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Audio
論語治要-第11集

Professor Liu Yuli

Audio text
論語治要-第11集
2012-12-30

尊敬的諸位同學、諸位朋友大家好:

 

       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論語治要》,我們看這一句,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后矣。”我們首先看一看《論語講要》孔安國注:【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者,祭盡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于厚矣】。那么我們這幾句一句一句地來看,這里面的“慎”是謹慎的意思,終是壽終,慎終者喪盡其哀。古人曰老死曰終,也就是說一個人半路沒有活下去叫夭折,那不叫終,而在禮記上也說:“君子喻終,小人喻死”,也就是說一個有德行對國家有貢獻的人過世的時候,才稱為終。這個終有功德圓滿的意思,而小人過世,這小人指德學都不具足的人,這個就叫做死,父母壽終須依喪禮,謹慎治理喪事,父母之喪,以哀戚為重。故孔安國云喪盡其哀。


       那么這里面就談到了父母過世的時候,壽終的時候,要謹慎的辦理喪事,這人謹慎治喪有兩點需要注意:第一要以哀戚為本,像孔老夫子就曾經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告訴我們,這個禮古代有很多種,像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這個禮與其奢也,寧儉,他把這個禮提出來和后面的喪對應,那么顯然是指喪禮以外的其他禮的,那么舉例這個禮的時候,搞的很奢華,很浪費,寧愿節儉。喪與其易也,寧戚。這個易是“和易”的意思,和順而有條理,也是說在喪禮之時,你把事情辦得很和順,很有條理,面面俱到的,還不如以哀期為本,這才是抓到了根本,那么在《呂氏春秋》上對喪禮的來源有這樣的闡述,它說:孝子尊重自己的父母,當然也包括父母疼愛子女,這種情意甚于肌膚之痛,所以當父母過世的時候,也包括兒女過世的時候,自己所敬重的所疼愛的人死后,如果被拋棄于溝壑,按人的感情都是不忍心的,所以才有了安葬死者的禮儀。葬就是藏起來的意思,這是孝順父母的兒女所應該慎重的。這個也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喪禮是出自孝子敬愛父母的一片心,他并不是外在的禮儀,所以應該以哀戚為重。


       那么我們看歷史上有很多孝子在父母過世的時候就發自內心悲傷,非常的感人。比如說在《群書治要·晉書》上就記載著一個孝子吳隱之的故事。這個吳隱之早年父親過世了,他就和母親兩個人相依為命,他對母親的孝敬啊,非常地恭敬謹慎,特別注重和顔悅色地孝敬母親,當他母親過世的時候,吳隱之非常的悲傷,結果哭得幾乎丟了命。而他的鄰居就是韓康博家,韓康博的母親是一位很賢明的老人,每一次聽到吳隱之服喪哭泣的時候,他本來要吃飯,就放下筷子,和這孝子一起哭泣,每當自己要織布的時候聽到了吳隱之悲傷的哭聲,她也放下梭子和他一同哭泣,并且她對自己的兒子韓康博說:“如果你以后做了官,一定要選拔像吳隱之這樣的孝順的人”。


       那么后來果然韓康博做了官,而且是到吏部去做官,他呢就依從她母親的吩咐,把這個吳隱之提拔起來了,那為什么韓康博會提拔吳隱之呢?因為韓康博他本人也是一個孝子,所以看到了吳隱之這樣的孝子自然能夠提拔重用。所以就把他提拔起來。那吳隱之從此就成了清廉的官吏,被封為龍驤將軍廣州刺史。那么他去廣州赴任的過程中啊,聽說在廣州的北邊有一個泉水叫“貪泉”。父老鄉親都說如果有人喝了這個泉水里的水,即使是清廉的官吏也會變得貪婪,吳隱之到廣州赴任的時候,首先就到了“貪泉”舀了一口水就喝了下去,并且賦詩一首這樣寫到:“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移心”。我聽說那古人說,這里邊的水只要喝一口,即使廉潔的人呢,也會改變他廉潔的作風,成為貪官,試想讓伯夷、叔齊這樣的廉潔的人、有操守的人,飲完了這貪泉的水我想他們終究不會改變他們廉潔的節操。所以他從此以后更加重視道德、注重操守,非常的廉潔,所以在南方沒有受過倫理道德教化的蠻夷之地也受到了感化。那么當時的皇帝,晉安帝聽說這件事,就下詔書嘉獎吳隱之,在詔書中這樣寫道:“廣州刺史吳隱之,孝心過人,處在可以貪得的官位上,卻是非常清廉,他自己把自己的俸祿分給九族的親屬,那么即使家庭很富裕,家人仍然很節儉,穿著粗布的衣服,力戒奢侈、務求儉約,朕覺得這樣的作風應該受到嘉獎”。所以可以把他晉號“錢將軍”賜錢五十萬,賜谷千斛。


       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就可以看到古代的讀書人,他確實能做到慎終,到母親過世的時候哀泣的幾乎喪失了自己的生命,這是發自于內心對母親的懷念。所以這個人就是告訴我們謹慎治喪以哀戚為本,另一層含義呢,謹慎治喪就不可以厚葬。為什么不可以厚葬呢?在《呂氏春秋》上給我們講了這個道理,他說慎重就是以生者的心為死者考慮,而用生者的心為死者考慮,沒有比不要死者不被驚動、墳墓被挖掘更重要的了。就是說你為死者考慮最重要的是不要讓死者的墓給被人給挖掘了,而要死者不被驚動、不被挖掘。重要的就是使掘墓者無利可獲,那么接下來他做了一個比喻:如果有人在墓前安放上一個石碑,上面寫著這樣的話,這墓中有珠玉玩物,財物寶器甚多,不可不挖,挖了一定可以大富。人們一定會譏笑他,覺得他很愚蠢,但是世間人實行厚葬其實他的做法就和這個人的做法是一樣的。自古至今沒有不亡的國家,沒有不滅亡的國家就沒有不被挖掘的墳墓。從歷史上看,滅亡的國家,數不勝數,所以古代的大墓沒有不被挖掘的,但是世人還爭相營造大墓,豈不是很可悲嗎?在堯、舜、禹古圣先賢那里都以節儉的方式被安葬,并不僅僅是吝嗇費用,不是僅僅厭煩辛勞,而是為死者考慮,古圣王所憎惡的,就是讓死者受辱,而有人挖掘墳墓,就必定會使死者受累,但是如果實行儉葬呢,他的墳墓就不會被挖掘。


       所以先王的安葬一定會從儉。口說敬愛、憐惜死者的人很多,但是真懂得敬愛、憐惜死者的人很少,所以宋國沒有滅亡,宋文公的東冢就已經被挖掘了;齊國沒有滅亡,而莊公的莊公冢也被挖掘了,在國家安寧的時候尚且如此。又何況百世之后、國家滅亡了呢?所以孝子忠臣不可不明察此禮,愛之反而害之,欲使其安穩反而使其危及不就是說這種厚葬的行為嗎?這在《呂氏春秋》上就告訴我們呢,謹慎治喪就不可厚葬。國為如果你實行厚葬,里面埋了很多金銀珠寶,很多值錢的東西,就會被挖掘者挖掘,致被葬的人受辱,那么為什么世間還有很多人愿意實行厚葬,厚葬之風屢禁不止呢?那么在《呂氏春秋》也給我們說出了原因,他說現在世俗大亂,安葬越來越奢侈,這不是安葬的本意,不是替死者考慮而是生者以此相互夸耀。那么他說侈靡者以為榮,儉節者以為辱,不以便死者為故而徒以生者之誹譽為務,此非慈親孝子之心也,也就是說,安葬的越奢侈,家人越以此為榮,安葬的越節儉,以此為羞恥。不以有利為死者為事,而只把他人對生者的非議和贊譽做為要事,這不是慈親孝子的心意呀。這就是說本來是想對過世的人表示哀痛、表示紀念,但是反而因為厚葬侮辱了死者,這就是愛之反而侮辱了他們。


       在歷代開明的皇帝還有開明的皇后等等,他們熟讀歷史,所以在過世的時候,都命令或立下遺詔——儉葬,比如我們知道的漢文帝,是這樣一個大家熟悉的例子,在漢文帝過世時,他特意頒發了詔書,他在詔書中這樣寫到:“他說我聽說天下萬物出生之后沒有不死的。死是天地的常理,萬物的自然規律,如今世人都喜歡生而不喜歡死,厚葬以致破產,常期服喪,以致傷害身體,我很不贊成這種做法。我很不賢德,沒有什么可以幫助百姓的現在過世了,又讓他們喪期服喪痛苦,使他們經過幾個寒冬酷暑,使百姓父子哀傷,傷害老幼的心靈,減少了飲食,斷截了祭祀,從而更加重了我的不德,怎么對得起天下人呢?我有幸承繼帝業,以渺小之軀,依托于天下各諸侯王之上,已經二十多年了,依賴于天地的神靈,社禝的福祉。使得四境之內安定、寧靜,沒有戰爭,我因為不夠聰敏,經常戰戰兢兢害怕做錯事,以辱沒先帝留下來的美德,年長月久之后,害怕不能始終保住帝位,現在竟然有幸盡享天年,又得以被供奉在高廟之中,以我的不圣明,這樣我已經覺得很好了,還有什么可悲哀的呢?命令天下官吏和百姓,詔令只哭到三天就都除去喪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等等活動。他后邊還說要通告天下,使大家都明白我儉葬的心愿,霸陵的山川保持原樣不要有所改變,而后宮的妃嬪,從夫以下直到少史,都遣散回家。所以 你看漢文帝在世時生活就很儉樸,做事很恭敬,到過世之后還特地下詔書到實行儉葬,不要勞煩百姓,那么這個都是我們效法的榜樣。


       那么在唐朝我們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賢君,在一個偉大的男人之后一定有一個偉大的女人,他的皇后長孫皇后,就是這樣一個很賢德的人,她多次勸鑒唐太宗,要讓他不要重用外戚,那么在臨終的時候,她還這樣地請求,也包括要儉葬,她說:“妾的本家有幸為婚姻而成為外戚,既然不是因為有德行而被選應,就容易走到危險的地步,要想長久地保全,千萬不要授予他們重要的權利,只以外戚俸朝請就很慶幸了,妾活著既無益于時事,死后不可厚葬多費,而且埋葬就是隱藏要讓人看不到。自古以來的圣賢都推崇節儉薄葬,只有無道之士才大建陵墓,勞廢天下,被有見識的人所譏笑,只請求能夠依靠山勢而埋葬,不需要堆起墳頭,不需要用棺槨,所必需的器物、用具都使用木、瓦的,節儉、薄葬、送終就是不忘記妾。這是對唐太宗的囑托,所以我們看到在歷史上,這些圣明的君主、皇后他們也是熟讀歷史書,知道要實行薄葬,不可以奢侈浪費,那么這也是謹慎治喪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不要因為面子的問題把這個喪事搞得很隆重。結果埋了很多金銀珠寶。昂貴的東西最后導致的是這個墳墓被盜。使亡者不得安寧,那么這個是慎終。


       下面我們看追遠,“追遠者,祭盡其敬”,也就是說在喪葬之后,須依禮依時追念祭祀。追遠的遠字有兩種含義:第一就是父母過世已經久遠;第二就是祖父母以至歷代祖先距今已遠,皆須追祭以時,祭祀的時候必誠必敬。因此孔安國注云:“祭盡其敬”,子孫孫如是追遠祭祀,是為不忘本。那么 在《禮記·祭統》上,對祭,就是對祭禮它的來源。也是做了一段這樣的描述:“夫祭者,非物自外至也,自中生出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祭祀并不是外在的事物,要求人這樣做的,而是來源于內在,也就是說由內心發出的,對父母祖先的感念之情,表現在行為上就是祭禮。所以這個祭禮,既然是從內心所產生的,要有誠敬之心所以在這里它講到了,追遠要依禮依時追念祭祀。依禮依時追念祭祀,在《禮記·祭義》上,也有明確的要求,它說:“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古人告訴我們這個祭祀不能搞得太頻繁,如果頻頻地祭祀,人們就會感覺到厭煩,厭煩了就會失去恭敬之心,同時祭祀也不能太少。如果太少就會使人感覺到怠慢,怠慢就會使人淡忘。


       所以中國古人是順著天時季節的變化,來舉行祭祀,春天的時候舉行禘祭,秋天的時候以新下來的谷子舉行嘗祭。所以一年有兩次春秋祭祀。在秋天的時候,霜露覆蓋了大地,君子踏霜而行,自然有一種悲涼之感。這種悲涼之感不是因為寒冷,而是因為思念著故去的親人。到春天雨露滋潤大地之時,君子踏露而行自然會有一種驚醒的感覺,思念故去的親人。似乎他們也像春天一樣,重新回到了人間。在祭祀的時候,用快樂的心情把親人迎回來。再用悲傷的心情將他們送走。所以你看在古代的祭禮中對如何祭祀、什么時候祭祀、祭祀的次數、頻繁程度都有明確的記載,那么除了要依時依禮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表示出內心的誠敬之心,那就是必誠必敬,像孔老夫子在《論語》上也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祭祀的時候,如果祭祀父母祖先就好像父母祖先在面前一樣恭敬,如果祭祀神明,就像神明在面前一樣,不敢有絲毫的怠慢,那么這都是祭盡其敬的表現,在《禮記·祭義》上,對于祭祀之前、之中、之后應該如何、怎么樣做,也都有明確的要求,比如說在祭祀之前,就要進行齋戒,對內要調攝內心使內心清靜,把心從外物上收回來,對外要隔絕一切交際娛樂、房事等等的活動。齋戒時,把心思要集中于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住所、音容笑貌、飲食習慣、志趣、愛好,這樣專心齋戒三天,就能將人祭祀的先人,活現在心中,所以古人看一個人齋戒的時候那種恭敬的程度,他就知道他思念親人的程度如何了。


       像現在我們見人都行禮拜,都鞠躬,我們看一個人鞠躬的態度,也能看出一個人內心的恭敬了,你看雖然同樣都是鞠躬,但是從鞠躬的態度上,我們可以看出是應付了事,還是有內心的恭敬,那么古人他從一個人齋戒的時候,他的表現就能知道他思念親人的程度是如何了。那么祭祀時,就是祭祀的當天,進入宗廟之后仿佛會從牌位上看到親人,在牌位前禮拜之后,行步周旋,敬奉貢品,走出門來心中肅然,親人的音容笑貌好像就在眼前,出門之后側耳傾聽,仿佛能夠聽到親人深深的嘆息聲。所以說到先王對親人的孝敬之情是親人的面容,不曾離開過眼前,親人的聲音,不曾離開過耳邊,親人的心志愛好,不曾離開過心間。也就是說他所思、所想、所聽、所看的,都是先人的音容笑貌,愛好情趣,飲食習慣等等,這樣又怎么能有絲毫的不恭敬呢?所以君子對父母在世的時候,是恭敬的贍養,去世之后虔敬地祭祀。


       所以追遠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祭祀祖先,祭祀父母,所以在古代家家戶戶都有祠堂,這個祠堂里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每到春秋祭祀的時候,全家的人召集在一起,除了行這些禮儀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講述祖先的德行,也就是說要念念不忘過去的父母祖先的功德,他們對國家民族有什么貢獻,要常常地思念,常常地追懷,這樣祭祀的時候才更加能夠顯示出誠敬之心,思慕之心。所以我們對自己家族的歷史,就不能夠不了解,你如果對自己家族的歷史都不了解,這經常就表示不出恭敬之心,這也是一個人忘本的表現。


       那么除了祭祀之外,還有一個追遠的重要方式,就是修家譜。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每一個家都有自己的家譜,而這個家譜每一年都要修、修家譜,比如說這一年之中,有哪些人過世了,哪些人出生了,每一年都要整理一次。而一個人一生的行跡就是他對國家、民族、人民的貢獻也都以簡單的方式記載在家譜之中。所以這個家譜有了之后,就讓我們知道自己的遠祖是從哪里來的?他是什么原因到這個地方來定居的?一共傳了多少代?當然在歷代祖先之中他們對這個地方、這個國家,有什么貢獻?有什么德行?這才稱得上是追遠。修家譜有什么好處呢?在《禮記》上說不娶同姓。這個禮要求不娶同姓之人,所以你恭修家譜你就發現,你看你的父母就是兩個姓了。他不娶同姓嘛,父親一個姓、母親一個姓。然后再往上去推,他的父母也是不娶同姓,那都是兩個姓。那么這樣以此類推,推到上面去之后,你就發現其實所有的姓都是一家人。中華民族確實是一家,而你把這個家譜推上去之后,你發現不是炎帝的子孫,就是黃帝的子孫,所以我們稱為炎黃子孫。一家人的觀念才有了,所以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這個絕對不是形容,你通過修家譜你才看到,他確實是一家人,那么這個除了我們有這種一體的觀念之外,就是要學習祖宗的德行。在春秋祭祀的時候,還有家譜之上都記載著祖先的德行,哪朝哪代?哪一個時候,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祖先,他對國家對人民有什么貢獻,那我們作為他的后代子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謹慎不能因我們的行為,給我們的祖先抹黑。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廉潔的官員叫楊震,他去赴任東萊太守的路上就路過了昌邑縣,這個昌邑縣的縣令王密就是被楊震舉薦出來,做秀才的。王密聽說自己的恩人路過此地,他就趁著夜色帶了十斤黃金要送給楊震。楊震就嘆了一口氣,說我了解你,知道你有德行,有才學,把你推薦出來,但是很可惜呀!你卻不了解我,這個王密還以為楊震怕這件事有人知道,才不愿意接受的。所以他就說:“恩公啊!我這樣做沒有別的意思,只是想報答您的知遇之恩,這件事沒有人知道,您就放心地接受了吧。”結果楊震聽了之后,怎么回答的呢?他說:“這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這是四知財,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所以他就拒不接受這四知財,他的后代子孫呢,都秉持了他的廉潔作風。所以他的兒子,他的孫子,他的曾孫都非常地賢達,都做到了三公的位置,那我們想一想,楊震的子孫,在每一年祭祀的時候 ,都知道他們家的祖先,不收四知財,他們還把自己的祖先這個典故寫了一個扁額放在他們家的房屋之上,就把他們家的房屋取名為四知堂,所以凡是后代子孫,從這一個匾額下走過的時候,都知道他們家的祖先不收四知財,那他們怎么敢去貪污受賄,違法亂紀呢?所以中國的反腐倡廉教育從家庭之中已經開始了,不僅僅是楊家的祖先有楊震這樣廉潔有守的官員,在我們每一個人的歷代祖先之中,都有像楊震這樣廉潔有守的人,甚至還比他更加有德行,對民族國家貢獻最大的人,那么我們每一到祭祀的時候,常常來宣講祖先的德行,那么這對后代子孫是一個警醒、一個教育,念念不忘祖先的德行,念念不敢做那些不好的事,使祖先抹黑,所以這個就是講的追遠,是非常地重要。


       在我們的歷史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好多的皇帝他們確實,是按照圣賢的教誨去做,比如說我們看的在雍正皇帝《圣諭圖解》上面,就有一個明仁宗的故事,這個明仁宗還是在太子的時候,有一次明成祖到了南京,退朝之后就召了東宮官楊士奇問道:“他說,你輔佐太子已經很長時間了,對他了解的也很清楚了,那么這個太子的為人到底怎么樣呢?”楊士奇就回答說,殿下仁孝恭敬非常人可比,說這個太子仁孝恭敬之德,不是一般人可比擬的,那明成祖聽了之后說,“你給我能不能舉出一些,具體的事例來說明呢?”楊士奇回答說:“在每逢祭祀的時候,太子一定會怎么樣呢,一定會把所有的祭器親自檢查,不把這個事委托給別人,比如說去年,按照慣例要舉行祭祀的時候,正好太子得了痛風病,結果醫生告訴他,要服藥發汗才可以,這個太子怎么回答的呢?他說如果要吃藥發汗怎么可以親自參加祭祀呢?左右的人就說,那可以讓別人代替您,參加祭祀啊,殿下就回答說:“皇上以祭祀的使命交付給我了,我又派遣別人來代替,這不是違背君父的命令嗎?”所以他就帶著病還是親自去參加祭祀,祭祀才完畢出了一身的汗,結果這個病就痊愈了。那么在比如,每每給皇帝進奉食物,其他東西的時候,太子一定會親自檢查,親自把這個封條封好,然后才派遣他們去出發,不敢輕易地把這些事,委托給下人去做,那么成祖聽了之后就說,這些都是為人子應當做的事情,楊士奇說,自古以來的大圣大賢,都是把他該做的事情,做到了極致而已。也就是說這些圣賢人也沒有什么奇特之處,只是畢恭畢敬地、認真負責地,完成自己的本分而已,所以這個明仁宗,他躬閱祭器的故事,就給了我們很多的教育,說這個皇帝 他對于祭祀這樣地誠敬,所以也能夠上行下效,所以他當了皇帝之后,這個國家也治理得很好,那么這個是我們講的追遠。


       下面一段,“民德歸厚者”,邢昺的書上說:“言君能行此慎終追遠二者,民化其德,皆歸厚矣。言不偷薄也。”那么這句話就是說,如果君上能夠把慎終、追遠,這兩件事做好了,人民會被他的德行所感化。這個民風自然歸于淳厚而不刻薄。這個偷薄,偷也是刻薄,不厚道的意思。“偷”“薄”加起來也是刻薄、不厚道的意思。那么在《論語講要》上說:“圣賢施教,以孝為本”。孝經:“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此章“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即是講孝道,厚德是由行孝而來。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民風之所以不淳厚。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沒有教民眾孝道,所以要想使民風淳厚,必須從孝道這個根本入手。那么在《禮記》上也說,“是故君子之教也,外則教之以尊其君長,內則教之以孝于其親。”君子施教,對外,教他要尊敬尊長,對內,教他要孝敬父母 。那怎么樣教才能教好呢?《說文解字》上解釋:“教,是上所施,下所效。”所以身教勝于言教,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識的教化。一定是身教才能夠有效果,所以下面它接著講:“是故君子之事君也,必身行之。所不安于上,則不以使下;所惡于下,則不以事上。非諸人,行諸己,非教之道也。”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君子侍奉君主,首先要身體力行,對于上級的做法,自己感覺到不安的,就不要用這樣的方法來指使下級,厭惡下級的做法,比如說做事不負責任等等。非常地推卸責任等等,這樣的做法是上級厭惡的,那就不能夠以它來侍奉自己的上級,反對別人的做法,自己卻去做,這不是教化的正確方法,所以我們道德教育,為什么不得力呢?道德教育不得力的一個原因,就是很多時候我們把道德教育變成了說教。用言語去教導而是沒有身體力行,把該做的給表演出來,所以這個屬下都會有逆反,所以我們經常說,這個學生怎么說都說不聽,所以教是正己化人,把自己端正了才能夠讓別人感化,但是我們要教屬下孝道,教學生尊敬老師,但是自己的老師、父母都已經過世了,怎么樣能夠身教呢?


        那么下邊他就講到重點了,“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君子的教化一定要從根本上來教起,從孝道來教起,那怎么教呢?順之至也,祭其是與,也就是說能夠把孝敬之心,體現到極致的,就是祭禮啊!為什么要實行祭祀呢?就是在上的人能夠定時,追念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恭敬他的老師,那么下面的人從他的身上,才學到了孝道。那么這個就是說把孝心體現到極致了,就是這個祭禮的作用。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所以說祭禮是教化的根本,祭而不敬,何以為也,如果舉行祭祀,而心無恭敬之念,為什么還要去祭祀呢?那么這個就給我們指出了重點,也就是說,我們說去教導屬下,教導學生,自己必須有恭敬之心,那么這個恭敬之心不是裝出來的,不是為了教育而表現的,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誠敬,才能夠讓人受到感化。比如說有一個孩子他的父母,父親學了《弟子規》,他知道教兒教女,先教自己,自己孩子對自己不恭敬,是因為自己對父母不恭敬,所導致的。所以有一次,他就對父親說,他說:“爸爸,一會兒我帶著兒子下來的時候,我要對你行鞠躬禮”。這個父親一下,嚇了一跳,因為兒子平時對他平時都不是很恭敬,結果現在還要對他行鞠躬禮,他就說:“不必了,不必了!”這個兒子怎么說呢?他說我是為了教你的孫子的,這個父親一聽就很配合,既然是為了教孫子的,他就說:“好,好,好!”結果這個兒子呢,帶著自己的兒子走下來了,然后走到他父親的面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九十度的鞠躬禮,說:“爸爸,您早!我們要去上班了。”然后帶著兒子就出去了,結果這個兒子剛上車,拉開車門坐定之后,就說了一句話,他說:“爸爸,爸爸,你剛才的那一個躬,是鞠給我看的,”所以你看呢,他對父親鞠一個躬,為了教育兒子,結果沒有內心的誠敬,雖然有這個形式,但是也被自己的兒子給看破了,所以你自己是不是有內心的恭敬呢?那都表現在言談舉止之中,這個是騙不了人的。

      

       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上行而下效正是通過舉行祭祀,才教導了人民人心的厚道,不忘本。所以要想使國家太平,社會和諧,必須從孝道入手,使人心厚道,就要提倡慎終追遠,恢復祠堂,提倡祭祀,還要修治家譜,紹述祖德。倡導不忘本,知恩報恩,飲水思源。那么在祭祀和修家譜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講述祖先的德行,這樣人民才會為自己祖先的德行,君主的德行所感化,這個民風自然歸于淳厚了,那我們看這里邊它講到,圣賢施教,這個圣賢不僅僅包含了儒家,它也包含了道家和佛家,也就是說儒釋道三家的教育,都是以孝道為本。在雍正皇帝的上諭中,這個雍正皇帝就說:“這個儒釋道三家,理同出于一源,道并行而不悖,”就是說三家都是從一個根本上產生出來的,他們教育人民的方法,可以并行而不違背,那么這個源是什么呢?那就是孝道。


       在《觀無量壽經》中,講到了凈業三福,就是修學凈宗的人,必須要有一個基礎,這個三福的第一條,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你看孝親和尊師,這個是修行凈業的,第一個條件。那么印光大師也說,學佛的人應該“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敦倫盡分”,就是使你的倫理關系協調,能夠把自己在倫理關系中的本分盡到,所以你做兒女的,就要孝敬父母,做丈夫的就要有恩義,有道義,有情義。做妻子的要有德行,把兒女教育好,做領導的要有君親師的責任,做被領導的就要能夠,竭盡全力地完成自己的本分、工作。朋友之間要講誠信,長幼之間,兄弟之間,要講友悌。那么這個就叫“敦倫盡分”,那么在佛教的書上,也有這樣一句話,說不先學小乘,后學大乘,非佛弟子。但是在唐朝以后,小乘的經幾乎沒有人學了。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出現了很多有德行的高僧大德,那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為在中國小乘經典雖然不學了,但是這些出家人都有儒、道的基礎,都是熟讀儒家的經典,熟讀道家的經典,所以他們已經奠定了小乘的基礎 。這個儒家、道家的經典,甚至比小乘還高一層,所以怎么樣呢?雖然不讀小乘經,但是因為有學儒、學道的基礎,所以他們在深入大乘佛法才有成就。結果我們現在的很多學佛的人呢,不理解這個道理了,好高騖遠,就喜歡讀那些大乘經典,這個大乘經典都是枝、葉、花、果,非常好看,但是沒有根,就像插在花瓶里的花,雖然很好看,但是沒過幾天就凋萎了。


       原因在哪里呢?原因在于我們忽視了,孝親的這一個根本,所以我們知道中國有四大菩薩,其中有一位菩薩叫地藏菩薩,為什么取名叫地藏菩薩呢?地藏菩薩教導我們什么呢?他告訴我們人的心性,心地是一個寶藏,無限的寶藏,怎么樣把這一個心地的寶藏,打開呢?這個地就是地基,基礎的意思,必須靠孝親尊師才能夠打開心地的寶藏。所以地藏菩薩供在那里,我們一看到我們就提醒自己,要孝親、尊師,這是供養佛像最重要的道理。觀音菩薩就代表了大慈大悲,你把對父母、老師的孝敬推而廣之,恭敬來到我們身邊的一切人,這個就是觀音菩薩,所代表的大慈大悲。文殊菩薩代表的是智慧,也就是說你要孝親尊師,要對人慈悲,必須有智慧。否則你沒有智慧的話,本來很慈悲,但是卻被人欺騙利用了,結果是慈悲多禍患,方便出下流,這們就沒有智慧的表現了。峨眉山的普賢菩薩,代表了行愿,這個把你的孝親、尊師、慈悲、智慧,運用在為人處事,代人接物之中,這就是普賢菩薩的意思了。所以我們供奉這些塑像,是為了提醒我們做到孝親、尊師、慈悲、智慧,還有力行,不是給他供上一些香蕉、水果,然后再祈求他保佑自己升官發財,這樣就是把教育變成了宗教,變成了迷信。所以佛教的修學也離不開,儒家的基礎,所以學習《論語》也是非常必要的。

像在歷史上記載著一個楊黼的故事,他要去學佛,于是就到了四川,去拜訪無際大師,在路上碰上了一個僧人,問他要去干嘛呢?他就:“我要去尋訪無際大師,聽說他很有學問,很有道德,所以要向他去學習。”這個僧人就告訴他了,說你要去尋訪無際大師不如去找佛,楊黼就問:“那佛在哪里呢?”這個僧人告訴他,說:“你回家去吧,如果你看到一個披著被子,倒趿拉鞋的人,那一個人就是佛,結果這個楊黼就往回走,一路上留宿了很多的客棧,總希望碰到一個披著被子,倒趿拉鞋的人。都沒有遇到,所以很失望回到了家里,結果回到家的時候已經很晚了,他就敲門,母親聽到兒子回來了,非常地高興,結果也顧不上穿衣服,顧不上穿好鞋,匆匆忙忙就出來給兒子開門,結果她打開門一看,哦,楊黼一看他母親,披著被子,倒趿拉著鞋,突然恍然大悟,明白了這一個僧人的教誨,其實這個母親就是佛。從此以后他孝敬自己的母親,后來活到了八十歲送祭而逝。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佛在心中莫遠求,在家孝父母,強勝遠燒香”。如果你遠燒香的目的,是為了自私自利,還為了自己升官發財,那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那你在家能夠認認真真地孝敬父母,這才是培養自己的知恩報恩的仁慈之心。所以蕅益大師在《蕅益解》上說:“厚。是本性之德。復其本性,故似歸家。”他就解釋這個厚,人本性就是仁厚的,人皆可以為堯舜,涂之人可以為禹。說明什么呢?人性本有這種仁厚之德,所以恢復人的本性,就像回家一樣,所以說民德歸厚這一句解釋可以說是,畫龍點睛之筆。


       那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