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同學、諸位長輩,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學習《論語治要·為政》第二。我們看這一句: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季康子是魯大夫季孫氏,名肥,謚康,所以稱為季康子。當時魯國的三家,就是仲孫、季孫、叔孫把持國政。當時民心不服,所以康子就來向孔子請教,怎么樣才能夠使民對上恭敬盡忠,以及勸勉為善。這個“以勸”的“以”字,就是“與”字的意思。那么孔子怎么回答的呢?孔子說:君以莊嚴面臨民眾,則能使民敬君。君以孝道教民,并能以慈待民,則能使民盡忠。君能舉用善人,而又教化不能之人,則民自能相勸而善。
這在邢昺的注疏上說,當時季氏專執國政,他的位置就猶如國君。所以孔子的回答,都是以人君之事來回答的。當然這個君,我們可以作廣義的理解,也就是領導的意思。這里邊講的三件事,是每一個當領導者的都希望的。就是怎么樣讓民眾對自己恭敬,盡心竭力地負責工作,而且還能夠互相勸勉為善。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臨之以莊,則敬”。這個臨,就是在上對在下,或少數對多數,叫臨。比如說我們經常說臨山臨水。對大多數百姓,與他們相見的時候必須莊重。當然這個莊重,就是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臨之以莊,敬人者,人恒敬之,對方也自然對你恭敬。
在《論語·顏淵》上,孔老夫子也說過這樣一句話,說“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就是你走出門去與人相晤的時候,就猶如接見大賓,就是猶如接見國賓一樣。使用民力就猶如承奉大祭。見大賓的時候,必須敬;承大祭的時候,必須誠。這個誠敬之心體現之外就是守禮。所以使自己的視、聽、言、動都符合于禮的要求,自然就有威儀,受人尊敬。
而現在很多人教人學笑,殊不知脅肩諂笑,是阿媚小人的行為。更有一些領導者,以講黃色笑話為榮,以為不如此就不幽默,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這更是輕浮之舉。這個莊,它的內涵是仁德。也就是說有仁德心的人,他的外表自然而然地表現出莊重。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叫:言為心聲,誠于中而形于外。這個是由衷的,而不是故意裝出來的。如果你裝啊,故意在表演啊,一次兩次,還能夠瞞得過人,但是久而久之,也就會被人識破了。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能夠做到莊重,必須內心有仁德。
這個在《孝經》上告訴了我們,臨之以莊的具體要求。《孝經》上說:“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就是作為領導的人,他言行上都是符合于經典的,不是隨便亂說話。這樣的話,才能夠給人以引導,朝著道的方向去行進。所以孔老夫子教導學生,有四個科目,叫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德行擺在第一位,其次就是怎么說話。這個告訴我們,說話要非常的小心謹慎,考慮考慮它是不是符合圣賢教誨,給人以怎樣的影響和引導,不可以隨便亂說話。
“行思可樂”,就是我們的行為,要考慮到是不是使人民歡樂喜悅。要做的事,一定有利于人民的事,而不是自私自利的、驕奢淫逸的行為。
“德義可尊”,就是他的德行和道義,都可以受到人民的尊敬。他的品德無可挑剔,做事都符合道義。
“作事可法”,就是他做事情都可以讓人效法。
“容止可觀”,他的容貌舉止都有可觀之處。就是相觀為善,就是他的容貌舉止,都是非常地莊重。
“進退可度”。古人有一句話說: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如果有機會為國家出力的時候,國家重用我的時候,我就用自己的才能來為國家做事,兼善天下。如果沒有機會為國家服務呢?退則獨善其身。無論是進是退,都是自然而然。當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們就出來做事。當國家不需要的時候,就讓賢于人,也沒有什么可留戀的。這樣的話,這才是一個君子的行持。一個人做到了這一些,就讓人們自然感覺到恭敬,對他產生恭敬之心。
第二就是“孝慈則忠”。前一句話是教導百姓如何敬,恭敬。這一句話是教百姓如何忠。那么怎么樣做,人民才會對自己盡忠呢?那就是要首先教人民孝。中國人有一句話叫“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因為如果一個人對父母不孝,那么他對領導很盡忠是不可能的,那肯定是有利可圖的,他是有功利之心在為人處事的。他對父母孝敬,才有知恩報恩的心,他做事的原則,是恩義、道義和德義。這種處事的原則,是一以貫之的,那么他對領導自然會忠心。所以《孝經》上說,“夫孝,始于孝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也就是說以孝教導人民,始于孝父母,中于孝君。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教百姓孝親,首先是教孝養父母。你一個人能夠孝養父母,對父母很恭敬,他到社會上辦事的時候,自然能夠忠君。這個君就是領導,對于領導很忠心。
那我們發現,一個人對領導的態度,對老師的態度,其實往往反映了他對父母的態度。如果他對父母很不恭敬,說話都有逆反之心,經常可以頂嘴,那他對老師也是如此,對領導也是如此。因為他這個處事原則已經形成了,沒有恭敬之心。所以這個恭敬之心從哪里做起呢?從哪里學起呢?就是從孝敬父母來學起。
在《禮記》上我們看到古人是怎么樣孝養父母的呢?雞鳴,就是剛天亮,就要起來洗頭漱口,刷牙洗臉,然后之后怎么樣呢?穿戴整齊,就像去見皇帝那樣,像去見天子,像去見國君那樣莊重。穿上這些朝服帽子,帶子系好,還要帶上父母可能要的東西,然后到了父母所居住的地方,低聲下氣的,非常溫和的,很柔和的問,父母需要什么,就敬奉上什么。如果父母對自己不滿意,把自己甚至打得頭破血流,也不敢有怨恨之心,而且還更加的恭敬,更加的孝順。等待父母和顏悅色的時候,心情好的時候再去勸諫父母。這樣的對父母的態度,如果我們學會了,這個恭敬之心,就會形成,一以貫之。那么對待父母是這樣的,對待老師對待領導也是如此。
所以忠君其實也就是孝君,好比兒子孝順他自己的父親一樣。在上者是人民的父母,所以我們中國古人經常把官員形容為父母官,把人民形容為子民。就像父母對待兒女一樣,要怎么樣呢?以慈來面臨人民,視民如子。必須拿出當父母的態度,來對待百姓。
在《六韜》上記載,周文王向姜太公請教,怎么樣治理國家?當時姜太公給他說了這樣一句話,說“善為國者,御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慈弟”。我們看到這一句話的時候,就要反省自己對屬下的態度,是不是做到了像父母慈愛兒女一樣,像兄長慈愛弟弟一樣。我們做父母的怎么是慈愛自己的兒女呢?這個兒女挨餓了,自己家里不夠富裕,自己寧愿挨餓,也要想方設法的讓兒女吃飽。那么穿不暖了,冬天的時候要挨凍,寧愿自己挨凍,也要讓兒女穿暖,這是一種對待屬下的態度。所以是“見之饑寒,則為之哀;見之勞苦,則為之悲”。看到這個百姓很辛苦奔波,就非常的為他們感到悲傷;看到他們饑寒交迫,也為他們感到哀愁。這才是一個領導,對待屬下正確的態度。
國君就像父母親慈護孩子,所以說孝慈則忠。也就是說,你想希望屬下對你盡忠的話,你就要首先教他們孝,還要慈護這些屬下。否則就像《孟子》所說的,它說“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這個領導者把被領導者雇用來了,說我已經給你出錢了,你給我出力就好了,就把他當牛做馬的去使喚。結果呢,這個被領導者下了班了,在路上碰到了領導,都是裝沒看見,一低頭就過去了。這個是現代西方的企業管理中所常見的。特別是跨國企業很大,員工對他們的老板是誰都不知道,一天就是上八個小時的工作,然后拿了錢就走人,即使在路上碰到了老板都不認識,就像陌生人、國人一樣沒有太多的親密。
“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更有甚者,這個領導對被領導者像泥土和小草一樣的低賤,不值錢,把他們生命視為如此的低賤。就像我們有一些山西的礦難的礦主一樣,把這個礦工雇傭來了,連最起碼的生命安全都不能夠保證。那么這個員工說起老板的時候,都是這樣的,說“我們那個老板,簡直都是吸血鬼,甚至連吸血鬼都不如”。說起來像仇敵一樣加以痛恨。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應該怎么做呢?這應該起到君、親、師的作用。你不僅僅是他的領導要管理他,而且是他的父母、親人,像關愛自己的兒女一樣去關愛他。這還不夠,如果你僅僅做到了這兩點,他可能還做假賬來瞞騙你,來說謊等等,所以你還要當他的老師,教導他做人的道理。
一個好的領導者同時具備了君親師的責任,那會是什么效果呢?《孟子》也說,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這個領導者把被領導者,當成是自己的手足一樣加以關愛,那你發現,這個被領導者對領導者會加倍的回饋,是更加關愛,把他當成自己的心腹一樣加以關愛。所以我們看到被領導者對自己的態度,我們就要反省自己,對他們的態度是如何了。
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有一些韓國的工廠。我們先說西方的工廠是什么樣的。當面臨金融危機了,老板拿不出工資來了,西方人講人權,怎么樣呢?跳槽是非常正常的了,還有的就罷工啊,去上街示威游行啊,紛紛的要向老板講條件。結果這種不理智的舉動使企業雪上加霜,結果很多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就紛紛倒閉了。但是在這個時候,韓國的工人是怎么做的呢?他們不僅沒有上街去示威游行,反而把自己平時的積蓄,都拿了出來,交給了老板。他說“老板啊,這幾十年來,我們之所以有一個穩定的收入,養家糊口,全得益于您對我們的關愛。現在企業遇到了瓶頸,那么我們愿意和您同舟共濟,共度難關。這些錢請您先拿去用,等這個企業經營狀況好轉之后再說”。
我們看到了這樣感人的一幕,我們就要想一想,為什么這樣感人的一幕,沒有發生在儒家的發源地中國呢?再不要問別人,再問問我們自己,如果我們的團隊,我們的企業,我們的單位,遇到了這樣的困難,我們能不能保證我們自己的員工、屬下,做出這樣感人的舉動呢?那為什么不會做出這樣感人的舉動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做領導的,平時也沒有向關愛親人一樣,關愛兒女一樣去關愛屬下,對他們的需要也忽視了。所以這個就是說這個傳統文化它很有效果,有效果呢,他確實是需要我們做出來。只有把這些效果演示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變成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工作,我們的行為,它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日本有一位企業家叫稻盛和夫。他創下了兩個世界500強的企業,并且在短短的七十多天,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日航。那么在中央電視臺采訪他的時候,他說“很多人認為孔子、孟子這些古圣先賢的思想已經過時了,在這個新的時代已經不需要了。但是其實恰恰相反,越是在困難的時候,這些圣人的教誨越管用。正是因為我在年輕的時候,讀了這些圣賢的教誨,所以才成就了我今天”。他就是把《孟子》中的一句思想,運用到企業管理之中,所以獲得了這樣的矚目成就。
在《孟子》上有一句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個民對我們企業來說,就是員工是最重要的。“社稷次之,君為輕”。所以他有收益的時候,他首先回饋的是員工,然后想到的是企業的擴大再生產,最后才想到自己。所以這樣的一種德行,才能夠讓人們非常地尊敬他、信任他,最后在短短的時候,使瀕臨破產的日航成為所有航空公司中利潤最高的一個企業。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愛民如子的領導者、國君。我們看在戰國時候,有一個鄒穆公,鄒穆公就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典范。這個鄒穆公他對百姓很寬厚,但是對自己的供奉卻很刻薄。結果他在過世的時候,全國的百姓都非常的哀痛,甚至連鄰國的百姓也都表示哀痛,朝著鄒國的方向表示哀思。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都聽不到有人彈琴瑟的聲音,為什么呢?因為他們從心底哀傷,失去了這樣一個好的國君。所以在《賈子》上就這樣評價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也就是說一個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的人,百姓也一定以仁愛之心對待他;給人民以福利的人,他也就是一個有福之人。
那么,鄒穆公他是怎么做的呢?有一個故事就講到:鄒穆公傳達了一個命令,說喂養野鴨大雁一定要用秕谷,而不能夠用粟米。這個粟米脫了殼就是小米。那么結果呢,這個糧倉里的秕谷全都用光了,但是因為他規定不能用粟米去喂野鴨、大雁,所以這些官吏就不得不拿著粟米去換秕谷,結果兩石,古人這個石(音旦),也是一個重量或者容量的單位,二石的小米換一石的秕谷。很多的官吏就說這樣太浪費了吧,我們不如直接用粟米來喂養野鴨大雁就好了,何必去換呢?鄒穆公說:你說的不對,你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你知道嗎?百姓光著脊背,來辛勤的勞作,不敢懈怠,難道就是要喂養這些鳥獸嗎?這個粟米是人的上等食物,怎么能夠用來養鳥呢? 而且,你只知道算小賬,而不懂得算大帳。周朝曾經有一句諺語說“囊漏儲中”。這個口袋漏了,東西又儲藏在另一個地方了。意思是說我們把糧倉里的小米,轉到百姓的家里,難道就不是我的小米了嗎?為什么呢?君主和百姓是一體的,君主也是百姓的父母,那么百姓有了糧食,其實也就等于國君有了糧食。所以他說,讓鳥是吃這些秕谷,就是為了不傷害我們國家的粟米。粟米在我們的倉庫里還是在人民那里,對我有什么區別呢?這個就是說,這些小米在我們自己的倉庫,在我的倉庫里和轉移到人們的手上,對我來說是一樣的。人們聽到這里,就知道他們自己私積的糧食,其實和公家是一體的,這就是真正的富國之道。
正是因為鄒穆公是以這樣一種愛民如子的心,和百姓一體的心來對待百姓,百姓有的其實也就是他自己有的。這個就是為什么鄒穆公受到百姓愛戴的原因。他過世的時候,百姓都對他禮拜,表示如此的哀思。
我們現在的管理,大部分所學的都是西方式的管理。一談到最先進、最高明的管理都以到美國、西方學習為榮。結果有一群企業家,萬里迢迢的坐了飛機來到了美國,要向通用公司學習管理。結果通用公司的人就說,他說我們這一套管理,全都是從日本豐田公司那里學來的,你們不如直接到日本去學,學得更加徹底。結果這群企業家又坐了飛機,萬里迢迢的飛到了日本,他們下了飛機,來到了豐田公司的大門口,結果就看到赫然寫著幾個大字,他們都認得,寫的是什么呢?寫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說你不希望別人怎么對我,我就不能夠以怎么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那么領導者,也是以這樣的態度對待屬下,這個企業也才能夠管理好。
有一些企業家,來到一個企業參觀,結果他們是中午到的,先到廚房去吃飯,一看這個飯呢就很不滿意了,他說:“給員工吃這樣的飯,員工都不應該給老板干活。”結果下午的時候他們開始參觀廠房了,結果參觀了廠房之后他們就更不滿意了。為什么呢?看到工人很懈怠、很懶散,結果這些人就又說了,他說:“以這樣的態度給老板干活,都不應該給他們飯吃。”
你看看這個員工和老板之間,沒有互相體諒,互相為對方著想,結果是怎么樣呢?就是“各相責,天翻地覆”。如果大家都是反省自己,你看這個員工每一天很辛苦,我們做飯起碼得給大家做好一點。那個員工想,你看我們在這里,吃得好,住得好,然后老板對我們還這么體恤、關愛,那我們應該對得起這一碗飯。這樣互相體諒,才是“各自責,天清地寧”。所以如果學會換位思考,很多事情就解決了。
所以《弟子規》上說,“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任何事情我們要做給別人之前,首先就要捫心自問,我希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態度方式來對待我,如果我不希望別人這樣對待我,我就不能夠以這樣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別人。所以這件事我們應該怎么做,應該怎么取舍,我們就知道標準了。
第三點就是,“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第三句是講如何使人們互相勸勉為善,就是要舉用那些善者。那個人好,品德好,就舉他出來,讓百姓看了有所效法。教不善者,也不是說不善者不好,只要去教導他,也就是說一邊舉用善人,一邊又去教不善之人,人民自然相觀而勸,這個是不勸而勸。所以我們注意在這里并沒有說,對于不能的人要把他拋棄,要把他開除,這個就起不到長善救失的作用了。所以這個教,就是“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我們看到很多的大學,這個學生一有問題就把他開除了。那么把他開除了,他走上社會,請問誰來教導他呢?學校都起不到長善救失的作用,我們學傳統文化的團隊,都起不到長善救失的作用,請問誰來教他們呢?所以這個教就是對于那些做得還不夠好的人,也不能夠嫌棄,更不能夠放棄,還要有耐心去教導他。中國古人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治國平天下,也是以教育為首要。所以一切的機構設施,都是為教育來服務的,都是以把人教好為中心的。
那么怎么樣去教呢?我們看這個《說文解字》上對“教”下了一個定義,說“上所施,下所效也”。也就是說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看了就怎么效仿,這才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徑。所以有的人說為什么教的效果不佳呢?我們從教育的“教”這個字就可以看出來了,左邊上邊是一個孝字,而這個孝字上面是一個叉叉,下面是一個一模一樣的叉叉,再下面是一個孩子的子。告訴我們這個“教”,是身教重于言教。就是我們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我們要求別人不能做的,自己首先不能夠做。我們說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不能做得恰恰相反。對自己要求很寬松,對別人要求很嚴格,那這個教一定教不好,一定有逆反。在右邊是一只手拿著一個柳條,這個告訴我們什么呢?這個教育要有耐心,它是需要我們時時拿著柳條在孩子身邊、耳旁耳提面命。他做錯了就要給他提醒,給以開導。所以我們教,教不好,什么原因呢?就是這兩個原因,第一是身教做得不夠,第二就是缺少耐心。從這兩點上找原因,也就一定能夠找到。
這個里面告訴我們“舉善而教不能”,說明舉用善人是教育成功的先決條件。要舉善,我們首先要得知道善的標準是什么?善的標準,我們經常念《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這些都是善的標準。很多人說你覺得我不夠好,我覺得自己挺好的呀,那是因為我們以自己的標準來評判自己。我們打開經典一對照,我們究竟夠不夠一個善人的標準,我們自己就明白了,因為經典就是一面鏡子。當然我們對善人要舉用他來出來教導人們,要強調有幾點重點,這個“善”首先是公正無私。
在明朝的時候,有一個人叫鄭濂。鄭濂他們家七世同堂,近千口人生活在一起,但是相處得非常和樂。當時的皇帝朱元璋看了之后就想了解,他到底是怎么樣把這么多的人,給管理的井井有條的。所以就向鄭濂請教。鄭濂說了一句話,他說一句話叫什么呢?他說:不聽婦言。很多人說那不聽婦言,我們不用聽你在這講課了。對于這句話呢,我們要結合時代的背景來理解。因為在當時的時候,女子讀圣賢書讀的比較少,女子的情執很重,她喜歡以私情來處事。比如說這個人是我的兒子,我對他就很偏愛。那個人,和我關系比較遠,我就對他很冷漠,甚至很排斥,這個就叫有私。有私就會導致不平,不平積累久了就會有怨,怨再加深就變成了恨。所以這個沖突矛盾就是這樣產生的。
所以我們看中國人,他處事、他管理都很有智慧。你看在故宮有三座大殿,第一座大殿取名叫太和殿。告訴我們其實宇宙本身是和諧的,人一生出來本身就是和諧的。外有五官,內有五臟六腑,他本來是和諧的。怎么樣維持這種和諧呢?就是要用“中”,取中道。這個中就是不偏不斜、公正無私的意思。你做人公正無私,沒有私心,不偏不倚,這個才能夠達到和。那么怎么樣把這種和諧世世代代的保持下去呢?這個就是第三個大殿叫保和殿,這個就是封太子的地方。實際上就是希望,能夠(把)公正無私的處事態度世代相傳,這個和諧才能維系。所以做一個領導者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公正無私,對于屬下,一視同仁、不偏不倚。
第二點,就是不忌賢、妒能。在《孔子家語》上記載著,子貢來問孔老夫子,他說:“現在的人臣,現在的臣子之中,誰可以稱為是最賢德的呢?”孔老夫子就說了:“齊國有鮑叔牙,鄭國有子皮。”子貢聽了就很奇怪,因為當時這個齊國有管仲做宰相,使齊桓公成為霸主。在鄭國有子產做宰相,使鄭國很強盛。所以他認為,這個管仲和子產才是賢臣。所以他就問,說:“難道齊國沒有管仲,鄭國沒有子產嗎?”孔老夫子就說啊,他說:“子貢啊,你覺得是出力的人是賢德的人呢?還是能夠進舉賢才的人是賢人呢?”這個子貢就回答說:“那當然是能進薦賢才的人,才是賢德之人。”“對呀,”孔老夫子說,“我聽說這個鮑叔牙舉薦了管仲,讓管仲顯達。這個子皮舉薦了子產,讓子產顯達。但是卻沒有聽說管仲和子產,舉薦比他們更賢德的人。”所以他認為誰是賢才?是鮑叔牙和子皮。你看這個鮑叔牙,他不嫉賢妒能,而且讓位于賢人,舉薦賢人,結果他家世代子孫,在齊國都非常的顯達,這個也是他的德行所給累積的陰德。
第三就是隱惡揚善之人。在《群書治要·體論》上,有這樣一句話,說“君子隱人之惡以長善,小人毀人之善以為功”。這個君子人往往掩蓋別人的過惡,長養自己的厚道善良。而這個小人呢,經常毀謗別人而自以為功,標榜自己的功勞。所以我們看君子還是看小人呢,我們就觀察一個人的言語。這個人呢,《格言聯壁》上有一句話說,“德薄者其心刻傲,見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棄者眾”。這個德行淺薄的人,見到每一個人都有可憎惡的地方,可挑剔的地方,不如我的地方,所以他眼睛中所瞧不起的人,所鄙視的人就有很多很多。“德盛者其心和平,見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許可者多”。德行很高的人呢,見到每一個人都有可取之處,都有我值得學習的地方,所以他口里所贊嘆的人、所認可的人就有很多很多。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隱惡揚善才能長養人的厚道。而且古人說,“激之,可以使君子為小人”。就是你把人激怒了,本來人家是個君子,也被你弄成小人了。“愧之,可以使小人為君子”。你讓人升起慚愧心,他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問題,他覺得我都這樣做了,人家還這么寬容我,一次一次的給我機會。“愧之,可以使小人為君子”。那我們是使用的是愧之的方法還是激之的方法呢?這個就是隱惡揚善之人。
還有就是《論語》上說的,君子一般都是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這個君子說話很少,做事很多,做事很敏捷,但是也不會去到處標榜。相反“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個言語也是言為心聲,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德行深淺。
第五點就是,這個人能夠容人之過。能夠容人之過,這也是善的一個標準。“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我記得好像是在基督教上,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被人辱罵,說她是一個妓女,大家一聽都拿起石頭要向她投。結果教育者就說了,他說請那一個從來沒有犯過過失的人,先拿起石頭吧!結果這些人都不好意思地把石頭扔在地上了。所以你看,人并不是說自己是一個完人,自己如果還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過失,就不能挑剔別人的過失,不能容納別人的過失。所以人的厚道怎么看呢?就是看在這些方面。所以要長養自己的厚德,量大才是福大。
在《論語》上也說,“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這個君子人尊重賢德的人,那對那個賢德的人、善人非常地尊重,但是又寬容不能之人。尊賢而容眾,眾人,大眾的一般人,并不是每個人都是修學很好的人,大眾是多數。所以要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對那個善行要嘉獎、要表彰、要鼓勵、要宣揚,但是對于不能之人要懷有同情之心。這個也是能夠容人之過,也是厚德的一種表現。
還有,一個人最起碼的做人的標準就是心口如一。就是你自己心里怎么想的,和你所說的應該是一致的,這個也叫誠。所以古人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為什么君子會坦蕩蕩呢?因為他想的是怎么樣幫助別人,成就別人,自己內心無私,所以他能坦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之所以他郁郁寡歡呢?很憂戚、很煩惱,為什么呢?因為還是關注于自己的利益,甚至生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所以還想方設法的去勾心斗角、謀算別人,這樣的人才會郁郁寡歡。所以我們要學做君子,要胸懷坦蕩,這些都是善人的具體表現。
那么舉善,首先是舉善人為官,讓他當領導。我們從漢代開始就實行了舉孝廉的人才選拔機制,要把那個有孝和廉的品質的人舉薦出來,國家培養,作為官吏的候補。因為這個人孝,就能對國家忠、對領導忠。他廉潔、沒有貪心,這個兩點具備了,做官就不會出大格。
在《孟子》上也說,他說,不仁,沒有仁德心的人,居于領導的位置,就等于把他的過惡播撒到廣大的民眾。所以古人對于選官,是非常非常的重視。古人在選官上也有一個原則,叫“爵非德不授,祿非功不與。”這個爵位,這個領導的位置,沒有德行就不授予。他的俸祿呢,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工資、獎金,沒有功勞、沒有貢獻就不給予。所以大家想著去做什么呢?想著去培養自己的德行,想著去建功立業,我們根據這兩點來薦舉人才。
在我們上一次課上,也講到了“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你把那個正直的人舉薦出來,放置在邪曲不正的人之上,就能夠使那個邪曲不正的人也變得正直。比如說在歷史上舜擁有天下的時候,從眾人之中,選取了皋陶為士,掌管司法,結果不仁的人就遠離了惡行。湯有天下的時候,從眾人之中選了伊尹為相,結果他當了相之后,不仁的人也就遠離了惡行。這個就是說舉善人圍觀,是有很好的效果,能夠起到教不能的作用。
第二,就是舉善人為師。就是把那個有德有能的人,有德行的人,能夠言傳身教的人,舉薦出來,作為國師。他能夠教導百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理,這個才能夠起到長善救失的作用。所以我們看《尸子》,《尸子》上就做了這樣一個比喻,告訴我們舉善人為師的重要性。他說如果你們家著火了,有人趕過來把房屋這個火給撲滅,你會怎么樣呢?一定會對這樣的人感恩戴德。但是那個年紀老的人,有經驗的人,很早就提醒你了,說你要把這個墻的縫隙補好,把這個煙囪變彎曲一點,這樣做了呢,你會終身沒有失火之患。但是你會覺得這是耳旁風,對他覺得很嘮叨、真煩,沒有把他它在心上。
同樣的道理,假設一個人現在被關進了監獄,有人使他免于牢獄之災,想方設法的托關系、走后門,把他從監獄里撈出來了,他們全家的人都會對他感恩戴德。因為,他出來了可以孝敬父母,可以照顧妻子,還能夠教育兒女,所以全家人都對這個人特別的感恩。問題是什么呢?問題是那些教導人,仁義慈悌道理的人,你按照這個道理去做,終身不會被關進監獄,不會有牢獄之災的這種禍患。但是對于這樣的人,卻沒有人知道對他,感恩戴德。這一個形容,這一個故事說得非常好,它其實告訴了我們,為什么社會五倫關系紊亂,社會風氣不善?就是因為我們,對那些有德能言傳身教的人,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看在歷史上,儒釋道三家的大德,都是被皇帝選為國師,這個皇帝是以敬師之禮,來敬重這個國師。結果怎么樣呢?讓他來興起儒釋道的教育,所以社會風氣才變好了。
比如說在康乾盛世的時候,為什么能夠有這樣的盛世出現呢?就是因為在清朝的歷史上,一直延續著延請儒釋道三家的大德,到宮廷講經的傳統。這個皇帝帶著群臣,都來一起接受教誨,結果上下都一心,志同道合、團結一致、見和同解,所以怎么樣呢?所以才出現了盛世,大家為公而不為私。但是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了,她每一天也去參加聽經,但是好像這些儒釋道的大德,每一天都在講她。后來她一生氣呀,就把這個宮廷講經的傳統給廢棄了。結果這一廢棄,沒有人教導忠孝仁愛,自私自利的心都升起來了,結果怎么樣呢?結果一個人,“人必先自侮,而后人侮之”。一個人一定是自己侮辱了自己,才會使別人侮辱他。”家必先自毀,而后人毀之“。一個家庭一定是內部不和諧了,先有了紛爭,第三者才有機可乘,把這個家給毀掉了。”國必先自伐,而后人伐之“。這個國家是君臣上下不和諧了,不統一了,結果別的國家才看到有機可乘。所以外國人入侵,鴉片戰爭失敗,中國才打了敗仗。所以這些就是告訴我們,清朝的沒落,并不是因為傳統文化的原因,而是丟失了傳統文化所導致的,把這個教育給忽視了。
那么要想使社會風氣變善,必須有能夠講儒釋道的這些有德行、能夠力行的老師出來講座。必須在電視臺啊、網路上啊、廣播上廣泛的傳播,國家領導人帶頭來學習,把這些學習的鏡頭放在電視上大為宣揚,上行而下效,相信不出三年,這個社會的風氣也能夠轉善。
第三就是“舉善人為范”,就是舉善人作為模范,作為榜樣,給這個道德模范以特別的尊重和獎勵。讓人都看到,原來做有德的人,他是受到鼓勵的,而不是有錢的人受到尊重,這樣也才能夠起到教化的作用。這個是舉善。
后面說,“而教不能”。而教不能,就是告訴我們對不能之人要教導、要有耐心,而不是要舍棄。在《格言聯壁》上有這樣一句話,他說“天下無不可化之人,但恐誠心未至”。天下沒有不可教化的人,就擔心的是我們自己的誠心,沒有達到。自己心誠,至誠感通。像我們經常說這個舜王的故事。舜王的后母,弟弟,三番五次的要置他于死地,他都沒有懷恨在心想著去打擊報復,還是一心反省自己的孝道沒有做好,最后怎么樣呢?感化了他的后母,感化了他的兄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這一個故事讓我們深刻地反省,我們身邊有沒有像舜的后母那樣,想方設法的置我們于死地的人呢?我們身邊沒有這樣的人,我們身邊都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人,都是一心向善的人,結果我們連他們都不能夠感化,什么原因呢?原因很簡單,就是自己的“德未修,感未至”。就我們德行的修養不夠,所以沒有能夠至誠感通。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我們一定要相信圣賢教誨,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既然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這是每一個人的性德本具的,所以應該能夠教好,這個只是我們的誠心和耐心,是否足夠的問題。這個就是我們今天要分享的這一句話,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