅僅看惡的行為的表現,你要找到他產生惡的行為的原因。當你把原因找出來的時候,你心就變了。你去調查一下,這個人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行為?

他早年父母離異,父親和母親都各自成了個家,他就成了一個孤兒,無家可歸。我們想一想,一般的父母對待兒女是什么態度?是有求必應。聽說有一個班提高成績很好,可能不惜重金,也送孩子去學習。聽說有個《弟子規》的夏令營,對于改變孩子的行為很有幫助,也可能不遠萬里送孩子去學習。一般的父母對孩子都是這樣的態度。那這個孩子從小就沒有父母,他缺少人間最起碼的關愛,所以他就很冷漠,產生了報復社會的念頭。當你找到這個原因的時候,你是不是還恨他?你恨意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同情心,可憐的心,希望幫助他,提升他的心。這就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所以你說你看他不順眼,是不是自己的修養不夠、還是我們的仁愛之心程度不夠。

所以正己化人是中國式管理的道中之道,當然有很多人說:“我學傳統文化也很長時間了,周圍的人他們不跟著我一起學,他們不能夠被感化”。這是什么原因?原因就是“德未修,感未至”。就是我們的德行修養不夠深厚,所以沒有感化身邊的親人。

我們看大舜被置為“二十四孝”之首,他為什么被置為“二十四孝”之首,因為他的后母、弟弟三番五次要置他于死地,他沒有懷恨在心,反而總是想著自己的孝悌沒有盡好,最后他的真誠之心感化了他的后母,感化了他的弟弟。我們想一想,我們身邊有沒有像大舜的后母三番五次要置我們于死地的人?我們很幸運沒有這樣的人,都是我們的親人,關心我們的人,愛護我們的人,結果我們都不能把他們感化。什么原因?原因就是“德未修,感未至”。當然很多人說,“我聽你的課,當時也覺得很好,但是出了這個門,和蕓蕓眾生在一起說話的時候,大家都談的不是這個道理了。”所以怎么樣?要長時熏修!

有一個故事講的是“兩只狼的交戰”,給我們很大的啟發:有一位年邁的北美切羅基人教導孫子們人生的真諦。他說:“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在進行著一場鏖戰,交戰是在兩只狼之間展開的,一只狼是惡的,它代表了恐懼、生氣、悲傷、悔恨、貪婪、傲慢、自憐、怨恨、自卑、謊言、妄自尊大、自私和不忠。另外一只狼是善的,它代表了喜悅、寧靜、謙遜、仁慈、寬容、友誼、同情、慷慨、真理和忠貞。同樣交戰也發生在你們的內心深處,在所有人內心深處。”聽完他的話,孩子們靜默不語,若有所思。過了片刻,其中一個孩子問:“那么哪一只狼能獲勝呢?”飽經世事的老者回答說:“你喂給它食物的那只。”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經常和什么樣的人接觸,就受到什么樣的人的感染。我們經常讀什么書?就像我們經常吃什么樣的精神食糧。所以我們要經常讀圣賢書,我們才能夠成為圣賢君子。這就是學習長時熏修的效果。好,那我們今天就講到這里,我們下一次再見。

《群書治要》學習網

網址:m.zsmeizhi.com 備案號:京ICP備18013041號-1

網站建設多維網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