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essor Liu Yuli
尊敬的現場的各位觀眾朋友,各位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非常高興繼續來講健康心態與幸福人生的第五講,處理壓力時的心理調適(上)。
在處理壓力面前,我們首先還是要全面認識壓力,認識壓力也有一些具體的原則。
第一個原則, 就是任何人一生中都會有壓力。談到壓力問題,并不是你是否受到壓力,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壓力影響,這個問題應該是這些壓力是怎樣影響你的。有人把生活中的壓力也比作吉他的弦,如果這個張力太緊,這個琴弦就會斷裂;如果這個張力太松,又彈奏不出美妙的聲音了。既然每一個人一生中都會有壓力,那么我們面對壓力的時候,也應該輕松以待。
第二個原則,有些壓力是有益的。為什么是有益的呢?那就是因為我們有的人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同樣的道理,壓力也可以稱為成就之母,我們可以把壓力轉化為我們成功的動力。所以有人講到,說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當我們接受一個新的任務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很有壓力,但是我們應該想到,我們完成了這個任務之后,在其中克服了我們的恐懼,克服了我們的各種各樣能力的不足,我們就提升了自己的能力,那么實際上呢,也就是成長的開始。
那么在很多成功人士的身上,我們看到他們是怎么樣把壓力轉化為動力的呢?他們承擔責任并不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利,而是因為他們有高尚而偉大的目標。比如說我們以前提到過的范仲淹,他在小的時候讀書,有一次就讀累了,出來玩。那么這個時候他恰巧就碰到了一位算命先生,他當時也很好奇,他就走上去問,他說:“你會看命,那你幫我看一看,我這個人讀書以后能不能做到宰相?”當時范仲淹年紀輕輕,結果他一出口就要做到宰相,把這個算命先生也嚇了一跳,于是他就說,他說你為什么年紀輕輕,卻口出狂言,一出口就要做到宰相呢?范仲淹被他這么一問呢,他也覺得很不好意思,于是他就改口說:“那您再幫我看一看,我以后讀書能不能做一個好的醫生呢?”這個宰相和醫生在這個算命先生來看,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職業,于是他就問,說為什么你讀書只想做到宰相和醫生呢?他沒有想到,當時年紀小小的范仲淹就這樣回答說:“因為惟有良相和良醫可以救人,可以幫助別人。”這句話說了出來,讓這位算命先生非常的感動,他說你有這樣的存心,這就是一個宰相的存心,你以后做官肯定能夠做到宰相,因為你有那種為天下蒼生而著想的存心。
那么再看一看我們的周總理。他小的時候在讀書,有一天老師就問他,說你們讀書都是為了什么呢?當時年僅十三歲的周恩來,就揮筆寫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幾個大字。所以我們看,這些人之所以能夠做到宰相,能夠做到總理,也絕對不是偶然的,那是因為他們有那種為天下蒼生而著想的存心。那我們想一想,一個人他有這樣的志向,那在他求學的過程中,他遇到了困難,他會不會輕易地放棄呢?他在遇到困難之后所取得的那種成就,所體現出來的那種意志,可以說是常人所沒有辦法相比的。
所以我們可以把這個壓力變成我們成長的動力,而確實我們在一些演員或者運動員的身上,也可以看到壓力的這種有益的效果。比如說有的演員,當觀眾中有重要的人物在場的時候,他的表演會特別出色;運動員也是如此,我們看很多世界紀錄的保持和創造,都是在大規模的世錦賽或者奧運會的決賽上所創造的。面對這種壓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被壓力壓垮了,但是另外一些人,卻借著壓力創造了世界紀錄,因為他們懂得把這個壓力轉化為動力。
第三個原則,大部分壓力是毫無必要的。中國人有一句古話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其實本來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增添了設想了很多不必要的壓力。很多人覺得這難以置信,為什么人會給自己設想一些不必要的壓力呢?如果我們不信,我們可以看一組關于壓力的數字。人們所擔憂的事情有40%永遠都不會發生;有30%的憂慮是涉及到過去做出的決定,意思是說沒有辦法改變了;有12%的憂慮集中于別人出于自卑感對自己做出的批評;有10%的憂慮是與健康有關,而這個問題是越擔心問題就會越嚴重;最后只有8%的憂慮可以列為“合理”的范圍 ,而這個合理呢還加著引號,意思是說,真正指導我們去事先準備一下,考慮一下的問題只有8%。那么這一組數字不是讓人感到很吃驚嗎?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十個引起人們緊張壓力的問題,真正值得人們思考一下的,十個之中還不到一個。
關于這種不必要的壓力,我們也可以通過一個故事來加以說明,這個故事可能大家也聽說過。這個故事講的是父子兩個人趕著一頭驢去趕集,一開始他們是趕著驢走。結果走著走著他們就碰到了一幫人,這幫人看著父子倆趕著驢在地上走,于是就紛紛地嘲笑說:“你看看這個父子倆,真是太傻了,放著驢不騎,卻跟著驢子在地上跑。”那么聽了這樣的嘲諷,他的父親就騎上了驢,繼續向前趕路。結果走著走著他們又碰上了一幫人,這幫人看到父親騎在驢上,又很不滿意了,他們紛紛地指責說:“你看看這個父親,多么不知道疼愛兒子啊,他的兒子年齡那么小,身體那么單薄,可他卻堂而皇之地騎在驢上,讓兒子在地上跟著跑。”聽了這些人的指責,這個父子就跳下了驢,讓這個兒子騎到驢上,繼續向前趕路。結果走著走著,他們又碰到了一幫人,這幫人看到兒子騎在驢上,又不高興了,他們說:“你們看看這個兒子,多么不知道孝順父親啊,他的父親年紀那么大了,他卻心安理得地騎在驢上,讓父親在地上跑。”聽了這樣的指責,這個兒子就請他的父親又騎到了驢上,兩個人同時騎著驢向前趕路。結果走著走著,他們又碰到了一幫人,這幫人發現這個父子倆居然同時都騎在驢上,就很不高興,紛紛地指責說:“你們看看這父子倆,多么沒有同情心,那個驢子那么瘦小,可是他們居然同時騎在驢上,都要快把它給累死了。”聽到這樣的指責之后,這個父子倆就感到無所適從,因為怎么做都不對,怎么做都會有人指責。那么想來想去,他們也想不出來該怎么辦。那么最后大家知道,他們是怎么樣來到集市上的嗎?他們是抬著驢來到了集市上。那么這個故事固然有一些夸張,但是從這個故事中就告訴我們,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擔憂的事情太多了,不必要的擔心不僅僅限制了自己的遠見,也使自己做出一些愚蠢的不必要的行為。
第四個原則,壓力過度就會引起疾病。我們說壓力有的時候會起到積極的正面的效果,但是壓力過度也會引起疾病。在美國霍普金斯醫院的羅賓遜醫生,就對自己的174名住院的病人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他發現,在這174名的住院病人之中,有一半人以上的病癥都是因為什么引起的呢?都是由于過重的壓力而引起的。如果允許這些壓力繼續存在下去,這個壓力還會繼續影響他的健康,影響他的人際關系和工作表現。所以當我們遇到壓力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能夠盡快地避免或者減輕壓力,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第二個問題,如何成功地處理壓力。
成功地處理壓力也有一些具體的原則。第一個原則,要養成正確的“視角”,所謂的視角就是把現在或者即將發生的問題,放在一個更大的參照系中來思考的能力。為了說明這個視角的重要性,我們也可以舉幾個例子。第一,就是一個女大學生寫給她母親的一封信,在信的開頭她向母親匯報,她在大學一學期之后的表現。她這樣寫到,她說我剛到大學之后不久,就在我同宿舍的同學那里偷了三千塊錢,我用這三千塊錢租了一輛摩托車。可是不幸的是,我剛開著這個摩托車走出校門后不久,居然撞到了一個大樹上,結果她的左腿就被撞斷了,她也不幸地被送到了醫院。在這個無依無靠的時候,她遇到了一個醫科大學的男學生,給了她無微不至的照顧。而他的照顧恰如雪中送炭,讓她非常感激,于是她就同意和這個男學生住在了一起。可是不幸的是過了沒多久,這個醫生就告訴她,說她懷孕了,而這個時候她的男朋友也狠心地離她而去。她說我現在無依無靠,又懷上了孩子,我想回到家里,和你和父親住在一起,并且生下這個孩子。看到這里她的父母親就非常擔心,為什么呢?因為她的家還是住在偏僻的小山村,民風還非常淳樸,還沒有受到太多的污染,所以很少會發現這樣未婚先孕的情況。
那么如果她回來的話,她父母就會覺得很沒面子,所以在《弟子規》上有一句話說,“德有傷,貽親羞”,就是說自己德行上有損傷,都會給父母親、家人都帶來羞恥。那么她的母親看到這里就感到非常擔心,而當她往下面去讀的時候,卻看到她的這個女兒這樣寫到,她說其實我上面所描寫的種種悲慘的狀況,都未曾發生,都不曾發生過。那么我為什么寫這些給你們呢,我寫這些的目的,其實不過是想告訴你們一件事,這件事是什么呢?就是我上一學期物理和化學都沒及格。大家都聽懂了嗎?就是說這個女孩子,如果一開始就直接告訴父母,我上學期物理化學考試都不及格,那么她父母會怎么反應呢?那么他會說,做學生,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結果一學期下來,你居然兩科都不及格,你這個學生是怎么當的呢?于是可能就對她沒完沒了訓斥一番。那么為了避免這樣的結果,這個女大學生就描述了種種更加悲慘的境況,然后又輕描淡寫的告訴父母,其實這些事情都不曾發生,我只是想告訴你,我的物理和化學考試沒有及格。
那么我們想一想,她父母親看到這里,他的感受是什么?他會很慶幸,會覺得幸好以上所描述的種種狀況都不曾發生,那么這個物理化學考試不及格,就是微不足道的一樁小事了。所以下次我們因為那小小的壓力,就感覺到困擾的時候,我們應該記住那個更大的參照系,這樣我們就發現,這個問題并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嚴重。
還有一個故事是講一位老媽媽,她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一個賣傘的生意人,二女兒在染坊工作。所以她就是晴天也擔憂,陰天也擔憂,晴天擔心她大女兒的傘賣不出去,陰天又擔憂她二女兒染坊的衣服晾不干。中國有一句古話說“憂能使人老”,結果她衰老得很快。有一位親戚來探望她,就驚詫于她的衰老,于是就問她到底是怎么回事,她就把這個擔心的事情說了出來。她這個親戚覺得很可笑,他說在陰天的時候,你大女兒的傘好賣,你應該高興才是;而在晴天的時候,你二女兒染坊的衣服好晾干,你也應該開心才是啊,有什么可憂愁的呢?那么聽了這樣的提示,她想也對啊,所以她從那以后,無論是晴天也開心,還是這個陰天也開心,她從此就是幸福地過著每一天。
還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想投河的少婦人,這個少婦人她剛剛結婚兩年,結果她的丈夫就被別人拐走了,離她而去。而她年僅不到一歲的孩子,也得了重病離開了人世,生活確實很悲慘。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一個離自己而去,她也感覺到很悲觀很失望,覺得生活也沒有什么意義了,于是她想不開就去投河自殺。結果幸運的是,正好被河中央的一位老艄公給救了起來,這個老艄公就問她:“你年紀輕輕,看起來家境不錯,而且年輕貌美,為什么你這么想不開要去自殺呢?”這個婦人就說,她說:“老爺爺,你不知道我的家境有多么悲慘,你看看我剛結婚兩年,丈夫就跟著別人走了。而我唯一可愛的親人,我的兒子活潑可愛,但是他也得了病離我而去,我自己一個人孤零零地活著,還有什么意思呢?”
那么這個老艄公聽了之后,他沉吟片刻,然后就問她,他說:“那么兩年之前你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呢?”這個少婦人想了想,她說兩年之前我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我生活得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無牽無掛。這個老艄公就說:“這實際上不過是命運之船又把你送回到兩年前去了,你現在又變得無憂無慮,無牽無掛,自由自在了,請上岸去吧。”這個婦人聽了老艄公的提示,她覺得老艄公的話也有理啊,兩年之前我沒有丈夫,也沒有兒子,我不是活的挺好的嗎?那現在我又沒有了丈夫,沒有了兒子,我仍然可以活得很樂觀。于是她走上了船,到了岸邊,再也沒有想到去自殺。因為她能夠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感受到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力度。
所以有一位哲人這樣說過,他說“我們的痛苦不是問題的本身帶來的,而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而產生的”。也就是說這個痛苦的問題本身并不能給我們帶來感受,為什么呢?是我們對待它的態度,導致了我們是樂觀還是悲觀,是積極還是消極。這也正如中國古人所說過的“境緣無好丑,好丑在于心”,這個境呢就是指自然環境,緣就是指社會的人事環境。也就是說,自然環境和社會人際關系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那么好壞之分起于哪兒呢?是由我們的心而產生的。所以我們看它是好的,它就是好的,我們看它是不好的,它就是不好的。如何能夠把不好的環境轉變成好的環境,這才是真正的智慧,那么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就是要在自己的強項上努力,克服壓力的第二個原則就是要在自己的強項上努力。那些在自己的強項上努力的人,即使受到了挫敗,他們也不會產生很大的壓力困擾。有一位記者曾經采訪了NBA著名的球員喬丹,在這個采訪中記者就問他,如果你在球場上打球的時候,你扔出去的球被對方給截斷了,你會有什么反應?結果這個喬丹就毫不猶豫地回答說,那我會迫不及待地再拿到這個球,然后迫不及待地再扔出去。那記者又問,如果你扔出去的球又被對方給截住了,你會有什么反應?那這個喬丹仍然是毫不猶豫地回答說,那我仍然會迫不及待地再扔。正是因為喬丹他的球技出眾,所以他對逆境的反應不是被打垮,而是繼續打下去的強烈愿望。那些在自己的強項上努力的人,都會有這種感受。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強項是什么,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方法來把它找到:當你這件事沒有做得成功,不是很滿意,這件事不僅沒有給你產生很大的壓力困擾,反而激勵你把它再做一次,把它做得更好,那么這件事就是你的強項。如果這件事做得不成功,就讓你感到很有壓力,很沒有自信,那么這件事可能就是你的弱項。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應該多在自己的強項上努力,這樣才能更好的獲得成功,避免壓力。
第三個原則,就是要避免超負荷地工作。我們有很多人就像一個站在自己田地中央的農民,因為什么呢?因為這個農民這樣說:“我不用出去工作了,因為我已經被活兒給包圍了”。當我們越來越多地把那些工作包攬在自己的身上,又不能把這些工作一一地處理好,這個時候壓力就產生了。所以我們一個人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為了把那些最重要的問題做好,我們應該知道去避免那些次要的、不重要的工作。正如在一個夏天炎熱的天氣里,太陽很好,我們拿一個放大鏡,然后下邊放幾張報紙。如果這個時候放大鏡是不動的話,我們把這個焦點對準報紙,那過了一會,我們就可以善用太陽的威力,把底下的報紙給點燃起來。但是如果這個放大鏡是不斷移動的話,那么它的焦點不斷地在改變,即使天氣再好,這個陽光再強烈,我們也沒有辦法把下面的報紙點燃。這個原理就是聚焦的原理,它告訴我們,人,他的精力時間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把它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而放棄那些不必要的、次要的工作。所以如果你是那種想嘗試很多新事物的人,你就應該每過一段時間,就停下來,提醒自己既不可能無所不做,又能夠把最重要的事情處理好。
在中國古代的童蒙經典《三字經》上也有一句話說“教之道,貴以專”,這個就是提醒我們說,教育的良好的道理途徑呢,就是貴在專一。那么既然教之道,貴以專,那么我們學之道,也同樣是貴以專。現在我們看到很多的孩子家長,望子成龍,希望讓孩子學到很多的技能。比如說他星期一,就送孩子去學圍棋;星期二又送孩子去學唱歌跳舞;星期三又讓孩子去學英語;到了周末又讓孩子去學武術。那么這樣一星期編排下來,讓孩子學了很多的東西,壓力也很大,因為把時間分散了,哪一件事情都沒有學得很好,久而久之,他就逐漸地喪失了對這些技能的興趣。那么相反有一位家長,他是這樣做的,他讓這個孩子選擇一門他最喜歡的,最感興趣的東西。比如說他就喜歡彈這個古箏,那就給他請一位古箏的老師,讓他所有的業余時間就是去彈古箏。那么這樣久而久之,他在這一方面就會比別人學得好。那當有人需要這方面的人才的時候呢,就自然會想到他。所以“教之道,貴以專”,就不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也讓他很容易成就,而當他成就了這個古箏以后,他再去學別的樂器,也是觸類旁通,非常容易。
所以這個例子就告訴我們,應該在自己的專一的專業上去努力,避免承擔過重的不必要的壓力,因為這個人的一生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專一才能夠精深,才能夠容易獲得成功,避免壓力。
這次講座我們就先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