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essor Liu Yuli
尊敬的諸位同學,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很高興和大家一起繼續來學習《論語治要》。上次課我們簡單地介紹了一下《論語》的經題,以及《論語》編纂的過程。以及關于《論語》的一些主要的節本,那么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我們還會發現還有一些意思講不通的句子。這些地方在我們研究求解的時候。遇到困難,不能夠解通,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在傳承的過程中。這個書本本身就出了一些問題。那么這個書流傳到現在,已經有2000多年了。尤其在從前用竹簡,所以第一種解不通的地方。就是因為有錯簡的,就說這個竹子,竹簡的繩子斷了,結果這個竹片都散掉了。再穿起來的時候,把這個竹片就穿錯了,一穿錯,這個前后行就顛倒了。這是第一種解不通的情況。第二還會有重出的現象。也就是說,有一句話在前面出現過了,結果在后面又重復出現。這就是因為,在孔老夫子的弟子記錄這些話的時候,不同的弟子都記了同一句話。結果在編輯的時候,把這兩個人記得都編在了里邊。這就顯得重復了。那么除了有錯簡,有重出的,還有缺文,缺文就是文字不足,有漏掉的。第四點,還有訛字,就是有錯字。
我們知道,現在要印刷一個東西,要校對很多遍,校對很多遍還有錯別字。那么在古代的時候呢?流傳了幾千多年的東西,經過了很多人的手,所以錯誤之處也在所難免。這也是我們讀古書的一個困難之處。遇到這些解不通的時候怎么辦呢?古人說要取其義,不附會,就是你要取他的意思,不要牽強附會。那么有懷疑的地方。也不能夠隨便更改。在旁邊加一個批注,說這個字,很可能是哪一個字。你不能說,你認為這個字是哪一個字。你就把它給改過來了,因為如果這個風氣一開。這個經典改到后來就面目全非了。那么這也顯示了,中國古人做學問的嚴謹之處。
那我們今天就正式學習《論語。學而篇》的第一句話。我們知道《學而》篇一共是16章,在《群書治要》中,選了其中的9章,那么在《學而》篇講的主要是入道之門,也就是說你修道的入門之處,積德之根,就是你要修德,要積功累德,它的基礎是什么?那么這一篇的文章,就顯得很重要了。我們首先看第一句話: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這個加注,第一個就是有子。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名若,也就是有若。其仁之本與,這個通行本都多了一個為,其為仁之本與,那么有子,我們知道他是孔老夫子的弟子,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與,這個君子,在古代指在上之人,在位之人,那么后來也指有德有位之人的通稱。也就是有德,堪在位者。這樣的人稱為君子,那么在《論語》中,這個君子這兩種意思都有,有的時候是指在位的人,第二種意思,就是有德行的人。
那么在這里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就是在學道的過程中。雖然還沒有像圣人那樣。成為得道之人,但是他在努力的求學,所以他也是一個覺悟的人。不迷惑的人,這個務就是專利的意思,覺行的關鍵就在專一,在佛教講精進,精一不雜的意思,一個人做學問,能不能成就,關鍵點就在于能否專一。那么古人呢,他成功的關鍵都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所以我們看在《六祖壇經》上記載,這個法達法師,他讀《法華經》,經讀了十年,十年專攻《法華經》,而這個無盡藏比丘尼呢,他一生讀《大涅槃經》,所以他一生的功力,也是用在《大涅槃經》上,因為他們專心到一定的程度。后來遇到了六祖一經點化,就開悟了,所以中國古人,無論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都是在求開悟,那么要悟怎么才能悟入呢?那就是要專一,把你的心力,精神集中在一部經上,那我們看在歷史上,劉寶楠父子他對《論語》做注解,做了一個《論語正義》,那么這一部書,就是劉寶楠父子兩代人經過了70多年,才完成的一部注解,那焦循他作《孟子正義》,給《孟子》做注解,他也是父子兩代人才完成的,所以這兩部注解傳承久遠。非常的權威,成為后代人研究《孔子》《孟子》必讀的注釋,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專心,那么在佛教之中,我們知道。周止庵他一生就研究《心經》,而江味農居士,他一生專攻《金剛經》,他給《金剛經》做了一個注解,也是非常權威,后代人只要想要研究這些經典,都不能夠不參考,所以這告訴我們,古人他之所以能夠成就,就是因為他能夠專,而我們現在人做學問。之所以不能成就?毛病也就出在不能夠專一。希望廣學多聞,希望怎么樣呢?希望能夠知識很廣博,這個都是習氣使然,這種好高騖遠的做法,不能夠達到求學的目的。反而使你偏離了方向,一般人不能夠專一的原因。就是喜歡追求名聞利養。因為你看你講的東西很多,這個也能講,那個也能講,人家提到這一部經,你好像知道,提到那一部經,你也懂得,這個都是為了自己的面子,為了名利,想讓別人贊嘆自己,所以孔老夫子早就提醒我們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代的人做學問求學的目的。都是提升自己的學問道德。提升自己的修養,而現在人做學問的目的呢?就大相徑庭了,都是為人之學,講出來,你看都編成書。一部一部的著作等身。哎,別人一介紹,你看出了多少多少著作。說起來很好聽,但是自己沒有開悟,這就是我們做學問,追求在名聞利養上了,沒有追求真實的,這種學問。
真實的修為,所以中國古人特別強調實修。特別是儒釋道三家,都是心性之學,這個心性之學,就是你通過潛移默化的學習熏陶,使你的心性有提升。有提升,心清凈,自然就會有悟處,這個圣賢人的經典,都是圣人心性的流露,你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通的,你怎么會看不懂呢,而我們現在的障礙就是要求多,要求名聞利養,這一下就把這個悟門給堵住了,所以我們現在為什么培養不出人才呢。你看我們現在的研究生,叫碩士研究生,研究生,說明我們在研究,用的心意識,那能研究什么呢?所以古人它是離心意識。用的是參究,就是離文字相,不要去研究,研究就落在分別之中,落在意識之中了,我們現在的博士生,你看博士,要求廣學多聞,知識很廣博,學了很多的知識,但是沒有智慧,遇到問題還解決不了,這就叫博士,所以我們中國古人,他告訴我們,你要有知,就會有所不知。你有知道的,你知道的多么地廣博。那你總有不知道的,對吧?你有知,就會有所不知嘛。那怎么樣?才能做到無所不知呢,古人教導我們要求無知,無知,它起作用才能無所不知,就像我們面前放著一個鏡子。這個鏡子上擦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這就叫無知,無知起作用呢,是胡來現胡,漢來現漢。就是你來了,漢人來了,她能夠把這個漢人照出來。這個胡人來了,外國人來了,他把這個外國人照出來。為什么他有這個功能呢。就是因為它本身一塵不染。如果我們有知,就等于我們把這個鏡子上畫了一個圖畫,畫了一個像,這個鏡子就被蒙蔽了,結果漢人來了也照不清楚,胡人來了也照不清楚,所以中國古人,做學問的方式,求真理的方式,恰恰是首先先求無知,讓你心地清凈一塵不染,也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用這個水來比喻,就像這個湖水,它是波瀾不興,一個波紋都沒有,非常地平靜,這個時候就是把外界的環境,這個樹木山等等,都能夠映照得清清楚楚。但是如果這個水起了波紋。它對外界的映照就有歪曲了,而這個水起了大風大浪。又泥沙俱下,很渾濁,外界的事情,他完全映照不清楚了,那么這個水面像人心一樣。比如說人心起了,大悲大怒大喜的時候,就像這個驚濤駭浪一樣。那就對外界的人事物,看不清楚了,有說人在盛怒的時候,所說的話,一定是過分的。一定是不能夠如實地表達他的這種真正的想法的。那么人心起了一個小小的波紋,比如說我們看誰不順眼,不滿意了,對他有嫉妒之心了,人家即使是做好事,做善事。我們看了也會挑三揀四。這都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平靜所導致的。所以休學的過程,就是使我們回歸到本性的一個過程,讓我們的心波瀾不驚,非常地平穩,要么這是告訴我們,悟要專一,要求悟處,那么怎么樣求專一,求悟處呢?比如說我們學《論語》,我們每一天把這個《論語》讀誦兩遍,早晨讀誦一遍,晚上讀誦一遍,堅持十年,十年之后你看你心地非常地清凈,就在這一部書上,讀書千遍,其義自現,這個意思自然就出來了。
如果我們講《論語》還想講得好,有求好的這個心,那么這個東西呢,就不會非常地好了,所以我們說,要保持心地清凈,讀誦背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很多的地方。也興起了兒童經典讀誦工程,很多人不理解,包括一些很有名的知名人士,說這個孩子,也不懂得其中的意思,你讓他背來背去的,對他有什么意義呢,這是死讀書,其實并非如此,中國古人讓孩子背誦這個書的時候,這個孩子他就會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所背的書之上。他心無旁騖,他的心很專一,如果他不背誦這個書的時候,他就會去胡思亂想,這個小孩兒也會胡思亂想。有很多的妄念,這個心就很難清凈了,所以讀誦也是保持,心地清凈的一個很好的方法。而這個所讀誦的經典,經典都是用文言文所寫成的,中國古人發明文言文這個工具,也是一個很大的貢獻,因為我們古人發現,這個語和文,如果不加區分的話,比如說我們怎么說就怎么寫,那有什么弊端呢?后人在看前人所寫的東西呀,就完全看不懂了,比如說我在國外,生活了四年半,結果我一回到中國的時候。看到很多網絡上的文字。就不認得了?比如說什么叫頂,一開始我以為這個頂字,就是反對的意思,因為我們經常說頂撞,但是和朋友交流的時候啊。弄出了笑話,人家說那個不是頂撞的意思,那是非常支持非常擁護的意思,比如說還有什么叫粉絲。什么叫PK,還有現在更加新潮的詞兒。如果你不在這個地方,學習生活,你在看到這些詞呢,你就不理解其中的意思。而如果我們怎么說就怎么寫。把這些都落實在書面文字上。那么后人在看前人所寫的東西,就完全看不懂了,他就像讀天書一樣,那怎樣把我們的智慧、經驗、文化、思想承傳下去呢,所以古圣先賢看到了,語和文不加區分的弊端。所以才費勁心機地發明了文言文,這一個標準話的書寫工具,也就是說,我們的日常用語,可以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擴展不斷地豐富,但是一旦你要傳達經驗。傳達思想的時候 ,都采取統一的文言文的格式。那這樣做有什么好處呢?只要后代的人,他們也學習了文言文,掌握了這個標準話的書寫工具,他就可以回到幾千年幾百年前,和古圣先賢直接對話,那么他們的經驗教訓就可以為后人所承傳,所以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承傳至今,那絕非偶然,都有祖先的智慧在其中。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了,古圣先賢對后代子孫的那種關心。那種用心,我們在看圣賢教誨,再打開這個文言文的經典。就感覺到非常的親切,非常的熟悉,那么學起來,也就非常地容易了,所以做學問不要怕吃苦,還要有耐心,能夠十年專學一部經,那么十年之后,你就是這部書的專家,人家要請人講《論語》,一定會想到你不會想別人。那么我自己在做學問的過程中,求學的過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我們現在學校的制度,有很多的弊端,什么弊端呢?你看我們都上了博士了。博士階段應該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寫博士論文,一共就三年的時間呀,如果你專門研究一個問題。你把精力集中,你寫出這個論文一定是擲地有聲,非常地有研究,有深度。但是我們即使到了博士階段。第一年幾乎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應付外語考試,應付政治公共課上,還有很多專業課,比如說我們學習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還要學習倫理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倫理學,西方倫理學,你想想,這樣下來,時間剩下了多少來寫論文呢,所以你專一的時間就不夠。寫出的論文又非常的倉促。特別是到了第三年,還要去忙于找工作,考公務員,那就幾乎沒有太多的時間。能夠把這個博士論文寫好了。那么我們古人做學問,是怎么樣的呢?他一生專攻一部經,所以古代有五經博士。他并不是說五本經都講,當然那些經也學習涉獵。但是他一生的精力專門用在一部經上,比如說他講《孝經》,他就專門講《孝經》,他講《論語》,他就專門講《論語》,而另一個人專門講《易經》,他就專門講《易經》,那我們想一想,一個人十年學了十部經,另一個人十年學了一部經。我們想一想,誰下的功夫深吶,我們要請一個人講《易經》,我們當然是請那個十年學習《易經》的人,而且我們剛才講了,這個經典都是圣人心性的流露,只要你一部經通了,真正的通達了,所有的經都是圣人心性的流露,一經通一切經通。
所以我們看到就一個務字,一定要學會專攻專利,這是我們修道修學的關鍵。那么這個務字,我們就講到這里。我們在看這個本,君子務本,這個本就是根的意思,我們經常說根本根本,那么對于我們修學來說,這個根既有行門的根,也有解門的根,剛才我們講了,解門的根要種在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不要因為外在的名利所影響,那么這個在枝末上去用攻。我們也看到在民國的時候。凈土宗的第13代祖師印光大師,他到70歲的時候才出名。而他的出名,還不是自己有意地要去宣傳,是有一些知識分子到普陀山去拜山,結果無意中遇到了他,向他請教了一些問題,她都回答得很好,后來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都寫信給印光大師,印光大師回信,一一給他們解答. 他們把這些書信就發表在當時的報紙刊物上。結果人們才知道有這樣一位有智慧的人。你看這個印光大師. 30多年的時間. 都在藏經樓里干什么呢?在讀書. 所以他沒有急于成名,但是他的教化所產生的影響。可以說是民國以后很多的高僧所比不上的。那么它所產生的影響,是無比地深遠,那么這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對象,不要著急去求名,那個都是虛名,要學實至名歸,你不要去求,那自然就會有機緣,因為你所學的東西能夠對國家,對人民有貢獻,不想出名了,也都會出名。那么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解門的根種在一門深入。
那么從行門的根本呢,就是我們這里邊講的。孝悌也者,其人之本與,這個孝悌是為人之本,這個加注中也說,先能事父兄,然后仁可成,一個人能夠先侍奉父母兄長。然后才能培養起這個仁德,仁愛之心,那么這個本立而道生,這個道是什么道呢?其實就是仁道,就是圣賢之道,也就是說我們做人,要有資格才行,如果一個人連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都做不到,他這個人做人都不夠資格。更何況成圣成賢,所以你成圣成賢,他的根也是在做仁,把仁做好了才能夠成為君子,成為賢人成為圣人,那么這個孝,孝悌也者,這個孝啊,古人解釋為善事父母為孝。悌就是善事兄長為悌,那么關鍵的關鍵呢,就在這一個善字,怎么樣做才稱得上是上是善了呢,那么我們可以體會一下。父母關愛兒女呀,是怎么關愛的,父母關愛兒女,你看這個兒女小的時候。不會說話?也不能夠表達他自己的意思。你做父母的呀,要非常地用心在孩子之上,你才能夠體會到他的需要。他是飽,是餓啦?還是冷著啦,還是不舒服啦,這個做母親的,全副身心都在嬰兒之上,他才能夠體會得到,所以這個善事父母,首先在心上,要全心全力的關心父母。那么,從事上來看,你看這個父母關愛兒女。他是做的面面俱到,這個孩子吃的要好,要不然就吃多了,要不然就餓著啦,還又不能太冷也不能太暖。要不然就得病了感冒了,所以這個事上,也是照顧得很周到,那冬天的時候,孩子把被子給踢開了,這個母親半夜醒來,還要去給兒女蓋被子,結果這個孩子把被子給尿濕了,褥子給尿著了,這個母親寧愿自己來住上濕的地方,也要把這個兒女讓他在干的地方睡好,回干就濕恩,所以父母關愛兒女,無論是在事上,還是在心上,都做的十全十美,那我們怎么來善事父母,善事兄長呢?我們就要學著父母關愛兒女的心,來去體會父母的需要,所以這個才叫善。這個仁,仁字是從人從二,是兩個人相處之道,想到我自己就要想到對方。也就說我跟他是兩個人。兩個人合成做一個人,就不是兩個人了,所以我們怎么愛自己,就要怎么樣愛別人,這才是仁,所以推己及人,是行人之方,是為人的方法,就是我們《弟子規》上所說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我們做任何事之前,都要捫心自問,我希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方式來對我,如果我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方式來對我,那我絕對不可以以這樣的心來對待別人。當然,推己及人是為人之方。但是其實說到根本之處。推己及人他其實還是兩個人,和那個仁還差了一層,仁是兩個人合成一個人。所以真正的仁心,他是沒有我和他的對立。因為你有我,有他,那就是二了,有二法了,那個就不是真正的仁心了。所以推己及人是接近仁,而真正的仁,是我和萬物是一體的,這才是真正的仁,那么這個仁愛之心,怎么培養呢?
仁愛之心就是要從孝悌培養起,所以我們能夠善事父母,善事兄長,那么從善事父母之中,善事兄長之中,才能夠體會到我和他是一體的,而不是兩個。有兩個就有界限了,像我們現在有人說有代溝,父母和兒女之間有代溝。有代溝,孝就不存在了。所以我們看這個孝。古代人的人寫作,上面是一個老一半,下面是一個子,告訴我們什么意思呢?就是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體的,而不是兩個?如果我們有兩個這個觀念。這個孝已經不存在了,如果兒女和父母有代溝。什么原因呢?因為做兒女的沒有全心全力地,去和父母溝通,沒有全心全力地和父母去交流。舜王,就給我們做了這樣一個典范。你看他后母,他的兄弟,三番五次地要置他于死地。他都沒有懷恨在心,想著去打擊報復,而是反省自己做孝子,做得不好,為什么做得不好呢,他沒有做到我和父母是一體的,所以父母和我還是兩個。所以他總是反省自己,最后他的德行,他的孝心。終于感化了他的后母,即使是這樣的后母,想三番五次治他于死地的人,都能夠被她感化,那我們一般的人,一般的人還很幸運,沒有遇到這樣不可思議的父母。我們還和他有代溝,什么原因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人。越來越自私自利,心里已經裝不下父母了。自私自利的結果,就是把自己的妻子孩子自己的生活看得很重要,父母的生活,他就沒有仁愛的表現了。沒有一體的感受了,這個是和就離仁越來越遠了,孝悌之心,為什么是仁愛之心的根本呢。我們知道一個人人生在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結果這么大的養育之恩,這么樣無私無求的對兒女的奉獻,兒女都不能夠記在心上。想著念念去回報,那請問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誰的恩德會讓他想著去報答呢?沒有誰的恩德,能夠超過父母的恩德,你看我們父母,對我們的付出是不講條件的。是無私無求的,我們還不買賬,還愛答不理,說起話來,對他還是有很多的忤逆,還是,厲聲厲氣不尊重父母,即使如此,父母還是對我們無怨無悔。該怎么樣做飯,還是怎么樣做飯,該怎么樣照顧,還是怎么樣照顧,該怎么樣牽掛,還是怎么樣牽掛,這就是做父母的呀,所以怎么樣才能叫善事父母呢,善事父母,用《論語》上的話來說,就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生,事之以禮,那就是我們《弟子規》上的入則孝里面,有很多具體的要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所以父母叫你的時候不能愛答不理,裝沒聽見,頂多不耐煩的回答一句:干嘛了,你沒看著我忙著呢嗎?這就不是孝了,當然,這個父母呼不僅僅有呼出來的,呼喊你的名字,還有一些心意,是沒有說出來的,沒有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那我們做兒女的要善體親心,對于他沒有說出來的,那一個呼聲,也要能夠體會到,父母希望我們什么呢?希望我們學做君子,學做圣賢,希望我們學有所成,為國家人民有所貢獻,甚至希望我們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希望我們志向遠大,成為一個對國家人民有所貢獻的人。這個都是父母的呼聲,我們是不是盡心盡力地來滿足了,所以你能夠把學業學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本分盡到,這也都是在回應父母的心聲。
當然,中國古人說善事父母,要從一些具體的小事上表現出來,比如說,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冬天的時候要問問父母。要照顧父母,看他是不是凍著了?冷著了?夏天的時候,要知道父母是不是太熱了。早晨的時候,起床之后,就要去向父母問安,關于善事父母,在《群書治要。禮記》上,《內則》上有這樣一段話,告訴我們做兒女的,怎么樣做才叫善事父母。我們把這一段話給大家分享一下,說兒女侍奉父母,應該是雞剛剛啼叫就要起來洗臉漱口,梳頭戴帽,理好事物,系好帽纓 ,穿上端服,套好蔽膝,系上大帶,插上笏板,這個都是古代做官的人。正式的官服,這個叫端服,還有蔽膝,還有大帶,還有覲見的笏板,左右兩邊佩戴用具,然后干嘛了呢?然后去了父母公婆所居住的地方,到了那里靜氣平聲,詢問父母需要什么?就要恭敬地送上什么?和顏悅色地問寒問暖,父母如果有過錯,要心平氣和低聲勸說,如果勸說聽不進去,就要更加的恭敬,更加的孝順,待父母高興的時候再次勸說。如果父母發怒不高興,甚至打得自己頭破血流,也不能厭惡埋怨,還要更加地恭敬孝順,父母去世之后,兒女將要做善事的時候。想到要讓父母留下好的名聲。就一定要實現它,曾子說孝子養老,要使老人耳目愉悅,寢室安適,以其飲食習慣盡心的奉養。父母喜歡的,自己也喜歡。父母崇敬的,自己也要崇敬,連犬馬都會如此,更何況人呢!所以你看在《禮記。內則》上就記載,一個兒女怎么樣做,才叫善事父母。把這些細節都能夠做到了,才是深體親心,深體關心父母的身體,這個就是說事之以禮,就是在生活的點點滴滴。都要按著禮的要求去奉養父母,當然很多人看到這一段話,可能覺得太繁瑣了,現代人公務繁忙,都要講速度。我們哪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這個上面呢。有一個朋友,他到日本去留學。結果回來的時候,就娶了一位日本的媳婦,帶著這個媳婦,就回到家里見公婆,結果他們家的父母,第二天早晨起來的時候。就發現這個日本的媳婦。穿著和服,化妝化得很好。就像去參加正式的宴會。裝扮一新,就跪在了公婆的門外,看到公婆打開門,然后馬上恭恭敬敬的行了一個禮,說:請問爸爸媽媽昨天晚上休息的好嗎?結果這一個舉動,把這老兩口嚇了一跳,不知道這個兒媳婦出了什么事?說明什么呢?說明我們禮儀之邦的禮儀,自己沒有學,沒有傳承。都已經跑到日本人那去了。都已經跑到韓國人那去了。在他們的生活中,還能夠看到中國人的禮,我們想一想,這個兒媳婦兒女平時都是以這樣的禮節來侍奉父母,它還會對著父母大吼大叫,還對父母什么呢?吵架、不滿、不奉養,脾氣很壞嗎?所以這個禮確實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但是這么好的禮儀文化。我們認為是吃人的禮教。把它給廢棄了批判了,結果怎么樣呢?結果現在父子之間的關系,公婆和兒媳婦之間的關系,都處理不好!甚至還要吵上法庭,所以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中國的文化確實是斷層了。
特別是我們前不久,到斯里蘭卡去訪問,結果他們的導游就告訴我們,他說如果這個孩子在家里是輩分最小的,年齡最小,他就要早晨早起半個小時,為什么呢?要給爺爺奶奶跪拜、問好、告別,然后再給父母還有這些叔叔伯伯問好,然后再告別,也要跪拜,所以我們看他們的傳統維系下來,還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斯里蘭卡的五倫關系處得特別好,而且因為他們沒有盲目地向西方學習。他們整個國家沒有化肥農藥。吃的食品,非常地安全。那么這個確實是對比了之后才發現,我們的文化確實已經斷層了。在生活中已經看不到了。現在我們學習《弟子規》說揖深圓拜恭敬,給別人鞠一個躬,很多人都不能夠理解,不能夠接受,所以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善事父母要從禮上來做到。當然這個禮,它只是一種行為,他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個禮,表示對父母的恭敬,感恩之情,他這個本意,還是要用心地體會父母的需要,不僅僅是形式上的鞠躬。所以善事父母首先要養父母之身,就像在《孝經》上,想到庶人之孝的時候就說。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對一般百姓來說,就是要順著四時的變化,按著自然的規律,來生活生產,謹身節用,以養父母。什么叫謹身呢?身不為非,就叫謹身,自己的言行舉止都符合法度。這樣的話,不做為非作歹的事。節用就是,即使是很富裕也不奢汰,不過分地追求奢侈浪費的生活,這樣才能夠奉養好父母,讓父母安心,這個就是一般百姓的盡孝的方式。當然要養父母,讓父母衣食無憂,經濟上有保障,這僅僅是孝養父母的最起碼的要求,在孔老夫子的時候,有一個弟子來問他什么是孝,孔老夫子就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他說現在的人認為贍養父母。就盡到了孝道,但是對于養狗,養馬而言。也同樣是養,如果僅僅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么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呢。所以,贍養父母,最重要的是從內心表達出對父母的恭敬和感恩之心,還要養父母之心,而養父母之心,除了尊敬父母之外,還要能夠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也就說你的父母,僅僅為你的疾病而擔憂,完全沒必要。為你任何其他事情而擔憂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那我們看一個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功課不好,這個父母會擔憂,這就是不孝了,上了初中開始上網吧,打游戲,不務正業耽誤了功課,也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結果到了高中,每一天交際了很多不好的朋友,不務正業,結果怎么樣呢?也會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等走上了工作崗位,不專心工作,不珍惜工作的機會,對領導不盡忠,然后一不高興,就把領導給解雇了,這樣的孩子也會讓父母擔憂。這還是不孝。更何況是那些啃老族,讓這么大年紀了,還要和父母要錢供養,這也讓父母擔憂,讓父母有很大的負擔,這全是不孝。所以從這里看,一個真正的孝子,其實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所以中國人才說,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因為這個孝子,他幾乎在德行上沒有欠缺。他的父母對他為人處世待人接物辦事都非常的放心。這是養父母之心,孔老夫子還說了一段話。他說,侍奉父母,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對侍奉父母來說,和顏悅色是最難能可貴的了。有事情兒女去代勞,有好東西,讓父母先吃。你以為這就是孝了嗎?意思是說這遠遠不是孝,那怎么樣才是孝呢,在《禮記》上也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一個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她和父母說話的時候,一定是和顏悅色,而且愉色婉容, 面容都是很柔和的, 說話聲音也是很溫柔的, 這才是對父母有深愛的孝子,對父母的一種自然的表現。這是養父母之心,還要養父母之志,這個志是志氣的志,當然,我們知道父母培養兒女。也都是對他有期望的,希望他能夠為人民服務,為國家奉獻。所以《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那么這個孩子能夠立身行道,自己的身修養得很好,處處走在道上,甚至都能夠,揚名于后世。后世的人提起他,對他都非常地尊敬,非常地佩服,這個才是讓父母感到非常的顯達,非常的自豪,說起他來覺得沒有白養了這個孩子。所以這個叫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這個孝才是盡到了完美。除了養父母之志,還要養父母的智慧,養父母這個智,這個智慧就是說,父母年紀大了。一般年紀大的人,他就會對財看得比較重。所以你要經常的勸導他。說人生70古來稀,要那么多的錢有什么意義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而且年紀這么大了,父母也不要再那么操心兒女了,自己能夠身心健康,有一個積極的思維,有一個樂觀的心態,這個是最重要的了,兒孫自有兒孫福,要給他講這些道理,不要因為自己年紀大了,還念念牽掛兒女,父母有過失的時候,《弟子規》上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并不是說父母所做所為就都是正確的。那么他如果所作所為有違大道,我們就要怎么樣,要去委婉的勸諫讓他更改。但是勸諫的態度一定要怡吾色,柔吾聲。不能因為自己對了,而父母做錯了,就對他厲聲厲氣很不耐煩。那個就錯了,所以要提升父母的智慧。重要的是讓他也學習圣賢教誨,能夠求圣求賢,這樣的話,這一生才沒有白過。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善事父母,實際上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這個孝很重要,怎么樣才能夠在全國都能夠推行孝道呢,《大學》上有一句話: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在上位的領導者,他能夠尊敬老年人,整個國家的人民才興起孝道之風,上長長而民興弟,在上位的領導者,能夠尊敬尊長,國家才能興起,友悌的風氣,上恤孤而民不倍,在上位的領導者,能夠體恤孤兒,照顧那些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人們才不會產生背離之心,所以這里邊就強調,做領導者的率先垂范,做出孝的榜樣。
那我們看在歷史上漢文帝。他之所以能夠實現文景之治,能夠使社會太平,那就是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孝子,他的生母薄太后生病三年。漢文帝在旁邊照顧, 是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因為他時時要侍奉在父母的身旁,結果困了的時候,只能打一個盹,甚至衣服都沒有解開,就去睡覺,然后每進湯藥的時候,每一次給母親來進奉湯藥的時候,古代是中藥,他都要一定先嘗一嘗,溫度合不合適,才敢給母親去進奉,我們看一看像文帝這樣的人,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下面的奴仆非常的多,只要他說一聲,哪一個不是盡心盡力地去伺候他的母親呢!但是他作為一個孝子,他能夠從內心表達出,對母親的那種關愛,所以,事必躬親,結果怎么樣呢?上行而下效,整個社會才興起了孝悌之風。實現了天下大治,所以,領導者率先垂范。能夠力行孝道,并進而提倡孝道,這才是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的根本。這個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這一句話,講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人之本與。
我們今天的課就講到這里,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