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essor Liu Yuli
主持人: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繼續來收看今天的《一脈相承》節目。我們很榮幸聆聽到劉教授為我們解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西方人也在學習我們中國文化。我們也知道英國有一位大歷史學家叫湯恩比博士,他也曾經有談過關于傳統文化的一些論述,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拯救21世紀的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我們看到西方也在推崇我們的中華文化,昨天教授也有為我們講到,比如說稻盛和夫,比如說松下幸之助,他們其實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受益者。其實現在我們國家現在也在提倡大國工匠,提倡有工匠的精神,如何真正地去深入經典,沉下心來去學習,然后能夠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呢?
劉教授:
中國人講學習經典不在于廣學多聞,而強調的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為什么呢?就說古圣先賢,包括儒釋道都認為,人的智慧是本有的,不是你通過書本來學習的,不是廣學多聞,從知識獲得的。這個智慧就是本性本具,也就是《大學》上所說的“明明德”。這個明德,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有無量的德能、智慧和相好,只要我們把這個明德開發出來,那就可以達到無所不知的狀態。就像老子他就說,“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佛家也講般若無知,它起作用才是無所不知。你看西方他學習的方法就是求知識,但是這個知識你求的再多,但是你有知就會有所不知。比如說整個世界的知識是一個整體,你有知的這一部分,相對你就有不知的一部分,所以你有知,你自然會有所不知。
怎么樣才能做到無所不知呢?中國人就讓你求無知,無知起作用才是無所不知。就像一個鏡子一樣,這個鏡子上本身它沒有圖畫。所以胡來現胡,漢來現漢。就是你來了,“胡”就是外國人,外國人來了,就呈現一個外國人的樣子;中國人來了就呈現一個中國人的樣子,誰來了它就能夠把誰給現出來,這個就叫無所不知。
讀誦經典真正的含義,真正的目的在哪里呢?不是讓你去學具體的知識,是通過讀誦經典這一件事情,把你的心定下來。就是人如果不讀誦經典的時候,他就是在胡思亂想,妄念紛飛,古人把它稱為心猿意馬。就是你這個心、心念就像猿猴一樣,像馬一樣奔騰不息,是前念滅后念生,但是你平時不讀經典的時候,你意識不到。當你讀誦經典的時候,你才發現,原來我心里是妄念紛飛,有這么多的雜念。這也就像我們這個屋子里本來就有很多的灰塵,但是陽光沒有照進來的時候,你看不到這些灰塵。當陽光照進來的時候,你才看到有很多的灰塵。我們心里的妄念也是如此,當你沒有讀經的時候,你妄念很多,你也意識不到。當你靜下心來讀書的時候,你才發現我起了一個念頭,又起了一個念頭,一會想到我下班要去接孩子吧,一會兒今天中午吃什么飯吧,一會兒晚上會見什么朋友吧……實際上都是在胡思亂想。讀誦經典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使所有的妄念都歸在這一個念頭上。就是全神貫注在讀經之上,這樣的話就是使你的心逐漸地清凈下來。就是古人所說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個智慧就是我們本有的智慧,你要持戒,然后再修定,這個智慧才能夠開啟。這個戒其實就是老師的教誡,比如說讀經這個方法是教誡。古代有很多的方法,比如說坐禪、靜坐,像佛家講八萬四千個方法法門,其實都是修戒定慧的方法,最后的目的都是讓你把心定下來,開啟你本性的智慧。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剛剛出生的時候,說了一句話,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一般人看不懂了,他會覺得這個人很妄自尊大,自以為是。實際上這個“我”,它是指的是我的自性,這個自性是獨一無二的,是至高無上的,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
主持人:
我們現在習主席提倡的,要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于很多領導干部,他們在施政的時候,他們也想能夠惠及天下百姓,惠及大眾。那么如何才能夠有機地把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
劉教授:
《群書治要·傅子》中,它有一句話,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講得非常的透徹。它說“明君必順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獨治也,必須良佐有以行之也”。明智的君主必須依靠好的制度,才能夠達到天下大治的結果。這告訴我們什么呢?好的制度當然很重要。所以中國古人并沒有否認法制、監督機制、激勵機制的重要性,并不是說它的制度是有缺陷的,不重視制度建設的,但是他并不認為有了這些法律監督機制、激勵機制,就一定能夠達到天下大治的結果。所以它說“非善治之能獨治也”,不是說好的制度就可以單獨發揮作用了,達到天下大治的結果。那還必須要什么呢?必須有良佐,就是好的輔佐人才。換一句話說,就是要有圣賢君子來推行這個好的制度。
首先這個好的制度,就是西方所說的公平合理的制度,必須得有正義美德的人才能制定出來。如果制定制度的人,他只是考慮我小部門、小團體、小的地區的利益,他不可能制定出公平合理惠及整個國家、整個百姓的制度。而這個好的制度已經設計出來了,在推行的時候,也必須得有正義美德的人,才能夠把它推行到位。所以古人把這一點看得非常的重要,所以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必須相結合,為什么呢?因為好的制度、好的法律必須有正義美德的人去推行,而正義美德的人,必須靠道德教育才能教育的出來。所以古人說,就像《論語》上孔老夫子說,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我們只是設立了各種各樣的政令條款,用這個來引導人們,他如果觸犯了這個政令條款,就給他以刑罰的處罰。結果是什么呢?“民免而無恥”,就是人民可能因為害怕處罰他不敢去做壞事。但是他沒有羞恥心,甚至他想方設法地去做壞事,而免于法律的制裁。他還以此自以為聰明,沾沾自喜,認為自己能夠躲避法律的制裁,這個就叫“民免而無恥”。怎么辦呢?孔老夫子就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我們用道德來引導人們,每個人都有德行,而且用禮儀來整頓,來教化人們。大家有了禮,他就有羞恥心,他就有這種謙讓之心,禮敬之心。這個時候人們有了羞恥心,而且他有人心的歸附,他心甘情愿地、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引導,而且從心底以去做壞事、違法亂紀為恥。這樣就從人的內心筑了一道防線,他從內心不愿意去做壞事。
《老子》上也說了一句話,他說如果我們僅僅重視法律的健全,注重用刑法去懲罰人,而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那會成為什么樣的呢?那就是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就是我們的法律條款越來越多,比如說我們食品安全問題出現了,有的人就說我們要有食品安全法;環境問題出現了,我們就要有環境保護法;腐敗問題嚴重了,又有反腐敗法,恐怖現象出現了,又有反恐怖主義法。社會問題越來越多,我們對治它的法律條文也越來越多,這些當然是必要的,但是法令滋彰,結果并沒有使人們有羞恥心,他只是想方設法地做壞事免于法律的處罰,他也會善用高科技的這些手段,避免被抓到,所以,盜賊多有就是違法亂紀的人、鉆法律空子的人依然很多。為什么呢?因為人心沒有改變,人心還是自私自利的,還是見利忘義的,還是以權謀私的,這些法律條文出來了,他只是想方設法地在做壞事的時候免于法律的制裁,并不覺得自己貪污受賄、違法亂紀是一個可恥的事!
所以就是說為什么我們強調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這個在《群書治要》上也是論述的特別清楚的。在《鹽鐵論》上,它也把刑罰的還有道德教育的關系,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它說治國就像一個人趕馬車,它說好的御手,他不能夠沒有鞭子就去駕馬車,這個鞭子是什么呢?就是這個法律、刑法等等一系列的制度。你不可能沒有不拿著馬鞭去駕車,也就說我們治國一定要設立一些刑法,但是刑法是起到的是震懾的作用,是警戒的作用。
《尚書》上所說的“刑期于無刑”。為什么要設立刑罰呢?目的是達到沒有人違法亂紀,所以好的御馬手他是拿著馬鞭而不使用,這個馬它自然就會聽話,它就會往前奔跑。這是靠什么達到的呢?這就是靠良好的道德教育所達到的。所以孔子也說,他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他做一個司法官,比如他做大司寇,他也是根據這個犯人他們的犯罪事實給予公平的斷案,所以說在這一點上,我和別的法官沒有什么不同,“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但是我和別的法官有什么不同之處呢?和別的法官不同之處,就是一定要使人們不要去訴訟。為什么能夠使人們不去訴訟呢?那就是因為興起了良好的倫理道德的教育。最后怎么樣呢?化問題于無形之中,沒有人去打官司告狀,甚至以打官司告狀為恥。
主持人:
只有我們真正深入經典之后,才能夠不斷地開啟我們自己的心智。其實在我們今天的演播室,我們有放兩本書,一本書就是我們的古圣先賢的經典匯集到一塊了,叫《群書治要譯注》,也有一本是我們總書記他的一些講話、演講、批示、核心答問等一系列的匯集本兩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其實剛才教授也跟我們談到,很多的經典是需要我們慢慢去學習的,包括我們現在黨員干部也在學習這一部經典。《群書治要》其實對我們很多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我們會了解如《史記》、如《資治通鑒》、如《貞觀政要》,但對于《群書治要》還是有所陌生。我們接下來想請教授為我們談談這兩本書對于當前的我們,如何更好去深入學習,更好地結合在一起,真正能夠實現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呢?
劉教授:
《群書治要》雖然是唐太宗的時候治國理政的參考書,創下了貞觀盛世的思想理論基礎,但是它所記載的理論、方法、經驗、智慧,都是恒常不變的規律。這個東西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適用,而且到未來也依然適用。我們看習主席的治國理政的兩本書,之所以在國內外都引起廣泛的關注,其重要的原因,其實它就是用現代的語言在闡釋古圣先賢的道理,在闡釋《群書治要》的智慧。如果說這個《群書治要》是唐朝的治國理政的經驗總結,而習主席的治國理政,就是現代版的《群書治要》,他是把《群書治要》中的治國理政的思想、方法、經驗、智慧,運用到當今中國的一些社會問題,包括國際關系的處理之上,他的原則方法都是相通的。我們發現習主席的引經據典,有很多都是來自于《群書治要》這本書。而且在2015年的時候,在元旦致辭的時候,有記者就發現,在習主席背后的書架上多了兩個東西,其中有一個東西就是《群書治要》這一套書。這套書被放在習主席的書架上,我感覺不是偶然的,說明他是手不釋卷地在閱讀,對這里邊的思路、方法、內容、經驗非常的了解。而且我也感覺到,他的這些新理念、新方法、新思想都是從借鑒和傳承發展《群書治要》里邊的思想而來的。所以他能夠受到不僅僅是中國人的歡迎,而且是世界人的歡迎,都是和對傳統文化的這種精神的繼承是密切相關的。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