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essor Liu Yuli
尊敬的諸位老師,諸位同學,諸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興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從群書治要看如何構建和諧社會》。那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社會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歸納起來可以這樣的概括:貪污腐敗盛行,言路不夠暢通,黑幫勢力肆虐,人權遭到踐踏,貧富懸殊拉大,國有資產流失,假冒偽劣充斥,食品安全堪憂等等。
那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很多仁人志士都想方設法地尋找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但是找來找去,卻認為只有把西方的民主政治搬到中國來,才能夠解決問題。那么事實上,我們學習了傳統(tǒng)文化之后才知道,西方的民主制度,它是有它產生的文化背景,它的歷史條件文化背景和我們中國文化是不一樣的,所以盲目地把西方的民主政治搬到中國來,不僅沒有解決問題,還產生了異體移植的弊端。
在“毒奶粉”事件(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之后,當時溫家寶總理有一個講話,在講話中他這樣說:“在這起事件中,暴露出政府監(jiān)管不力,也反映出一些企業(yè)缺乏職業(yè)道德和社會公德。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沒良心’。”
可以說這一段話指出了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一部分人的良心泯滅。我們看政府監(jiān)管不力的原因是什么?還不是因為那些領導者為了一點點的賄賂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讓它流入市場所導致的嗎?所以要解決“沒良心”的問題,僅僅靠制度建設是不夠的,必須加強道德教育。在2011年4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講真話,察實情》的講話中就這樣提到:“要把加強同市場經濟、民主法治、和諧社會建設相適應的道德文化建設,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來。這是今天我特別想強調的一個重大問題。要在全社會大力加強道德文化建設,形成講誠信、講責任、講良心的強大輿論氛圍。可以說,這是溫總理看到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那就是要“加強道德建設”。
我們講的第一個問題題目就叫“其人存,則其政舉——社會治亂的根本在人心”。
很多人看到社會問題出現(xiàn)了,就說,你看西方靠民主法治,把國家的制度構建得很合理,也沒有出現(xiàn)像中國這么多的食品安全事件、貪污腐敗問題,所以,把西方的民主制度搬過來,我們的社會問題不就解決了嗎?實際上我們在向西方學習的時候,我們僅僅看到西方重視民主法治制度建設的一面,而忽視了這些制度產生的文化背景。西方的歷史是宗教文化的歷史。比如說我們到西方去旅游,西方人帶我們去看得最多的地方是哪里呢?除了教堂還是教堂。我們也能感受到,西方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非常驕傲。比如說1999年我們到劍橋大學去訪問,當時劍橋大學的老師就告訴我們,這個教會大學已經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歷史非常地長。說完這句話后,他忽然意識到是在向中國人說,于是,他又加了一句:“當然,在中國人面前說‘歷史很長’這一句話,要非常地小心謹慎。”這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他知道中國的歷史有幾千年。在中國,有上千年歷史的寺院數不勝數。但是我們在去這些寺院的時候,有沒有像西方人一樣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有那種崇敬之心呢?我們要向西方人學習他們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對自己文化的驕傲。西方的歷史是宗教文化的歷史,它的政治制度維護的是公平正義,它的宗教教育培養(yǎng)了人們仁慈博愛、誠實守信的道德情感。他們的社會治理是靠兩手抓:一手抓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一手抓仁慈博愛的道德教育。但是我們在向西方學習的時候,僅僅看到了西方重視民主法治的一面,誤以為只要把西方的民主制度搬到中國來,我們這些社會問題就都可以解決了。而事實上,卻出現(xiàn)了“異體移植”的弊端。
什么叫“異體移植”呢?就是把西方的某些看似很合理、很完善的制度照搬到中國來,這個制度在西方可以運行得很好,但是一搬到中國就會出現(xiàn)問題。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安利公司是一個全球經營的跨國企業(yè),他們有一個“無償退款制度”,這個“無償退款制度”是全球通行的。這個制度就是你買安利公司的產品,產品用光了、剩了一個空瓶子,如果你對它不滿意,你還可以拿著空瓶子到公司去要求退款,而公司會把你所有的貨款退還給你。為什么呢?因為它覺得自己的產品很好,沒有人會對它不滿意。這個制度在任何一個西方國家推行的時候,都沒有出現(xiàn)問題。因為長期的宗教文化教育使人們把誠實守信作為自己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則。這樣一個看似很完美的制度搬到中國的時候,卻遇到了挑戰(zhàn)。安利公司到中國來了,大家一看有一個“無償退款制度”,很多人就以為看到了機會,就把這個產品用光了,然后拿著空瓶子到公司去要求退款。而且還不是一兩個人,每天都有排著長龍的顧客拿著空瓶子要求退貨。最后迫使安利公司不得不在中國改變了這一個全球通行的“無償退款制度”。諸位朋友,這是人的問題還是制度的問題呢?很顯然這是人的問題。安利公司的分配制度被哈佛大學的工商管理學院譽為“幾乎是無懈可擊的、無可挑剔的分配制度”,覺得很完美。這樣一個看似完美的分配制度到中國來,依然遇到了種種挑戰(zhàn)。所以我們看人的道德素質沒有提升,僅僅把制度搬過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同樣的道理,我們把西方的民主制度引入到鄉(xiāng)村黨支書的選舉,進行民主投票,結果因為村民的道德素質、理性能力不夠,誰給他送好處、送禮物他就去選誰,最后怎么樣呢?出現(xiàn)了大量的賄拉選票、營私舞弊的現(xiàn)象。
這些現(xiàn)象表明,孔老夫子說的話沒有錯,那就是:“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如果這個制度不是很完善,但是這個人是有德行的人,他不以權謀私,他奉公守法,一心為人民服務,他也不會對國家、對單位造成很大的損失。相反,如果這個人沒有了良心,喪失了道德的底線,這個制度雖然很完善,他還是會想方設法地來謀取私利。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出現(xiàn)了很多的“能人現(xiàn)象”。就是這個企業(yè)眼看著要倒閉了,馬上要垮了,只是換了一個一把手,結果他就可以扭虧為盈。很多人都贊嘆他,說這個人很有能力,他在短短的時間內可以使企業(yè)扭虧為盈。實際上,當我們反思這個現(xiàn)象的時候,我們知道這個人不僅僅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首先是一個有德行的人。為什么呢?因為他沒有想方設法地用自己的權力把國有資產劃歸私有、中飽私囊。
美國安然公司破產的案例,說明了同樣的道理。我們都知道,安然公司曾經在世界500強企業(yè)中排名第7位,它的年營業(yè)額高達上千億美元。可以說是一個實力非常雄厚的企業(yè)。為什么這樣一個實力雄厚的企業(yè)說垮臺就垮臺了呢?現(xiàn)在西方企業(yè)的CEO(首席執(zhí)行官)都是聘用來的,為了使有能力的CEO幫助自己的企業(yè)提升經濟效益,CEO的工資都是和企業(yè)的效益密切掛鉤的。也就是說,這個企業(yè)的效益好,CEO的薪水就會很高;如果這個企業(yè)效益不好,他的收入也會受到影響。這在我們很多人看來,是一個很合理的制度,因為它促使CEO竭盡全力地為企業(yè)服務,能夠把自己的利益和企業(yè)的利益合二為一。但是我們知道,企業(yè)的經營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一樣,是有起有伏的。當這個企業(yè)效益不好的時候,股價沒有增長,這個CEO的薪水也就會受到影響。在這個時候,這個CEO的薪水和這個企業(yè)的效益之間就產生了矛盾。怎么辦呢?這個企業(yè)沒有效益,他就要制造效益。所以這個CEO就開始做假賬,他是讓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給他做假賬。那很多人就說了,會計師的收入都很高,而美國的法律也相對健全,為什么他會心甘情愿地為安然公司做假賬呢?因為安然公司用100萬美元1周的報酬請安達信公司給它做假賬。在巨額的利益誘惑面前,安達信公司就把持不住自己了,他就愿意為安然公司做假賬了。結果在三年的時間里,安然公司制造了6億美元盈余的假賬,掩蓋了29億美元的負債。他們董事會有29個人,他們都持有安然公司的股票,但是他們知道這個企業(yè)的效益都是制造假賬制造出來的,所以這個股票升值升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董事會的29個成員就同時把自己所持有的173萬股的股票全都拋售了。這使這29個成員獲得了多少收益呢?他們賺取了11億美元,11億美元29個人分確實是很多。但是他們制造假賬的行徑很快就暴露了。結果還沒有等他們去享受這11億美元,他們就鋃鐺入獄了。這個首席執(zhí)行官被判處有期徒刑165年,當然我們知道,他不可能服完這么長的有期徒刑,在入獄幾年之后,他就病死了。而另一位董事會的高層成員用賺得的錢買了一輛高檔的豪華轎車,但是他知道事情敗露,自己一定會鋃鐺入獄。入獄之后,那些親朋好友來探望他,他會覺得很難堪。最后就開槍自殺在這輛高檔轎車里。這輛轎車還沒有享用,就成了他最后的歸宿。
安然公司的破產,被稱為美國經濟界的“9·11”事件,并不是因為安然公司制造假賬的數額最為巨大,而是因為在安然公司的事情敗露之后,美國政府開始著手調查各大跨國企業(yè)制造假賬的情況。結果不調查不知道,一調查嚇了一跳。為什么呢?因為各大跨國企業(yè)幾乎都有制造巨額假賬的歷史。比如說,有一個著名的通訊公司,它在1年零1個季度里偽造了38億美元的盈余;而另一家著名的國際公司,在5年里偽造了60億美元的盈余。可以說是一家比一家更嚴重,一家比一家更不知道遮掩。2002年美國政府發(fā)布了一個報告,在這個報告中指出,2001年這些假賬為美國社會造成了2000億美元的損失。
我們從這里可以看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出現(xiàn)不是偶然的,那都是一些人不講道德、沒有誠信、良心泯滅所導致的。所以溫總理說,金融危機在本質上是一場道德的危機。這個結論是完全正確的。
在安然公司破產之后,美國的商學院課程就起了一個變化,以前他們的這個管理叫TQM,即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企業(yè)認為,只要產品做好、質量過關,就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安然公司的破產讓他們認識到,只要他們的企業(yè)高管之中有一個人不講道德、不講誠信,就會使一個500強的企業(yè)毀于一旦。所以,他們把全面品質管理改為了全面?zhèn)惱淼赖鹿芾恚蠺EM,“Total Ethics Management”。但是遺憾的是,雖然有了這一認識,但這些學生在選商業(yè)倫理課、企業(yè)倫理課的時候,他的目的卻不是為了提起對社會的責任感、找回自己的良心。為的是什么呢?為的是想要知道我們哪些行為可以做、哪些行為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所以還是沒有能夠解決問題。
安然公司的案例告訴我們,“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不僅僅在古代適用,在今天也適用;不僅僅在中國適用,在西方也同樣地適用。
在當代西方,有一個著名的美德倫理學家麥因泰爾。他成名,是因為他寫了兩本著作,第一本《追尋美德》,第二本《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他之所以有名,也是因為他批判了羅爾斯的“正義論”。他認為,倫理學的任務不應該是設計正義的規(guī)則和正義的制度,而應該回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美德,應該把培養(yǎng)人的美德作為倫理學的核心任務。在《追尋美德》這本書中,他說了一句類似的話。他說:“無論道德原則有多么具體和完美,如果人們不具備道德品格或美德,這些原則就不會起作用。”這句話幾乎是用另一種語言表達了“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的意思。
他還說:“對于法律的應用而言,它僅僅對那些擁有正義美德的人才可能發(fā)揮作用。”這句話說得多好!簡直和我們古人說的一模一樣。《群書治要·孫卿子》(即《荀子》)說:“故法不能獨立,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他說,禮法制度不能夠單獨地起作用,在夏商周的時候,禮法制度都非常完備,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盛世。但是他們的末代子孫并沒有依照先人所制定的禮法制度來治國,最后走上了驕奢淫逸的道路,仍然導致亡國。
所以他說禮法制度不能單獨地起作用,有了圣賢君子,這些禮法制度才能夠得到應用。如果沒有圣賢君子,這些禮法制度在社會中也就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群書治要·孫卿子》中還說:“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禮法制度是治理的開端、治理的憑依。如果沒有這些禮法制度,治國就無所適從,不知道依靠什么。但是這些禮法制度是從哪里來的呢?就像我們現(xiàn)在社會經常在爭論一個問題:在反腐敗的過程中,究竟制度是最根本的,還是人是最根本的呢?那么這一句話就給我們作了回答:“君子者,法之源也。”禮法制度都是由圣賢君子制定出來的,如果制定制度的人沒有正義的美德,沒有為人民服務的心,他不可能制定出公平合理的制度和規(guī)則。比如說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抱怨房價攀升過快,那我們想一想,房價攀升過快,背后最大的推手又是誰呢?還不是一些利欲熏心的人嗎?如一個在上位的領導者,他沒有為人民服務的心,沒有正義的美德,他所設計的制度都是考慮到自己的利益,考慮小部門、小集團的利益,就不可能真正公平合理;即使一個公平正義的制度、規(guī)則設計出來了,在它推行的過程中,也需要有正義美德的人才能夠把它實施到位。所以君子是禮法制度有效執(zhí)行的根源。
《群書治要·傅子》中說:“明君必順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獨治也,必須良佐有以行之也。”這句話告訴我們,中國歷史上并沒有忽視制度的建設,其實中國歷史上的制度是非常完善的。但是古圣先賢同時認識到,雖然有了好的禮法制度,還需要有明智的、有德行的君主,才能夠把它實施得好,僅僅靠好的制度,并不能達到社會和諧、天下太平的大治狀態(tài)。必須有好的領導者,才能夠把它實施好。
美國的聯(lián)邦上訴法院有一位法官勒納德·漢德,用另一種語言幾乎表達了和傅子同樣的意思。他說:“我總是不明白,人們?yōu)槭裁匆笾趹椃ā⒎伞⒎ㄔ骸⒎ü賮韺崿F(xiàn)公平和正義,我反復地告誡你們,這么做是錯的,因為真正的公平正義,只存在于男女老少的心中;如果公平正義在人們的心中死去,憲法、法律、法院、法官誰也救不了他。”
我們想一想,如果法官可以為了一點點的賄賂就不公正執(zhí)法,偏向于送給他賄賂的這一方。我們這個社會還有公平正義可言嗎?所以真正的公平正義在哪兒呢?就在老百姓的心中,在法官的心中,在領導者的心中。所以培養(yǎng)人的正義美德比什么都重要。
《群書治要》中特別講到了忽視道德教育的制度建設容易導致的幾個問題。我們把它概括為三個方面。也就是說如果忽視了道德教育,會有至少這幾個問題就無法得到解決。
第一,難以防患于未然。
《漢書》中有言:“禮者禁于將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禮義的教化、倫理道德的教育都是防患于未然。而法律的制裁是在消極影響已經產生了,再給以事后的懲罰和補救,但是這一個消極影響,可能已經無法挽回了。就像剛才我們所講的安然公司的破產,你可以把這個CEO關進監(jiān)獄,判處有期徒刑,但是500強的企業(yè)毀于一旦,這個是無法挽回的。
關于“禮禁于將然之前”的作用,《群書治要》有一個很好的比喻。有一次,魏文侯把扁鵲請來了,他說:“我聽說你有兩個兄弟也都是醫(yī)生,你們三個兄弟行醫(yī),究竟誰的醫(yī)術最高明呢?”扁鵲說:“我的大哥醫(yī)術最高明。因為他能夠在病人病情隱伏未發(fā)的時候,就能夠看出來并給以對治,所以他的名聲不出這個病人的家庭;我的二哥醫(yī)術其次,他是在病人的病情有了小小的征兆的時候,就給以對治,所以他的名聲不出這個病人所居住的巷子;我醫(yī)術是最差的,但是我的名聲卻傳遍了整個諸侯國,什么原因呢?因為這個人已經病入膏肓了,我不得不采取一些大的手段,把他的血脈打通,給他進行針灸,再給他吃一些有副作用的湯藥,最后三下五除二才把他從死亡線上給救回來。大家一看到都非常地贊嘆,說你看,扁鵲這個人可以妙手回春、起死復生,所以我的醫(yī)術最差,但是我的名聲卻最高。”這個扁鵲,他是一個老實人,他也是一個行家,說的都是老實話。
現(xiàn)在為什么有人認為:中國的管理方式為什么比不上西方的管理方式呢?因為這些人都是在結果上找答案,而且還求迅速解決問題。結果是“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比如說我們看這個地方有一堆垃圾,垃圾招了很多的蒼蠅、蚊子,西方人會怎么做呢?會拿著殺蟲劑一噴,啪啪啪幾下,蒼蠅、蚊子馬上都被殺死了。但是過了不久,蒼蠅、蚊子又來了,之前所做的于事無補,只是推延了癥狀的發(fā)生。中國人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把垃圾移走。中國的古人說,我們要做釜底抽薪的事,而不做揚湯止沸的事。現(xiàn)在的西醫(yī)、西藥之所以速效,西方許多飲食被稱為快餐,現(xiàn)在有很多學習班自稱速成,什么原因呢?都是在癥狀上解決問題,而沒有看到根本,其實只是延緩了癥狀的發(fā)生。
再比如中國古代的婚禮。古代的婚禮非常隆重,從婚禮的整個過程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禮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在婚禮的前三天,女方三夜不熄燈。很多人說,那是迷信。傳統(tǒng)文化留下了很多的風俗儀式,大家對內容不了解,就誤以為那是迷信。為什么三夜不熄燈呢?因為再過三天女兒就要出嫁了,父母趁著她還沒有出嫁,抓緊時間徹夜不休息,給她以婚前上崗培訓,教導她如何為人妻、為人母。當然父母兩人在平時生活之中就非常恩愛,已經對女兒有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還要在結婚的前三天抓緊時間給以教育。
新郎這一天要迎親了,他早早地起來,干什么呢?要祭祀祖先,還要祭天祭地。為什么這樣做呢?這就是提醒自己,兩個人的結合不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私事,它關系到整個家風的承傳,甚至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和諧。所以不能夠不謹慎。平時都是兒子侍奉父親,非常周到、小心謹慎。喝酒的時候,當然是兒子要給父親敬酒。但是這一天不一樣了,這一天改作父親給兒子敬酒。父親給兒子敬酒,兒子的心里就會感覺到責任的重大,他就要到女方家里去迎娶新娘了。
岳父、岳母親手把女兒交到了新郎的手上,非常地鄭重,意思是說,從今以后,我女兒一生的幸福就托付給你了。新郎帶著新娘跪拜岳父、岳母,感恩他們?yōu)樽约号囵B(yǎng)了一位賢內助。新娘被娶走坐上花轎之后,一定要做一件事。這件事是什么呢?就是把她的香扇從轎子里扔出去。什么意思呢?這個女兒沒有出嫁之前,在家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千金小姐,備受父母的關愛,嬌里嬌氣的習氣很多。比如說,天氣熱一點,還要拿扇子扇一扇,說,這天氣好熱呀。但是從今天開始你要去為人妻、為人母了,就需要把這些嬌里嬌氣的小姐習氣,隨著這個香扇都給它扔出去。
新娘被娶到了新郎家里,公公、婆婆平時本來是在主人的位置上的,但是這一天他們就從主人的位置退了下來,退到了客人的位置上,而把新娘迎到了主人的位置。什么意思呢?意思是,從今以后,我們這一個家就托付給你了,你要上孝父母公婆,中和妯娌、輔助丈夫,下教育好兒女,這個責任無比重大,必須有德行才能承擔好。所以說女子的德行對于整個家庭的和諧至關重要。因此,古人有一句話說“厚德載物”,女子越有德行越能忍辱負重,這個家庭越能經營得好,經營得和諧。
兩個人要喝交杯酒了,這個交杯酒也會喝得終生不忘。交杯酒是拿一個葫蘆瓜一切兩半,一個人一半。什么意思呢?這是提醒你們夫妻本身就是一體的,不分彼此。你看我們現(xiàn)在有中國這么好的禮儀不學,學了很多西方所謂的“先進觀念”,這個“先進”都打著引號的。什么觀念呢?說,這兩個人還沒有結婚之前,要進行婚前財產公證。什么意思呢?一旦兩個人以后,在一起生活不下去了要離婚,也不要因為財產問題吵上法庭。所以要事先公證一下,免得以后有麻煩。兩個人還沒結婚,就想到了以后可能會離婚,這個婚姻能夠經營得好嗎?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心想事成”,你想到可能會離婚,最后怎么樣呢?最終很可能走上分手的路。
中國人的觀念不一樣,就是在提醒你們兩個人一旦結合、組成家庭,就是一體的、不分彼此。而這個葫蘆瓜里的酒是甜的,葫蘆瓜的絲是苦的,喝了這一杯交杯酒以后,就意味著夫妻兩個人從此以后要同甘共苦,彼此扶持,互相呵護,白頭偕老,共度一生。交杯酒喝完了,還會把這個葫蘆瓜系在一起,掛在墻上,提醒我們在以后的生活之中,不要因為小小的摩擦,就忘記了兩個人結合時的初心。兩個人結合的時候,都是怎么想的呢?有沒有一個人在迎親的路上,坐在花轎里是這樣想的:“這下可被我逮著了,我終于可以搞得他們家雞犬不寧了。”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是這樣的想法。都是怎么想的呢?——終于兩個人可以天天生活在一起,互相關心、互相照顧了,一定要彼此呵護,白頭偕老。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中國人被譽為華夏之族,那是有原因的。因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提起一個人的責任感,提起一個人的正知、正見。所以古圣先賢對得起我們后代子孫。但是現(xiàn)在,有些中國人卻不知恩、不報恩,反而是坐在大樹下面好乘涼,還要拿著一把斧頭把這棵大樹砍倒。
“禮防患于未然”,你看這個婚禮進行下來了,它的結果是什么呢?讓人們由衷意識到婚姻的根本意義。現(xiàn)在離婚率上升,什么原因呢?其實《禮記》說得很好,《禮記》把“禮”比作水的堤壩,水的堤壩你認為它沒有用,把它給毀壞了,就一定會有水禍發(fā)生。你認為舊的“禮”沒有用,把它給丟棄了,也一定會有災禍發(fā)生。所以,婚姻之禮廢除之后,夫妻相處就很痛苦,邪曲不正的事、邪僻的事就發(fā)生了。這個就告訴我們,禮它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但法卻沒有這樣的效果。
很多人說,這個禮是不是對人的束縛和約束呢?是不是人們都不得不按照禮的要求去做呢?實際上,它不僅不是對人的約束,反而恰恰是對人的保護。而且人還愿意按照禮去做。古禮有一句話說:“入國不馳,奔馳不沖。”在古代也有很多富裕的人,不是像現(xiàn)在坐寶馬、坐奔馳,他們是坐著高頭大馬拉的車。你坐著高頭大馬拉的車,進入一個城市,人口密集的地方,就要把車速放緩。這叫“入國不馳,奔馳不沖”,就是不能夠橫沖直撞。你要看到過往的行人,甚至還要給他們讓路。你把這件事做到了,人家稱你為貴族。什么是貴族呢?就是你不僅僅有錢有勢,你還懂得禮。這樣的人就被稱為貴族。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坐在寶馬、奔馳里,遇到了騎自行車的人、過往的行人,不僅不給他們讓路,還把自己的喇叭按得啪啪地響,生怕人不知道你坐的是寶馬、奔馳,人家就把你稱為“暴發(fā)戶”。我們想一想,哪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希望別人稱自己為暴發(fā)戶呢?我們看現(xiàn)在有些有錢有勢的人,沒有上過多少學、念過多少書,覺得臉上沒面子,生怕人家叫他暴發(fā)戶。結果怎么樣呢?結果就看了很多的經典,在和朋友交流的時候,還引經據典,生怕別人說他沒文化。既然如此,你就要做出符合禮的行為,你把符合禮的行為給做出來了,你看到騎自行車的人、背著包袱的人,你主動給他們讓路,人家就會稱你為貴族。所以誰都愿意遵守“禮”。
第二,如果忽視道德教育,只重視制度建設,還會導致“民免而無恥”的現(xiàn)象。
孔老夫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我們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政令條款、規(guī)章制度來引導人們。像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中,企業(yè)都采取這種管理方式:一個新員工來到企業(yè),就會拿到一本《新員工手冊》,告訴你應該做什么、不能夠做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獎勵,不做什么有什么懲罰。這就叫“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也就是所謂的“胡蘿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結果是什么呢?結果是人們可能因為懼怕懲罰,而不去做壞事,但是他沒有羞恥心,甚至人們還會因為做了壞事而想方設法地免于法律的制裁,他不僅不認為這是可恥的,還認為是聰明智慧的表現(xiàn)。這就叫“免而無恥”。
我們看到,西方社會出現(xiàn)了很多的反社會行為。就是這些行為并沒有觸犯法律,沒有達到法律制裁的標準,但是對社會和諧安定造成了很不良的影響。比如說青少年吸毒、酗酒、賣淫,鄰里糾紛,同學之間以強凌弱的現(xiàn)象。我在英國讀書的時候,經常看英國的新聞,他們的議會多次開會探討什么問題呢?——如何解決日益嚴重的反社會行為。這些行為非常普遍,比如說中學生之間以強凌弱的問題,被稱為是“大不列顛不為人知的恥辱”。但是他們談論來討論去,因為忽視了倫理道德的教育,這些問題也難以解決。
《鹽鐵論》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法律能夠對觸犯它的人給以刑罰的處罰,但是不可能培養(yǎng)起一個人的廉潔之心;它也能夠把這個人處死,但是不能夠因此培養(yǎng)出人們仁愛的品質。仁愛的品質、廉潔的節(jié)操,靠什么來培養(yǎng)呢?靠的是道德教育。
《淮南子》給我們作了更加具體的分析,舉了一個例子說“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法律確實可以把那個不孝順父母的人處死,古代的人說“五刑之屬三千,罪莫大于不孝”,不孝敬父母,打罵父母、祖父母,這在古代的律法之中是要處以極刑的。法律雖然可以把不孝順父母的人處死,但是不能夠培養(yǎng)出像孔子、曾子那樣高尚的人;“法能刑竊盜者”,法律也可以把偷盜的人給判刑,但是也培養(yǎng)不出像伯夷、叔齊那樣廉潔的人。“孔子養(yǎng)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孔老夫子培養(yǎng)的徒弟有三千多人,七十二個賢人,每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以作為社會大眾的表率。這是靠什么成就的呢?靠的是法律的制裁嗎?恰恰相反,是靠教育所成就的。這是告訴我們,倫理道德的教育可以培養(yǎng)起一個人仁慈博愛的道德情感,法律、監(jiān)督機制等等卻沒有這個效果。
第三,會出現(xiàn)《老子》所說的“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的現(xiàn)象。
我們法律的制度條文一天天地更加具體嚴密,那么社會因此和諧了嗎?恰恰相反,鉆法律空子的人卻越來越多。在西方有的國家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監(jiān)獄以人滿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為憂。犯罪的人越來越多了,舊的監(jiān)獄已經不夠用了,國家不得不拿著大量的納稅者的錢,去投資建設新的監(jiān)獄。(據中國日報網2013年8月14日消息:在舊金山召開的美國律師協(xié)會年度會議上,美國司法部長埃里克·霍爾德8月12日稱,美國只擁有世界5%的人口,但囚犯人數卻占世界總囚犯數的25%。在2010年,這一政策耗費了美國納稅人800億美元資金。)
有一次我們開一個國際會議,會議上有一位西方的女學者,她當時站起身來說:“你們中國人,千萬不要盲目向西方人學習,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國家并不像你們想象得那么理想,恰恰相反,還出現(xiàn)了你們幾千年前的老子所描述的現(xiàn)象。”什么現(xiàn)象呢?很難得,她就引用了“法令滋彰,盜賊多有”這句話。
我們的食品安全問題很嚴重,出臺了一個個食品安全的管理條例、食品安全法等等,但是這些法律條文出現(xiàn)之后,食品安全問題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再看一看我們的反腐敗,我們反腐敗的力度是越來越強,抓的官員職位是越來越高,但是貪污腐敗的官員前赴后繼、層出不窮。這些都告訴我們,光靠法律的制裁、監(jiān)督機制的完善,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人的良心泯滅所導致的問題。
這一個現(xiàn)象,《群書治要·袁子正書》有一段很好的論述:“不能止民惡心,而欲以刀鋸禁其外,雖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你看古人一句話,就把這個道理講清楚了。你不能制止人們作奸犯科的心思,不能夠挽救人的良心,僅僅靠刀鋸在外面執(zhí)行死刑,即使你每一天都在那兒執(zhí)行死刑,也不能夠制止作奸犯科的事情發(fā)生。所以看了《群書治要》,你不能不對古人特別地佩服,為什么呢?因為幾乎所有我們現(xiàn)在社會出現(xiàn)的問題,在我們看來還爭論不休的問題,在古人那里其實都給出解答了,只是我們沒有認真地去學習。這是告訴我們,古人的智慧其實并不是像我們所想象的,他們的智慧超出我們的想象。
《漢書》中說,如果不加強倫理道德的教育、禮儀的教化,而只是注重法律的嚴苛,會出現(xiàn)“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以薪救火,愈甚無益也”的問題。這個法律剛剛出臺,奸詐的行為就產生了,這個命令一下達,欺詐的行為就出現(xiàn)了,就像用熱水止息沸騰的水,用柴火去救火一樣,只能使情況越來越嚴重,而且于事無補。這些論述講出了一個古人說的道理,那就是“人心正則國治,人心邪則國亂”,社會治亂的根本在于人心。
《群書治要360》一書第一句話就說,“自成康以來,幾且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平不復興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這個“法度”并不是說法律制度,而是治國的常理常法,是萬古不變的治國常道。用我們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不再用這些來教導世人了,結果自私自利的心就興起來了。想使社會得到治理的人很多很多,包括我們也提出了要構建和諧社會。誰不想使國家得到治理呢?周成王、周康王的時候,興起了禮義道德的教育,結果監(jiān)獄四十年沒有死刑犯。“囹圄空虛,刑措不用。”為什么現(xiàn)在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呢?一句話把原因給我們找到了,就是我們不再按照治國的常理常法來教育百姓,而私心興起,許多人都追求奢侈浪費的生活,不再奉行節(jié)儉,不再奉行仁義。(“仁”是愛人,“義”是循理。)一個人很奢侈浪費,要滿足自己的私欲,那就不會再有愛人之心了。因為要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就不會再按照“義”來做了,就會見利忘義、忘恩負義。
其實這兩句話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以戒為師,以苦為師。”怎么樣來對治“舍法度,任私意”呢?就是要回歸到法度,儒家講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佛教講的五戒十善,基督教講的摩西十誡,要回歸到這一個法度,就要以戒為師。后面一句,“奢侈行而仁義廢”,怎么樣對治呢?以苦為師,就能夠把奢侈浪費的作風杜絕,興起節(jié)儉的生活。這是告訴我們,社會治亂的根本在人心,如果人心壞了,什么制度都無能為力。
第二個問題,我們講一講中國傳統(tǒng)道德教育的特點和經驗。
長期以來,雖然我們也很重視道德教育,但是我們的道德教育沒有深入人心。其實這并不是道德教育本身不得力,而是我們長期所從事的道德教育沒有很好地汲取古人的經驗,所以才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我們看一看古人是怎么樣進行道德教育的,有哪些特點可以供我們借鑒。我們把它概括為八個方面:
第一,目標明確。
《禮記·學記》提出:“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斷地增長,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的教育、品德的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居于基礎和核心的位置。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不是秉持了這樣一個理念呢?我們的家長認為,孩子的成績從九十分提高到一百分更重要,還是讓他培養(yǎng)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更重要呢?很多人都會說,當然是培養(yǎng)起他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更重要。但是,現(xiàn)在有哪一個家長在節(jié)假日的時候,送孩子去學習《弟子規(guī)》,培養(yǎng)孩子的德行了呢?大部分家長都是送孩子去學奧數,學英語,學圍棋,學鋼琴,學唱歌跳舞。這些都是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家長沒有真正認識到教育要長善救失。
再看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往往是以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評價這個學校優(yōu)劣的標準。結果這些孩子們品德好不好不重要,他能不能考中狀元、考到滿分,反而成為關注點。如果我們的學校起到了長善救失的作用,我們想一想,應該是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好,還是小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高呢?當然是大學生。但是我們現(xiàn)在的情況是這樣的嗎?我們現(xiàn)在的小學生學的是要樹立共產主義理想,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當然這些都是很必要的;但是到了大學的時候,只要能整理好自己的床鋪、考試不作弊、不偷別人的自行車,已經不錯了。這說明我們的德行沒有隨著受教育的時間越長,變得越來越好。現(xiàn)在有很多的高校,還把一些問題比較嚴重的學生給開除了。你看學校教育的目的本是長善救失,結果把學生給開除了,把他推向了社會,這個孩子怎么會不走向歧路呢?
前不久,北大有位教授發(fā)表了一個演講,他說,現(xiàn)在大學培養(yǎng)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什么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呢?我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有一次我到懷柔去講課,正好遇到一位老師也一同去那兒講課。在吃飯的時候我們交流,他說,現(xiàn)在的孩子德行怎么樣不要緊,只要考中狀元,就受人尊敬;只要能賺錢,就受人尊敬。他說他的兒子在某某名牌大學、某某特別好的學院學習。他們這個學院因為特別有名,這個高校也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學校,所以匯聚的是來自全國各省的狀元。這位學生他有一位同學,連續(xù)三年參加高考,考的都是狀元。大家就奇怪了,既然考中狀元,為什么還需要高考三次呢?因為高考有獎勵制度,如果你是省狀元,政府會獎勵你十萬塊錢的獎金,結果這個學生第一年高考是個狀元,拿了十萬元的獎金,很開心。上了幾天學就退學回去了,第二年接著參加高考,結果一不小心又考了一個狀元,又拿到了十萬塊錢的獎金。他覺得這個錢很好賺,一個狀元就可以拿十萬塊錢,結果他上了幾天學又退學了,第三年接著參加高考,還是考中了狀元。你說這個人聰明不聰明呢?如果不聰明,不可能三次高考全都是狀元。上了大學之后,每到高考的時候就找不到他了。為什么呢?他被各個高中請去講如何成為高考狀元了。大家都很羨慕他,一個高考就賺了三十萬;這還不算,從此以后,給自己找了一個穩(wěn)定的工作,可以給大家傳經送寶,教大家怎么樣成為高考狀元。對這樣的行為,大家不覺得有什么不好,還很羨慕。他自己更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反而覺得自己很聰明。這就叫作“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這個還算不錯的,他沒有做危害國家社會的事情。我們想一想,毒奶粉、毒餃子等等的食品安全問題,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還不都是那些有知識、有技能而沒有德行的人做出來的嗎?為了一己私利,不擇手段、損人利己,才會有這樣的現(xiàn)象發(fā)生。
現(xiàn)在有人把人才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有才有德是正品。這是我們社會所亟需的。第二個層次,有德無才是次品。這個人有德行,能力不夠,我們培養(yǎng)他一下,這個人還可以用,他不至于對我們的單位、對我們的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第三個層次,有才無德是毒品,他會對我們的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你看這個毒奶粉,不就是這樣的人做出來的嗎?他知道把三聚氰胺放在奶粉里是什么效果,一般的人沒有這個知識,也就不會這樣去做。現(xiàn)在的高科技犯罪,還不是那些有知識而沒有德行的人做出來的嗎?所以科技越是發(fā)展,越需要人的德行不斷地提升,否則高科技往往成為毀害人類社會的工具。就像刀子一樣,可以用來切菜、做飯,也可以用來殺人,這是一樣的道理。關鍵在于誰來用、怎樣用。最后一個層次,當然這樣的人可能比較少,叫無德無才是廢品。
這也是告訴我們,我們的學校現(xiàn)在都把培養(yǎng)什么作為人才了呢?我們現(xiàn)在的學校都把培養(yǎng)毒品作為人才了,結果現(xiàn)在的社會還出現(xiàn)了更加可笑的事情。這個毒品也有價格了也有價值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看某某新聞說的這樣一條,它說昨天我們破獲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樁販毒案。繳獲的海洛因多少公斤、價值人民幣多少億人民幣。我們看到這個新聞,就覺得奇怪呢,你看這個毒品都有價值了。這個毒品對于那些不吸毒的人來說連垃圾都不如,而我的新聞去告訴我們這個毒品不僅有價值,價格還很高,高達幾億人民幣,所以你想發(fā)財致富怎么樣啊?言外之意就是販毒可以很快發(fā)財致富。所以這樣的新聞報道有是有欠考慮的。
第二,次序合理性。
長善救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不能夠不講次序。《大學》有一句話說:“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先后的次序,如果把這個次序顛倒了,結果會完全不同。所以教育的次序,一定依照《三字經》上所說的,“首孝悌,次見聞”。也就是說,首先要培養(yǎng)起這個孩子對父母、對長輩、對老師謙恭有禮的態(tài)度,然后才教導他知識和技能,這樣這個孩子才不會學得越多越傲慢,學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師放在眼里。
蔡禮旭老師在《細講〈弟子規(guī)〉》上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女孩英語學得很好,背了很多的單詞,她的母親很高興,帶著她去拜見她的姥姥,見了姥姥之后就說:“你看我這個孩子記憶力很好、特別聰明,背了很多的單詞,不信你考考她。”姥姥說:“你告訴我,書本怎么說呀?”這個小女孩說:“Book。”“書桌怎么說呀?”“Desk。”問了她很多,都對答如流。確實學得不錯。突然之間,這個小女孩反問了,說:“姥姥,傘怎么說?”姥姥從來沒有學過英語,自然回答不出來。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小女孩當著很多人的面,怎么樣諷刺她的姥姥呢?她說:“姥姥、姥姥,你可真是個白癡。”
現(xiàn)在孩子對長輩、父母、老師沒有禮貌的現(xiàn)象,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原因就在于,我們往往把教育的次序搞顛倒了。所以很多的大學生上大學之前,還知道孝敬父母,結果上了大學之后,自己的學問提高了,回到家里對父母就不客氣了,還厭惡父母、瞧不起父母。這就是教育的次序顛倒所導致的。
道德教育也是有先后次序的。《孝經》有這樣一段對話:“仲尼居,曾子侍。”孔老夫子平日閑居,他的弟子曾子在旁邊侍坐。為什么孔子給曾子講《孝經》呢?因為曾子侍奉父母非常地孝敬,他的孝可以說做到了極致。他有兩個很著名的典故。
有一次曾子上山去打柴,家里來了客人,他的母親看到客人走了很遠的路,很辛苦地來拜訪曾子,曾子卻不在家,她不想讓這個客人白跑一趟。怎么辦?她就想通知曾子家里來了客人。在情急之下,她就把自己的手指咬破了。曾子的心中時時念著母親,母親手指一破,他心上就有感應,心疼了一下,馬上就知道自己的母親在家里有事。他就趕快回到家里,一看,原來是家里來了客人。
看了曾子的故事,我們要反求諸己。現(xiàn)在我們的父母如果有了事,就是把手指咬掉了,我們能感受到嗎?為什么感受不到?因為我們心中沒有父母。我們心中充滿了自私自利,要掙更多的錢,要去求哪一個官位,要和哪一個生意合作伙伴談判,等等,心里想的都是這些。所以,心中沒有父母,父母即使把手指頭咬掉了,我們也沒有感應。
另一個例子也特別典型。曾子有一次和父親在田地里耘苗,本來應該把草鋤掉,但是他不小心把苗鋤掉了。他父親一看,很生氣,拿著鋤頭就打了他一下。這下打得很重,當時把曾子打昏在地。曾子醒來之后,為了讓父親安心,不讓父親感到內疚,就援琴而歌,開始彈琴唱歌。意思是說我沒事,您沒把我打壞。
孔老夫子聽了這件事之后,對他的弟子說,你們去告訴曾子,從此以后他不再是我的學生了。這話傳到了曾子的耳朵里,曾子覺得奇怪。他說:“我侍奉父親這樣孝順,為什么老師還不要我這個學生了呢?”曾子對老師很恭敬,雖然老師說不要他了,但是他仍然恭恭敬敬地向老師請教。孔老夫子對他說:“如果你的父親在盛怒之下,一失手把你打死了,結果怎么樣?別人看了之后就會指責他,多狠心呀,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都打死了,真是太沒有仁愛之心了。這樣你就會陷父親于不義,所以你這樣的行為并不是孝。”曾子問,“我應該怎么做呢?”孔老夫子教導他:“小杖則受,大杖則走。”就是說,如果以后你的父親拿著鋤頭這樣很重的東西打你,你趕快跑;如果拿著像小柳條這樣很輕的東西打你,那你就可以接受。
曾子是一個孝子,所以,孔老夫子才把《孝經》講給他。
有一天,孔老夫子在家閑居,曾子在旁邊侍坐,孔老夫子說:“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古圣先王有一種至高之德,切要之道,使天下和順,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可以使社會和諧、世界安定;人民相處相親相愛,很和諧;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上下之間沒有怨言。你知道這個至德要道是什么嗎?“曾子避席曰”,從“避席”兩個字就可以看到,曾子對老師的這一份恭敬心。本來他是在那兒侍坐著,一聽老師問話,就不能再坐著不動了,趕緊站起身來,很恭敬地回答說:“參不敏,何足以知之。”我曾參不夠聰敏、很愚鈍,怎么能夠知道這么至高的德行、切要之道呢?這個回答可以理解為曾子很謙虛,當然對于這樣的至德要道他不明白,可能也并非是謙虛。孔老夫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老夫子說,孝是德行的根本,是教育所產生的根源。
我們說曾子不是謙虛也不為過,因為在現(xiàn)代有很多居高位的領導者,一談到以孝治天下,他們都會覺得太簡單了,覺得“孝”怎么能夠使社會和諧呢?說要去給領導者講孝道,他們都提出反對意見,甚至有很多專家學者、知識分子還批評說,古代的人是愚忠愚孝。這一段對話告訴我們,道德教育應該從哪里做起?就是提起人的孝心。所以《孝經》又說了這樣一句話:“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一個人不愛他的父母,而去愛別人,這是和德行的本質相背離的;一個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而尊敬別的人,這也是和禮的本質相背離的。
為什么是相背離的?孩子上學之后對老師很恭敬、言聽計從,但是回到家里對父母愛搭不理,什么原因?老師掌管著他的成績,掌管著他的前程,老師寫一封推薦信,他去找工作更容易。但是父母卻一天比一天衰老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父母都是自己的累贅了。很多人對老板很恭敬、對領導很恭敬,但是對父母卻很冷漠。比如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事發(fā)生:我們的領導說,你今天有沒有時間,我們去見一個客人,一起吃個飯吧。我們會怎么樣?興高采烈,受寵若驚,跟著領導去吃飯了。但是母親說,你有沒有時間呀,我們家都缺這個少那個了,明天要一起去超市買。我們怎么回答的?我們說,你快去和你們那些老太太一起去買吧,我還要忙這個、忙那個,有很多的事情要處理。
從我們對領導和對父母的態(tài)度之中,能夠看出,其實對領導的恭敬是假的。因為真的東西是不變的,你對這個人恭敬,你對所有的人也都恭敬,這個心才叫真心。可是你對老師很恭敬,對一般的社會大眾就不是那么恭敬了,就很傲慢了。說明我們對老師的恭敬也同樣是假的,是妄心所產生的。所以我們從孝敬父母之中,最能夠找回自己的真心。
中國人講百善孝為先。因為人生在世,對自己最大的恩德就是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如果一個人連這么大的養(yǎng)育之恩都不能記在心上、想著去報答的話,那么這個人一生就有一個重要的處世原則不能樹立,那就是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如果恩義、情義、道義的處世原則不能樹立,取而代之,就會以利害的原則來取舍。這件事對我有利,我就會全力以赴;這個人對我有好處、經常給我送禮,我就會對他很恭敬。那個人總是有求于我,我就對他不客氣。這樣的人往往會做出忘恩負義、見利忘義的事情來。
中國古人說,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因為孝子對領導的恭敬是真誠的,他有知恩報恩、飲水思源的心。一個人如果不孝敬父母,確實不值得信任。中國古人非常有智慧,他看這個下屬可不可用,首先看他是不是一個孝子;看這個朋友可不可交,首先觀察他對父母及兄弟的態(tài)度。“管仲論相”這個故事,就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fā)。
《史記》記載,管仲生病了,齊桓公來探望他,向他請教:“仲父,一旦您過世了,請誰接替你的位子,來做宰相呢?”管仲很聰明,他知道齊桓公心目中已經有人選了。他就問:“主公,您看選誰比較合適呢?”齊桓公說了:“易牙這個人怎么樣?易牙對我可好了。有一次我們在談話,他問我,您有什么好吃的沒有吃過的?我說,天下的山珍海味我都嘗遍了,只有嬰兒的肉沒有吃過。結果沒想到,易牙回到家里,把剛剛出生沒幾天的孩子殺掉了,用他的肉做了一盤菜來呈獻給我。你看他對我的好勝過了對自己的兒子,這個人是不是可以相信了呢?”管仲說:“主公,易牙這個人居然可以‘殺子奉君王’。一個人最愛的無非就是自己的兒女了,但是他居然把自己的孩子烹殺了來侍奉于你,他一定別有所圖,這不符合人情。所以對這個人一定要小心,不能夠用。”
齊桓公聽了之后說:“易牙不行,豎刁應該可以了吧。豎刁這個人對我可好了,他為了陪我玩,隨時能出入宮里,居然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太監(jiān)。你看他對我是不是很好啊?他愛我超過了愛自己的身體。”管仲聽了之后說:“主公,一個人最關心的無非是自己的身體了,但是豎刁這個人居然可以‘自殘以求榮’,為了求得您的恩寵,不惜殘害了自己的身體,這個人也一定是見利忘義之人,這個人也不能夠用。”
齊桓公聽了之后說:“他們倆都不行,開方總可以了吧?開方本來是魏國的公子,他來到了我們齊國,一住就是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之中,從來沒有回家探望過他的父母,即使他的父母過世,他都沒有回去探望一下,你看他愛我超過了愛他的父母,這個人是不是可以用了呢?”管仲聽了之后就說:“開方這個人,為了求得一個祿位,不惜和父母決裂,這個人一定是忘恩負義之人,這個人可不能夠用。你想人生在世最大的父母之恩都不能夠報答,他又怎么能夠報答您的恩情呢?”管仲過世后,齊桓公沒有聽從管仲的勸導,他重用了這幾個人。自己死了之后,連收尸的人都沒有。
這個故事,不僅僅是讓我們增長見聞,而是讓我們來反省自己,我們自己是不是就是易牙、豎刁、開方呢?很多人聽了就說,怎么可能啊?我們再怎么殘忍,也不會把自己的孩子給殺了,給我們的領導炒一盤菜呀。我們確實沒有這樣做,但是當我們的領導說,喂,你今天不要回家吃晚飯了,我們去見一個客戶應酬一下吧。結果我們就放棄了和家人團聚的機會,陪著領導去吃飯了。現(xiàn)在社會上有一句口號,呼吁:“爸爸回家吃晚飯!”你看我們連和孩子一起吃晚飯的時間都沒有了,又有什么時間和精力關心他的學業(yè)、關心他的成長、關心他的德行呢?所以沒有人關心孩子的教育,到他十七八歲的時候走上了違法亂紀的道路、鋃鐺入獄,雖然我們沒有殺了孩子的身命,但是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教育,斷送了孩子的慧命。我們確實是在“殺子奉君王”啊!
我們再看一看自己是不是豎刁呢?很多人說,怎么可能呢?我們再怎么樣,也不會把自己身體殘害去侍奉君主、去侍奉領導啊。確實沒有這樣做,但是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生意場合風氣都不是很好,首先,要喝酒。你看這個酒,大家都知道它對身體不好,但是為了討對方高興,因為你把這個酒一喝,對方一拍桌子,說,你這個人夠哥們義氣,就把這個字給簽了。你為了拿這一筆合同,為了自己存款折上數字的增長,明明知道喝酒對身體有害,你還是要去喝酒。不光喝酒,還吸煙,煙不僅僅是讓吸煙的人受害,周圍的人跟著被動吸煙、被動受害。我們?yōu)槭裁匆@樣做呢?不就是為了在朋友、同學聚會的時候,可以很虛榮地說,你看,我的別墅有多豪華,我的車子有多氣派!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我們是不是豎刁“自殘以求榮”呢?
再看一看,自己是不是開方呢?有很多的朋友上了大學,一看自己的同學都是名門望族,不是有錢,就是有勢,再也不好意思說自己出生在農村,自己的父母是農民。他的父母千里迢迢從農村趕到學校來探望他,他和朋友介紹的時候卻不好意思,說這是我們鄰居家的老伯。還有的孩子到國外去求學,這一下可更好了,把西方不好的觀念全都學到了,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好久也不回國探望父母。父母太想念兒女了,就萬里迢迢去到國外探望兒女。住了幾個月之后,卻收到兒女給他的一個賬單,說你在這兒住了多少天,要交多少房費、交多少水費、交多少電費。像這樣的兒女,沒有恩義,更談不上孝敬父母了。甚至有的人到了國外,一去不復返,再也沒有回國探望一下培養(yǎng)他成才的父母。為的是什么呢?為的是國外那一份很高的薪水。想一想,我們是不是開方“絕親以干祿”?所以這些東西不是說別人,都是在讓我們自己去反省,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無量無邊啊。兒女不孝敬父母,確實是連禽獸都不如。
現(xiàn)在我們社會出現(xiàn)了很多現(xiàn)象,其實都是和沒有孝心有關。比如說很多大學生接受了別人的資助,連一封感謝信都沒有,連一句感恩的話也不寫。很多專家、學者寫了長篇大論探討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現(xiàn)在的人已經不知道報父母恩了。連父母這么大的養(yǎng)育之恩都不能夠記在心上、想著去報答,對于陌生人的資助、對于政府的關懷,又怎么可能記在心上,想著去報答呢?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我們從小到大上了很多課,但是卻很少有教我們如何孝敬父母的課。所以我們有必要把這堂課給大家補上。有一篇文章,題目叫《母親》,寫得很好,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
媽媽,雖然孩子已經成年,但是我依然能夠感受到你哺育我時,那乳汁里飽含著的溫暖。當我畢業(yè)的喜訊傳來,您驕傲地笑著,您知道您期盼的世界,已經開始五彩渲染。
母愛無邊,在生命中承襲綿綿,無窮的力量,支撐著不朽的關懷,讓愛走向生生不息的永遠。媽媽,雖然魚肚白早現(xiàn)天邊,我的耳旁依然回響著,在雷鳴的轟響中,您深夜輕輕的腳步點點。好想為您遞上一支拐杖,支撐起您曾經硬朗似鐵的腰桿。所有的豪情歲月,航行在你承諾的永遠。好想摘一朵鮮花,插在您白發(fā)蒼蒼的鬢邊,在滿是歲月的溝壑里,為您種下永遠的春天。您依舊溫柔的聲音,哪怕是喋喋不休的叮囑,也是在我神情未定的時刻,延續(xù)著千年不絕的訓言。當我很久沒有聽到您的嘮叨,偶爾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我在重復您的教誨。我才知道,我在將愛的信息承傳。好想為您點上一盞明燈,照亮您曾經秋水的眼簾,讓所有記憶的詩集,在您的眼眸里,歷歷再現(xiàn)。
下面是有人總結的“母親一生的八大謊言”,看了之后確實讓人非常感動。“兒時家里很窮,飯常常不夠吃,母親就把自己碗里的飯分給孩子吃。母親說,孩子們,快吃吧,我不餓。孩子們吃魚的時候,母親不吃,又用筷子把魚夾到孩子的碗里。母親說,孩子快吃吧,我不愛吃魚。有個冬天,孩子半夜醒來,看到母親還弓著身子在油燈下糊火柴盒。孩子說,母親,睡了吧,明早您還要上班呢。母親笑笑說,孩子,快睡吧,我不困。高考結束的鈴聲響了,母親迎上去遞過一杯用罐頭瓶泡好的濃茶,叮囑孩子喝了。望著母親干裂的嘴唇和滿頭的汗珠,男孩兒將手中的罐頭瓶反遞過去請母親喝。母親說,孩子,快喝吧,我不渴。父親病逝之后,母親又當爹、又當娘,苦不堪言。然而母親多年來卻始終不嫁。別人再勸,母親也斷然不聽。母親說,我不愛。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常常寄錢回來補貼母親,母親堅決不要,并將錢退了回去。母親說,我有錢。孩子長大了,有了一份好工作,孩子想把母親接來,享享清福,卻被老人回絕了。母親說,我不習慣。晚年,母親患了重病,住進了醫(yī)院。孩子千里迢迢趕回來時,術后的母親已是奄奄一息了。望著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母親,孩子悲痛欲絕、潸然淚下。母親卻說,孩子,不哭,我不疼。”我們看了這八大謊言,就能夠感受到母愛的偉大。母親對我們的付出,無私無求、沒有條件,但是我們回報父母的,又是什么呢?所以人不孝順父母,確實是連禽獸都不如。
那我們今天的課先講到這里。明天繼續(xù)分享,謝謝大家。
《群書治要》學習網
Website:www.qszys.cn Record number:京ICP備18013041號-1
Website construction:多維網訊 Telephone:010-62670798