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諸位朋友、諸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論語治要》,我們看下一句,《學而》篇的第二章,在《論語》原來的書上它是第三章,這句話叫:“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薄扒裳浴本褪巧朴谵o令,“令色”就是以容貌悅人。
在《論語講要》上就這樣講,它說這個人是由本性而來。《中庸》上講:率性,天命之謂性。這個性是人自然而然的,本有的東西。那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必須要明了這個性。但是什么是性呢?很抽象,所以就講要修道;但是這個道還是很難理解,所以就講要修德;這個德說起來還是挺抽象,于是就給人講仁;那么這個仁,從二人,也就是人與人相處,需要講求厚道。
而巧言令色之人呢,他治事于這個言辭的美善,外表的這種巧飾,所以很少有仁德之心?!叭屎窦壬佟?,與這樣的人講道德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所以學習仁道的人,應該多從這句話來省思,自己是不是巧言令色之人。
這個“鮮矣仁”,這個“鮮”就是少的意思,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很少能夠達到仁的境界。在孔老夫子那里講到人的言語和容色的地方,他是這樣說的,比如說孔老夫子說,君子有九思,那么講到語言和容色的時候,說: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他的顏色、容貌是溫和的、恭敬的,言語是忠信的,做事要有誠敬之心,竭盡全力。
在《論語》的另一個地方還說,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闭f這個君子人,你看著他是非常莊重的,等你走近他,覺得他也是很溫和的;聽他的言語也是很嚴肅的、嚴厲的,“聽其言也厲”。
在《曲禮》上也說:“儼若思,安定辭?!边@個人給人的容貌是很莊重的,他說話是非常得平和的,非常平穩,心平氣和。又曰:“禮不妄悅人,不辭費?!睆亩Y上來講,凡是符合禮的行為,禮上也要求人這樣去做,就是“不妄悅人”。不要隨意地去諂媚、巴結、討人喜歡,這個“妄”就是沒有實際的,“不辭費”就是言語非常地簡單。《論語》上也說:“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边@個“訥”就是他看起來言語很遲鈍,說的話也很少,但是句句中肯,都能夠說到實處。
那么從這幾句話來看,都是講一個人他的言色都是誠于中而形于外,他內心有真誠的恭敬之心,所以表現出來的言語和容貌自然而然是如此的。
那么這一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從言語上怎么樣呢?從言語上不要去學諂媚、巴結,而在容貌上要有恭敬,而不是裝成一個美善的樣子。
那么在蕅益大師的《四書蕅益解》上,他對這一句話也有一個這樣的解釋。他說:“巧言,口為仁者之言也。令色,色取仁也。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處下手,則愈似而愈非?!边@個就是告訴我們“巧言”,就是口里講的是為仁者的言語,“令色”就是色取仁也,換句話說,他的容貌言行都做得像一個仁人君子的樣子,外表上裝成這個樣子,這是做作的,并非真實。所以孔老夫子說“鮮矣仁”,就是很少能夠達到仁這個境界。
下面接著說“仁是心上工夫,若向言色處下手,則愈似而愈非?!币簿褪钦f這個“仁”是靠修行心地而得來的。所以我們前一段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這個仁愛之心從哪里學起呢?就是從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悌之心來長養出來,所以這個孝悌之心是仁愛之心的源點,就是因為修仁是修這顆仁愛之心。但是如果一個人從言色處下手,就是從語言和容貌處下手,那么這個就是越裝越裝不像。那么這個告訴我們,這個巧言令色的人是很難體會到“仁”這個境界的。
那么我們先看“巧言”。“巧言”就是古人所說的“好其言語,口為仁者之言”。“好其言語”就是我們世間所說的好話都說盡,好話說盡是愚弄人的言辭,目的無非是恭維別人、諂媚別人,盡說的是好話,但是其內容無實?!盁o實”這個意思很深刻,當然也可以淺講也可以深講。從淺的層次上來講就是他的言語不誠實,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言語誠實的話,就應該心里想什么就說什么,表里如一、內外一致,能夠做到誠實不妄語,那么這個也算得上是誠實。這個是從淺處來講。
而“無實”從深處來講,什么叫無實呢?什么樣的人說的話才是真實的呢?就是我們在傳統文化中經常講的,如果一個人能夠看到諸法實相,也就是了解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的人,他所說的話才是真實的,才是“如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妄語者。”那么一個人沒有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所說出來的言語那都是不真實的,都是巧言。所以這個“實”從哪里來呢?這就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了。所以孔老夫子他想教導學生的,也就是希望人們怎么樣去求實。
那怎么樣求實呢?求這個真實,就是此地所講的“仁”。我們講這個“仁”,上一次課我們也說到,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為什么說它是萬事萬物的根本呢?比如說你看這個植物,桃里有桃仁,杏核里有杏仁,這個仁就是生機,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是死的,就變成了麻木不仁了。所以我們說求的這個真實,就是要求“仁”。
那么這個“仁”是怎么求得的呢?換句話說這個真實,諸法實相,怎么樣修學才能夠得到呢?那么圣人告訴我們要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來做起。那么這個“格物致知”,也就是我們要革除物欲。這個“格物”有很多的解釋,一個很讓人接受的解釋就是要革除物欲。也就說你在財色名利的誘惑面前能夠如如不動,把持住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個才叫格物。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一點,格物有功夫了,才能達到“致知”。這個“致知”就是你有智慧了,你的心性沒有蒙蔽了,那么你就能夠判斷是非、善惡、美丑,這個就是“致知”。
“誠意、正心”這個都是我們所說的心地上的功夫,也就是古人所說的“直心、深心”。那么要從心地上下功夫,我們就需要離開巧言,所以凡是圣賢人,都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不妄語者,要從這里面用功。像司馬光先生講他的修身從哪里入手呢?他就講從不妄語開始入手,不說謊話騙人。
那么后面還說“巧言”不僅僅是我們說出的言語,“凡著書立說不本之躬行心得者皆是”,也就說我們著書立說,但是不是自己的躬行心得,那么這些也都屬于“巧言”。
那什么叫“心得”呢?這一句話這兩個字很重要,在后面有小注是這樣寫的:“心得者,悟入實證也?!币簿褪钦f所謂的心得,都是圣賢人經過修學,然后體悟到、親證到、親眼看到的境界,這個寫出來的報告才是“心得”。那么我們看這個古圣先賢,他們幾乎都是這樣來做的,比如說我們讀的四書,四書除了《論語》和《孟子》之外,還有《中庸》和《大學》。那么這個《中庸》就是古圣先賢所體悟的、所覺悟、觀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它是真實的道理,所以這個是屬于理論。
而《大學》是屬于把這個《中庸》中的理論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它是講具體的方法,所以在儒家中講“知行合一”。其實“知行合一”這個理論也是王陽明先生提出來,他是從佛教中受到了啟發。佛教中講“解行相應”,重視解,也重視行。那么他把這個“解”換成了“知”,把這個“相應”換成了“合一”,所以提出了“知行合一”。這就是告訴我們圣賢之學都是講理論,講實行,講解行相應,講知行合一。
而這個《論語》就是孔老夫子,他把《中庸》上的理論在他生活中躬行實踐,把《大學》上的方法,他也都應用了,得出的一個心得報告,所以孔老夫子說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人的心性,圣賢人的心性和一般凡人的心性也都是一樣的,那么圣人和圣人的心性也更是相通的。所以他所體悟到的和古圣先賢所體悟到的道理是一不是二,他沒有增加一點,也沒有減少一點,所以他沒有什么創新,這并不是他的謙虛之詞。所以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通過學習古圣先賢的這些理論方法,最后他也達到了圣賢的境界。所以《論語》就是他根據這個古圣先賢的理論方法而得出的一個心得報告。
那么《孟子》呢,就是孟子作為賢人,他學習古圣先賢的道理,然后在生活中去應用實行而提出的心得報告。
所以從前的讀書人,他讀書志在圣賢;而我們現在人讀書是志在賺錢,這個目的和古人就不一樣了。那么我們看古代人做學問,都講求信、解、行、證,也就是說我們首先對古圣先賢的理論方法要相信,因為圣賢人他告訴我們要誠信,要不妄語,那么他自己當然也會誠信、也會不妄語,所以首先對他們要生起信心。然后理解他們所說的這些理論方法,在生活中去實行,那么最后自己也證得了同樣的境界,這才是我們做學問要達到的目的。
那么我們看著書立說,如果確實是自己躬行心得的報告,那么這個是可取的。但是如果著書立說的目的是為了怎么樣呢?為了獲得更多的版稅,還有人是為了謀取私利,為了自己出名。這個就離圣賢的學問越來越遠了,這個也叫自欺欺人。所以我們看到這一句話要反省自己,我們所學的、我們所講的是不是躬行之后的心得,如果不是躬行之后的心得,那也屬于“巧言”。
第二段,再看“令色”?!吧破漕伾?,少能有仁也”。這個就是說外表上裝出一副慈悲仁厚的面貌,只有外表,但是沒有內容,就是內心卻是另外一樣,沒有仁慈惻隱之心?!爸嘛椨谕猓瑒找詯側?,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就是外表裝成諂媚巴結、迎合別人的一副面孔,但是其目的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私欲,那么這樣的人就是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如果一個人本性沒有迷失,即使是和自己有利益的事,他也不會去諂媚巴結別人。所以孔老夫子說過一句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p>
古人說過這句話,孔老夫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币簿褪钦f,這個君子人看到利益和欲望獲得現前的時候,他首先看它是不是符合道義,如果不符合道義,縱然有這個機會,也不肯去獲得。小人則無所顧忌,他不顧道義,只顧自己的欲望,這就是小人。那么“巧言令色者”呢,實際上就是麻木不仁的這一類人,他不知道通過巧言令色所獲得的利益,實際上你通過正常的手段和方法,也同樣能夠獲得,沒有必要通過這樣的諂媚、巴結、偽裝去獲得。這個就是古人所說的“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那么我們看了這一句話,我們就知道這一句話首先教導我們要能夠時時反省自己。那么這一個巧言令色的人是不是我們自己,比如說我們總是想裝出一副仁慈的樣子,裝出一副很有修養的樣子,裝出一副很關心人的樣子,但是心里并沒有這種惻隱的實際,這個很可能就是巧言令色之人。
另外我們著書立說,寫了很多的東西,但是不是自己的心得報告,也就說自己并沒有證到那個境界,那很可能都是道聽途說,那么這樣的人也是屬于巧言令色之人。如果我們是這樣的,我們就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所以學君子、學圣賢之道并不是拿著這一個尺子,去衡量別人,說“某人是巧言令色”“某人是小人”。那么我們這樣學,這個孔老夫子也會掉眼淚了。
那么“鮮矣仁”,這一個“仁”,我們上次已經學過了,說它從人從二,那么看到這個字,就聯想到儒家講的“三達德”,也就是“智、仁、勇”。也就說圣賢人教我們修學的綱領都非常簡單,一點都不復雜,所以你抓住這個綱領,就很容易能夠契入。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要想獲得三達德,有“智、仁、勇”的品質,要從心地上來下功夫。
在下面有幾條小注,上面說朱子曰:“圣學不外求仁?!笔W就是指儒家的教學,儒家的教育宗旨在哪里呢?宗旨就是在求仁,當然這個仁,從人從二。說是兩個人相處之道,要推己及人,實際上這個離仁已經差了一層。那么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是視人如己。這兩個人是一個人,就把別人視作和我是一體的,這才叫“一體之仁”。那么怎么樣才能夠把別人和自己視為是一體的呢?那就是要從孝悌來做起。所以圣賢之教,宗旨是求仁,行先孝悌。也就是在實行上要以孝悌為基礎,所以圣賢求仁從哪里學起呢?就是從“孝敬父母,尊敬師長”來學起。
“其賊之者,以巧言令色為甚?!薄百\”就是賊害的意思。那么破壞這個仁道,破壞孝悌的,障礙了我們求仁這個學問的第一個因素就是巧言令色。所以一個人不誠實,處處想欺騙別人,在做學問上就很難前進。這個就是講巧言令色和求仁是很遠的,相差甚遠,而且是賊害求仁道的。
后面還說:“但務巧令以媚人者,必非誠實之士。”這個不仁之人心術不正,這個人他專門在巧言令色上來諂媚巴結人、討人喜歡,這樣的人是假仁假義,不是真正的仁,所以一定不是誠實的人。
“故學,必先誠意正心也。”也就是說一定要從誠意正心來學起,來提升自己的修行。所以修身前面的四個步驟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那么這個就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首先問一問自己的存心。這個存心能夠正,這個事情才會有好的結果,存心不正,這個結果也一定不好,這就叫“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這一章,主要告訴我們在言語上、容貌上應該保持真誠。
那么在古人那里,他知道一個人花言巧語,致力于言語的好聽,而裝出偽善的面目,很少有仁德之心,所以古人對于言語也就不是那么重視了,也就換一句話說,不是像我們現在那么重視。那我們現在選拔領導者,像西方選拔總統,都要進行演講。演講的時候這個詞用得非常地好,言語非常地巧妙,也非常地能夠感染人,但這個人是不是有真才實德呢?很難從他的一兩次演講中就辨別出來。
所以在《中論》上,在《群書治要·中論》上有一段關于言語的話,它說:“夫利口者,心足以見小數,言足以盡巧辭,給足以應切問,難足以斷俗疑。然而好說不倦,喋喋如也?!薄胺蚶谡摺保@個“利口”就是能言善辯的人,他的心智足以看到、可以洞察到細小的環節,他的言辭也會非常地巧妙,而且很有修飾?!敖o”,這個給就是敏言的意思。伶牙俐齒,也足以應對急切的追問,他的反駁也足以讓世俗人斷定疑惑。但是他好說不倦,喜歡言談,不知疲倦,喋喋不休。
后面接著講:“夫類族辨物之士者寡,而愚暗不達之人者多,孰知其非乎?”“類族辨物”,就是把這個事情按類來歸納推理,然后來分辨事物的人,這樣的人是很少的。也就是說在世間能夠按類歸納推理,來洞察分辨事物的人是很少的。而愚鈍被蒙蔽,不通達的人是多數,那誰知道他說的是不正確的呢?因為他的口才很好,甚至還很有名,學歷也很高,又非常地有口才,演講起來滔滔不絕,讓人一看就感覺這個人很有才華,對他所說的話也就會升起信心。但是他所說的話,可能是違背大道的,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無實”,不是和事實真相相應的。
“此其所以無用而不見廢也,至賤而不見疑也?!边@就是他之所以沒什么用處,但是卻不被廢棄;雖然很低賤,但是不被遺棄的原因。
“先王之法:析言破律,亂名改作,行僻而堅,言偽而辨者殺之。為其疑眾惑民,而潰(潰原作澆)亂至道也。”古圣先王有一個法律,就是能言善辯,曲解法令的人,因為他們能夠混亂禮法的名分,使它們失去了原意。還有行為邪僻卻堅持不改的人,言語虛偽而能言善辯的人,對這樣的人要處以死刑。
像孔老夫子,他剛出任魯國的大司寇,沒有幾天,就把行僻而堅、言偽而辨的少正卯給處死了。為什么呢?就是因為這個少正卯的口才非常好,致使孔老夫子的很多弟子都被吸引去聽講。你看這些弟子跟孔老夫子已經學了很長時間了,但是還是不能夠辨別究竟哪一個是符合道的,就是因為他口才好,能言善辯。那么對于這樣的人怎么辦呢?只能把他給殺掉。為什么呢?因為他會使民眾產生疑惑而分不清孰是孰非。他講的話都不符合道,但是又講得非常好聽,很迷惑人,所以就會使治道混亂。
那么這個就是“巧言”,說的言語是無實的,不符合實際的、不符合大道的、不符合自然規律、也不符合人性。但是對于一般的世俗之人又分辨不出來,這樣的人對社會的影響是非常地大的。只有學了圣賢之道的人,他才能有能力來分辨。
正是因為“有言者,不必有德”,就是能說會道的人,不一定有這個實德,所以中國古人并不是非常重視一個人的言辭。
那么在《漢書》上,在《群書治要》的《漢書》上也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說這個張釋之和漢文帝一起出行,結果這個漢文帝就登上了虎圈,虎圈就是飼養虎的地方。就向上林苑的主管問關于禽獸簿上的各種問題,結果他問了十來個問題,這個上林尉左顧右盼一個也回答不出來。這個時候在旁邊的一個官職很低的嗇夫,就代上林尉回答,結果漢文帝問什么問題,他都對答如流,而且是有問必答,而且回答得非常流利。就是給皇帝一種感覺,他對這個禽獸簿的事情非常地了解,而且口才好,很有能力。
那么文帝看了,他果然很歡喜,這個時候文帝也就忘記了孔老夫子的提醒,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于是他就下詔,要把這一個嗇夫,從普通的嗇夫提拔起來,做這個上林苑的上林令,這個上林令的位置還在上林尉之上。這個時候張釋之看到了,就趕忙上來勸諫,他就問文帝,他說:“您覺得這個絳侯周勃是什么樣的人呢?”這個周勃是西漢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漢朝有名的功臣。那么文帝就回答了:“那當然是德高望重的長者了。”張釋之就又問了:“那您覺得東陽侯張相如是何人也?”這個張相如也是因為有戰功才被封為侯,他在西漢143位的功臣中名列第118位。那文帝就回答說:“他當然也是長者了?!睆堘屩驼f:“你看絳侯、東陽侯,都是德高望重的長者,但是這兩個人在上書的時候,上書言事的時候就說不出話來,就像口不能言。現在您越級提拔這個上林令,那不就是想讓大家都效仿這個嗇夫喋喋不休的口辯之才嗎!秦國就是因為任用了那些只會舞文弄墨的刀筆之吏,而這些人爭相以亟疾苛察相鄙視,他們做事很急迫,督察又非常地嚴苛,為的就是邀功請賞,而認為這才是盡職盡責。結果呢是徒有官文的形式,但是卻沒有惻隱的實際,就是沒有實際的德行,也沒有惻隱之心。秦始皇因為聽不到自己的過失,所以才逐漸地衰敗。到了秦二世的時候,天下就土崩瓦解了?,F在陛下因為這個嗇夫能言善辯,就超級提拔他,那我恐怕天下會隨風響應,爭相去求能言善辯,而不求實德的這樣的人了。而且下級順從上級,這個速度就像響之應聲、影之隨形一樣地迅速,所以皇帝的一舉一動,一個政策,一個舉動,都不能夠不審慎明察。”這個漢文帝聽了之后,也非常地警醒,稱他說得好,也就廢除了要把這個人封為上林令的詔書。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古人評判一個人才并不是主要看他說話說得多么漂亮,是不是有口才,不像我們現在有的地方,選拔領導者都要面試,還要口試??谠嚨臅r候,主要看他的言辭,表達能力。
在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了復興之路的展覽上,也說了這樣一句話,說:“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實際上這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去一味地空談,選拔那些巧言令色的人。那很多人他不說話,但是埋頭苦干,這些人才是非常值得人珍惜的。
在《群書治要·傅子》上告訴我們為什么要重視德行,而不重視人的言辭。這一段話說得很好,我們把它一起來分享一下。在《群書治要·傅子》上說:“上好德則下修行,上好言則下飾辯?!本驼f在上面的領導者如果喜歡人們都修養德行,那么下邊的人一定會隨之相應,把修身作為是最重要的;如果上面的領導者喜歡空談,喜歡巧言令色,那么下邊的人也一定會在言辭上極盡地修飾。
“修行則仁義興焉,飾辯則大偽起焉,此必然之征也?!比绻藗兌际侵匾曅摒B德行,那么整個社會就會興起仁義之風;如果大家都是想著去修飾自己的言辭,比如說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去學演講、學口才,那么這個就會怎么樣呢?自己沒有實際的德行,而學了很多的演講之術,整個社會就興起這個虛偽的、偽詐的風氣,這是必然的道理。
“德者,難成而難見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悅者也?!边@句話說得非常好。說這個美德,它是很難修成的,也很難顯現。古人說:“十年寒窗,一舉成名。”十年苦讀圣賢書,然后有了修身的基礎,才去參加這個科舉考試,來治國平天下。所以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三日不讀書”,就是因為古代讀的書都是圣賢之書,所以你三日不讀書就私心生起來了,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了,這個面目可憎。所以從這里我們知道,古人“十年寒窗,一舉成名”,是苦讀圣賢書,修身有了基礎,所以這個美德很難修成,也很難顯現。但是空論卻容易撰寫,也容易討人喜歡。特別是很善于察言觀色的人,看領導喜歡什么他就說什么,說出一句話一討領導喜歡,就被加以重用。這樣的話,整個社會就會生起詭詐之風。
“先王知言之易,而悅之者眾,故不尚焉?!本驼f古圣先王都知道美言好說,而且多數人都愛聽。我們知道人都有一個習氣,就是喜歡聽別人贊嘆,而不喜歡聽別人批評。那么在《弟子規》上就提醒我們,如果我們只是喜歡聽贊嘆的言語,那么就會有很多諂媚巴結的人,就來到你的面前了;如果你喜歡聽勸諫的言語,別人看到你有過失,就直言相勸,那么這個敢于犯顏直諫的人就來到你的身邊了。一般的人沒有學過圣賢教誨,都是喜歡別人贊嘆自己、表揚自己,而不喜歡別人指正自己的過失,而別人投其所好,專門說你愛聽的話。古圣先王知道這個好聽的言語容易說,而且多數人愛聽,所以不崇尚。
“不尊賢尚德,舉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悅取人,則天下之棄德飾辯以要其上者不鮮矣。”如果不崇尚美德,倡導善行來進行教化,而是因為使自己喜歡的一句話就選拔人,那么天下拋棄道德,粉飾巧辯,并以此要求君主封賞的人便不會少見了?!昂握??”,為什么呢?“德難為而言易飾也。”就是因為提高道德修養很難,但是巧言偽飾卻很容易。“夫貪榮重利,常人之性也?!币话愕娜硕紩澢髽s譽、看重財利,這是一般人的通性?!吧现脴s利存焉?!倍霞夘I導、君主的喜好,這其中就有榮譽和財利?!肮噬虾弥?,下必趣之,趣之不已,雖死不避也?!边@句話把上行下效的道理給我們講得非常好。那么君主的喜好中,我們講了有榮譽、有財利,所以君主喜好的,百姓就會屈從,而且不停地去追求,即使是死也不避開。
“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貪榮而重利,故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边@個古圣先賢治理國家,都是順著人的性情來做的,人性之中有好善尚德之性,說人呢“人之初,性本善”,都有孝悌之心,都喜歡美好的德行,喜歡善行,即使自己做不了,別人做了善行,他也會覺得好。但是同時從情上來說,又貪榮而重利,也就是又喜歡榮譽、喜歡利益。因此古代圣王治理天下是怎么做的呢?“貴其所尚,而抑其所貪。”所以他就重視人們所崇尚的、所看重的,同時又抑制人們所貪求的。
“貴其所尚,故禮讓興;抑其所貪,故廉恥存?!币驗榫髦匾暼藗兯缟械摹⒖粗氐?,所以就怎么樣呢?就要引導人們向善好德,結果這個禮讓之風就興起了。又要抑制人們貪榮重利的性情,要抑制他所貪求的,所以這個廉恥之心才能夠保全。
“夫榮利者可抑,而不可絕也,故明為顯名高位、豐祿厚賞,使天下希而慕之。”也就是說,追求榮譽、財利是可以予以抑制的,但是卻不能夠斷絕,因為這是人的性情所在。那么怎么樣順著人的性情來引導、來治理國家呢?于是就公開地定出顯名高位、豐祿厚賞,讓天下人追求并且羨慕。那么怎么樣讓人們追求高名厚利,又能夠抑制人的貪心,保持廉恥之心呢?后面就是重點了。
“不修行崇德,則不得此名;不居此位,不食此祿,不獲此賞。此先王立教之大體也?!币簿褪钦f,如果一個人沒有高尚的德行,沒有很好的修養,他就不會獲得好的名聲,就像我們現在要評道德模范,如果一個人沒有孝親的品行,沒有誠信的品德,那他就評不上道德模范。那么這樣一做,人們就會去追求德行,因為你不修行自己的德行,你就獲不得這樣的名聲。“不居此位,不食此祿”,如果你沒有居在官位上,你就拿不到這樣的俸祿。那么你怎么樣才能居到這個位置上呢?還是要修行崇德。你沒有居在這個位置上,拿不到這樣的俸祿,也獲不到這樣的賞賜。這個是古圣先王樹立教化的大綱。
“夫德修之難,不積其實,不成其名?!币簿褪钦f,修養人的德行,是很艱難的過程,如果你沒有真正的德行,不積累實際的德行,就不成就好的名聲。
“夫言撰之易,合所悅而大用,修之不久,所悅無常,故君子不貴也?!边@個言論的撰述卻很容易,符合君主所喜歡的就可重用,但是因為它言修得不夠恒久,而君主所喜歡的也時常有改變,所以君子并不看重它。所以我們從這里就看到,古人來教導人們、引導人們,他是順著人的性情來引導的。人們都喜歡好的名聲,高名厚利,那就讓人們修養真實的德行才能夠獲取,如果沒有這個真才實德,就不給他這個高名厚利。那么這樣的引導就會使人們紛紛地去追求德行,而不是看重財富。
像我們經常所講的,我們現在坐飛機,經常聽到有一句話,說:“請頭等艙和公務艙的人先行登機?!蹦敲催@一個引導是什么呢?引導人們去看重財富、看重金錢,因為誰有錢誰就事事占先,誰就有特權。
但是在中國古人那里可不是這樣,誰有德行,誰才有特權。像我們在《韓詩外傳治要》上所講的,說古代的圣王治理天下都有“命民”,就是皇帝君主下詔書給封立爵位的平民百姓。那么這個平民為什么被封為命民呢?就是因為他孝敬父母,他做事盡職盡責,他講誠信,就是因為他有德行。那被封為“命民”之后,有什么特殊的待遇呢?他就可以坐著兩匹馬拉的裝飾得很好的車子,出外去游行。一般的人即使你很有錢,但是你沒有這樣的德行,不是“命民”,那么你再有錢也不能夠乘坐這樣的車子。這樣的制度就讓那些人們都愿意去追求德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財富,把這個財富看得很重。
這個告訴我們“仁”,它是一個仁心,既然是仁心,就要從心地上用功,而不是在形式上去追求。像我們學傳統文化,學《弟子規》也是如此。這個禮,九十度的鞠躬禮,它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對方的恭敬。如果我們一味地鞠九十度的鞠躬禮,但是沒有內心對人的尊敬,那么這個禮也是徒有形式,而沒有了內容。
那么在《傅子》上,下一段還接著說,它說:“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币簿褪歉嬖V我們修仁、修德,要從心地上去下功夫?!靶恼笊碚碚笞笥艺?,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國家正,國家正而后天下正?!币簿驼f你想使社會和諧、天下太平,首先從正心開始,正自己的心。這個就是習書記在講話中所談到的,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如果自己都不能夠做到誠意、正心、修身,那怎么樣去正別人呢!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習書記走到哪里都是率先垂范,不住那個豪華的套間,而只住普通的標準間;吃的都是很簡單的六菜一湯,甚至是自助餐,也不要大擺筵席;輕車簡從,不要張橫幅、不要掛標語、不要有人去迎接,而且還不用到處封路。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上行下效,他首先從正自己來做起,才能夠使社會能夠真正地和諧。所以我們看了《群書治要》,對于習總書記的所作所為就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那么古人知道言語很容易巧媚地巴結人,所以在歷代的這些思想家那里都強調這個領導者要遠離佞人。比如說在《韓非子》上就說:“什么是奸臣和小人呢?一個領導者親近君子、遠離小人,他就能夠興盛;相反,他親近小人、遠離君子,他就會逐漸地衰亡?!蹦鞘裁礃拥娜耸羌槌寄兀渴裁礃拥娜耸切∪四??在《韓非子》上就這樣說:“凡奸臣者,皆欲順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勢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從而譽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毀之。”凡是奸臣、小人,都是愿意順著君主的心思去做,以取得君主的寵幸和信任。因此領導者、君主認為好的事,他一定會跟著去贊嘆它;相反,領導者、君主認為是不好的事、所憎惡的事,他一定會跟著去詆毀它,這就是奸臣、小人最大的特點。
我們知道了不能夠巧言令色,那么這些故事也不僅僅是讓我們去觀察別人的,重要的也是讓我們反省自己,我們每說一句話,我們每評價一個人,是不是發自內心的真誠,他是不是有這個真才實德,如果沒有的話,我們還說違心的話,這個就是“巧言”了。
在古人那里,他對于臣子的行為也分為幾個方面,比如說在《說苑》上就給我們指出六正六邪。他觀察臣子有六種邪曲不正的行為,其中有四種都是和人的言語有關系。其中有一種叫“諛臣”,什么叫“諛臣”呢?就是君主所說的話他都說好,君主所做的他都認可,還暗地里去探求這個君主的喜好,并把他喜好的東西進奉給他,以愉悅君主的耳目,一味地、茍且地投合君主的意思,以求榮身,與主尋歡作樂,也不顧忌他的后患,這樣的人就是阿諛奉承的臣子。
那么還講到“奸臣”,奸臣就是內心實際上是險詐邪僻,但外表上卻謹小慎微,巧言令色,內心還嫉賢妒能。對于他要舉薦的人,就極力宣揚他的美德,隱匿他的過惡;對于他要罷退的人,就宣揚他的過惡,隱匿他的美德,使君主賞罰不當,號令不能施行,這樣的人就被稱為“奸臣”。
那么還有“讒臣”,讒臣的特點就是他的智慧足以文過飾非,他的口才足以到處游說,在宮內可以離間君主的骨肉親情,在宮外因為他的妒忌也使朝廷混亂,這樣的人稱為“讒臣”。
那么最后“亡國之臣”,也是和臣子的言語有關。他說用邪曲不正的道理諂媚、巴結君主,陷君主于不義,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蒙蔽君主的視線,使君主黑白混淆、是非不分,使君主的惡名傳布于國內、聞于四鄰。這樣的臣子就被稱為“亡國之臣”。
在《說苑》里講的這六種邪曲不正的臣子,其中有四種都是和這個人的言語是有關系的。所以我們看到這些論述,也要反省、對照自己是不是有這些行為。能夠這樣去學習,我們才能夠避免巧言令色,而從心地上去求仁,這個才是“實學”。
這個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內容,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