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操|中国av中文字幕|最好看十大无码av|av日韩网|黄色黄页网站免费

Audio
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第1集)

Professor Liu Yuli

Audio text
新時代的文化使命(第1集)
2018-05-18河南電視臺大象網《一脈相承》欄目

微信圖片_20180519211221.png

主持人: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我們訪談的主題是《一脈相承》之《新時代的文化使命》。今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五周年,同時也是在山東曲阜考察四周年之際,當時他提出一句話“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隨后在中央政治局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總書記又高屋建瓴地提出“復興、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一系列的理論和概述。今年在十九大之際,習總書記又提出“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也已寫入黨章。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尤其要談到要肩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我們今天很榮幸邀請到中央黨校劉余莉教授做客我們今天的《一脈相承》。

今天,我們將會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向您請教如何去推動、弘揚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有提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和基本方向,講清楚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增強文化自信。什么是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劉教授:

“傳”就是流傳、傳承的意思。這個“統”就是蠶絲的頭緒,我們把它引申為源頭。概括起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中國自古以來,以儒、釋、道為主體的,諸子百家為補充的“志于道”的文化,這說明中華傳統文化是善道有統、源遠流長的,不是無由、沒有根的文化。

“志于道”這個很重要,在《論語》上孔老夫子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雖然這個“道”在儒、釋、道三家中表述不同,但是他的意思都是一樣的。比如說在《中庸》中說“天命之謂道”,這個天命就是道。在《老子》中講“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就是我們講的恒常不變的規律,他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圣人達到了一種程度,他對天命,對這個“道”有體悟之后把它揭示出來,這些“道”就記載在經典之中。所以我們說,“經者,常也”,經典之中所記載的都是恒常不變的道理。所以我們讀經典,經常說“文以載道”。

為什么要讀經典呢,就是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了解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對我們有什么好處呢?它就是可以讓我們趨吉避兇,像《孟子》上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個道就是“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我們順著自然天理、天道去做,就會昌盛發達,而我們違逆了這個道,自然就會敗亡。這個道雖然很深奧,就像老子所說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等的人聽到這個道,他就立刻能體悟,他去身體力行。“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等的人聞到這個道,他半信半疑,他感覺說的有道理,但是又有所懷疑,所以猶豫不決。“下士聞道,大笑之”,而下等的人聞到了這個道就哈哈大笑,覺得離我們現實生活太遠了。后面有一句話說得更好,“不笑不足以為道”,如果這個東西沒有人笑話他,大家都能夠接受,這個東西就不是道了。

孔老夫子他很難得,他采取了一種大眾可以接受的方式,他給你講道,你聽不懂,他就給你講德;講德還是聽不懂,他就給你講仁;講仁還是不能夠具體化,他就把這個仁給具體——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他給你講的太深奧的東西他不能夠為世俗大眾所接受,他不能夠去身體力行,對他現實生活也沒有益處,所以他就給你講具體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所以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這個“道”就是宇宙人生自然界的規律,恒常不變的規律。而這個“德”在《說文解字》上解釋為“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內得于己,他說這個“德”和得到的“得”是想通的,得到了什么呢?其實就是得到了道,得道之人在古人、儒家那里稱為圣人;在道家那里稱為真人;在佛家那里就稱為佛。他們都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有體悟通達的人,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德行品質就成為有德的了。

這個道、德具體化,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五倫八德”。所以說整個《四庫全書》在講什么呢?就是講五倫八德。“這個五倫”就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個就是道。比如說父母愛兒女、兒女愛父母,他們之間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親情,這個親情不是圣人給我們規定下來的,而是本來就有的。,順著這個道去做,就是怎么使這種父子親情維系一生而不改變。圣人去觀察,只有父母慈愛、教導兒女,兒女孝敬父母,也就是做到父慈子孝,這一個自然的親情才能夠維系,所以這個慈和孝就是德,這個是講的父子之間的關系。

下面講君臣有義。君臣有義并不是封建專制社會的產物,而是指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系。,領導者要有仁愛之心,這個“仁”字是一個“亻”加一個“二”字,從人從二,告訴我們是兩個人相處之道,要想到我們自己就要能夠想到對方,能夠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所以作為領導者就不能夠對屬下呼來喚去,要對他有關愛、有仁愛。所以孔老夫子就說,忠恕就是行仁之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說,從這入手就可以成為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作為被領導者應該怎么做呢?被領導者對領導交給自己的工作任務要盡心盡力地加以完成,所以這個“忠”古人解釋為“盡己之位也”,就是你能夠對領導交給的任務竭忠盡智,這樣的話就是盡到了忠心。這種君仁臣忠的理念被松下幸之助運用到企業管理中,使他成為經營之神。而稻盛和夫也是把這種理念運用到管理中,使他創下了三個“世界五百強”的企業,并且被稱為經營之圣,所以二十一世紀的管理也被稱為稻盛和夫的管理。

第三講夫婦有別,這個“別”并不是身份和地位上的差別,而是在職責上有分工,也就是男主外、女主內。因為一個家庭它有兩個重要的職責,第一就是要創造經濟收入,使家人衣食無憂,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職責,這個職責就是要教育兒女。所以中國人有一句話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什么是“無后為大”呢?很多人認為是沒有兒子,那就是沒有后代,實際上是指沒有承傳你良好的家業、家風、家道的后繼的人才。比如說一家人生了七八個兒女,但是都是敗家子、啃老族,不能把良好的家業、家風承傳下去,還做了很多禍國殃民的事,這樣的兒子就與其有還不如不有,這才是真正的“無后為大”。所以中國人把培養后代子孫,后繼的人才這件事看的特別的重要,而這樣重要的職責就不能夠推給別人。像我們現代人把他推給電視、推給祖父母,還有推給小課桌,這個其實都不是很負責任的做法。其實對兒女最負責任、最有愛心的就無過于他的母親,所以是母親承擔起教育兒女的責任。所以古人說“閨閫乃圣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正是因為有良好的母教才培養出了良好的圣賢的兒孫。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夫妻要互相配合,丈夫負責經濟收入,而妻子負責相夫教子,這樣兩個人互相配合,這個家庭和睦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

下面一倫講長幼有序,就是一家的兄弟姐妹出生是有一個自然的順序的,既然是自然的順序,就應該給予尊重,而不能顛倒。從這個自然的順序出發,就要求做兄長的要友愛關心幫助弟弟妹妹,所以古代的這個“友”它就是寫做兩只手互相攙扶,如果弟弟妹妹有了困難,做兄長的去幫助、去關心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就不能再講什么條件了。而弟弟妹妹們對于兄長要恭敬,要聽從,兄友弟恭做到了,兄弟姐妹之間的關系也就和睦了,所以古人把兄弟之間的關系稱作手足之情、骨肉之情。現在我們看到兄弟姐妹之間因為一點點財產的紛爭就吵上了法庭,而且在二胎放開之后,母親可以生二胎了,受到的障礙最大的就是來自于一胎,因為他不想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減少,自己不再成為父母關注的中心,這個就是沒有這種兄友弟恭的觀念。

《弟子規》上其實有兩句話,對于處理兄弟之間的關系特別的合適,有一句話就是“財物輕,怨何生”,兄弟姐妹之間更重視手足之情、骨肉之情,把那個財物看的淡一點、輕一點,這個怨恨又怎么可能產生呢?還有一句話說“言語忍,忿自泯”,說兄弟姐妹在相處的時候言語上互相忍讓一下、少說一句,憤憤不平的心自然就泯滅了。這些話雖然看似很簡單,但是如果你真正做到了,對于保持人際之間的和諧都特別的有效。

五倫關系最后一倫是朋友有信,這個信字是“人言為信”,說明人所說的話必須是守信用的,否則都不是人所說的話了。而朋友關系就是同門曰朋、同志曰友,他其實指的就是在社會上和我們平等交往的一些關系應該怎么處理,那就是要守住“信”這一個字。所以孔老夫子也說“信”這個字對于一個人而言就像一個車子的發動機,這個是我們現代的比喻,古代是牛車馬車,他說“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用我們現代化的比喻就是說車子缺少發動機,就是車子缺少最關鍵的環節,你怎么可以在社會上立身處世來行走呢?所以一個人如果言而無信,在這個社會上寸步難行。這個是五倫關系。

“八德”,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朱熹所提出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另一種是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把兩種八德的說法重復的給去掉,后來就留下來十二個字,這就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那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所以你說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其實就是這五倫八德,或者說十二德,這個是整個《四庫全書》的精神,這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核心。

主持人:

剛才您有提到五倫道德,它是歷久彌新的,八德它也一樣是嗎?

劉教授:

是的。比如說我們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比如說這個兒女,你為他付出了多少他都不知道感恩,反而認為都是父母天經地義應該做的事,這是什么原因呢?這就是因為沒有孝心,不知道父母培養自己是多么的不容易。古人說“習勞知感恩”,因為孩子沒有教給他去做家務,只要你把學習成績搞好了,其他的事情都不用管,換句話說就是缺少孝的教育,缺少感恩的教育。如果我們把這個孝的教育提升起來,這個孩子,比如說他不負責任、他對父母沒有感恩心的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我們現在社會還有很多的腐敗現象,官員貪污受賄、以權謀私,但是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把官員的廉恥之心提起來,他能夠廉潔奉公,有羞恥之心,這些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我們現在社會還有很多的,比如說食品安全問題,我們只要把企業家的誠信之心提起來,它這些問題就不會出現。所以整個社會問題看似非常的繁多,這個就像樹的枝葉花果,有很多的枝葉,但是這些枝葉花果都是一個根本上長出來的,這些根本是什么呢?這個根本就是人心。人心它要轉變了,這些枝葉花果就自然不存在了。所以我們說要培養人的德行是最重要的,而根本的德行就是古人所總結的這十二個字。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品質都具備了,這個教育能夠做好,社會還有哪些問題是不可解決的呢?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