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朋友,諸位兄弟姐妹們,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的題目是《孝敬為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我們都知道,習總書記一直在倡導“家國情懷”,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提倡“家國天下”。為什么提倡“家國天下”?為什么我們要愛國?因為“國”是“家”所在的地方。我們想到國,就會想到家,想到家,也自然會聯想到國,所以愛家和愛國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中國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看從“修身”,怎么就可以“治國、平天下”了呢?在二戰之前,有一些歐洲的學者一直在探討一個問題,四大文明古國,唯有中華文明承傳至今,到底是什么原因?他們研究來研究去,得出了一個結論,說那是因為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教育的原因,這個結論可以說是完全正確的。
早在《禮記?學記》上就記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導一國的老百姓,教育是最重要的。而這個教育是包含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還有宗教教育的完整體系。“教”從哪里教起呢?我們看“敎”這個字,左邊是一個“孝”字,而這個“孝”上面是一個“叉叉,下面一個一模一樣的“叉叉”,再下面是一個兒子的“子”,孩子的“子”。這告訴我們什么呢?教育要從“孝道”開始,而從“孝道”開始,要首先重視身教,身教重于言教,所以左邊告訴我們,“教”,就像《說文解字》上所說的,“上所施,下所效也。”這個“上”,在家就是家長,在學校就是老師,在我們國家就是領導者。他們怎么做的,下面跟著怎么去效法,這才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
從這里我們就看到為什么現在的很多家長說:“我這個孩子怎么說都說不聽”,“我這個學生怎么說都說不聽”,“我這個下屬怎么說都說不聽”。原因就是我們把道德教育變成了“說教”,而沒有把正確的給表演出來,做出來。
比如說做家長的都希望兒女孝敬自己,知恩報恩,但是自己的所作所為卻是沒有做到知恩報恩。比如說我們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爺爺奶奶,但是我們做父母的夾起菜,把它首先放在了誰的碗里?孩子的碗里!所以孩子的碗里很多菜,爺爺奶奶看了也會夾起菜往孫子的碗里放,從這一個小小的動作來觀察,這一家誰是核心?孩子是核心!所以“小公主”、“小皇帝”自然被我們教出來了。所以沒有人生來是“小公主”、“小皇帝”,都是我們做父母、做老師、做領導的不會教,把他們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所以下一次你希望孩子能夠孝敬你,你夾起菜應該放在父母的碗里,孩子也會夾起菜往你的碗里放。
有一個朋友他學習傳統文化非常認真,就身體力行,晚上的時候就給他母親洗腳,按摩,然后就把這個視頻傳到他們家里的微信圈里,結果怎么樣?結果他有一個姐姐的孫子,這個小孩才不到兩歲,晚上的時候就跑到他媽媽的被窩,抓起他媽媽的腳給他媽媽按摩,然后告訴她說,這個是他看到這個長輩這樣做的,他自自然然就會這樣做。
所以你看身教的力量是潛移默化的,但是我們現在很多做家長的不會教,一邊抱著孩子喂奶,一邊就在生氣、罵人、說謊,這些全被兒女給看到了,為什么現在的孩子這么容易說謊?他的母親接起了一個電話,對方問她:“你的丈夫在沒在家?想請他出去吃飯。”結果孩子的母親,也就是丈夫的妻子,不希望她的丈夫出去應酬、喝酒,明明丈夫就在茶幾面前坐著喝茶,她拿起電話怎么說?她說:“我的丈夫不在家,他干什么、干什么去了。”結果恰恰不巧,這一幕被她的孩子看到了,結果她的孩子就學會了說謊。所以確實“教兒教女,先教自己。”很多人說傳統文化很好,《弟子規》非常的實用,希望買一本來讓孩子看,結果怎么樣呢?自己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和《弟子規》完全相背離,孩子也就不會去力行《弟子規》,對傳統文化生起信心。
中國古人是怎么學到《弟子規》的呢?就是他的父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你把它記下來,都符合《弟子規》的要求。孩子是從父母、長輩的身上學到了《弟子規》。所以《弟子規》上說:“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無論是我們吃飯還是走路,都是長者在先,幼者在后。很多人說,我們家就是不興這一套,我們家就是孩子先吃。那好了,等你老了,躺在了病床上需要有人照顧的時候,他會怎么說啊?他說:“對不起,你從來沒有教過我。”
所以“教”,左邊告訴我們,身教重于言教;右邊是一只手拿著一根柳條,也就是教鞭,告訴我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父母、老師時常拿著柳條耳提面命,需要有耐心。所以孩子教不好、屬下教不好、學生教不好,你只要從這兩方面來找原因,一定能夠找到,第一是自己的身教如何?第二是不是有耐心?因為孩子的習氣、毛病、壞習慣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了,你要想把它糾正過來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解決問題的。
很多人說:“我這個孩子十七、八歲了,他的逆反期該到了。”結果怎么樣?結果心想事成,想著想著這個孩子果然就很逆反。那我們要看一看這個孩子的逆反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在他小的時候你讓他做什么,他不去做,你可以打他一頓,罵他一頓,他迫于自己的身體很弱小,打不過,也說不過,怎么樣啊?他不得不去做你讓他做的事。但是隨著力量的增長,身體的強壯,你讓他去做什么,自己都做不到,他就會跟你起逆反了,意思說:“你都沒有做到,有什么資格說我呢?”這就叫“言教者訟,身教者從。”你只是用言語去教導,自己做不到,他就會跟你起爭訟、有逆反,意思說:“你都沒有做到,怎么有資格說我呢?”
就像現在為什么我們反腐倡廉的教育不能夠深入人心?就是因為我們經常看到有一些領導干部在講話的時候,講得慷慨激昂,說我們一定要把反腐敗,作為關系到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要事情來抓。但是怎么樣呢?沒過兩天這個講話的人,因為貪污腐敗被抓起來了。如果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多,就讓人們對反腐敗的教育喪失信心了。但是我們看到在十八大之后,我們的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這是什么原因?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的總書記他能夠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從自己做起,來反腐倡廉。
所以你看在《禮記》上說:“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下級侍奉上級,不是服從他的命令,不是看他怎么說,講得多么漂亮,而是看他的行為。“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上級領導喜歡某一個東西,下級屬下一定有比他更加喜歡的。“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所以上級領導所喜好和厭惡的東西,就不能夠不謹慎,因為他是人民的表率。
在《孔子家語》中也記載著一個典故,魯國的國君把孔子請來了,并且向他請教了一個問題,什么問題呢?他說:“我聽說向東擴展房屋是一件不吉祥的事,這件事究竟是可信,還是不可信呢?”孔老夫子怎么回答呀?他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而向東擴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哪五種不吉祥的事呢?
“損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就是我們損害別人的利益,增加自己的利益,損人利己,這樣和人家產生對立,產生矛盾,等以后人家一有機會就會打擊報復你,所以給自身招致了不吉祥。
“棄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我們放棄了老年人不去贍養,不去照顧,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這個孩子被養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自我為中心,結果怎么樣呢?給這個家庭帶來了不吉祥。所以有人用一棵大樹來比喻父母和兒女之間的關系,樹的果實是孩子,樹的樹干是孩子的父母,而樹的樹根是孩子的祖父母。意思是說,你希望果實長的碩果累累,應該把水和養分澆在哪里?根部,應該去照顧贍養我們的父母,這樣才能夠枝繁葉茂,上行下效。比如說,我們現在假期到了,很多人都是陪著孩子到哪里去度假,去旅游,參加夏令營,而把老人放在了一邊。我們應該想一想老人希望到哪里去旅游度假,應該首先考慮老人的需要。我們外出了,要買一些禮物,我們首先想到給兒女買禮物呢,還是首先給父母買禮物?逢年過節我們要去送禮,很多人也是首先想到孩子最喜歡什么,喜歡什么樣的好衣服、好玩具,而沒有考慮到父母,這個都叫“顛倒”,這也是孩子教育不好的重要原因。
“釋賢而任不肖,國之不祥也。”你把賢德的人放任了,不去任用,任用的都是不賢德的人,這個國家就不吉祥了。
“老者不教,幼者不學,俗之不祥也。”上了年紀的有經驗的人不愿意教了,為什么呢?因為年輕人沒有虛心好學的心了,這是社會風氣的不吉祥,這個傳統文化就沒有辦法代代承傳,就像我們“批林、批孔、批周公”,把傳統文化批判的體無完膚,讓我們對傳統文化喪失了信心,結果現在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都出現了,這就是社會風氣日趨日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圣人伏匿,愚者擅權,天下不祥也。”圣賢人,有道德學問的人都隱居起來了,為什么圣賢人會隱居?中國古人說:“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圣賢人也是愿意為這個國家社會做貢獻的人,學以致用就是為了治國、平天下。但是為什么還要隱居起來呢?因為政治腐敗,自己有道德學問,不被重用,還被嫉妒、被排擠。自己有能力、道德學問,也不能夠被發揮,所以怎么樣呢?無可奈何,就隱居起來了。因為圣賢人,他與世無爭,與人無求。他所做的都是希望能夠利益到國家、社會,但是沒有碰到明君、明主,不能夠重用他,所以他只好隱退。“愚者擅權”,那些自私自利的、愚鈍的人都把持了領導的位置,這是天下的不吉祥。
孔老夫子就強調說:“我聽說天下有五種不吉祥的事,而向東擴展房屋,并不包括在其中。”所以你看,這里邊有一句話叫“棄老而取幼,家之不詳也。”我們從這里就看到了,為什么很多家庭孩子教育不好,這個家風、家道、家教不能夠代代承傳。
所以教育要從孝道開始,要重視身教,要有耐心。那么這個“孝”,很多人說,還需要有人講嗎?其實這個“孝”確實也需要有人教。因為“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那么諸位朋友,您認為自己是一個孝子的請舉手。誰認為自己是一個孝子的請舉手?大家有沒有認為自己是一個孝子的?還有一位舉手的,兩位。
我們看一看究竟怎么樣做才叫“孝”呢?
孝,首先要養父母之身。就是要贍養父母,讓父母衣食無憂,當然僅僅做到了養父母之身,還稱不上孝,還要怎么樣呢?要養父母之心。就像《論語》上孔老夫子所說的:“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于狗呀馬呀,也能以它們的體力奉養主人。如果不尊敬父母,怎么能夠把人的孝和犬馬的孝區別開來呢?”所以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
養父母之心,除了要對父母很恭敬以外,還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有必要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擔憂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比如說,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很貪玩,功課不好,結果讓父母擔憂,這就是不孝;到了中學學會了下網吧打游戲,耽誤了時間,影響了功課,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走上了高中,開始結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染上了一些不良嗜好,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到了大學,離家比較遠了,還經常出入一些不正當的場合,讓父母擔憂,這仍然是不孝;走上了工作崗位,自己工作不認真負責,一不高興就把老板給辭掉了,不給你干了。然后呢,還有貪污受賄、違法亂紀,讓父母戰戰兢兢,不知哪一天又鋃鐺入獄了,這些全都是不孝。所以一個真正的孝子,他為人處事、待人接物,方方面面都讓父母放心,這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
那么這樣的人,自自然然地也能夠把五倫關系處理好。比如說,《弟子規》上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父母生了七、八個兒女,但是兒女的才能不一樣,事業發展不一樣,那么父母就會特別擔心,那一個生活比較貧窮的,比較沒有人照顧的孩子。那么你的事業發展好了,去照顧那些事業不夠好的弟弟妹妹,這就會讓父母很放心,所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不和睦,為了一點財產、遺產還要吵上法庭,那就談不上孝了。
那么在《弟子規》之中有兩句話用來處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非常的有效。那就是:“財物輕,怨何生”。如果兄弟姐妹更看重兄弟的手足之情、骨肉之情,把那個財產看得淡一點,又怎么可能因為財產起了紛爭,吵上法庭呢?還有一句話是:“言語忍,忿自泯”。兄弟姐妹在說話、交流的時候,言語稍微忍讓一下,少說一句,憤憤不平的心自然就泯滅了。所以你看,古人他非常重視兄弟姐妹之間的情義。
那么在唐朝,有一位法昭禪師,他就寫了一首詩,叫《兄弟偈》,這首詩就把兄弟姐妹的深情厚誼描寫的淋漓盡致,它說:“同氣連枝各自榮”。一家的兄弟姐妹就像一顆大樹,從一個樹根長出的不同枝杈,這叫“同氣連枝”。長大之后,各自有發展,“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兄弟姐妹在相處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言語的不忍讓,傷害了彼此的骨肉之情、手足之情。“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兄弟姐妹之間只要守住一個“忍”字,便相安無事,千萬不要因為芝麻大的小事就起了爭端,吵上了法庭。“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那么我們上了年紀的人,有經驗的人都知道,在逢年過節的時候,看到兄弟姐妹,頭上又長了幾根白頭發,臉上又多了幾條皺紋,確實是“一回相見一回老”,我們還有多長時間能夠守在一起,互相關心、互相照顧呢?“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現在我們長大成家了,都有了自己的孩子,下一代也成為兄弟姐妹了。如果上一代做到了兄友弟恭,那么下一代也從上一代身上學會了怎么樣和睦相處。所以你看,古人把兄弟之間的情義看得如此之重,怎么可能因為一點點財產就吵上了法庭呢?
所以《朱子治家格言》中有這樣一句話,說:“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兇。”一家兄弟姐妹在一起過日子,最忌諱的就是因為財產起了爭訟,或者因為其他的事情產生了爭訟,把彼此送上了法庭。如果這件事發生了,雖然這個案子贏了,打官司你打贏了,但是因為你的心胸很狹窄,連兄弟姐妹都不能包容,人家就從這一件事上觀察出你這個家道是一定會衰落的。“訟則終兇”,為什么呢?因為量大福大,一個人的福從哪里來呢?從他的心量而來,所以人家一看你心量狹窄到連同胞兄弟都不能夠寬容,知道你的心量很狹小,就知道沒有什么發展了。
那么為了讓父母放心,也要把夫婦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對吧。如果一家兩個人經常吵吵鬧鬧的,要鬧離婚,那么讓父母心里也不安寧、不放心。所以夫義婦德就要做到,做丈夫的要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不能自己在外面工作,有很多的機會就可以尋花問柳,見異思遷。而做妻子的要有德行,因為她要相夫教子。
所以講女德,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而是它的優勢所在。為什么呢?這不是對婦女的歧視,而是對婦女的重視。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假設女子的德行根本不重要,那么就沒有必要如此地強調了。正是女子的德行很重要,就像《易經》上所說的:“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所以你看女子要效法大地的德行,大地有什么德行啊?它很厚重,他很沉穩,它能夠厚德載物。而且地之穢者多生物,你看這個大地污穢骯臟的地方,往往長出很多的植物。說明一個女子越有德行,越能忍辱負重,這個家庭的幸福才越有保證。所以怎么樣啊?所以我們要做到夫義婦德。
那么除此之外,一個孝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想到父母,所以在《禮記》上說:“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我們每走一步路,都不能夠忘記父母,如果我們做到了這一點,那么有大道可走,就不會走那些邪僻的小路;有舟可乘,就不會冒險涉水過河。這都是不敢以父母遺留下來的身體做危險的事。如果我們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那就不會口出惡言去罵人家的父母等等,因為你罵別人,別人也會回罵你,對吧。所以“忿言不及于身”,忿忿不平的言語也不會返回到你自身。不辱沒自己的身心,不讓父母蒙羞,這才稱得上是孝。所以你看,一個孝子每說一句話,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他做這件事首先想到的,是不是會給父母丟臉,會不會讓父母蒙羞,所以古人才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說法。為什么呢?因為這一個孝子,他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他為人處事、待人接物、工作學習都能夠讓父母放心。當然,這個孝子,他知恩報恩、飲水思源,他不會做見利忘義、忘恩負義的事。
那么這一點,從我們習總書記的身上,也能夠反映到。在2001年的春節,母親齊心與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通了一次電話。因為這一年的春節,習近平沒有能夠回京跟父母團聚。齊心在電話里說:“你這么多工作,媽聽著還挺高興的,關鍵還不在于你來不來,只要你把工作做好了,就是對爸爸、媽媽最大的孝心,這就是對家庭負責,也對你自己負責,這都一致的。”你看,正是因為有這樣好的母親,能夠胸懷天下,所以才教育好了這么好的國家領導人。所以“求忠臣于孝子之門”這個是必然的道理,這是養父母之心。
還要養父母之志。在《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個話,重點在于立身行道,也就是你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對國家,對人民,對民族有利益?如果你的所作所為,能夠正己化人,把良好的這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都表演出來,讓后世的人一談到你,都愿意向你學習,向你效仿,讓你的父母很顯榮,這個才是孝的圓滿。
所以,這個《孝經》上說:“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其實這個就是習總書記所提到的“嚴私德,守公德,明大德。”“始于事親”。因為你要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你就要處理好各種各樣的人倫關系,做到夫義婦德,做到兄友弟恭,做到君仁臣忠等等。所以你和私人相處之間的關系,這個德行都能夠修好了。“中于事君”。也就是“移孝作忠”。這個“中于事君”,“君”就是領導,我們現在這個“中”啊,也有忠于國家,忠于人民的意思。作為領導者,“移孝作忠”,就能夠把在執行公務中的這個道德,能夠做好,守公德,嚴于利己,不能夠損公肥私,一定要廉潔奉公。“終于立身”,就是“立身行道,明大德。”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都是以指向“道”為旨規。“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個“藝”,就是你從事的百工技藝,你從事的各行各業,它都可以能夠至于道。比如說做政治家的,他可以把這個辦政治變成“政道”。為什么呢?在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來開啟自己的明德,幫助民眾開發他們的明德,這兩者止于至善。他這個政治,就叫圣賢政治。你做商人的,你能夠自利利人,能夠自覺覺他,給自己全企業的員工帶來幸福,帶來心靈和道德的提升,你這個就叫“商道”。你就不僅僅是一個商人,更不是一個奸商。所以,從事哪一個行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走在“道”上,這個是最重要的。這個是我們講的養父母之志。
還有養父母之慧。做父母的呢,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說得對,做得對,父母也有說錯、做錯的時候。那么在這個時候,做兒女的應該怎么做呢?《弟子規》上說:“親有過,諫使更。”父母親有過失的時候,不能一味地順從,而是怎么樣呢?一定要勸諫她,讓她改正過失。否則的話,就是陷父母于不義之中。
就像曾子,有一次跟父親在耘苗,應該把這個草除掉,結果他不小心把這個苗兒都除掉了。父親看了之后,盛怒之下,一鋤頭就打在他的身上,結果打得太重了,一下就把他打昏在地。曾子醒來之后,為了撫慰他的父親,為了讓他的父親放心,意思說你沒有打中我,身體還很好,于是就彈起琴來,唱著歌,希望父親不要過于自責,也不要對他的身體擔心。
在一般人看來,曾子這樣的做法已經是很孝的了,很孝順的了。但是孔子聽了之后,就對他的弟子們說:“你們去告訴曾子,從此以后我沒有這個學生了,他就不再是我的學生了。”曾子覺得很委屈啊,但是他有恭敬之心。他雖然聽到老師不要自己了,仍然是很恭恭敬敬地向老師來求教,說:“老師,我錯在何處啊,為什么老師不要我了呢?”這個孔子看到曾子,有誠懇恭敬好學的心,就告訴他說,他說:“如果一旦你的父親,失手把你打得太重,一下子把你打死了,你想一想這些鄰里鄉黨會怎么說?就會說,你看他的父親,把自己的兒子都打死了,太沒有仁愛之心了。你父親自己一生,也會生活在愧疚不安之中,所以你這樣呢,就會陷父親于不義,這哪里是孝呢?”
所以應該怎么做呢?應該“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如果你父親拿著一個小柳條這樣很輕的東西打你,你可以接受;如果拿的大鋤頭,這么很重的東西,你趕緊就跑,不要在那兒還等著他把你打中,再把你打昏,這哪里是孝呢?是吧。
所以你看盡孝,也要有智慧,所以你要勸導父母,還要養父母之慧。特別是人老了之后,對兒女呢都放不下,對財產也放不下,患得患失的心也越來越嚴重。所以你要經常,勸導父母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是吧。
司馬光先生說了一句話:“遺金于子孫,子孫未必能守。”你看我們現在很多的老年人,年紀很大了,還辛辛苦苦地去做工,為的是給兒孫留一點財產。但是中國古人提醒我們,如果你的兒孫有道德,有能力,他會用自己的德能創造財富。你去留錢給他有什么意義啊?如果相反,你的兒孫又沒有德行,又沒有能力,你辛辛苦苦地把錢留給他,他遲早也會給你敗散掉,你留錢給他又有什么意義啊?所以古人說:“愚者多財生其過”,愚鈍的兒孫,愚鈍的人錢多了,你又增加了他的過失。“賢者多財損其志”,賢德的兒孫,你把錢留給他,你看你們家,家資萬貫,房子有好幾處,他想這都夠我活好幾輩子的了,我還那么努力,有什么必要呢?本來他可以創造一番事業,可以惠利更多的民眾的,但是因為你把錢留給他,就減損了他的志氣。
所以這個錢,不是什么好東西,不要留錢給兒孫。那有人說,那遺書于子孫吧,把這些好的圣賢書留給子孫。“遺書于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你把這些好的書留給兒孫,但是現在兒孫,沒有福了,都在看網路,看微博,看微信,都在刷屏,哪有時間來學傳統文化,讀圣賢書啊!所以今天到會場的這些年輕人啊,應該為自己鼓掌,你們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你看別人都去打游戲了,看電影了,去娛樂了,避暑啦,旅游啦,但是我們能夠安安靜靜地坐在這里聽傳統文化,能夠增長人生的智慧。這樣的人生啊,一定是非常有成就的。還有,雖然“遺書于子孫,子孫未必能讀。”
那還不是沒有辦法,什么辦法呢?“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遠之計。”不如積陰德,就是你做了好事,不要到處去宣傳,讓大家稱嘆你,這樣把你的德行就積累下來了。“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遠之計。”這種陰德,可以蔽蔭子孫千秋萬世。為什么呢?因為你做好事積功累德,你的兒孫潛移默化地就受到影響,他也給你學成了一個有道德的人,這個就叫身教,這個就叫潛移默化。
所以孔子他積德行善,他的德行蔽蔭了他的子孫,能夠有2000多年,80多代,代代還有賢人出現。范仲淹蔽蔭他的子孫近千年之久,他興辦的義學、義田,至今還保留著,而且興辦的義田,這個畝數越來越增多,范家也是代代有賢人出現。
所以我們看這個“孝”字。上面呢,是一個“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字,告訴我們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兒孫看著父母,所以兒孫的德行,也是傳承自父母。那么很多人說,我們和父母有代溝,如果有代溝,這個孝就沒有盡到。我們打開中國歷史幾千年,從來沒有看到兒女和父母有代溝的,為什么呢?就是因為有孝道的教育,因為兒女能夠盡心盡力地去和父母溝通。所以這個“孝”字,特別的重要。
那么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終都是一體的。這就是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個就是“豎窮三際”。那么從橫的方面講,我們講兄弟之間的友悌,又把這種友悌之心推而廣之,“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個就是“橫遍十方”。這個“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東西”是什么呢?這就是我們真正的自我,這個就叫“真我”,這個就叫“本我”,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所以有人呢,用一個大海和水泡來比喻“真我”和“假我”,“大我”和“小我”之間的關系。這個水泡,一個一個的水泡啊,都執著,這個水泡是“我”,另一個水泡是“他”,彼此之間還有了沖突,有了對立、矛盾,真正回歸到大海的人,他才知道整個大海才是真正的自己。所以真正能夠認識到,找到真我的人,就是像莊子那樣能夠“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王陽明也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圣人、大人,找到自我本性的人,都是能夠“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人,這個“天地萬物”才是真正的我。所以習總書記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無”的是什么呀?“無”的是“小我”,而成就的是“大我”、是“真我”,就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我”。
所以我們看到,中國歷史上保持著祭祖的傳統,祭祀祖先。外國人,很多人看不明白,說:“幾百年前、幾千年前的祖先你都不認識他,還祭祀他們干什么呢?”這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道理,我們一個人連祖宗都能夠念念不忘,想著定時去祭祀,對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顧、不孝順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邊去祭祀祖先,一邊還打爹罵娘,這個于情于理,都是不合適的。而祭祀祖先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把萬姓祖先的這個紀念的牌子都掛起來,告訴我們什么呢?其實中華民族萬姓是一體的。
為什么是一體呢?你看中國在禮上都有一個規定叫“同姓不婚”,就是同樣一個姓的人是不能夠成婚的,就是姓王的不能夠和姓王的成婚。那么這樣,他的父母親就是兩個姓,對吧?父母親再推上去呢,就是四個姓,再往上推,就是八個姓,再往上推就是十六個姓,三十二個姓,六十四個姓,一百二十八個姓......代代推上去之后你發現怎么樣呢?原來中華民族萬姓全都是一體的,都是一家人,哪有外人呢?是吧。既然都是一家人,還有什么不肯原諒的,還有什么沖突、矛盾、對立、戰爭可言呢?所以你看習總書記在國際社會倡導“同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也是習主席解決當今世界各種難題、消弭全球各種亂象的“中國方案”。那么這個“中國方案”的中華文化基礎是什么呢?其實就是在孝道的基礎上所建立的這種“一體”的宇宙觀。
那么把這個孝道做的最圓滿的人就是大舜了。大舜他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他的后母、他的弟弟三番五次要置他于死地,但是大舜沒有懷恨在心,想著去打擊報復,反而總是反省自己做得不圓滿,孝悌之道沒有盡到。雖然得了天子之位,還經常到原野上去號泣,后來他用自己的真誠和智慧化解了矛盾,然后感化了他的后母、感化了他的弟弟,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
那么大舜被列為《二十四孝》之首,告訴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仁,仁愛之心,仁者無敵。仁者無敵就是一個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他從內心不和任何一個人起對立,他能夠真正做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我不能夠原諒的人,沒有我恨的人,沒有我不愛的人。為什么呢?因為我和他人,和動物、植物、天地自然都是一體的關系。就像這個牙齒不小心咬到了舌頭,這個舌頭還會和牙齒沒完沒了嗎?那就叫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彼此都痛苦,沖突越來越升級,所以中國人有句話叫“化敵為友”,怎么樣才能“化敵為友”啊?靠的是真誠之心的感化。所以仁者無敵、化敵為友不是一種理想,都是中國古人實實在在地做出來的。
所以中國的價值觀它是以孝悌為基礎,把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悌向上提升,那么來關愛來到我們身邊的一切人,就變成了互愛,那就是《論語》上所說的:“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把互愛之心向上提升,就是我們不僅對別人有關愛的情感,別人有了困難還要給以幫助,這就是互助,那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互助互愛向上提升,就是我們所說的“大同世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所以你看,習總書記、為什么中國的國家領導人能夠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呢?為什么西方國家領導人提不出來呀?因為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靠這樣一種“一體”的理念來協和萬邦,來和諧世界。
那么這個“孝”很重要,那誰來教導的呢?“孝”是由老師來教導的,所以孝親和尊師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所以古人對于老師非常地尊重,比如說這個父親帶著孩子要去見老師,要行拜師禮。這個拜師禮是怎么進行的呢?首先這個父親帶著孩子,沖著孔子像或者至圣先師的牌位行最重禮,當時的最重禮是三跪九叩首的禮,我們現在社會的最重禮就是三鞠躬禮。這還不算,拜完之后,老師上座,父親帶著孩子對老師行最重禮,為什么呢?因為這個孩子心目中最敬畏的人,就是他的父親,他看到自己的父親對老師如此地敬重,對于老師的教誨怎么敢不聽從呢?那么老師教導他什么呢?老師教他要孝敬父母。所以老師和家長一配合,這個孩子才很容易受教。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不懂得教育了,這個孩子在學校里被老師一說,說的有點重,他就不滿意了,就去找校長,校長然后就訓老師,甚至一不高興又把老師給開除了,那么這個孩子再有過失的時候,老師就不敢再給他指正了,他怎么會不一錯再錯呢?
老師受人尊重也是從皇帝開始,皇帝接見群臣的時候都是以君臣之禮來接見——面南背北;但是他在接見老師的時候,要以主賓之禮來接見,就是皇帝必須降階,一個站在東面,一個站在西面,這個叫主賓之禮。提醒皇帝,雖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老師他永遠是你的老師,不是你的臣子。這樣上行而下效,整個社會才興起了尊師重道的風氣。所以中國古人對于老師特別尊重,尊重的原因就是尊師重道。
那我們看一看,我們講了“孝”很重要,那么我們看一看,如果沒有學習傳統文化會是什么樣的呢?我們看一個短片吧,我們看一個《那是什么》。
那么這個告訴我們什么呢?告訴我們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你看這個外國人他沒有學過傳統文化吧?他不知道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心、要尊敬父母,所以對父母說話還是大嚷大叫。這個外國人雖然沒有學過《論語》,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他看到自己兒時父親所記的日記,把他的慚愧心給喚醒,他也把父親抱在懷里,知道自己做錯了,這說明什么呢?說明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就看我們用什么教,會不會教。所以中國古人特別重視孝道和師道的教育,比如說這個祠堂,它就是教孝的;這個孔廟就是教尊師重道的。正是老師和家長密切配合才把孩子教好了。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開始;學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擴展。這些教育共同配合才把這個人教好了,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盛世。所以,“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那么我們在這里能夠有一個道德講堂,能夠宣講傳統文化,讓一方的百姓都受益,那么確實值得贊嘆,我們也希望這樣的道德講堂在全國各地越辦越多,越辦越好!
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