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Video
《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10集
Video directory
Video text
《群書治要?論語治要》第10集
2012-12-24

尊敬的諸位同學、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xù)來學習《論語治要·學而篇》的這一句話:“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一章,它有兩種講法: 第一種,它的斷句是這樣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這是一層含義。下一層含義是“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個重就是莊重,威是威儀。意思是說君子不莊重則沒有威儀,學則不固。孔安國注:“固,蔽也。”就是蒙蔽的蔽。焦循《論語補疏》,引《曲禮》鄭康成注,固,謂不達于理也。焦循認為,“不達于理,是為蔽塞不通。蔽塞,不達于理,所以不莊重。求學則不蔽塞,故云學則不固。”(固,蔽也。不固即是不蔽,為什么是閉塞不通。再則是轉(zhuǎn)折語氣,因為不重,所以造成不威,造成學蔽塞不通。    而這里又是學則不蔽塞,故云學則不固,變成學則不蔽塞,意思是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蔽塞。矛盾。固雖然是古人解釋,這里卻順不過來。固前邊是不字,就成了“不蔽塞不通”了。就成學則通,不重則不威,學則通了。田野按)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一段是講怎么樣學。鄭注,就是鄭康成注解說:“主,親也。”“主忠信”,就是親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為師。學必須有老師,還需要有同參道友。“無友不如己者”,這個“如”在古代有不同的理解。那么我們?nèi)〉睦斫饩褪亲觥八啤弊掷斫猓竦囊馑肌!安蝗缂骸保褪窃诘赖滦摒B(yǎng)方面,不似我。比如說我講求孝悌忠信,他就不講求孝悌忠信,和我就志不同、道不合,這樣就不能結(jié)交為友。“無友”,這個無,就是古代的文章、文獻中,寫作“勿”,意思就是不要的那個“勿”。“無友不如己者”,就是勿交與我道不同之人為友。一般人有了過失,自己不知道,必須要親師擇友。親近老師,然后選擇朋友,他們能夠給自己指正過失,知道自己的過失之后改正過失。我們知道了過失之后,就“勿憚改”。這個“憚”就是難的意思。就是說有了過失,不要難于改正。這是第一種講法。

第二種講法,這個斷句是這樣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意思是說,君子不莊重,則無威儀,學則不堅固。這個“固”,它就不是解釋為“蔽”了,而是解釋為“堅固”。怎么樣使這個學堅固呢?欲使學堅固,必須以忠信為主,這個“主”,它也不解釋為“親”了,解釋為“以……為主”。那么這個黃侃《注疏》,他就是這樣解釋的,它說:“忠信為心,百行之主也。”所以學以忠信為主,才能夠堅固;學得堅固,他才能夠莊重而有威儀。那么下一句話就是,“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個講法和前面的講法是一樣的。

那么我們看一看第一種講法,我們一句一句地,把這一句話解釋一下。“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在漢代楊雄《法言·修身》篇上提出,做人應該取四重。哪四重呢?那就是:“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言語莊重,就可以為人所效法,所以在《弟子規(guī)》上告訴我們,言語很重要。“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也就是說我們言語中不要盡講那些黃色的笑話,還有欺騙人的話,不誠信的話,這些都是要避免的。那我們看到現(xiàn)在有些領(lǐng)導干部,在吃飯的時候,交談的時候,都以講黃色段子為榮來取樂,這個讓人感受到,這個領(lǐng)導就不受人尊重了。所以做人言語特別地重要。那么古人還有一句話說,“力賤得人敬,口賤得人憎。”一個人很愿意出賣自己的力氣幫助別人,他就會受人尊敬。而一個人言語過多,說得又不是很妥當,就會遭人厭惡。那么在《易經(jīng)》上也說:“吉人之辭寡。”吉祥的人,他的言語都是很少的,因為他的心地很清凈。“躁人之辭多。”這個心情煩躁不安的人,思慮很多的人,那表現(xiàn)出來呢,言語也很多了。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在言語上要莊重、要謹慎。

像《弟子規(guī)》上還有一句話對我們現(xiàn)代人,也是很重要的啟示。那就是:“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如果我們把別人的過惡到處去宣傳、宣揚,結(jié)果別人知道了,對他非常地痛恨,也無形中為自己埋下了禍根。而且把別人的過惡到處去宣揚揭露,這本身也是一種惡。并不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能夠做出來的。所以中國古人他都告訴我們要厚道,而厚道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要隱惡揚善。把別人的善事,比如說孝親的、友愛兄弟的、朋友誠信的、尊敬師長的,這樣的事例,多多地宣傳。而把那些兒女不孝敬父母的、兄弟互相爭訟上了法庭的、朋友不相誠信的、夫妻同床異夢的這樣的現(xiàn)象,不要到處大肆的去宣揚。像我們現(xiàn)在最近網(wǎng)路上,也有很多通過網(wǎng)路揭露腐敗的現(xiàn)象。那么我們一開始也覺得這是一種打擊腐敗的,很有效的方式,叫網(wǎng)路監(jiān)督、輿論監(jiān)督。但是久而久之,這樣下去會有什么結(jié)果呢?那一個廉潔的人,從來不貪污受賄的人看到了,他會怎么想?他想:“你看啊,現(xiàn)在的天下烏鴉一般黑,只要是升官就要發(fā)財,我這樣清廉、廉潔有守,一分錢都不貪污,我和這個社會的人已經(jīng)格格不入了,我已經(jīng)好像不太適應這個社會了。”那個貪污了幾萬塊錢,十幾萬塊錢的人一看:“哦,他們都貪污了上百萬、上千萬、上億。”那他會怎么想呢?“你看我呀,是小巫見大巫,我貪污得還不夠。”所以,這個廉潔的人沒有受到鼓勵,他還覺得自己和社會不能融入了;而那一個貪污的人、受賄的人廉恥心還沒有提起。反而怎么樣呢?反而更加肆無忌憚地要貪更多的錢。所以中國古人在宣傳上講究隱惡揚善。這個從長遠上看,對社會風氣是很好的。

那么同樣的,我們把那些不孝父母的、父母沒有人照管的事,經(jīng)常搬上電視,結(jié)果那一個還能贍養(yǎng)父母的人會怎么想呢?他說:“你看世風日下,這個時代呀,一般的人都不贍養(yǎng)父母了,或者把老人送到養(yǎng)老院了,我還能和老人同住,那我這個人已經(jīng)是很孝的孝子了。”那么他的這個孝心呢,沒有被提起來,所以他還認為自己做得不錯了。所以這些宣傳從長遠上看,并不利于社會風氣的好轉(zhuǎn)。所以一定要多把那些真實的、身邊的感人的小事,多多地搬上銀幕,久而久之,把人的向善之心,才能夠提起來。像我們山東電視臺有一個很好的節(jié)目叫《天下父母》,現(xiàn)在也有一個節(jié)目叫《孝行天下》,那么這些節(jié)目都讓人看了很感動,把人的孝心、感恩之心都能夠提升起來。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言語很重要,要學會說話。當然,在講話的藝術(shù)上,也要有所講究。

有人說,要多說鼓勵的話,少說批評的話,因為鼓勵激發(fā)潛能,批評造成隔閡。特別是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接觸傳統(tǒng)文化,學習《弟子規(guī)》已經(jīng)很晚了,不是從小就學習。雖然學習了其中的一句話,說:“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是說我們聽到別人的贊譽,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為什么呢?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有真才實德,配得上別人的夸贊。當聽到別人給我們指正過失的時候,我們要非常歡喜地接受,甚至對人家感恩戴德。那么這樣做久了之后,那些敢于給你說真話的朋友,就來到你的身邊了。就像我們臉上有一個黑點,別人告訴你說:“你臉上有個黑點,快把它擦了。”這樣的話你對他很感謝,因為我們沒有到大庭廣眾之下去露丑。但是我們在做人上、德行上、做事的方式上有不足之處,別人給我們指正過來了,希望我們有更好的提升,我們卻不能夠誠心誠意地接受。還在心里給他起了對立、起了抱怨,這個就不是正確的態(tài)度了。

當然雖然我們是學了《弟子規(guī)》,但是因為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是喜歡聽夸獎,所以怎么樣呢?所以我們在和人處事的時候,要非常講究說話的藝術(shù)。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是好心好意,確實是利益對方的這種心,但是你說出的話,也要讓對方容易接受。所以你看《弟子規(guī)》上說,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你要勸導他,這是你的責任。但是怎么勸呢?勸還有勸導的藝術(shù),要等待父母心情好的時候,你要去勸諫,他比較容易接受。本來這個人就很不高興,你又去指正他的過失,那他就更加不耐煩了。而且在指正別人過失之前,還要先美其長,先要贊嘆一下他做得好的地方,然后再很委婉地說:“如果這件事,如果再怎么怎么樣,那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話,人家也就比較容易接受了。所以這個言語很重要。可能我們說了一句不經(jīng)意的話,我們是無心的,但是別人聽了之后,就耿耿于懷,彼此產(chǎn)生了隔閡。所以古人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給別人說一句愛語、寬慰的話、理解的話、體諒的話,別人在寒冬臘月,心里都感覺到溫暖。但是我們惡語傷人,特別是在盛怒之下,說了一句過分的話,結(jié)果人家就耿耿于懷,久久不忘,把人家的心傷了。然后你以前幫助了他很多,很無私,很講義氣,但是就因為這一句話,把多年的朋友情義都給傷害了。那么這個是告訴我們“言重則有法”。

下面一句說“行重則有德”,就是我們行為很莊重,就顯得很有德行。特別是我們在《論語》上看到,孔老夫子教導顏回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也就是我們的視聽言動,都要符合于禮的節(jié)度。不符合禮的行為,堅決不要去做。那如果我們做事不符合禮,還像很多的領(lǐng)導干部,做了很多違反禮的行為,結(jié)果被人家拍下來,把這些不雅的視頻,都傳到網(wǎng)路上,結(jié)果一日之間,就讓自己身敗名裂,甚至還受到盤查,鋃鐺入獄了。這都是因為自己的行為不謹慎所造成的。

“貌重則有威。”也就是我們的容貌莊重,就讓人看到有威嚴。像我們上次也講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睡有睡的相。那么在容貌上,孔老夫子也教導我們,說:“色思溫,貌思恭。”這個表情要很溫和,雖然很溫和,但是很恭敬。這樣的話讓人覺得你很好接近,很溫和但是又不敢造次,也對你非常地敬畏。他既覺得想親近你,但是他又不敢造次,因為你有威儀,那么這樣就是恰到好處了。

“好重則有觀。”這個好就是嗜好。像古人,從小學習的是琴棋書畫,那么這些嗜好都很高雅,則有可觀。這個就是教導我們,在言、行、貌、好都要學其莊重。古人也告訴我們說,“一切言動都要安詳,十差九錯只為慌張。”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莊重對人是很重要的。慌里慌張的——事勿忙,忙多錯——都是導致出差錯的原因。

在《禮記·玉藻》也有這樣一句話,“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足容,就是我們行走的時候,一定要穩(wěn)重。像大象那樣四平八穩(wěn),非常地緩慢。所以你看曾國藩教導弟子說,要走路慢,說話慢,吃飯慢,這都是教導孩子培養(yǎng)一種穩(wěn)重的作風。

那我們在黨校里工作,經(jīng)常看到有很多的領(lǐng)導出來散步,我們看到這些領(lǐng)導散步的時候,都是非常地緩慢,踱著方步,四平八穩(wěn),這樣就讓人感覺到很莊重,而且值得信賴。所以古人說,“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一個人他有這樣的定力,有這種穩(wěn)重,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意外事件,他都能夠知道如何去應付,不至于慌里慌張的。

手容恭,在坐的時候,我們上次講了要手斂,齊腳斂手。在走路的時候也不能夠甩著胳膊,那么這個手容要恭敬。

目容端,這個“端”就是端平的意思,平視。我們說一碗水端平,那就是不要向上、向下,或者顯得很輕視、傲慢,或者顯得很不屑等等。這個都是告訴我們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眼神呢?就是因為我們的心里有傲慢,或者有刻薄,那么這些表現(xiàn)在眼睛上,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跟你說話的時候,眼睛就咕嚕咕嚕地亂轉(zhuǎn),說明這個人的心思很復雜,心眼兒也是很多,在那不停地動。

口容止,這個“止”就是剛才我們講的“吉人之辭寡”。說話不要太多,要適可而止,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一個字都不要說。孔老夫子也說,這個言語,要該說的一定要說,不該說的一定不要說。這個也是告訴我們這個言語。

下面講聲容靜,“聲”就是我們說話的聲音,不要大聲喧嘩,像噪音一樣。特別是我們中國人,說話的時候聲音都很大。比如說坐在飛機上,第一排的人,他的聲音都可以讓最后一排的人聽到。到一個中餐館,彼此交談的聲音是亂嚷嚷的一片。但是我們?nèi)ノ鞑宛^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沒有這一個表現(xiàn)。那么在很多人出國的時候,就是因為是失禮,所以不受外國人的尊重,那么這個是我們禮儀之邦的人特別值得深思的。比如說,有人到了法國的巴黎圣母院,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圣母院上,就用漢字寫了一個標語。寫的是什么呢?“請勿大聲喧嘩!”告訴我們,中國人說話聲音都很大,所以特意用漢語寫了一個標語,專門給中國的游人看的。而我們想一想,能夠到巴黎圣母院去參觀的人,在我們中國是屬于哪一個等級的人呢?那都是有錢人,有權(quán)的人,或者是我們說的有學問的人。一般的底層的這個老百姓,還去不了巴黎圣母院去參觀。但是這樣的人出國門之后,都受到提醒,說明什么?說明我們禮儀之邦的禮已經(jīng)喪失得到了一定的程度了。那么中國在歷史上之所以被稱為禮儀之邦、華夏之族,那可不是我們自己封給自己的。是因為我們這些鄰邦的人,到中國來訪問,看到人與人之間相處彬彬有禮,特別的和諧,他們很羨慕。所以回去之后,就向自己的國君報告,這些國君就特別喜歡派使臣前來學習。最后就把中國的皇帝,尊稱為“天可汗”,叫天底下公認的領(lǐng)導者。把中國這個地方稱為禮儀之邦、華夏之族,說明我們特別有禮貌。但是這個“禮”,你看被批判得體無完膚,說是“吃人的禮教”,怎么樣呢?人們對他生不起信心了。結(jié)果現(xiàn)在,我們行為沒有規(guī)范,受到外國人的嘲笑,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件事。

頭容直,“直”就是不要歪斜,要端正。像我們在跟人說話的時候,交流的時候,不要把頭側(cè)在一邊,那么這個就是沒有做到頭容直。

氣容肅,就是我們喘氣的聲音,不要太重,要給人一種肅靜的感受。

立容德,站立的時候,像我們上次也說,不要倚在一邊,一定要端正,這樣給人一種有德行的感受。

色容莊,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這個色容要莊重。色思溫,貌思恭。這些做到了,就會給人一種有威儀的感受,別人就不敢輕慢你。這個是我們講“君子不重則不威”。

那我們在《群書治要·春秋左傳》上,也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有一個大臣,叫趙盾。他的君主晉靈公,非常地不守禮,過著很驕奢淫逸的生活,而且非常地過分。結(jié)果,趙盾作為臣子非常地忠心,屢次犯顏直諫,但是晉靈公都不聽,而且他還覺得很煩,結(jié)果就生起了一個惡念,想派一個殺手把趙盾給殺了。結(jié)果這個殺手一天很早,凌晨的時候就到了趙盾的家里,看到他臥室的門已經(jīng)打開了。趙盾已經(jīng)準備好要去上早朝,但是因為時間還尚早,所以,他就穿著朝服恭恭敬敬地坐在那里閉目養(yǎng)神。結(jié)果他的這一種恭敬的態(tài)度,深深地感動了這一個殺手。他想,“你看一個大臣,在沒有人看到的時候,獨處的時候,還能對國君表示這樣的恭敬,這個人一定是國家的棟梁。如果我把國家的棟梁給殺了,那我是一個不義之人。但是我又接受了君主的命令,來要殺這個大臣,如果我不完成自己的使命,我對君主也是不信。那如果我真把他殺了,這個國家的棟梁被殺掉了,那也是對整個國家人民不義。”所以他想來想去,最后他就自己觸槐自殺了。你看,我們看到一個人他很恭敬的態(tài)度,居然可以起到這樣的感化的作用,而且也確實對自己也保全了生命。所以我們就從這些故事中,就是告訴我們,做人應該從言語、行為、容貌、嗜好等方面都要莊重。

下面一句說,“學則不固”。剛才我們講到,這個焦循他認為:“不達于理,是為蔽塞不通。”因為你對理不通達,對道理不明了,所以你才會蔽塞不通,不能夠融會貫通,所以一定要去求學。為什么呢?因為古人所學的都是圣賢教誨,都是這些圣人對于天道自然的規(guī)律,社會人倫關(guān)系的道理,體會的這些經(jīng)驗教訓,寫在了經(jīng)典之中。如果一個人常常學習這些經(jīng)典,我們就會融會貫通,在理上明了了,心上才能夠安寧。所以中國古人說:理得心安。所以特別要重視學習什么呢?特別要重視學習歷史經(jīng)驗。而在這一方面,我們知道《群書治要》這本書,就是給我們做了一個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jié)。那么唐太宗皇帝也給我們做出了一個,能夠善于借鑒歷史經(jīng)驗的好學的榜樣。因為唐太宗他十六歲就開始從軍打仗,從軍了十多年也沒有時間去學習圣賢經(jīng)典,對于如何治國這些道理都不是很明了。所以二十七歲就做了皇帝,他知道創(chuàng)業(yè)很艱難,但是要守業(yè)更加地艱難。所以他就派魏征、蕭德言、褚亮等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的經(jīng)、史、子中的治國理念概括出來,編輯了這一本《群書治要》。那么這一本書花了很長的時間,從一萬四千多部的古籍中,精選出了六十五部,又從六十五部的古籍之中選出了那些最精華的東西。這本書編好之后呈送給唐太宗,唐太宗非常地好學,每一天都讀《群書治要》,手不釋卷。所以他說,“覽所撰書,博而且要,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使朕致治稽古,臨事不惑。其為勞也。不亦大哉!”

他看了魏征他們編的這個《群書治要》之后,認為編得太好了,取材廣博,但是道理非常地精要。是他從來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那么這些經(jīng)史子之中的治國理念、教訓方法,確實他是沒有聽說過。這本書使他能夠借鑒歷史的經(jīng)驗,遇到事情不迷惑,知道應該如何處理。所以他對這本書給予了很高的贊譽。也正是這一本書,幫助他奠定了貞觀之治的理論基礎(chǔ)。而這一本書,后來到唐玄宗的時候也是受到了重視,他幫助唐玄宗創(chuàng)造了也是一代盛世。后來這本書傳到了日本,日本兩代盛世的創(chuàng)建,也是靠這一部書。那么這就是告訴我們,能夠?qū)W習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對于我們構(gòu)建和諧社會至關(guān)重要。而《群書治要》中所記載的這些理論方法,都是通用的道理。

那么在唐太宗對《群書治要》的評論中,他還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你看他學習非常地有收獲,是每一天津津有味地、手不釋卷地讀,都不忍心把這個書放下了。從這本書中他知道了,社會風俗教化的根本,也知道了治國理政的源頭。知道治國理政到底應該從哪里入手了。換句話說,這個治國理政,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經(jīng)驗,都被總結(jié)在《群書治要》這一本書了。所以我們領(lǐng)導者,只要把這一本書讀透了,經(jīng)、史、子的智慧經(jīng)驗也就全部了解了。所以好學很重要,可以給我們減少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也少走了很多的彎路。

那么我們現(xiàn)在看到很多的領(lǐng)導干部,本來可以平步青云,一帆風順,但是卻鋃鐺入獄,最后官職也丟了,還落得了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這是什么原因呢?其實很簡單,就是沒有學習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的結(jié)果。不好學,因而不明理,不能夠通達。比如說現(xiàn)在的貪官出問題,都出在兩件事上,第一就是貪財,第二就是貪色。而中國古人對這兩件事,都教導得很清楚。像在《大學》上——四書是古代必讀之書——這個《大學》上就有一句話,它說:“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這個財貨是以不正當?shù)姆绞将@得的,那將怎么樣呢?對不起,一定會以不正當?shù)姆绞浇o敗散掉,這是必然的規(guī)律。所以古人認為這個財富為五家所共有,并不是賺到你手就是你的了。那么這五家,就是官府、水災、火災、盜賊、還有不肖子孫。所以你讀了這些圣賢書,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能像曾國藩那樣,做到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公家的一文錢,你都不敢挪作私用了。為什么呢?因為你知道賺到自己手里,也怎么樣呢?也還會以不好的方式,給敗散出去。

所以對于這個道理,曾國藩的外孫聶云臺,他寫了一本書叫《保富法》。告訴我們?nèi)绾伪3指毁F,甚至三代以上都不衰。所以我們看到,在歷代能夠使家風承傳三代以上的人,都是熟讀《論語》,熟讀圣賢教誨,有嚴格的家教、家規(guī)、家訓。

比如說我們?nèi)ド轿鳎絾碳掖笤喝⒂^,我們感觸就非常的深。這個喬家大院的亭子上都寫的是《論語》中的教誨,說:“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他們還有一個雕塑,就是專門講的是孔子在杏壇講學的這一個圖景,說明什么呢?說明他們對孔老夫子的教誨非常地重視。也正是重視這樣的教誨,才使他們的家業(yè)承傳三代以上而不衰,而且培養(yǎng)了很多優(yōu)秀的子弟。不是像我們現(xiàn)在的,出了很多的富二代、官二代,做了很多違法亂紀的事,為社會大眾所不齒。所以學是很重要的,讀書明理。

那么還有的人很貪色。貪色呢,在《尚書》上,也有這樣一句話,說“天道禍淫最速”。天道就是自然的規(guī)律,自然的規(guī)律給那些過分的人、貪色的人、淫亂的人,帶來災禍,是最迅速、最迅速的了。所以中國古人說:“色字頭上一把刀。”這個刀可不是形容的,因為這一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祿削得平平的,讓你一無所有。所以我們看到現(xiàn)在的這些官員,因為貪色而事情敗露,最后從領(lǐng)導位置上被拉下來,那都是因為沒有讀圣賢書所導致的。關(guān)于這一點,大家如果想深刻地了解,可以看一看,《安士全書·欲海回狂》,告訴我們?nèi)绾稳ソ渖K怨湃苏f:“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所以你學了,就不會蔽塞了,就會融會貫通。讀書明理,理得心安。

那么這個下面講,“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就是我們要學必須要有條件,那么有哪幾個條件呢?第一就是有好的老師。主忠信,就是我們要親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為師。“無友不如己者”,不要交結(jié)那些和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比如說我們學傳統(tǒng)文化,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結(jié)果他沒有學習,他去教你怎么驕奢淫逸、吃喝玩樂。這樣的朋友就不能夠結(jié)交。不如就是不似、不像我的人。“過則勿憚改”,有了過失不要緊,就是怕自己不認錯,不能夠改錯,這個憚就是難的意思,畏懼改過。那么關(guān)于這個改過,在《了凡四訓》這本書中,給我們講了怎么樣改過?為什么要改過?然后改過有什么效驗?這一個書對我們幫助很大,我們看一看怎么樣改過呢?

在《了凡四訓》上告訴我們,要改過要發(fā)三種心。第一就是羞恥心。他這一段話說得非常好,他說:“但改過者,第一要發(fā)恥心。思古之圣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我愧,將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則圣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他說改過第一就是要發(fā)羞恥心,那么什么是羞恥心呢?他說讓我們想一想古代的那些圣賢人,比如說孔子、孟子,他們和我們同是丈夫、同是人,為什么他們能夠成為百世的師表,到今天不分種族、不分國家的人,一提起他們還非常地尊敬,愿意向他們學習。而我自己呢?我自己卻是一身瓦裂。這個瓦裂,就是指陶制的器皿,但是這個陶制的器皿,卻破碎了。結(jié)果怎么樣呢?結(jié)果就一文不值。耽染塵情,就是過分的放縱于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滿足。私行不義,偷偷地做著一些不仁不義的事情,這樣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以為別人都不知道,就一天一天的墮落為禽獸,還怎么樣呢?還自以為是,妄自尊大。那么在世上,最讓人可羞恥的事不過于此了。

所以孟子說,“恥”這個字對于一個人而言,太重要、太重要了。為什么重要呢?因為你有了這個羞恥心,得到了“恥”這個字,你就可以“知恥近乎勇”,進而改過自新,成為君子,成為賢人,成為圣人。結(jié)果你把這個“恥”字給忘掉了,最后怎么樣呢?就一天一天的淪落為禽獸,而不知不覺。這個是改過最關(guān)鍵的一點,要有羞恥心。

那么第二,它說要發(fā)畏心。就是要有畏懼之心,有了畏懼之心才有誠敬。這個“畏”就是害怕的意思,當然這個害怕中也含有恭敬。在過去,弟子對于父母、師長,都有一種敬畏之心,就是學生對于老師,兒女對于父母,都有敬畏之心。這個敬畏,就是又敬愛又害怕。如果沒有了這種畏心,就不知道行為要有選擇,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了。這樣的話,就什么壞事都做得出來了。現(xiàn)在這個社會知恥的人少了,有敬畏心的人少了,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就在于沒有人教了。特別是我們現(xiàn)在的學校,教的都是知識,都是技能,做人的教育沒有了。而古人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一個國家,領(lǐng)導一國的老百姓,教育是最重要的。而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斷地增長,過失得以挽救,他的德行一天一天地提升。所以我們看,如果我們的教育能秉持這樣的理念的話,那么人都能夠有羞恥心、有畏懼心,他才不敢去做違法亂紀的事。中國古人不僅僅畏懼世間的法律,他也畏懼天理。結(jié)果我們現(xiàn)在的人法律有很多的漏洞,他不畏懼了。他更不相信天理,所以是無法無天。所以怎么會不有很多的五倫關(guān)系的紊亂呢?所以重要的就是教育,教育才能夠讓人有畏心。當然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這個社會輿論的監(jiān)督也越來越嚴密。所以一個人做了不如法、不如理的事,經(jīng)常會被網(wǎng)路曝光,那么這個也要讓人感覺到敬畏。所以言行舉止都要小心謹慎,要能夠?qū)ψ约贺撠煟駝t確實是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后悔,后悔,那都是到后面才悔,悔之晚矣了。

那么第三呢就是要發(fā)勇心。也就是說勇猛精進,改過自新。所以這個《了凡四訓》上說,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因循就是馬馬虎虎、得過且過、沒有恒心、沒有毅力、更談不上意志。沒有說我一定要把這個過失改正,為什么呢?他不知道為什么要改過,何必活得那么辛苦呢?是吧?不知道道理。退縮就是退轉(zhuǎn)。有的人一開始也下決心了,但是遇到了困難了,遇到了不好的緣分了,他又怎么樣呢?又受到了障礙。比如有的人發(fā)心要戒煙、戒酒,如果沒有人去誘惑他,又有好的朋友在旁邊經(jīng)常提醒,他可能還能夠戒上一個月、半個月。但是如果遇到了不好的緣分,那些朋友叫他去吃吃喝喝,大家又在一起抽煙,他就很難再把握自己了,所以這個就因循退縮了。那么在《了凡四訓》上說:“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這個就是勇猛心的樣子。要振作起來,絕不懷疑,立刻就改。不要說等到明天吧,等到明年吧,或者再給自己劃一個日子,到什么什么時候我再改正吧?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你等到明日的話,那就永遠也改不了。所以應該怎么樣呢?應該立刻就改,當下就改。就像《了凡四訓》上所說的“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嚙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小的過失,就像刺在我們的肉里的刺,趕快把它剔除。大的過失,就像毒蛇咬了我們的手指,立刻就要把指頭斬斷,否則的話這個毒擴散了,就會導致生命有危險。所以人改過,就像這樣堅決毫不猶豫,當機立斷,無絲毫凝滯,這是風雷之所以為益。這個“風雷”是易經(jīng)上的卦,取他的相就是風吹雷動。春天的現(xiàn)象是萬物生長,所以它有益,叫“風雷益”。那么在此地,它是形容當機立斷,勇猛改過的這種相狀。

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這三種心,羞恥心、畏懼心、勇猛心。那么有過就會改,改過之后就會有一些效果。那么這個改過,除了發(fā)這三種心以外,還有三種方法,在《了凡四訓》上也給我們講了。第一是從事上改,比如說我們前日喜歡生氣,以前喜歡邪淫,以前喜歡說謊話,從此以后就不邪淫了,不說謊話了,不生氣了,這是從事上改。但是從事上改,如果你不明理的話,就比較難了。所以,這個《了凡四訓》上說:“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他沒有禁止這個事的話,首先要明白道理。比如說你喜歡生氣,你就要知道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你看別人做錯了,我們不高興了,我們生氣了,這不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嗎?所以這個怒字,上面是一個奴隸的奴,下面是一個心字,告訴我們什么叫怒?就是把我們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已經(jīng)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了,所以才會發(fā)怒。

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上還說:“怒傷肝”。盛怒之下會傷到自己的肝臟,確實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得不償失。而我們沒有一次是因為發(fā)怒,把問題處理好的。那我們?yōu)槭裁床蛔兊寐斆饕稽c,換一個方法呢?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了,每一次都提醒自己,這樣的話你就比較容易制止,克服這一個愛發(fā)怒的毛病。那么這個是從理上改,當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心上改。

《了凡四訓》上說:“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這個就是很大的道理了,說所有的過失都是你心的一種產(chǎn)物,如果你心如如不動,不產(chǎn)生惡念、邪念,總是一片慈悲,然后善意地對人,然后這樣的話,你就不會產(chǎn)生這些過惡了。所以凡是惡念、邪念一產(chǎn)生的時候,當下就能夠意識到,能夠把它制止,這是最高明的改過的方法。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怕你念頭生起了,邪念、惡念生起了,一般的人因為以前的習氣,讓你不生這些惡念確實是很難的。但是這些惡念生起并不怕,怕的是你讓它連續(xù)不斷。你一生起,就馬上有覺悟,馬上能夠轉(zhuǎn)念,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這個就是告訴我們,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種種的過失,不必要一樁一樁地去想,一樁一樁地去改。凡是你有惡念生起的時候,馬上就能意識到,當下就能夠制止,這是最好的。所以這就是告訴我們:“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什么叫一心為善呢?就是念念為了利益他人,利益社會,利益國家,不是為了自私自利,那么這個就是一心為善。如果你還夾雜著一個私利在里邊,那么這個善念就不純,就有夾雜。正念現(xiàn)前,這個“正念”就是相對于邪念而言的。邪念當然就是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行為。而這種錯誤就會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有傷害。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從心上改是最高級的改過方式。如果我們具備了這三種心,又學會了三種改過的方法,認真地去力行,那我們的過失就很容易能夠改正了。關(guān)于怎么樣改過,改過的方法,還有效驗,我們可以看一看《了凡四訓》這一本書。

在蕅益大師對這一句話的注解上,他解釋的就更深了。他說什么叫自重呢?“期心于大圣大賢,名為自重。”也就是說,你不期心于成圣成賢,就談不上自重。你不發(fā)這樣成圣成賢的心,就是不尊重自己,不自愛。所以“戒慎恐懼名為威。”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自重自愛,又希圣希賢,他的行為自自然然地,就能夠做到戒慎恐懼,這個就叫威。它的心行就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事事小心謹慎,這個就叫威。所以他這個解釋就更進了一層。后面他說,“始覺之功有進無退,名曰學固。”就是說你開始覺悟了,知道自己要改過自新,要成圣成賢,保持這種初發(fā)心不變,勇猛精進,然后時時檢點自己是不是自重自愛,是不是具足威德,是不是真正覺悟了,那么這個就是學固。

“倘自待稍輕,便不能念念兢業(yè)惕厲,而暫覺還迷矣。”什么叫自待稍輕呢?就是說,你稍微一不覺悟,稍微地一忽視,放逸自己,對自己隨便一點,馬虎一點,對自己的責備少一點,就會怎么樣呢?就不能夠念念兢業(yè)惕厲,也就是說你不能夠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那樣勉勵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可能就放縱了,必定是暫覺還迷。雖然短暫地覺悟了,但是到最后還是迷惑了。所以修行為什么這么難呢?時間這么長呢?原因就是有的時候覺悟了,有的時候又被迷惑了。

“此直以不重為根本病也。”為什么會有這些現(xiàn)象呢?這一句話給我們道破了,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重,不知道要成圣成賢,作為自己的目的,這個是我們做學問的大病。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人身難得,正法難聞,中土難生。”那我們今天已經(jīng)有機緣聞聽了正法,然后也生在了中國,能夠了解古圣先賢的教誨,應該特別地珍惜,應該像古人那樣,立志要成圣成賢。這才是真正的自重。

后面他講,“忠則直心、正念、真如;信則的確知得自己可為圣賢,正是自重之處。既能自重,更須親師取友,勇于改過,此三皆對癥妙藥也。故知今之悅不若己、憚于改過者,皆是自輕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藥,友不如、憚改過是藥忌。”那么這一句話就是說,他對這個主忠信的理解非常地深。“忠”,他解釋為直心、正念、真如。也就是說,“直”就是要離諂曲之心,“正”則無妄。正念就是不是妄的,不是假的。那么真心從哪里做起呢?司馬光先生教我們,從不妄語做起。也就是說我們不欺騙人,真誠到極處,那么這樣就是久而久之,能夠體會到什么是直心。

如果以誠心誠意來對待一切人,這個就是覺,這個就是自重,這個也是威。所以我們要存什么樣的心呢?要存成就別人的心,利益別人的心,絕沒有絲毫害別人的心。然后你就能肯定、相信自己,在這一生就可以成圣成賢。當然你要能夠做到自重自愛,還需要有好的老師,選擇好的同參道友,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改過。這些如果都具備了,那么這一生成圣成賢,就能夠有保證了。如果你不忠信,還要和那些不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有過還難于改正,那么這個就是不自重了。

下面就說,如果有人難于改過,害怕改過,不肯改過,就是自輕之相。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忠信是良藥,友不如、憚改過是藥忌。”這些都是我們最大的忌諱。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有不似自己的人,還又害怕改正過失,既使縱然是忠信,這個忠信也是有限,成就也是有限的。為什么呢?因為他有這些障礙在。

這個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內(nèi)容,我們這次課就講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wǎng)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wǎng)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