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Audio
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第7集)

Professor Liu Yuli

Audio text
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第7集)
2018-06-20河南電視臺大象網《一脈相承》欄目

第1集.png

主持人:

在中國《易經》當中,有一部經典,講的是關于家風的一句話,叫做“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央紀律監察部也推出一個話題欄目,叫做“中國傳統中的家規”,現在已經播到了一百多集,反響也是比較熱烈的,引起了大家一致的好評。

其實總書記這么多年來一直很重視關于家風家教的重要性,家風家教它的重要性在哪里?為什么總書記這么重視中國傳統中的家風和家教呢?

劉教授:

在二戰之前,有歐洲的一批學者,他們在研究,說為什么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華文明承傳至今。他們研究來研究去得出了一個結論,那是因為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教育的結果。你看人一出生,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家庭關系。如果在家里看到父母親都是彬彬有禮、謙恭、待人和善,從來不發脾氣。這個孩子他也不知道會用發脾氣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所以古人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我們看,在《禮記》中記載,古代的君王對于后繼的太子特別重視教育,他是怎么重視的呢?他是在太子一出生的時候,就給他設置了太師、太傅、太保。太傅是傅之德義,就給他以德行的教導。保,太保,保其身體,就是讓他身體健康,而且身心和諧,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中規中矩,很有威儀,所以君子不重則不威嘛。如果他做事不莊重,沒有威儀,也很難讓人生起信心。包括他的言行舉止等等,像君無戲言,這都是對他言行舉止的一些教導,這個是由太保來承擔的。還有就是太師,師,導之教訓,就要給他講治國平天下的這些道理,就是像我們現在學校知識的這些傳授。這說明一個好的繼承人的培養,必須有好的老師,承擔著他的身心和諧、身體健康的教育,還有他德行的教育,還有他的知識,各種各樣的治國理政的方法經驗的教育。這些人都是全國最有德行、最有學問、最有修養的人來承擔。

除此之外還不夠,還有少師、少傅、少保,這些人就負責把太師、太傅、太保所教導的東西,在生活中去實踐,表演給太子看。所以他生而見正人,他從出生開始所見的就是正人君子,所聽的都是正面的語言,而且所看的都是善行。就像一個人在楚國生長,他就自然會說楚國話,這就叫“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他長大之后,對于那些邪人或者是不真誠的虛偽的人,他自然就能夠辨別,有能力去遠離,這個就叫素質教育。所以我們中國古人,他從小就是生活在一種真誠的、正面的環境之中,向上的、向善的環境之中,他對于那些邪惡的東西就會自然遠離,這個就叫“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我們古人,他的這個家庭教育,像一般的百姓,雖然不像太子那么樣的重視,但是也非常的重視了,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夠小心謹慎。我們現代人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了,比如說這個孩子,他的母親抱著他喂奶,但是她一邊抱著孩子喂奶,就一邊罵人、一邊生氣、一邊發火、說謊。這些其實都被孩子給看到了,就像這個攝影機一樣,他把這個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攝在自己的腦海之中,就成為他以后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

所以我們說什么是“教”呢?“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弟子規》是誰來教的呢?就是由父母來教的。是怎么教的呢?就是他的父母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你把它記載下來,都符合《弟子規》的要求。這個孩子是從他的父母身上學到了《弟子規》,這個就是身教的作用。

我們再看,現在社會沖突很多,世界的沖突、競爭、戰爭都不斷,很多人都在化解沖突,要維護世界和平。很多人就想,世界沖突的根源在哪里呢?有一位老人家他說了一句很智慧的話,他說世界沖突的根源在家庭,在父子之間的沖突、夫妻之間的沖突、兄弟之間的沖突。為什么呢?我們想一想,一個人在家里和父母都不能夠相處,和兄弟都能夠打仗,他走上社會怎么能夠和社會大眾和睦相處呢?他這種用斗爭、戰爭來處理問題的方式已經形成了,他對兄弟不能夠謙讓,對父母不能夠恭敬,對妻子、丈夫都不能夠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走上社會的話,仍然是以自私自利為核心的,自己的利益為中心和別人的利益就會發生沖突,所以沖突就是這樣產生的。由此可見,如果一個孩子從小接受了《弟子規》的教育,從父母身上學會了彬彬有禮的處事方式,他走到哪里都會謙讓、禮讓、敬讓,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沖突產生了。所以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課堂。

有教育家說,孩子13歲之前的問題,都可以從他的父母,特別是母親身上找到答案。意思是說,這個問題看似是孩子的問題,表現在孩子的身上,但是深究起來都是他家長沒有做好,給孩子做了一個錯誤的表率。所以現在孩子為什么沒有感恩心、沒有孝心,自我為中心,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氣很嚴重呢?就是因為沒有人教他。在家里,在古代的時候都是一個大家族,他是從父母對待爺爺奶奶的身上學到了恭敬有禮,學會了知恩報恩。走上了學校,老師教他的第一堂課就是如何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所以他有孝的教育,他懂得知恩報恩、飲水思源。

現在的孩子,父母為他付出了很多,但是他認為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什么原因呢?就是因為沒有人去教,因為家里只是三口之家,他也不知道父母是怎么對待爺爺奶奶的。偶爾一次周日周六回到爺爺奶奶家里,爺爺奶奶給他們準備了一桌很豐盛的飯菜,然后吃完之后他們抹抹嘴就走了,還要留下一大堆的碗碟讓爺爺奶奶去收拾,這老兩口也都累得渾身都不舒服。這個孩子沒有從父母身上學到孝道。而上了學之后,老師也從來沒有一堂課教他如何孝敬父母。我們說孝親尊師是道德教育的基礎,但是這些最基本的教育卻沒有人來教,所以這個孩子的德行就是沒有根基的。這個都是(說明)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開始。

所以孩子有逆反心理,很多人就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說這個孩子到十七八歲了,他的逆反期要到了,結果想著想著,心想事成,果然十七八歲,這個孩子就逆反了。我們分析一下逆反心理是怎么來的?這個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讓他做什么,他不去做,父母就可以打他一頓、罵他一頓。他迫于自己這個身材比較矮小,不夠強壯,所以只能聽父母的話。但是他長大之后,父母讓他做什么,但是(父母)自己沒有做到,結果怎么樣呢?他就會有逆反心理了。意思說:你都沒有做到,有什么資格說我呀?這就是逆反心理真正的原因。所以我們看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打開史書,沒有看到孩子有逆反心理,沒有看到孩子和家長有代溝。但是為什么我們向西方學了短短的幾百年,孩子教育不好了,孩子有逆反心理了,而且還和長輩有代溝了呢?就是因為缺失了這個家庭教育,缺失了孝道的教育!所以習主席提出要重視家風、重視家教、重視家道,這個是特別的重要的。

而這個《弟子規》就是中國傳統的家規、家教、家道的集大成者。它雖然用很簡單的話,1080個字,360句話,113件事,但是它把一個人一生為人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都概括得清清楚楚。所以一個孩子他之所以能夠受人尊敬,走到哪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原因就在于他有最基本的禮的教育,他懂得如何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這個最基本的禮就是《弟子規》。所以《論語》上也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說這個孩子到哪里,這個君子人對每一個人都很恭敬,為人處事沒有什么過失,能夠處處為對方著想,對每一個人都彬彬有禮,所以他走到哪里,哪里才是他的兄弟姐妹。這一種態度都是從家庭教育培養起來的,這個就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家庭教育養成的良好習慣會伴隨孩子的一生,他走上社會,他也就自然知道如何和人相處了。

主持人:

所以說家風家教對于一個孩子,對一個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剛才教授有談到了,也是現在很多父母和孩子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比如說很多孩子都認為和自己的長輩、和父母有代溝。那么對于現在的孩子,對于現在的家長,學生課程也比較多,功課也比較多,包括家長也比較忙,忙著掙錢,忙著工作,如何才能夠更好的讓這些孩子們有一個好的家教,讓家長懂得去施教,懂得把家庭教育能夠帶起來?

劉教授:

這個還是要從根本上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中國人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個“無后”不是說沒有兒子,現在人認為沒有兒子就是無后,生了一個兒子就可以對祖宗交待了。實際上“無后為大”更重要的意思是說,生了七八個兒子都是敗家子、啃老族,不能把你良好的家業、家道、家風承傳下去,這才是真正的無后為大。所以我們看,這個父母兩個人都非常的能干,事業都非常的輝煌,但是后繼乏人,沒有人能夠繼承他們輝煌的事業,他們的事業再輝煌,到最后沒有人繼承,也都是白白地浪費時間了。所以中國古人他特別重視的是可持續發展,這個家道、家業、家風必須有良好的人才能夠承傳下去,代代相傳,就要把兒女教育這件事看得特別的重要。這樣重要的職責必須由他的母親親自來承擔。這就要求這個母親要有好的德行,能夠給他言傳身教,并且起到相夫教子的作用。所以中國古人他特別重視對這個后繼人才的培養。這個也是我們現在的家庭必須重視的。

如果我們的家庭只重視經濟發展,只重視有錢,那么賢德的人,他有了太多的錢財,他都覺得:你看我們家已經這么有錢了,我還要去努力奮斗干什么呢?就“損其志”。“愚者多財益其過”,愚鈍的、沒有智慧的人有了很多的財富,拿著這個財富去驕奢淫逸、鋪張浪費、吃喝玩樂,反而更增添了他的過失。因為他沒有錢財,沒有能力,他想做惡也不能夠做得很大,沒有能力嘛。但是一旦有了財富,又沒有智慧、沒有德行,拿著這個財富危害社會,那也會給社會帶來不和諧、帶來災禍。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